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同应激方式对大鼠血清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影响的差异性(论文文献综述)
孟志军[1](2020)在《高住高练低训和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经皮微循环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通过对赛艇运动员干预前、中和后经皮微循环的测试,分别探讨4周高住高练低训和8周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经皮微循环功能的影响;探讨4周高住高练低训和8周高原训练对于经皮微循环功能影响的微血管机制;分别通过对高住高练低训和高原训练引起的经皮微循环功能变化与有氧能力变化进行相关分析,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分为两个实验,均经过上海体育学院伦理委员会审批(102772019RT033)。(1)研究对象:实验一招募上海赛艇队的24名男子赛艇运动员,平均分为高住高练低训组(living high,training high and training low,HHL,12人)和常氧训练组(Normoxia training,NOM,12人)。所有运动员均训练4周。HHL组在低氧环境中每周训练3天,居住6天(2500-3000米),且每周还有3天的常氧环境高强度训练。常氧组在上海市水上运动中心完成(海拔100米)。实验二招募上海赛艇队的36名男子赛艇运动员参加本次实验,他们被分为高原训练组(altitude training,AT,18人)和平原训练组(sea level training,ST,18人)。受试者完成8周的高原或平原训练计划。AT组在高原居住和训练(云南会泽,2280米,低压低氧),而ST组在平原居住和训练(浙江杭州,50米)。(2)测试指标:经皮微循环功能,包括血流量、移动血细胞浓度(CMBC)、血流速度(velocity)、经皮氧分压(TcPO2)等;运动能力指标包括峰值摄氧量(VO2peak)、P4和测功仪6/5km专项运动能力;血液学指标包括白细胞(WBC)、HIF、NO、VEGF、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内皮素(ET)等。研究结果:(1)运动能力结果:HHL组VO2peak显着提高(5553.1±457.1 vs.6217.0±463.6 ml/min,p<0.01)。而NOM组VO2peak提高幅度较小(4984.9±498.3 vs.5134.8±788.3 ml/min,p=0.677),且P4显示了相似的趋势。AT组VO2peak在干预后提高8.8%(4708.9±455.2 vs.5123.3±391.2 ml/min,p<0.01)。而ST组有3.1%的提高,但无显着性差异(4975.4±501.1 vs.5128.0±499.3 ml/min,p=0.125)。RVO2peak同样具有时间和组别的交互效应,p<0.01。AT组RVO2peak在干预后显着提高(58.9±4.9 vs.66.0±5.1 ml/min/kg,p<0.01),而ST组在干预后没有显着性提高(61.3±7.4 vs.62.8±7.4 ml/min/kg,p=0.217)。AT组测功仪5km成绩在干预后显着提高(1040.3±26.3 vs.1033.2±27.5 seconds,p=0.038)。(2)经皮微循环功能结果:实验一的血氧饱和度(SpO2)、CMBC、Heat和TcPO2在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1。配对样本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HHL组前臂血流量和CMBC在第1周显着增,(8.9(7.0,12.8)vs.13.0(8.0,15.0)PU,p<0.05;112.0(75.3,142.0)vs.151.0(105.0,159.0),p<0.05),但在干预后恢复到干预前值。实验二的AT组前臂阻断后反应性充血(PORH)储备在8周训练后显着提高(3.6(3.2,4.3)vs.4.6(3.9,6.8),p<0.05)。PORH最高血流量在干预后增加(44.5(35.0,60.0)vs.54.0(38.0,83.5)PU,0.05<p<0.1)。同时,AT组大腿基础血流量、CMBC和血管传导系数(CVC)也比干预前提高,但无显着性差异。而ST组大腿TcPO2、CMBC和CVC在8周训练后显着下降。VO2peak在高原训练前后的变化与大腿血流量的变化(week 6 vs.baseline)呈正相关,r=0.45,p=0.01,与大腿CVC的变化(week6 vs.baseline)呈正相关,r=0.43,p=0.01。(3)血液学指标结果:与基础值相比,HHL组EPO和HIF在第2周升高(10.4(8.8,13.1)vs.12.7(10.1,13.5)mIU/ml;27.0(19.8,66.4)vs.27.7(15.4,75.5)pg/ml,p>0.05),且HIF在第4周升高(27.0(19.8,66.4)vs.31.1(25.4,66.2)pg/ml,0.05<p<0.1)。HHL组NO水平在第4周显着升高(0.05(0.04,0.15)vs.0.08(0.06,0.14)μmol/l,p<0.05),但内皮一氧化氮合酶(eNOS)在第4周没有显着的差异。在第4周和干预后,HHL组的VEGF水平比基础值提高(0.05<p<0.1)。HHL组丙二醛(MDA)在干预的第4周及干预后与基础值相比有显着下降(0.66(0.47,1.50)vs.0.43(0.35,0.94)nmol/l,0.66(0.47,1.50)vs.0.50(0.33,0.90)nmol/l,p<0.05),HHL组活性氧(ROS)在干预第2周虽有提高,但无显着性差异(43.3(25.6,146.9)vs.46.8(25.0,135.8)IU/ml,p>0.05),HHL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在干预后有升高的趋势(11.9(6.9,42.3)vs.12.9(9.9,24.6)U/mol,0.05<p<0.1)。而NOM组MDA在第4周和干预后显着下降(0.98(0.65,2.31)vs.0.54(0.34,1.56)nmol/,p<0.05),且SOD在干预第2周有显着性下降(24.2(13.1,61.6)vs.17.5(9.7,42.4)U/ml,p<0.05)。实验二的AT组NO和eNOS在干预后显着升高(0.05(0.04,0.09)vs.0.10(0.05,0.20)μmol/l,p<0.05;2.2(1.3,3.4)vs.3.7(2.0,7.8)IU/ml,p<0.05)。AT组ET在第3周显着升高,6.0(4.2,9.9)vs.10.1(5.0,15.6)ng/ml,p<0.05,且在干预后仍然显着高于干预前,6.0(4.2,9.9)vs.9.5(5.0,15.6)pg/ml,p<0.05。AT组环前列腺素(PGI2)在干预后显着高于干预前,7.4(3.9,12.4)vs.12.1(6.8,22.7)mIU/ml,p<0.05。AT组VEGF在干预期间显着升高。研究结论:(1)4周高住高练低训和8周高原训练都能显着的提高赛艇运动员峰值摄氧量,但8周高原训练同时能够提高赛艇运动员的测功仪5千米专项有氧能力;(2)4周高住高练低训仅提高赛艇运动员前臂血流量,而8周高原训练显着提高赛艇运动员大腿血流量和内皮功能,这可能与8周高原训练显着提高赛艇运动员一氧化氮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有关;(3)8周高原训练后赛艇运动员经皮微循环功能的改善与有氧能力的变化存在一定相关关系,经皮微循环功能的改善可能是运动表现提高的机制之一。
