迈入新世纪,翻开新的一页

迈入新世纪,翻开新的一页

一、跨入新世纪翻开新一页(论文文献综述)

戴厚良[1](2021)在《不负时代 努力奋斗 为建设世界一流企业贡献智慧力量——在集团公司首次新入职员工集中培训班上的讲话》文中提出今年是集团公司近年来招聘高校毕业生规模最大的一次,参加首次新入职员工集中培训的5400多名同学同志,来自国内外各大院校,每一位都是经过层层选拔、过关斩将,最终成为公司的一员。大家的到来,为高质量发展中的中国石油注入新鲜血液,带来新的活力。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是企业的希望。走出校园、参加工作,充满激情和梦想的人生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如何走好职业生涯第一步,很重要也很关键。利用这个机会,就中国石油的"发展历程与企业现状""文化传承与使命愿景""人才成长与组织发展"等,跟大家作一交流分享,期望大家尽快融入中国石油这个大家庭,完成人生角色的转换,在岗位上快速成长。

黄德海[2](2021)在《读书·读人·读物——金克木编年录》文中研究指明金克木,一代学人,梵学研究、印度文化研究家,学贯东西,知兼古今,以小学学历而卓然成家,和季羡林、张中行、邓中铭一起被称为"燕园四老"。本文按年谱体例分上、中、下三编,以学习时代、为师时代、神游时代为界,细致梳理先生近九十年的传奇人生,得窥先生读书与治学的独到之处。青年学者黄德海以至诚之心、文学之笔,沿途追索,处处志之,甚而独出新裁,引领读者跟随先生足迹,去读书"偷学问",开阔视野。如此,经由两代学人之循循善诱,令人得悟先生自学之方法及自强之信念。这一部编年录,演化成并非虚构的成长小说,对于喜欢读书之人,甚至对于我们这个时代都有诸多启迪意义,亦给后生晚辈留下一份珍贵的生命记录。

汪波[3](2021)在《“塑造”与“适应” ——学人刘文典的大学栖居》文中研究指明

王美[4](2021)在《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研究(1912-1949)》文中认为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政策在承袭清末的基础上,破旧立新、中西融合,随时代的发展不断调适、充实、完善,推动了高等教育的近代转型,保障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存续发展,实现了功能与价值的合一。本研究基于对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历程的回顾,呈现了民国时期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与其政策制定及实施过程相互制约与促进的样态,并累积了特殊时期高等教育政策革新与完善的历史经验。本研究以一种找寻与回溯的历史视角,对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的变迁进行了系统考察,结合全面与局部高等教育发展概况,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展现了高等教育政策内容要素变化和政策运行过程,让色彩斑斓的民国高等教育政策图景生动地铺展开来,从动态中去把握高等教育政策的演进轨迹与特征,阐释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历史合理性与局限性,从而为当下高等教育政策改革提供借鉴与启示,达到以史鉴今的目的。论文主体分为四个部分,首先,着眼于挖掘民国历史的大格局之异,与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内在逻辑关联,侧重分析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社会背景,从政治局势的杌陧、经济形势的起伏、文化运动的洗礼,以及教育轨迹的转换四个方面展开。其次,按照回溯性的政策分析方式,根据高等教育政策的基本组成要素分类,对办学政策、经费政策、学科与课程政策、招生与考试政策、教员与学生政策的演进轨迹进行深度把握。在纵向深描政策变迁的同时,又以横向的视角,来透视不同阶段各类高等教育政策的制定内容、执行情况及实施效果,并将高等教育政策的要素变化、地方应对、大学实践、校长活动穿插起来,构成一个动态、丰富的叙述结构,使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的变迁过程得以真实的复原呈现。再次,聚焦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进程的关键之处,分析影响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内外因素,从外部因素来看,包括社会诉求的不断牵引、知识分子及教育团体的持续呼吁、教育问题的严重性变化等;从内部因素来看,涉及权威集团理念的转变、议案审议方式的变化、目标群体价值偏好选择的差异等。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发生了回应性与适应性的变迁。与此同时,归纳凝练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特点,并探究其中的利益逻辑。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演进呈现出“工具本位”的政策价值取向不断强化、政策内容体系日臻完善与成熟、政策施行手段逐步多样化等重要的历史特点。其背后的利益逻辑则主要是利益群体矛盾调和的分期变化、利益群体价值博弈的纵向映现以及政策利益与代价之间的成本考量。最后,审视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所呈现的先进性与局限性。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政策,在新潮与旧浪的冲击下流变绵延,一直在努力谋求西方文化与本土文化的适当融合,不断通过立法建设来规范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同时,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的历史演进,是铺陈理想与务实选择的产物,其生命力既来源于预先的理论准备,更扎根于实践中的丰富与拓展。但回溯历史,对民国高等教育政策的变迁进行审慎的考量后,发现其也有局限性。如高等教育政策数量与质量的不匹配、政策设计与政策执行的阻隔、“行政决策”与“学术决策”沟通与协调的非一贯性等。探赜索隐、以史鉴今。本研究将目光投射到那段逝去的历史中,通过多层面、多角度对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的演进进行分析,得出一些现实启示,即在当下高等教育政策建设过程中,要秉承一种辩证视角和开放心态,既坚持高等教育政策的国际化视野,又要积极建构中国化坐标,不断推进高等教育政策的法制化建设,兼顾高等教育政策的“质”与“量”的双重效益,靶向高等教育需求精准施策,完善高等教育政策的执行监督机制,并合理定位高等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使当下高等教育政策改革与发展能够真正助力“双一流建设”,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杨茂竹[5](2021)在《希沃白板辅助初一数学教学提升教学效果的教学实践 ——以正安县X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当前,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发展迅速,在中小学普及交互式电子白板辅助教学是必然的趋势.在各学校普遍使用希沃白板的大环境下,通过实验研究找到应用希沃白板的建议和策略是非常有必要的.另外应用希沃白板辅助教学,一个最大优点就是增加师生互动,调节师生关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教学改革,丰富教学方法,推进传统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结合.希望为广大初中数学教师提供关于希沃白板应用的一些方法和技巧.为了解决数学知识的枯燥问题,本文通过在七年级下册数学进行希沃白板辅助课堂教学与传统黑板教学的对比教学实践,分析希沃白板辅助课堂的教学优势以及为其他教师使用希沃白板辅助课堂教学提供教学策略.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实验研究法以及行动研究法.在对我选择的两个班级进行一学期的教学实践之后,可以得出运用希沃白板5辅助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不仅提升了教师课堂教学,而且激发了学生数学学习兴趣.通过对实验前后两个班成绩的对比分析发现,希沃白板5辅助课堂教学的班级数学成绩明显高于没有使用希沃白板辅助教学的班级,说明希沃白板辅助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提升了学生数学学习成绩.最后,提出运用希沃白板5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策略的总结。主要从充分发挥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独特优势、加强与其他教学平台的协作、提高教师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教学能力、丰富软件资源、提高课堂交互性、交互式电子白板环境下初中数学教学的注意事项六个层面进行总结和阐述.