谢骏[2](2020)在《中药筋脉通对糖尿病大鼠的髓鞘保护作用及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从整体和分子水平探讨中药筋脉通(Jinmaitong,JMT)对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的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模型大鼠的髓鞘保护作用及对其肠道菌群的影响,探索中药筋脉通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潜在机制。[方法]采用一次性腹腔注射STZ 55 mg/kg的方法制备DM模型大鼠,将造模成功后的DM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糖尿病模型对照组(DM),筋脉通组(JMT),神经妥乐平(Neurotropin,NTP)组(NTP),同时配以同周龄的正常对照组(CON)大鼠。分组后分别按JMT 13.9g/(kg·d)、NTP 1.6单位/(kg·d)灌胃给药,CON组与DM组大鼠予以等量蒸馏水灌胃,每日1次,连续12 w。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后4w、8w、12w检测各组大鼠随机血糖和体重。灌胃12w后检测各组大鼠机械痛阈值,并收集大鼠粪便样品,腹主动脉采血后取大鼠坐骨神经组织与足底皮肤组织。光学显微镜及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坐骨神经的形态变化,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坐骨神经中接触蛋白相关蛋白(contactin-associated protein,Caspr)与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的表达,分析大鼠足底皮肤表皮神经纤维密度(intraepidermal nerve fiber density,IENFD),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神经调节蛋白 1(Neuregulin 1,NRG1)浓度。同时,提取大鼠粪便基因组并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正常组与模型组大鼠肠道菌群组成结构的差异,以及筋脉通干预对模型组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并将组间差异性肠道微生物的丰度与大鼠随机血糖、体重、机械痛阈值、IENFD、NRG1水平等生理、病理观察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血糖、体重及机械痛阈检测:造模后不同时间点,各造模组大鼠随机血糖均较CON组升高(P<0.05);同一时间点各造模组大鼠之间的血糖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前各组大鼠体重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各时间点,各造模组大鼠体重较CON组均明显降低(P<0.001)。除灌胃第8 w NTP组较DM组体重增加外(P<0.05),其余时间点各造模组大鼠之间的体重无显着差异(P>0.05)。与CON组相比,除JMT组左侧机械痛阈值外,各造模组大鼠左、右两侧机械痛阈值及平均机械痛阈值较CON组均降低(P<0.01);与DM组相比,JMT组及NTP组左、右两侧机械痛阈及平均机械痛阈值均显着提高(P<0.001);JMT组与NTP组相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2.坐骨神经病理结构变化:HE染色显示,大鼠坐骨神经组织轴索与髓鞘呈深红色,雪旺细胞细胞核位于髓鞘边缘呈蓝紫色。CON组大鼠坐骨神经组织致密,轮廓规则,髓鞘完整,分布均匀,DM组大鼠坐骨神经组织松散,轮廓不规则,部分神经纤维髓鞘脱失,轴索萎缩,分布稀疏;透射电镜下可见CON组大鼠坐骨神经轴索饱满、均匀,形态规则,髓鞘致密、均一,结构完整,局部可见髓鞘板层轻微断裂;DM组大鼠坐骨神经轴索形态不规则,髓鞘结构紊乱,板层分离形成大量空泡,部分可见髓鞘向轴索及间质突出,形成“瘤状”结构。形态测量学统计分析显示,DM组大鼠每5000 μm2面积内的有髓神经纤维数量明显减少(P<0.001),结构形态异常的神经纤维比例增高(P<0.05);JMT组与NTP组大鼠坐骨神经病变与DM组相似,但程度均较DM组减轻,每5000 μm2面积内的有髓神经纤维数量增加(P<0.05),结构形态异常的神经纤维比例明显减少(P<0.001);各组大鼠的gratio值(轴索直径与髓鞘外径比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3.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坐骨神经接触蛋白相关蛋白Caspr与淀粉样前体蛋白APP的表达:与CON组相比,DM组大鼠坐骨神经每mm2面积内对称性的郎飞氏结结侧区数量与比例均降低(P<0.01)、非对称性的郎飞氏结半结比例增高(P<0.01),DM组与NTP组大鼠坐骨神经中APP与βⅢ-tubulin蛋白共定位表达的区域比例升高(P<0.05);与DM组相比,JMT组大鼠坐骨神经每mm2面积内对称性的郎飞氏结结侧区数量与比例均升高(P<0.05)、非对称性的郎飞氏结半结比例降低(P<0.01),JMT组大鼠坐骨神中APP与βⅢ-tubulin蛋白共定位表达的区域比例降低(P<0.05);与NTP组相比,JMT组大鼠坐骨神经每mm2面积内对称性的郎飞氏结结侧区数量增多(P<0.05),其余指标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间非对称性的郎飞氏结半结数量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4.免疫荧光法检测分析大鼠足底皮肤表皮神经纤维密度IENFD:与CON组相比,DM组与NTP组IENFD降低(P<0.05),JMT组IENFD与CON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DM组相比,JMT组ⅢNFD升高(P<0.05),NTP组与DM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JMT组与NTP组之间IENFD无统计学差异(P>0.05)。5.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NRG1的表达:与CON组相比,DM组、JMT组及NTP组大鼠血清NRG1浓度均降低(P<0.001);与DM组相比,JMT组大鼠血清NRG1浓度升高(P<0.01),NTP组与DM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JMT组与NTP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大鼠的肠道菌群结构变化:基于以上实验结果可判定DPN模型成功,就此更名DM组为DPN组。