刘菲,张保淑[6](2021)在《“863”计划——绘制高科技发展的宏伟蓝图》文中研究指明1986年2月的一个夜晚,中科院学部委员、无线电电子学家陈芳允来到位于北京中关村的中科院宿舍区,敲开了中科院学部委员、光学家王大珩家的门。陈芳允和王大珩不会想到,他们当晚的谈话翻开了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重要一页。战略眼光4位科学家联名提出建议登门到访的陈芳允带着几分忧虑,因为他之前参加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的会议时,虽然听到大多数专家认为应尽快采取对策,积极主动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

朱超[7](2021)在《商业文化语境下的新时期军旅小说研究》文中提出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和商业化进程的加速,文学的意识形态功能和政治功能逐渐减弱。军旅小说的创作也与时代的脚步并进,立足于现实和民间的立场,以全新艺术观念和创作手法来重新观照和阐述军人,逐渐淡化政治色彩,疏离理想,重振人道主义精神,从而进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多元化繁荣局面。然而世俗化和商业化在勃兴的同时也推动着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的失落,在这样一个没有英雄,甚至不需要英雄的和平年代,军旅文学的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本文以商业文化语境下军人人性内涵的表达作为考察新时期军旅小说的出发点,将新时期的军旅小说分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绪论部分主要对新时期军旅小说进行了界定,梳理了新时期以来军旅小说的创作概况以及研究的现状、意义,在厘清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之上,提出本论文的应有之意。第一章对新时期军旅小说的流变和发展过程中所蕴含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进行梳理和归纳,探析新时期军旅小说是如何受到思想解放与社会文化转型的深刻影响,从而在人性探索方面做出努力尝试的。第二章从农家军歌、大院小说、革命历史小说以及军人的婚恋生活等几个方面展开,用个体的命运折射一个群体及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分析农民军人如何颠覆入伍的崇高意义;大院子弟在长期处于和平条件下的现代焦虑;革命历史小说对于人的生命张力和英雄伟力的呼唤;以及军旅小说对于婚姻爱情描写中膨胀着的男性主体精神,从而厘清新时期军旅小说内容中体现的人性内涵。第三章从作品的形式着笔,立足于文本解读,综合探视新时期军旅小说中的艺术手法。分别从叙事视角、结构框架和视觉化等方面挖掘其蕴涵的艺术内涵。第四章及结语梳理了新时期军旅小说在商业化和世俗化背景下面临的挑战创作以及创作中的误区,对军旅小说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希冀。