相比CON组,DPN组和JMT组大鼠肠道菌群的Alpha多样性指数明显降低(P<0.001),DPN组与JMT组之间的Alpha多样性指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Beta多样性的 Weighted-UniFrac 与 Unweighted-UniFrac 分析结果均提示,CON、DPN、JMT 三组大鼠肠道菌群的Beta多样性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相比CON组大鼠,DPN组大鼠的肠道菌群中显着富集了以下10种差异性肠道微生物:pBacteroidetes,cBacteroidia,oBacteroidales,fPorphyromonadaceae,fPrevotellaceae,fOxalobacteraceae,gKlebsiella,gCoprococcus,gPrevotella,gOxalobacter。相比DPN组,JMT组大鼠的肠道菌群中显着富集了 17种差异性肠道微生物,且其中有 9 种与 CON 组一致:pActinobacteria,pProteobacteria,cBetaproteobacteria,cActinobacteria,cEpsilonproteobacteria,oBurkholderiales,oCampylobacterales,fHelicobacteraceae,gHelicobacter,说明筋脉通对上述9种肠道微生物的丰度具有回调作用。7.差异性肠道微生物丰度与DPN观察指标的Spearman相关性分析:在DPN组与CON组对比时富集到的10种差异性肠道微生物中,所有肠道微生物丰度均与大鼠第12 w随机血糖水平呈正相关(|r|>0.45,P<0.05),并且与大鼠第12w体重呈负相关(|r|>0.45,P<0.05);除fPrevotellaceae与大鼠血清NRG1水平无相关性外(|r|<0.40,P>0.05),其余9种的微生物丰度还同时与大鼠血清NRG1水平呈负相关(|r|>0.45,P<0.05)。在DPN组显着富集的10种差异性肠道微生物中,fPorphyromonadaceae和gPrevotella的丰度同时与大鼠的机械痛阈值和IENFD呈负相关(|r|>0.40,P<0.05)。筋脉通可显着回调的9种肠道微生物的丰度均与大鼠血清NRG1水平呈正相关(|r|>0.40,P<0.05)。除cBetaproteobacteria和oBurkholderiales外,其余7种肠道微生物的丰度均与大鼠机械痛阈值(|r|>0.5,P<0.05)和IENFD(|r|>0.45,P<0.05)呈正相关。其中,pActinobacteria,pProteobacteria 和 cActinobacteria的丰度同时与大鼠第 12 w体重呈正相关(|r|>0.5,P<0.01),与大鼠第12w随机血糖水平呈负相关(|r|>0.55,P<0.01)。[结论]1.DM大鼠12 w后出现痛觉过敏,坐骨神经病理形态学改变,及足底皮肤IENFD降低,表明DPN模型建立成功;DM大鼠血清NRG1分泌减少,坐骨神经Caspr表达抑制,APP表达增强,符合典型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理特征。2.筋脉通可通过升高DM大鼠血清NRG1水平,促进坐骨神经Caspr表达,抑制APP表达,增加足底皮肤IENFD,改善其痛觉过敏及坐骨神经病理形态异常,发挥其髓鞘保护作用。3.筋脉通在维持坐骨神经正常结构形态与对称性的郎飞氏结结侧区数量上优于阳性对照药物NTP。4.DPN组大鼠的肠道菌群结构较CON组发生了明显变化,肠道菌群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与均匀性显着降低,可能通过富集fPorphyromonadaceae和gPrevotella影响DPN的各观察指标。5.筋脉通改变了 DPN大鼠肠道微生物群落的整体组成,回调了 9种在CON组显着富集的差异性肠道微生物,并可能通过富集pActinobacteria、pProteobacteria和c Actinobacteria参与发挥髓鞘保护作用。[创新点]通过整体动物实验,从分子水平研究了中药筋脉通对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组织中接触蛋白相关蛋白Caspr、淀粉样前体蛋白APP,以及血清神经调节蛋白1表达的影响,并尝试从肠道菌群的角度解释中药筋脉通防治DPN与发挥髓鞘保护作用的潜在机制,为中药筋脉通治疗DPN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
胡晓璇[3](2020)在《芥子气(1LD50)诱导大鼠急性肺损伤氧化应激反应》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建立大鼠等毒性剂量(Equal toxic dose,LD50)芥子气(Sulfur mustard,SM)急性肺损伤模型,经腹腔和气管两种途径染毒,观察不同途径和不同时间点各实验组的氧化应激相关蛋白表达的差异性。方法选取SPF级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176只,将随机分为的腹腔芥子气组,腹腔丙二醇组,气管芥子气组,气管丙二醇组,正常组。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三种抗氧化酶的水平和免疫组化法检测肺泡间隔中四种抗氧化酶的变化。结果大鼠腹腔芥子气组血清各时间点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 peroxidase,GSH-Px)三种酶的水平均高于同时间点的气管芥子气组、腹腔丙二醇组、气管丙二醇组、正常组的水平(P<0.05);且腹腔芥子气组和气管芥子气组的三种酶水平均24小时达到高峰,随后逐渐下降(P<0.05)。腹腔芥子气组肺泡间隔各时间点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uperoxide dismutase,CuZn-SOD)、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uperoxide dismutase,Mn-SOD)、对氧磷酶-1(Paraoxonase-1,PON-1)、载脂蛋白-1(Apolipoprotein-1,ApoA-1)表达的阳性细胞亦均高于气管芥子气组、腹腔丙二醇组、气管丙二醇组、正常组(P<0.05)。腹腔芥子气组和气管芥子气组的四种氧化应激相关蛋白阳性表达率均随时间延长而增加。结论暴露于1 LD50的两种急性肺损伤模型在血清和肺泡间隔中抗氧化酶的表达存在差异性,并且受时间效应影响,这一规律可以为芥子气肺损伤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任周梁[4](2019)在《Gal-3在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阐明半乳糖凝集素3(Gal-3)在大鼠急性脊髓损伤(SCI)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方法:第一部分:Gal-3在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中的表达及作用研究(体内实验);(1)1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SCI组(每组n=6)。Allen’s法打击脊髓造模,术后24h对大鼠进行眼眶静脉采血。分别于24h、48h和72h对各组大鼠进行BBB评分,然后被处死取损伤处脊髓组织进行含水量测定和苏木精-伊红(HE)染色,采用取血样进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p65、TNF-α、IL-1β、IL-6、MDA、SOD、CAT以及GSH-PX的表达水平。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测定Gal-3 mRNA的表达。(2)1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SCI组和SCI+GB1107组(每组n=6),重复上述实验过程。