成向东[8](2021)在《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国际合作”问题就是研究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国际合作现象与行为的普遍性与复杂性使理论研究成为一大难题。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发展,人类文明也进入多层次、多元化、多问题碰撞交融、竞争合作的阶段,单一或局部的、简单的方式已经无法解决世界所面临的动态性、开放性、复杂性以及系统性的发展问题。在多元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进程中,人类的命运越来越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寻求合作将会更加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更为广泛的意义上,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如何走向和合共生、命运与共的道路既是扬弃旧的世界秩序,构建世界新秩序的过程,也是人类走向合作文明的重大实践课题。从全球的视野和胸怀去理解“合作”已经成为理论与实践的迫切需要,“合作”理应成为当今世界“大理论”视阈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尽管现实主义者们看到的是世界之乱与大国冲突的种种现实,但人类终究是向前看的“智慧生灵”,需要以非凡的勇气、足够的“智慧”走出冲突的困境。冲突与合作是一个可以相互转化的统一体,只要有解决冲突的架构,就会有合作的基础。实践构成了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逻辑。如何以“大合作”的实践形式走向未来是当代世界面临的共同课题。问题驱动发展转型,危机生成发展共识。当人类社会面临共同的发展难题时,如何促进人类对全球发展问题进行理性思考和深刻反思,将决定着人类的未来走向。如果国际合作世界观、国家能力与国际制度三个变量系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在实践层面的增量改进与优化的共同作用下,实现国际秩序和谐化的可能性要素就会不断积累增加。“霸权稳定”的终结与新的“合作稳定”秩序的产生将不可避免,代替旧有观念的,将是新的“合作文明”的实践与真正“命运共同体”的实现。本研究旨在全面系统分析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基础概念、立论基础、范式结构、实践逻辑、现实困境与深化路径。具体而言,就是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出发,以系统化理论框架解释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实践。探求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三个基本变量因素,即“世界观-能力-制度”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国际合作。中国与世界的良性互动关系是怎样影响国际体系的变动,促进世界走向和平发展的历史进程这一规律。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理论建构的最终目的是从复杂的国际合作现象中发现合作的“中国逻辑”与“中国特色”。论文除导论和结语之外,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是研究起点。集中阐释了国际合作的相关基本概念,对“中国特色国际合作”这一研究主题进行概念界定,并阐明“理论整体性”研究的意义。第二章是立论基础。主要从四个维度阐述了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理论渊源,构成了本文的立论基础。第三章是理论分析。尝试构建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理论分析的系统框架,即国际合作的“世界观-能力-制度”系统结构,着力探讨世界观与国际合作的关系、国家能力与国际合作的关系、国际制度与国际合作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根本上揭示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规律性。第四章是实践考察。论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特色国际合作思想的历史演变;从“世界观-能力-制度”结构范式出发对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实践创新进行案例分析;系统总结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基本经验;第五章是现实困境。从世界观、国家能力、国际制度三个层面对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现实困境进行深入分析;第六章是深化路径。有针对性地提出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实践路径。

梁丹玉[9](2020)在《中国芭蕾舞剧的当代诉求与学派建构》文中认为中国芭蕾舞剧从以“实践先行”大胆地迈出了“民族化”的第一步到探索如何使中国文化与世界现代化进程接榫,已走过了七十年的岁月。自中国芭蕾舞剧诞生之日起,就塑造出性格鲜明的中国舞剧形象而走上了一条与西方芭蕾舞剧不同的创作道路。不论是最初实践阶段以“民族化”为口号对西方芭蕾进行中式改造,还是如今以更自觉的心态进入全球现代化进程中探索芭蕾的“中国学派”,七十年的中国芭蕾舞剧创作实践始终处于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中。随时代诉求的变化,中国芭蕾舞剧价值取向的具体内涵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芭蕾中国学派等问题还未引起舞界学者们的足够重视,这便是本文所着意要研究的方向,也是本论文的创新点。对中国芭蕾舞剧学派建构的展望是以其历时性的研究作为前提,在遵循唯物辩证法的原则下,借助马克思“艺术生产”的理论视角对芭蕾舞剧研究力求做到“历史与逻辑相统一”。不论是芭蕾编导们还是其作品都是所处历史时期的产物,对芭蕾舞剧作品及其编导的研究必须回到社会历史的具体语境中。中国芭蕾舞剧发展历程可划分为四个历史节点,是以引起中国芭蕾舞剧风格取向变化的重要历史事件和时间作为节点划分依据,节点前后的芭蕾舞剧作品在编导个人风格的差异性中又呈现出某种时代的共性。在此基础上对中国芭蕾舞剧的本体特征包括叙事结构、形象及其文化特征以及肢体语汇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这是中国芭蕾舞剧不同于西方芭蕾舞剧的体现,也是芭蕾舞剧中国学派得以展望之根本。面对日益开放的世界格局,中国芭蕾舞剧应关注当今世界芭蕾舞剧的多元形式,在文化自觉的引领下对中国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换。芭蕾中国学派的建构是中国芭蕾舞剧自诞生之日起便萦绕在艺术工作者心中的庞大论题,芭蕾“中国学派”这一论题还应随着芭蕾舞剧的不断发展继续进行深入探讨。

许林[10](2020)在《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的论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地巩固和增强各族人民大团结的良好局面,如何有效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如何进一步巩固和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是一个亟待要研究和回答的历史性课题。随着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国际政治挑战和社会不确定性日益增多,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前进的步伐也必然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和阻碍,各种社会问题接连不断地发生,难民危机,暴恐活动,地区性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冲突等社会问题都在困扰着当今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世界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此而产生的这些社会问题对于我国正常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受到了不同程度上的冲击。国内“三股势力”和西藏的达赖集团等反动分裂势力并未完全消失,加之西方经常试图利用各种可以利用的手段挑衅、破坏各民族之间来之不易的大团结良好局面,以及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所可能带来的人民收入平均分配的差距,西方的敌对势力对于我国境内其他民族和地区的“关注”有增无减,等等,这都已经给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我国民族团结带来了挑战。针对以上这些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以一位现代战略家、理论家高度,从我国现代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集大成者的深厚理论功底和丰富实践的基础上高瞻远瞩,积极地筹划和应对这些新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论述。本文首先对习近平关于加强民族团结的一些重要论述以及其背景条件进行了分析,这些重要背景条件包括当前全球政治的不确定性,各国之间文化交流尤其是西方文化所带来的冲击,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我国目前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期,等等。接着对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方面论述的主要内容和其基本特征问题进行了探究,这些内容主要包括关于实现民族团结根本目标的论述、关于民族团结意义和内涵的论述、关于民族团结实现方式的论述—、关于加强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的论述、关于加强民族团结政治保障的研究论述、关于坚持斗争维护祖国统一的论述、关于加强民族团结的法律制度保障的论述、关于民族团结民生物质保障的论述。这些关于民族团结论述的特征主要包括坚持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强烈的问题意识,鲜明的时代性,严密的科学性。接着又对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民族团结论述的理论价值进行了探究。最后对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民族团结的实践价值进行了探讨,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的论述是进一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巩固和加强各少数民族之间大团结、铸牢和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行动指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团结,需要更加深刻领会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下关于民族团结方面的一系列新论述,将新形势下民族团结的要求做实做细,共同地维护好、守护好当前的民族团结大好局面,不断地谱写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的和谐新华章。

二、跨入新世纪翻开新一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跨入新世纪翻开新一页(论文提纲范文)

(1)不负时代 努力奋斗 为建设世界一流企业贡献智慧力量——在集团公司首次新入职员工集中培训班上的讲话(论文提纲范文)

一、拥抱石油,在波澜壮阔的辉煌历程中感悟荣光
二、扎根石油,在时代发展的广阔舞台上书写华章
三、奉献石油,在创建一流的火热实践中建功立业

(2)读书·读人·读物——金克木编年录(论文提纲范文)

上编 学习时代
    明末清初
    道光年间
    1861年
    1894年
    1906年
    1907年
    1911年
    1912年 1岁(6)
    1913年 2岁
    1914年 3岁
    1915年 4岁
    1916年 5岁
    1917年 6岁
    1918年 7岁
    1919年 8岁
    1920年 9岁
    1921年—1925年 10—14岁(10)
    1926年 15岁
    1927年 16岁
    1928年 17岁
    1929年 18岁
    1930年 19岁
    1931年 20岁
    1932年 21岁
    1933年 22岁
    1934年 23岁
    1935年 24岁
    1936年 25岁
    1937年 26岁
    1938年 27岁
    1939年 28岁
    1940年 29岁
    1941年 30岁
    1942年 31岁
    1943年 32岁
    1944年 33岁
    1945年 34岁
中编 为师时代
    1946年 35岁
    1947年 36岁
    1948年 37岁
    1949年 38岁
    1950年 39岁
    1951年 40岁
    1952年 41岁
    1953年 42岁
    1954年 43岁
    1955年 44岁
    1956年 45岁
    1957年 46岁
    1958年 47岁
    1959年 48岁
    1960年 49岁
    1961年 50岁
    1962年 51岁
    1963年 52岁
    1964年 53岁
    1965年 54岁
    1966年 55岁
    1967年 56岁
    1968年 57岁
    1969年 58岁
    1970年 59岁
    1971年 60岁
    1972年 61岁
    1973年 62岁
    1974年 63岁
    1975年 64岁
    1976年 65岁
    1977年 66岁
    1978年 67岁
    1979年 68岁
    1980年 69岁
    1981年 70岁
下编 神游时代
    1982年 71岁
    1983年 72岁
    1984年 73岁
    1985年 74岁
    1986年 75岁
    1987年 76岁
    1988年 77岁
    1989年 78岁
    1990年 79岁
    1991年 80岁
    1992年 81岁
    1993年 82岁
    1994年 83岁
    1995年 84岁
    1996年 85岁
    1997年 86岁
    1998年 87岁
    1999年 88岁
    2000年 89岁
    2001年
    2002年
    2011年