第二部分:Gal-3促进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炎症反应的可能机制研究(体内实验);(1)1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SCI组(每组n=6),术后24h处死大鼠、脊髓组织取样用于基因芯片技术,筛选Gal-3在SCI模型中的调控靶点。(2)12只雄性SD大鼠建立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和Gal-3干预组(每组n=6),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Gal-3、TXNIP和NLRP3蛋白的表达。(3)1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SCI组和SCI+GB1107组,Western blot检测Gal-3、TXNIP和NLRP3蛋白的表达。第三部分:Gal-3通过ROS/TXNIP/NLRP3信号通路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炎症反应的研究(体外实验);(1)LPS诱导PC12细胞构建体外神经炎症模型,48h后收集PC12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LPS组和LPS+si-Gal-3组,使用Western blot法检测Gal-3、硫氧还蛋白互作蛋白(TXNIP)和NOD样受体家族蛋白3(NLRP3)的表达,ELISA法检测细胞中ROS、MDA、SOD、CAT、GSH-PX以及IL-1β的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显示Gal-3的表达。(2)确定活性氧自由基(ROS)抑制剂调控Gal-3对氧化应激的作用,随机分为对照组、LPS组、LPS+si-Gal-3转染组和LPS+si-Gal-3+H2O2组,LPS+ROS抑制剂以及LPS+ROS抑制剂+Gal-3组,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中ROS、MDA、SOD、CAT、GSH-PX以及IL-1β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TXNIP和NLRP3蛋白的表达。(3)明确TXNIP/NLRP3在Gal-3促神经炎症中的作用:将PC12细胞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对照组、LPS组、LPS+si-TXNIP组、LPS+si-TXNIP+Gal-3组、LPS+si-NLRP3组以及LPS+si-NLRP3+Gal-3组,ELISA法检测各组IL-β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分别检测TXNIP和NLRP3蛋白的表达。结果:第一部分(1)SCI组各时间点的BBB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SCI+GB1107组各时间点的BBB评分明显高于SCI组(P<0.05);(2)SCI组组织含水量明显高于对照组,SCI+GB1107组明显高于SCI组(P<0.05);(3)对照组脊髓组织完整,细胞形态正常,胞核和胞质染色清晰,而SCI组打击部位出现组织坏死、细胞变性、水肿、结构紊乱,伴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及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表现,SCI+GB1107组脊髓损伤情况明显缓解,组织坏死、细胞变性、水肿、出血及等情况均有改善;(4)与对照组相比,SCI组大鼠血清p65、TNF-α、IL-1β、IL-6和MDA水平明显增加,SOD,CAT、GSH-PX活性明显降低;与SCI组相比,SCI+GB1107组大鼠血清p65、TNF-α、IL-1β、IL-6和MDA水平明显降低,SOD,CAT、GSH-PX活性明显增加(P<0.05);(5)与对照组相比,SCI组大鼠脊髓组织中Gal-3 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加;与SCI组相比,SCI+GB1107组大鼠脊髓组织中Gal-3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第二部分:(1)与对照组相比,SCI组中差异最大的有8个基因上调,7个基因下调;GO分析生物学过程共涉及8种。PPI分析差异表达基因总共23个节点,共有七种配对关系,信号通路主要集中在NLRP3和TXNIP蛋白。(2)与对照组相比,Gal-3干预组Gal-3、TXNIP以及NLPR3蛋白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与SCI组相比,SCI+GB1107组中Gal-3、TXNIP以及NLPR3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第三部分:(1)与LPS组相比,LPS+si-Gal-3转染组IL-1β、MDA、ROS表达水平明显降低,SOD、CAT以及GSH-PX的水平明显升高(P<0.05);(2)LPS+ROS抑制剂+Gal-3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LPS+ROS抑制剂组(P<0.05);(3)Gal-3的过表达诱导TXNIP/NLRP3蛋白表达,并增加IL-1β水平。结论:体内SCI模型中,Gal-3表达上调,抑制Gal-3表达可减弱脊髓损伤后神经炎症反应。体外诱导PC12模型中,抑制Gal-3的表达可减弱损伤后神经炎症和ROS的产生;ROS可调控Gal-3对氧化应激的作用。总之,Gal-3通过激活ROS/TXNIP/NLRP3信号通路促进SCI后的神经炎症反应;Gal-3可能是SCI的一种潜在治疗策略。
屈红林[5](2019)在《有氧运动对CUMS抑郁小鼠炎性因子的影响及改善内源性H2S信号通路调控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研究目的本研究采用慢性应激性刺激方式干预构建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刺激抑郁(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小鼠模型,通过跑台有氧运动作为干预手段,二代基因测序筛选差异表达基因筛与miRNAs,RT-PCR验证基因表达的改变。目的在于探究(1)有氧运动拮抗抑郁小鼠炎症的作用效果;(2)分析探究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对抑郁小鼠的抗炎作用与H2S气体信号分子介导的炎症反应的调控关系;(3)外源性H2S可通过抑制TLR4通路对抗心肌细胞的炎症反应已经得到验证,由此,本项目研究针对抑制TLR4后,内源性H2S气体信号参与介导有氧运动抗CUMS抑郁小鼠炎症的作用机制;(4)有氧运动介导H2S气体信号通路改善抑郁症患者神经炎性损伤提供理论依据。2研究方法2.1 CUMS抑郁小鼠造模及其持续系统的规律运动干预效果研究及实验小鼠分组50只SPF级别雄性健康KM小鼠,随机数字法分为空白对照组和建模组,建模组小鼠采取CUMS抑郁造模方法进行造模,造模成功的小鼠采用神经行为学评定结果予以剔除差异较大的小鼠后,随机数字法分为模型组(MG)和模型运动组(ME),15只/组。