(4)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研究(1912-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的问题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相关文献综述
    五、研究的价值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七、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社会的变化: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背景
    一、政治局势的杌陧
        (一)共和体制初建催发民初教育新气象
        (二)一元权力制度促使教育权向上集中
        (三)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引发教育态势迫紧
    二、经济形势的起伏
        (一)实业经济初步发展对教育的有限投入
        (二)稳定财政格局促使教育经费短暂平稳
        (三)强化收支控制导致教育陷入生存困境
    三、文化运动的洗礼
        (一)复古逆流回澜与反复古主义的斗争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多元思想碰撞
        (三)三民主义文化涌现与国家意志统制
    四、教育轨迹的转换
        (一)“以日为师”教育基准的破除
        (二)德美教育理念由边缘走向主流
        (三)法国教育模式在近代中国的延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初期的探索:高等教育政策实现多样化起步(1912-1926)
    一、民主决策机制及其多样高等教育政策制定
        (一)学制的趋新改造与办学新规定
        (二)教育经费“指定专款”的设想
        (三)学科规程“现代性”的融入
        (四)招考办法“独立化”的尝试
        (五)教员与学生管理规程的初拟
    二、“悬浮型”政权管理下的高等教育政策实施
        (一)自由治学改革实践的进行
        (二)管理中的纷乱:教育财政方案执行失范与索薪运动
        (三)自由中的无序:单独招生政策的实施困境
    三、革新起步的高等教育政策效果
        (一)近代政策体系初具,引导高等教育事业初步发展
        (二)政策设计缺乏规划,导致大学规模过度扩张
        (三)政策实施效果式微,管理高等教育能力有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秩序的选择:高等教育政策趋向规范化与体系化(1927-1936)
    一、国家意识形态的深嵌及其高等教育政策选择
        (一)三民主义教育宗旨下办学法令的颁布
        (二)国家对教育经费筹拨的权威保障
        (三)训政时期学科政策内容的不断充实
        (四)“单独招生”向“计划招生”的政策过渡
        (五)教员与学生管理规定的“规范化”完善
    二、“压力型”强权推动下的高等教育政策落实
        (一)大学整顿工作的有力推进
        (二)中央财政训令下发与地方应对
        (三)“党化”与“秩序化”:训育政策的强化执行
        (四)“取舍”与“统一”:各校师生管理办法的实施
    三、发展与控制双重奏的高等教育政策效果
        (一)政策体系逐步规范,立法建设取得成果
        (二)政策实施效力增强,推动高等教育秩序化管理
        (三)政策强制性加大,促使府学互动和博弈增多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失序的应对:高等教育政策进行应急调整与迁变(1937-1949)
    一、抗战建国及其高等教育应急政策部署
        (一)教育方针的仓促调整与学校布局规划
        (二)教育经费“减成拨发”办法的采用
        (三)配合战时需求的学科训令变化
        (四)“统一招生”到“多元选拔”的政策转衔
        (五)教员与学生相关事项的“调适性”补充
    二、“挽救性”动员督促下的高等教育政策执行
        (一)抗敌御辱与内迁方案的临危施行
        (二)统一招生政策的短暂实施与终止
        (三)恢复秩序的艰难努力:复员与甄审计划的开展
        (四)困境中的生存维系:各校有限的师生救济方案和措施
    三、喜忧参半的高等教育政策效果
        (一)政策纵向供给较为密集,立法数量得到扩充
        (二)确立战时教育政策体系,挽救高等教育事业
        (三)政策执行效果欠佳,影响大学稳定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动因的探寻: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影响因素
    一、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外部因素
        (一)社会诉求与国家危机的回应——外部场域发生的改变
        (二)知识分子与教育团体的起弊——政府与民间的自主互动
        (三)教育问题凸显及严重性变化——决策主体关注度的提升
    二、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内部因素
        (一)政党规约的折射与渗透——执政集团理念的转变
        (二)决策程序的失调与规范——议案审议方式的变化
        (三)目标群体的规避与适从——价值偏好选择的差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演进的归结: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特点表征与利益逻辑
    一、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特点表征
        (一)“工具本位”的政策价值取向不断强化
        (二)政策内容体系日臻完善与成熟
        (三)政策施行手段逐步多样化
    二、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利益逻辑
        (一)利益群体矛盾调和的分期变化
        (二)利益群体价值博弈的纵向映现
        (三)政策利益与代价之间成本考量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历史的审思: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评析与启示
    一、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经验借鉴
        (一)谋求西方文化与本土文化的适当融合
        (二)通过立法建设来规范高等教育事业发展
        (三)从理论构建和实践需求中生成教育政策
    二、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历史局限
        (一)政策“质”呈现与“量”供给的脱节
        (二)政策设计“幻象”与执行“真相”的阻隔
        (三)“行政决策”与“学术决策”的摇摆
    三、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现实启示
        (一)建构高等教育政策的国际化视野与中国化坐标
        (二)推进高等教育政策法制化建设与社会发展并轨
        (三)兼顾“质”“量”效益,靶向高教需求精准施策
        (四)完善高等教育政策的执行监督与约束机制
        (五)形成合理的高等教育政策价值取向与选择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5)希沃白板辅助初一数学教学提升教学效果的教学实践 ——以正安县X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案例研究法
        1.4.3 实验研究法
        1.4.4 行动研究法
2 研究现状及概念界定
    2.1 研究现状
        2.1.1 国外研究现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2 概念界定
        2.2.1 交互式电子白板
        2.2.2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发展历程
        2.2.3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作用
        2.2.4 希沃白板5
    2.3 希沃白板5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2.3.1 希沃白板5辅助中学数学教师的教学
        2.3.2 希沃白板5辅助中学生的数学学习
3 希沃白板5辅助初一数学教学的微型实验研究
    3.1 实验目的
    3.2 实验设计
        3.2.1 实验对象选择
        3.2.2 研究变量设置
        3.2.3 无关变量控制
        3.2.4 实验假设及基本步骤
    3.3 实验过程中的案例对比分析
        3.3.1 《平移》相关分析
        3.3.2 希沃白板5辅助《平移》教学
        3.3.3 传统模式教学《平移》
        3.3.4 对比分析结果
    3.4 实验前后测试成绩对比分析
        3.4.1 实验前测成绩分析
        3.4.2 实验后测成绩分析
    3.5实验结果分析
    3.6 实验的局限性
4 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应用希沃白板5的策略
    4.1 充分发挥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独特优势
    4.2 加强与其他教学平台的协作
    4.3 加强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教学能力
    4.4 优化硬件资源,丰富软件资源
    4.5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课堂交互性
    4.6 交互式电子白板环境下初中数学教学的注意事项
        4.6.1 学习目的性
        4.6.2 工具互补性
        4.6.3 课程生成性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致谢