实验针对ME组小鼠,实施8周中等强度的有氧跑台运动作为干预手段,采用神经行为学评定观察各组小鼠的抑郁样行为改变,Nissl染色法观察小鼠海马神经元病理改变,高通量测序筛查炎症与硫代谢气体信号通路相关细胞因子,ELISA检测血液与海马组织内的炎性相关因子的含量,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海马组织炎性细胞因子的蛋白表达,RT-PCR检测海马组织炎性细胞因子的mRNA转录水平。2.2 CBS/H2S气体信号体系介导的持续系统的规律运动干预CUMS抑郁小鼠TLR4炎性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研究及分组60只SPF级别雄性健康KM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G)、模型组(MG)、模型运动组(ME组)、TLR4抑制剂组(TG)和TLR4抑制剂+运动组(TE),12只/组,运动组小鼠进行中等强度的有氧跑台运动8周,TLR4抑制剂组腹腔注射3mg/kg/day剂量的TAK-242,干预后采用神经行为学评定各组小鼠抑郁样行为,戊巴比妥钠麻醉后自心脏取血,断头冰上取海马组织,-80℃冻存,用于基因测序、H2S含量及RT-PCR等的检测。脑在体4%的多聚甲醛滴注固定处理后冰上取小鼠脑组织,后甲醛固定48h以上,用于包埋检测尼氏染色、HE染色及荧光免疫等。尼氏染色与HE染色观察小鼠海马尼氏体的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检测小鼠海马组织蛋白表达、ELISA检测小鼠血清蛋白含量、去蛋白法测定血浆与海马组织内H2S含量、Western blotting检测海马组织蛋白表达、RT-PCR检测气体信号分子及炎症相关因子的差异表达与miRNAs表达、荧光免疫检测小鼠海马神经功能指标及炎症反应指标的改变。3研究结果3.1 CUMS抑郁小鼠造模各指标结果为期4周的慢性应激性刺激小鼠体重呈显着性下降,穿越旷场的格子数、运动时间、修饰次数明显下降,糖水偏好指数降低,强迫游泳和强迫悬尾的不动时间延长,分别呈显着性(p<0.05)和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Nissl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海马CA1区神经元排列稀疏,间隙增宽,神经元丢失,Nissl体核固缩严重,血清与海马组织内的5-HT与BDNF的活性下降明显,BDNF的蛋白表达和mRNA表达呈非常显着性下降(p<0.01),提示CUMS抑郁小鼠造模成功。3.2持续系统的规律运动干预CUMS抑郁小鼠炎症结果3.2.1神经行为学评定结果8周的有氧跑台运动能够增加小鼠体重,增加抑郁小鼠竖立次数、修饰次数和穿越格子数等的探索行为,降低强迫游泳和强迫悬尾的不动时间,增加糖水偏好指数,与模型组相比呈现显着性差异。3.2.2各组小鼠海马组织病理改变评定结果Nissl染色结果也显示,运动组小鼠海马神经元病变减轻,神经细胞数目增多,尼氏体染色较清晰。3.2.3高通量测序筛选各组小鼠炎症相关因子的测定结果运动干预CUMS抑郁小鼠血液与海马组织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结果显示,血液组织的相关差异表达基因也主要涉及长期抑郁病理改变、氧化磷酸化过程、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TRP通道的炎症介质调节、TGF-β信号通路等最为集中,海马组织主要富集到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氧化磷酸化、阿尔茨海默病、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NF-кB信号通路、PPAR信号通路、硫代谢、胆碱能突触,以及cAMP、雌激素等炎性信号通路等,且各通路相关基因差异表达显着。而血液与海马组织GO分析与KEGG显着富集的结果对比显示,主要集中于神经元退行性病变、炎症等相关。3.2.4 ELISA检测各组小鼠血液与海马组织各指标结果ELISA检测结果显示,促炎因子IL-1β、TNF-α比模型组显着减低,抑炎因子IL-10显着升高。3.2.5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各组小鼠海马组织炎性细胞因子测定结果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ME组小鼠海马组织IL-1β(p<0.01)、NF-kB(p<0.01)和TNF-a(p<0.05)等促炎因子的阳性表达区域显着降低,抑炎因子IL-10的蛋白阳性表达区域显着增多(p<0.01)。3.2.6 RT-PCR检测小鼠血液与海马组织基因表达结果RT-PCR检测的结果TLR4、IL-1β、NF-кB、TNF-α等mRNA炎症相关的因子表达下调,5-HT mRNA表达上调。3.2.7 Western blot检测海马组织炎性因子蛋白表达水平Western blot的检测结果也显示运动组小鼠海马炎性细胞因子的蛋白表达下降。3.3 CBS/H2S介导的持续系统的规律运动干预CUMS抑郁小鼠TLR4信号分子的作用机制研究3.3.1小鼠神经行为学评定与海马神经细胞形态学改变TLR4被部分抑制后,抑郁小鼠的神经行为学评分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形态学检测显示也呈现一定程度的修复,且效果与有氧运动干预的效果相接近。有氧运动与TLR4被抑制后,小鼠海马内5-HT的阳性率比模型组提高,炎性因子CD45+与PARP等的阳性率得以改善,且有氧运动联合TLR4抑制剂的干预效果最佳。3.3.2小鼠血清与海马组织H2S含量检测结果抑郁模型组小鼠血浆与海马组织内的H2S含量比正常组显着降低,TLR4抑制剂组小鼠血浆与海马组织内的H2S含量变化不明显;但有氧运动能提高H2S含量,且联合干预组含量最高。3.3.3小鼠血液与海马组织相关因子的差异表达结果3.3.3.1气体信号相关因子的差异表达结果各组小鼠血液与海马组织中H2S气体信号分子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血液CSE mRNA的表达水平下调(p<0.01),海马组织CBS mRNA的表达水平也下调(p<0.01),但有氧运动能增加血液CSE、海马CBS等的活性,同样的研究也发现,部分抑制TLR4联合有氧运动干预后,血液CSE、海马CBS mRNA的表达也上调。3.3.3.2炎症相关因子的差异表达结果各组小鼠炎性因子差异表达的检测结果显示,有氧运动干预组与TLR4被抑制组小鼠的促炎因子IL-1β、IL-6、TLR4、NF-кB与TNF-α等mRNA的表达下调,抑炎因子IL-10 mRNA表达上调,均呈显着性差异。3.3.4小鼠血液与海马组织相关因子的miRNAs调控表达结果TLR4被抑制后与气体信号分子相关的miRNAs以及与炎症相关的miRNAs的差异表达呈现显着性上调或下调,如miR-21、miR-195显着上调,而miR-30、miR-455与miR-665显着下调,分析其功能,如miR-21可作为H2S气体信号分子的靶标作用,一方面受TAK-242的影响,另一方面其还参与了多重信号通道的调控,比如IL-6信号转导与转路基激活的表达等的炎性通道的调控、miR-665参与了海岸神经元的保护与抑制凋亡的调控,miR-30可参与靶标基因的炎症反应过程,miR-195可通过抑制NF-кB的核转运过程,参与其炎症反应,而miR-455不但可以参与内质网应激反应介导的细胞凋亡,还受H2S等气体信号分子的干预。4研究结论4.1为期4周的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刺激可有效复制小鼠抑郁样行为,降低血清与海马组织5-HT与BDNF含量,验证了抑郁造模的有效性。4.2有氧运动能够显着改善抑郁小鼠的抑郁样行为,促进海马神经元的修复,降低促炎因子的含量及蛋白、mRNA等的表达量,证实了有氧运动起到良好的抗抑郁炎症的作用。