(6)“863”计划——绘制高科技发展的宏伟蓝图(论文提纲范文)

战略眼光 4位科学家联名提出建议
科技强国 “863”计划迅速出台
30年奋斗 高科技发展硕果累累

(7)商业文化语境下的新时期军旅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新时期军旅小说的界定
    二、新时期军旅小说创作概况
    三、新时期军旅小说研究现状
    四、研究意义和基本方法
第一章 新时期军旅小说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第一节 政治语境的变化
    第二节 商业文化的影响
    第三节 创作主体的分化
第二章 军人生活边界的延伸与拓展
    第一节 “农家军歌”嘹亮
    第二节 军营大院中的人性悲剧
    第三节 对婚姻爱情生活的审视
    第四节 寻找当代英雄
第三章 艺术手法的多元探索
    第一节 叙事视角的多样化
    第二节 故事性、传奇性的创作追求
    第三节 丰富的心理描写
第四章 新时期军旅小说的创作反思
    第一节 理性内涵的消解
    第二节 模式化和概念化
    第三节 文学影视化的危机
结语
参考文献
    一、理论专着类
    二、论文报刊类
致谢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研究难点
        (一)创新之处
        (二)研究难点
第一章 相关概念辨析与研究议题界定
    第一节 基础概念及关系辨析
        一、“合作”与“国际合作”
        二、国际合作与竞争、斗争
        三、国际合作与冲突、战争
        四、国际合作与和平发展
    第二节 研究议题界定
        一、理论与实践的“中国特色”之辩
        二、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国际合作”之题
        三、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理论与实践“整体性”之维
第二章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立论基础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合作思想的指导
        一、国际合作的根本动力:生产力的发展
        二、国际合作的本质属性:国家的阶级性
        三、国际合作的基本原则:民族独立自主平等
        四、国际合作的价值旨归:人类的解放
    第二节 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精髓的滋养
        一、人的范畴:人性善与道义传统
        二、国家范畴:“和合主义”
        三、世界范畴:“天下主义”
    第三节 苏俄社会主义国家国际合作的经验教训
        一、苏俄社会主义国家国际合作的积极探索
        二、大国沙文主义的危害
        三、大国争霸的历史镜鉴
    第四节 西方主流国际合作理论的批判
        一、西方主流国际合作理论“基本立场”批判
        二、西方主流国际合作理论“基本观点”批判
        三、西方主流国际合作理论“基本方法”批判
第三章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理论分析:一种系统框架分析
    第一节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理论分析的系统框架
        一、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结构范式
        二、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实现机理
        三、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实现形式
    第二节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基本运行规律
        一、世界观与国际合作的互动规律
        二、国家能力与国际合作的互动规律
        三、国际制度与国际合作的互动规律
    第三节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理论属性
        一、人民性
        二、实践性
        三、发展性
        四、包容性
        五、正义性
第四章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理论的实践考察
    第一节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思想的历史演进
        一、起点与基础:实现“站起来”的国际合作思想
        二、开创与拓展:实现“富起来”的国际合作思想
        三、传承与创新:实现“强起来“的国际合作思想
    第二节 三种类型国际合作的实践创新——基于“世界观-能力-制度”的案例分析
        一、“维护支持型”国际合作:中国参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实践
        二、“参与塑造型”国际合作:上海合作组织
        三、“倡导引领型”国际合作:“一带一路”合作倡议
    第三节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实践经验
        一、党的领导:国际合作的根本保证
        二、独立自主:国际合作的基本原则
        三、求同存异:国际合作的基本方针
        四、互利共赢:国际合作的基本精神
        五、和平发展:国际合作的核心目标
第五章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现实困境
    第一节 国际合作的“世界观”认同困境
        一、西方价值观的弊端与分化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挑战
        三、中国和平发展的“信任”困境
    第二节 国际合作能力面临的现实挑战
        一、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二、大国博弈与国际秩序的不确定性
        三、国际合作的责任能力的不对称性
    第三节 全球合作体制“低效失灵”
        一、联合国权威体系受到挑战
        二、全球合作治理的制度供给滞后
        三、国际合作机制运行功能紊乱
第六章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深化路径
    第一节 增强国际合作“世界观”的认同
        一、“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认同”
        二、“和平发展”的“诚意决心”
        三、“和合共生”的“文化自觉”
    第二节 提升实现和平发展的竞合“能力”
        一、国际合作中的动力与原则底线
        二、国际合作中的竞争与斗争本领
        三、国际合作中的能力与责任共担
    第三节 推进全球合作体系的“制度”创新
        一、国际合作的“核心”体制
        二、国际合作的“制度”供给
        三、国际合作的“关系”网络
结论:人类合作文明的理论前景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后记

(9)中国芭蕾舞剧的当代诉求与学派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及理论依据
第一章 中国芭蕾舞剧发展的历史节点及其时代诉求
    第一节 中国芭蕾舞剧发展的第一个历史节点——建国十五周年前后
        一、表达新生政权诉求的《和平鸽》与芭蕾民族化尝试的《鱼美人》
        二、在“三化”指导下创造和发展社会主义的芭蕾舞剧
        三、作为宣传新意识形态的工具——芭蕾舞剧“样板戏”
    第二节 中国芭蕾舞剧发展的第二个历史节点——“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前后
        一、从审视“千年禁锢”出发反思“十年桎梏”
        二、从题材、形象、创作手法的全面探索中表现中国芭蕾的民族气质
    第三节 中国芭蕾舞剧发展的第三个历史节点——准备“跨世纪”和迎接“新世纪”
        一、以中国传统艺术的叙事展现中国芭蕾的“国际身份”
        二、以古典文学改编的“现代性”演绎呈现中国芭蕾的新世纪面貌
    第四节 中国芭蕾舞剧发展的第四个历史节点——“国家艺术基金”开启“扶持新模式”
        一、“国家艺术基金”对中国芭蕾舞剧的扶持
        二、中国芭蕾舞剧“团队创新”的差异化取向
第二章 中国芭蕾舞剧当代诉求的价值取向
    第一节 中国芭蕾舞剧的当代诉求从“革命历史题材”起步
        一、中国芭蕾舞剧创作的实验阶段
        二、以“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为目标的中国芭蕾舞剧初创
    第二节 中国芭蕾舞剧以“心理描写”表达当代诉求
        一、改编现代文学作品凸显“心理描写”的取向
        二、古典题材中的“诗化追求”与编导诉求的“当代表达”
    第三节 世纪之交彰显“民族精神”的价值取向
        一、在阐释“民族艺术”中探索中国芭蕾的民族精神
        二、深度挖掘“传统文化”展现中国芭蕾的当代风貌
    第四节 中国芭蕾舞剧“现实题材”的突围及其“现实性”关照
        一、现实题材芭蕾舞剧注重对“平凡英雄”的塑造
        二、革命历史题材芭蕾舞剧的时代言说
        三、在地域文化的历史积淀中开掘中国芭蕾舞剧的“现实性”
第三章 中国芭蕾舞剧本体求索的“中国道路”
    第一节 中国芭蕾舞剧的叙事演进
        一、中国芭蕾舞剧“拿来主义”的实践准备
        二、中国芭蕾舞剧的“线性叙事”
        三、中国芭蕾舞剧“心理描写”及其“诗化”叙事
        四、中国芭蕾舞剧“隐喻叙事”的本体求索
    第二节 中国芭蕾舞剧的形象塑造及其文化象征
        一、中国芭蕾舞剧对“英雄形象”的塑造
        二、中国芭蕾舞剧对“封建桎梏”下“弱势群体”的形象塑造
        三、中国芭蕾舞剧对中国历史文化名人的塑造
    第三节 中国芭蕾舞剧形象塑造和动态表意的语汇特征
        一、古典芭蕾与中国舞蹈语汇的“融合”
        二、以描写人物内心为主旨的动态表意语汇
        三、中国芭蕾舞剧舞蹈语汇的“多元表达”
第四章 中国芭蕾舞剧学派建构的未来愿景
    第一节 中国芭蕾舞剧“中国化”追求的时代演进
        一、“民族化”的提出与实践的最初阶段
        二、在“心理描写”中实现芭蕾“中国化”的追求
        三、“中国化”追求的本质是建构“中国学派”
    第二节 芭蕾舞剧“中国学派”的跨文化视野
        一、中国芭蕾舞剧跨文化的创作实践
        二、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国际视野”
    第三节 芭蕾“中国学派”的未来展望
        一、需要重温苏联芭蕾的历史经验
        二、从中国芭蕾舞剧的当前创作中展望“中国学派”
结语
附录: 中国芭蕾舞剧创作年表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10)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的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小结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研究法
        1.3.3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第二章 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论述的背景条件
    2.1 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论述的背景分析
        2.1.1 全球政治的不确定性
        2.1.2 各国之间文化交流尤其是西方文化所带来的冲击
        2.1.3 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
        2.1.4 我国目前正处于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期
    2.2 马、恩、列、斯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在民族团结方面的重要论述
        2.2.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民族团结方面的论述
        2.2.2 列宁、斯大林关于民族团结方面的论述
        2.2.3 毛泽东关于民族团结方面的论述
        2.2.4 邓小平关于民族团结方面的论述
        2.2.5 江泽民关于民族团结方面的论述
        2.2.6 胡锦涛关于民族团结方面的论述