4.3有氧运动介导的CUMS抑郁小鼠血液与海马组织高通量测序及其关联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与炎症相关的TLR4、IL-1β、TNF-ɑ以及H2S气体信号通路相关的CSE、CBS等细胞因子的表达显着相关,靶向调控炎症与H2S气体信号通路细胞因子的miR-21、miR-30、miR-455等miRNAs亦显着富集。4.4有氧运动和TLR4抑制剂的作用均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抑郁小鼠血液与海马组织炎症反应,虽然TLR4抑制剂不能显着增加H2S含量及其合成酶的差异表达,但对炎症因子的表达具有显着性影响,提示H2S可参与介导有氧运动干预抑郁炎症信号通路TLR4/MyD88-NF-кB的调控作用,但TLR4对H2S的含量及其相关生物合成酶的影响作用不大。4.5持续系统的规律运动通过miR-455调控CBS、CSE等H2S气体信号体系相关因子的差异表达以及miR-21、miR-30、miR-665等的差异表达调控TLR4/MyD88-NF-кB炎症信号通路,发挥拮抗抑郁炎症的作用。4.6 TLR4与H2S气体信号等相关因子的差异表达,共同参与运动干预抑郁小鼠炎症反应的分子机制,即有氧运动诱导的内源性H2S能够有效降低CUMS抑郁小鼠血液与海马组织炎症反应,揭示其作用机制在于H2S气体信号分子参与有氧运动干预TLR4/MyD88-NF-кB的炎症信号通路。
史年刚[6](2019)在《基于先天禀赋的肾阳虚体质大鼠模型构建与能量代谢调控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根据中医“肾阳虚”和体质学说的理论内涵,设计构建肾阳虚体质大鼠模型,并通过评价模型大鼠棕色脂肪线粒体产能状态,研究下丘脑对棕色脂肪的调控机制验证肾阳虚体质模型造模成功,为中医肾阳虚及其体质研究提供一种适宜的实验动物模型。方法:(1)参照肖小河动物温度趋向性行为学智能检测系统原理搭建动物寒热趋向装置,根据中医“阳虚则寒”的理论筛选偏阳虚的老龄雌雄鼠作为亲本并交配传代,对孕鼠施以猫吓鼠“恐伤肾”、低温“寒伤阳”和黄柏水灌胃造模直至幼鼠出生,构建肾阳虚体质大鼠模型。(2)采用动物寒热趋向装置评价模型组和对照组幼鼠寒热趋向,并比较模型组和对照组的幼鼠出生体重,初步评价造模成功。(3)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棕色脂肪组织切片中线粒体超微结构,研究肾阳虚体质大鼠线粒体组织结构状态。(4)采用ELISA法测量各组脊间棕色脂肪ATP浓度,western blot法测定棕色脂肪组织中complex1-5浓度,研究肾阳虚体质大鼠模型棕色脂肪线粒体产能状态。(5)采用ELISA法测量各组棕色脂肪iNOS浓度,western blot法测定棕色脂肪组织中Fis-1/Drp-1,LC3a/LC3b和Opa-1浓度,研究棕色脂肪组织线粒体自身健康状态。(6)采用RT-PCR法测定各组棕色脂肪PGC-1α/AMPK-α2/UCP-1表达量,同法测定下丘脑NPY/NPY1R和POMC/MC4R表达量,研究肾阳虚体质大鼠下丘脑对棕色脂肪线粒体产能状态的调控机制。结果:(1)子代肾阳虚体质组幼鼠出生体重低于对照组,具有显着组间差异(P<0.01);相比于对照组雄鼠,子代肾阳虚体质组雄鼠在40℃温控板上的停留率呈增高的趋势(P>0.05)。(2)与亲本母鼠组和对照组相比,子代肾阳虚体质组雌鼠与雄鼠棕色脂肪线粒体超微结构均显着偏弱,线粒体肿胀程度较严重,线粒体嵴排列稍紊乱,嵴断裂较多。(4)与亲本母鼠组相比,子代肾阳虚体质组棕色脂肪ATP浓度降低(P<0.05),complex-1浓度显着降低(P<0.01),complex-4浓度极显着降低(P<0.001);其中,子代肾阳虚体质组雄鼠complex-1,4浓度显着降低(P<0.01),子代肾阳虚体质组雌鼠ATP浓度和complex-1浓度降低(P<0.05)、complex-4浓度显着降低(P<0.01)。与对照组雄鼠相比,子代肾阳虚体质组雄鼠棕色脂肪complex-1浓度极显着降低(P<0.001);与对照组雌鼠相比,子代肾阳虚体质组雌鼠棕色脂肪complex-1显着降低(P<0.01)。(5)与亲本母鼠组相比,子代肾阳虚体质组棕色脂肪iNOS浓度、Fis-1/Drp-1浓度和LC3a/LC3b浓度均升高(P<0.05),Opa-1浓度极显着降低(P<0.0001);其中,子代肾阳虚体质组雄鼠iNOS浓度显着升高(P<0.01),Opa-1浓度显着降低(P<0.001);子代肾阳虚体质组雌鼠Opa-1浓度显着降低(P<0.01)。与对照组雄鼠相比,子代肾阳虚体质组雄鼠iNOS浓度升高(P<0.05),Opa-1浓度降低(P<0.05);与对照组雌鼠相比,子代肾阳虚体质组雌鼠棕色脂肪Opa-1和Drp-1浓度显着降低(P<0.01)。(6)与亲本母鼠组相比,子代肾阳虚体质组雄鼠NPY表达量升高(P<0.05)。与对照组雄鼠相比,子代肾阳虚体质组雄鼠NPY表达显着升高(P<0.01),PGC-1α表达显着降低(P<0.01);与对照组雌鼠相比,子代肾阳虚体质组雌鼠UCP-1浓度升高(P<0.05)。结论:(1)肾阳虚体质模型鼠ATP产能下降,畏寒怯冷和低体重儿比例增加与肾阳虚体质临床表征相符,从宏观上论证造模成功。(2)肾阳虚体质模型鼠呼吸链酶代谢异常,呼吸链复合酶complex-1是评价肾阳虚体质模型能量代谢低下的关键指标之一。(3)肾阳虚体质模型鼠下丘脑作为线粒体能量代谢上游调控靶器官抑制了能量代谢,不仅使模型鼠能量代谢呈下降趋势,且从微观上论证造模成功。(4)肾阳虚体质大鼠棕色脂肪线粒体裂变和融合的自稳态失衡可作为肾阳虚模型构建成功的病理指征。(5)子代雌雄肾阳虚模型鼠存在肾阳虚性状差异,性激素是否促进或拮抗了造模因素,尚待进一步验证。
蔡涛[7](2019)在《基于miR-133a/Caveolin-1/e NOS通路对“黄连解毒汤上调SHR e NOS/NO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miR-133a/Caveolin-1/e NOS通路在“HLJDD上调SHR主动脉e NOS/NO信号”的作用机制,为清热解毒经典古方临床应用提供实验支持。方法:采用12周龄健康雄性SPF级SHR50只,体重150-200克,HR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10只;HLJDD组高,中,低三个剂量组各10只;卡托普利组10只;同周龄10只WKY大鼠为空白对照组。黄连,黄柏,黄芩,栀子按3:2:2:3比例组成,按处方量称取药材,按吴洪元等报道的方法浓缩成浸膏,适应性喂养一周后按不同剂量开始灌胃,总疗程42天,禁食12小时,麻醉后采集标本,观察指标。细胞实验:制备出高、中、低剂量组,卡托普利含药血清组、空白对照含药血清组和正常组含药血清。牛主动脉内皮细胞(BAECs)中分别加入用培养液调至不同浓度的黄连解毒汤含药血清,卡托普利血清组加入含卡托普利含药血清,空白对照血清组加入空白对照血清培养,正常组采用常规方法培养,各组均培养24h,观察指标。结果:1实验证明,黄连解毒汤能够降低SHR大鼠血压,且最佳药物浓度为高剂量浓度。2黄连解毒汤能够升高SHR大鼠体miR-133a的表达,下调包括Caveolin-1等蛋白与ET-1炎症因子的表达。3卡托普利组与黄连解毒汤中、大剂量组含药血清干预的细胞内的ET-1含量明显降低,但其NO、e NOS含量增加。4黄连解毒汤大剂量组细胞的miR-133a、e NOS mRNA表达水平较空白血清组和小剂量组明显升高。5卡托普利组、黄连解毒汤中、大剂量组细胞内Caveolin-1 mRNA和Caveolin-1蛋白表达表达水平较空白对照组均降低。结论:黄连解毒汤可能是通过过度表达SHR主动脉的miR-133a,调节e NOS/NO信号是通过Caveolin-1“桥梁”实现的,即HLJDD高表达主动脉的miR-133a使Caveolin-1下调,Caveolin-1的下调进而升高e NOS含量和活性,最终导致NO信号上调.
郑明岳[8](2019)在《WNT信号通路介导电针干预CCI大鼠模型及其与nNOS关系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观察电针肾俞穴对坐骨神经痛模型大鼠的疼痛行为学的影响及其对炎症因子TNF-α、IL-1β、IL-18、p65的表达的影响。(2)观察坐骨神经痛大鼠模型脊髓中WNT信号通路活性的改变;观察坐骨神经痛大鼠中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含量是否有所改变,模型大鼠的坐骨神经痛症状、WNT信号通路的激活是否与脊髓nNOS含量有关;方法:实验1方法:18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治疗组,每组6只。建立坐骨神经慢性压榨损伤大鼠模型。治疗组于术后第一天开始电针肾俞穴进行治疗。使用Von-Fair对大鼠进行行为学检测,监测三组大鼠术前1天、治疗后第1天、第3天、第5天、第7天、第9天、第11天、第13天机械缩足痛阈变化,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于第14天处死取材,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脊髓中p65蛋白含量变化,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TNF-α、IL-1β、IL-18含量变化。实验2方法:3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治疗组、抑制剂组、抑制剂+针灸组,建立坐骨神经慢性压榨损伤大鼠模型。治疗组、抑制剂组、抑制剂+针灸组于术后第3天起进行电针肾俞穴治疗,共13天。使用Von-Fair对大鼠进行行为学检测,监测三组大鼠在术前1天、治疗第1天、第3天、第5天、第7天、第9天、第11天、第13天机械缩足痛阈变化,在术后第14天处死取材,Western Blot、PCR检测各组大鼠脊髓中nNOS、β-连环蛋白、cMyc蛋白、m RNA含量变化。结果:(1)模型组较假手术组机械缩足痛阈明显降低(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大鼠相比,治疗组机械缩足痛阈有所升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模型组大鼠较假手术组大鼠p65、TNF-α、IL-1β、IL-18含量明显升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经过治疗后,治疗组大鼠脊髓中p65、TNF-α、IL-1β、IL-18含量均有所降低(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β-连环蛋白、wnt3a蛋白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经治疗后,治疗组大鼠脊髓中nNOS蛋白、β-连环蛋白、wnt3a、c-Myc含量均有所下降(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抑制剂组大鼠模型中的β-连环蛋白、wnt3a蛋白、m RNA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抑制剂组、抑制剂+针灸组大鼠模型中的β-连环蛋白、wnt3a蛋白、m RNA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电针肾俞穴治疗坐骨神经慢性压榨损伤大鼠模型可提高其机械缩足痛阈值,坐骨神经慢性压榨损伤大鼠模型中p65、TNF-α、IL-1β、IL-18表达增多。(2)β-连环蛋白、wnt3a蛋白明显升高,模型中WNT信号通路被激活。治疗组大鼠经针灸治疗后可降低WN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活性。(3)坐骨神经慢性压榨损伤大鼠模型脊髓中nNOS蛋白、m RNA含量明显升高,抑制剂组在降低nNOS含量后,大鼠机械缩足痛阈也明显改善;电针治疗后,nNOS含量明显降低,抑制剂+针灸组大鼠较抑制剂组、治疗组大鼠机械缩足痛阈值改善更明显。(4)经针灸治疗、注射nNOS抑制剂、结合针灸治疗+抑制剂后,WNT信号通路活性明显降低,表明电针治疗可通过降低nNOS的含量下调WNT信号通路活性。
姚艳玲[9](2019)在《吸烟对雄性大鼠生殖毒性及子代学习记忆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构建不同暴露时间和不同暴露剂量的雄性大鼠吸烟模型,评估吸烟对雄性大鼠的生殖毒性,进一步探讨吸烟引起生殖毒性的分子生物学机制;通过Morris水迷宫实验测定不同性别子代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变,并在分子生物学层面探讨父代吸烟引起子代学习记忆能力改变的机制。方法:SD大鼠300只(雄性200只,雌性100只),根据暴露时间随机分为2、4、6、8、12周,每周组又包括空白对照组(新鲜空气即0支/天)、低剂量组(10支/天)、中剂量组(20支/天)及高剂量组(30支/天),每组10只动物。香烟暴露组雄鼠于吸烟结束前1周分别与未染毒成年雌性大鼠按1∶1合笼,交配时间为一周,怀孕雌鼠自然分娩后连续观察子代生长发育情况,21天后断乳,子代雌雄随机分笼分组,分组方法同父代,每组10只动物,雌雄各半。子代长到7周后结束实验。Morris水迷宫方法测定子代学习记忆能力的变化;HE染色法观察父代睾丸组织和子代海马组织的结构形态;精子涂片法,计算精子数量和精子畸形率;观察和记录雌鼠受孕率和子代出生数量;ELISA法测定父代血清和子代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及瘦素(leptin)的表达水平;测定父代睾丸组织和子代海马组织中SOD活性、MDA含量及GSH-Px活性,测定子代海马组织中NO含量及NOS活性;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aspase-8、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RT-PCR及Western Blot法测定父代睾丸组织中死亡受体Fas/FasL凋亡通路中及wnt/β-catenin增殖通路上相关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子代海马组织中wnt/β-catenin相关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TUNEL法测定子代海马组织中凋亡率。结果:(1)香烟暴露组大鼠,体重增长速度减慢(P<0.05);不同暴露时间及暴露剂量间父代精子的数量和畸形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香烟暴露组大鼠随染毒时间及剂量的增加,睾丸组织逐渐出现萎缩,曲细精管间隙逐渐变大,精原细胞细胞排列出现紊乱,甚至出现大范围无精原细胞和精子的曲细精管;雌性大鼠受孕率及子代出生数量明显减少(P<0.05);香烟暴露组父代大鼠血清中IGF-1和leptin的蛋白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变化与IGF-1呈正相关,和Leptin呈负相关。(2)暴露组大鼠睾丸组织中SOD和GSH-Px活性均升高(P<0.05);MDA含量明显增加(P<0.05);暴露组大鼠睾丸组织中Fas、FasL、FADD、Caspase-3和Caspase-8基因在mRNA和蛋白水平上表达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和暴露剂量的增加,均出现明显上调(P<0.05);暴露组大鼠睾丸组织中wnt-2b、β-catenin和GSK-3β基因在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上,均出现明显下调(P<0.05)。