第三章 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论述的主要内容及其特征
    3.1 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论述的主要内容
        3.1.1 关于民族团结目标的论述
        3.1.2 关于民族团结内涵的论述
        3.1.3 关于民族团结方式的论述
        3.1.4 关于民族团结思想基础的论述
        3.1.5 关于民族团结政治保障的论述
        3.1.6 关于坚持斗争维护民族团结的论述
        3.1.7 关于民族团结法律制度保障的论述
        3.1.8 关于民族团结民生物质保障的论述
    3.2 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论述的基本特征
        3.2.1 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
        3.2.2 鲜明的时代性
        3.2.3 严密的科学性
第四章 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论述的理论意义
    4.1 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
        4.1.1 揭示了当代我国中华民族团结繁荣进步的基本规律
        4.1.2 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理论和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思想的新视野
        4.1.3 指明了续写中华民族团结进步新篇章的努力方向
    4.2 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理论成果的充分体现
        4.2.1 为新时代进一步做好民族团结提供了根本遵循
        4.2.2 是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运用和生动实践
        4.2.3 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团结方面的具体体现
    4.3 引领新时代民族团结发展的新境界
        4.3.1 是新时代民族团结的价值指引
        4.3.2 是新时代民族团结的行动指南
        4.3.3 是新时代民族团结的力量源泉
第五章 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论述的实践价值
    5.1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5.1.1 有利于更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5.1.2 有利于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5.2 是筑牢边疆安全屏障,维护祖国统一的“定海神针”
        5.2.1 有利于进一步筑牢边疆的安全屏障,维护祖国统一
        5.2.2 有利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打赢脱贫攻坚战
    5.3 是打牢社会长治久安和谐稳定基础的重要“法宝”
        5.3.1 有利于更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5.3.2 有利于更好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四、跨入新世纪翻开新一页(论文参考文献)

  • [1]不负时代 努力奋斗 为建设世界一流企业贡献智慧力量——在集团公司首次新入职员工集中培训班上的讲话[J]. 戴厚良. 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1(05)
  • [2]读书·读人·读物——金克木编年录[J]. 黄德海. 江南, 2021(05)
  • [3]“塑造”与“适应” ——学人刘文典的大学栖居[D]. 汪波.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4]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研究(1912-1949)[D]. 王美.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5]希沃白板辅助初一数学教学提升教学效果的教学实践 ——以正安县X中学为例[D]. 杨茂竹.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6]“863”计划——绘制高科技发展的宏伟蓝图[J]. 刘菲,张保淑. 人民周刊, 2021(06)
  • [7]商业文化语境下的新时期军旅小说研究[D]. 朱超. 烟台大学, 2021
  • [8]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理论与实践研究[D]. 成向东. 兰州大学, 2021(09)
  • [9]中国芭蕾舞剧的当代诉求与学派建构[D]. 梁丹玉.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1)
  • [10]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的论述研究[D]. 许林. 新疆大学, 2020(07)

标签:;  ;  ;  ;  

迈入新世纪,翻开新的一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