(3)暴露组子代体重的增长随着父代暴露时间的延长和暴露剂量的增加而减慢(P<0.05);雌性子代血清中IGF-1蛋白的含量在除2周高剂量组和12周低剂量组外,其他各暴露组均出现明显的降低(P<0.05);雄性子代血清中IGF-1蛋白的表达量在除8周低、高剂量组和12周低剂量组外,其他各暴露组均出现明显的降低(P<0.05)。雌性子代血清中Leptin蛋白的表达量在除2周各暴露组、6周中剂量组和8周高剂量组明显增加外(P<0.05),其他各暴露组均出现明显的降低(P<0.05);雄性子代血清中Leptin蛋白的含量在除6周中剂量组和8周高剂量组明显增加外(P<0.05),其他各暴露组均出现降低(P<0.05)。水迷宫实验中,雌性大鼠定位航行实验中潜伏期和游泳总距离变化及空间搜索实验中跨越平台次数变化均不显着;在雄性子代,则表现为潜伏期和游泳总距离总体增加的趋势,同时跨越平台次数也减少(P<0.05)。(4)雌性子代海马组织中总NOS含量除在4周中、高暴露组减少外,其他各暴露组均出现增加,且在2周和12周中剂量暴露组及6周低剂量暴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NOS含量总体水平降低(P<0.05);NO含量在6周低、中暴露组和8周各暴露组出现明显的增高(P<0.05);BDNF蛋白含量在8周和12周各暴露组出现明显下调(P<0.05);SOD活性在各剂量暴露组均明显下调(P<0.05);GSH-Px活性在各剂量暴露组均明显增加(P<0.05);Tunel阳性细胞数在各剂量暴露组均明显增加(P<0.05);β-catenin和GSK-3β在mRNA水平上在各剂量暴露组下调明显下调(P<0.05);wnt-2b、β-catenin、GSK-3β和磷酸化GSK-3β蛋白表达量,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和暴露剂量的增加上调(P<0.05)。雌雄子代海马组织中Caspase-3阳性细胞数在各剂量暴露组均明显增加(P<0.05)。雄性子代海马组织中总NOS及iNOS含量在各暴露组均明显的增加(P<0.05);NO含量在各暴露组均出现明显的降低(P<0.05);BDNF蛋白表达量出现明显的减少(P<0.05);SOD活性及MDA含量在各剂量暴露组明显的增加(P<0.05);GSH-Px活性只在4周低、中剂量暴露组和8周中剂量暴露组明显的降低(P<0.05);Tunel阳性细胞数明显的增加(P<0.05);wnt-2b和β-catenin在mRNA水平均表达上调(P<0.05);GSK-3β在mRNA水平表达下调(P<0.05);wnt-2b、β-catenin、磷酸化β-catenin及磷酸化GSK-3β蛋白表达量均明显上调(P<0.05);GSK-3β蛋白表达量明显下调(P<0.05)。结论:吸烟引起雄性大鼠睾丸组织结构损伤,精子生成减少,雌鼠受孕率降低,其分子生物学机制可能是吸烟使睾丸组织发生了不可逆性的损伤,损伤机制包括睾丸组织中过度的氧化应激反应,上调的死亡受体Fas/FasL凋亡信号通路和抑制的wnt/β-catenin增殖通路。父代吸烟可导致子代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受损,且对雄性子代影响更明显,引起这种表现的可能原因是父代吸烟引起了雄性子代海马组织中氧化和抗氧化系统失衡;BDNF蛋白表达下调;父代吸烟使子代海马组织中凋亡率增加,同时激活了wnt/β-catenin增殖通路,凋亡与增殖之间相抗衡使子代未出现更为明显的学习记忆损伤。
艾孜孜·热合曼[10](2019)在《复合应激勃起功能障碍大鼠模型与药物干预的血清代谢组学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检测复合应激勃起功能障碍(ED)大鼠模型伊木萨克片干预前后的血清代谢组变化,寻找血清代谢生物标志物与药物可能的靶点;(2)在血清中验证TMAO的基础上,分别在肝脏与阴茎组织中检测FXR1/2、FMO3,进一步研究FXR/FMO3/TMAO脂代谢通路改变在ED大鼠模型中发挥的作用与药物调控机制。方法:(1)选取正常雄性大鼠150只,随机抽取30只为正常对照组(N组),余120只为造模组,通过环境雌激素样饮食联合冷刺激干预20 w建立复合应激大鼠模型,从中筛选ED大鼠模型,并分为复合应激ED大鼠模型组(ED组,30只)和伊木萨克片干预组(Yimusake组,30只),干预2 w后,采用1H-NMR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代谢组变化。(2)采用ELISA实验方法对TMAO在各组大鼠血清中表达进行检测与验证;采用Western-blot和IHC等实验方法,检测FXR1/2、FMO3在各组大鼠肝脏和阴茎组织中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1)PLS-DA结果显示,ED组?Yimusake组和N组样本呈分离趋势;该模型的R2X?R2Y和Q2分别为0.627、0.482、0.41。ED组与N组的OPLS-DA分析结果示:两组存在明显的差异,能够有效的区分组间差异,两组的R2X?R2 Y和Q2分别为0.45、0.652、0.596;Yimusake组与ED组的OPLS-DA分析结果示:两组之间亦存在明显差异,其R2X?R2Y和Q2分别为0.524、0.609、0.485。(2)ED组较N组大鼠血清中VLDL、亮氨酸、胆碱、谷氨酰胺、丙酮、缬氨酸、γ-氨基丁酸、丙酮酸、谷氨酸、柠檬酸、肌酸、牛磺酸、蛋氨酸、天冬氨酸表达量显着降低;乳酸、丙氨酸、乙酰乙酸、氧化三甲基铵、β-葡萄糖、胍基乙酸、β-呋喃糖表达量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Yimusake组较ED组大鼠血清中乳酸、丙氨酸、氧化三甲基铵、β-葡萄糖、胍基乙酸、β-呋喃糖表达量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TMAO在各组大鼠血清中的检测与验证结果:ELISA实验结果显示,与N组比较,ED组大鼠血清中TMAO的浓度升高33.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ED组比较,Yimusake组大鼠的血清TMAO浓度下降15.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代谢组检测结果一致。(5)FXR1、FXR2和FMO3在各组大鼠肝脏组织中的变化:Western-blot实验结果显示,与N组比较,FXR1在ED组大鼠肝脏表达水平升高65.38%(P<0.05);与ED组比较,在Yimusake组大鼠肝脏表达水平降低17.05%(P<0.05)。FXR2在ED组大鼠肝脏表达水平与N组相比,升高352.38%(P<0.05);与ED组比较,在Yimusake组大鼠肝脏表达水平降低45.26%(P<0.05)。与N组比较,FMO3的表达水平在ED组大鼠肝脏中升高103.49%(P<0.05);与ED组比较,在Yimusake组大鼠肝脏中降低40.00%(P<0.05)。(6)FXR1、FXR2和FMO3在大鼠阴茎组织中的变化:IHC实验结果提示,与N组比较,ED组大鼠阴茎组织中FXR1的表达水平升高172.46%(P<0.05);与ED组比较,Yimusake组大鼠阴茎组织中表达水平降低39.27%(P<0.05)。与N组比较,FXR2在ED组大鼠阴茎组织表达水平升高64.76%(P<0.05);与ED组比较,在Yimusake组大鼠阴茎组织表达水平降低23.42%(P<0.05)。与N组比较,ED组大鼠阴茎组织中FMO3的表达水平升高162.30%(P<0.05);与ED组比较,Yimusake组大鼠阴茎组织表达水平降低52.78%(P<0.05)。结论:(1)复合应激性ED大鼠模型与N组之间血清代谢物含量差异显着,其中VLDL、亮氨酸、胆碱、氧化三甲基铵等21种代谢物可作为ED大鼠模型候选血清代谢标志物;乳酸、丙氨酸、TMAO等8种代谢物可作为伊木萨克片治疗复合应激性ED的血清候选代谢标志物靶点。(2)TMAO可初步确定为ED大鼠模型血清代谢标志物和伊木萨克片治疗该ED的血清代谢标志物靶点。(3)FXR/FMO3/TMAO脂代谢通路的激活在复合应激ED大鼠模型发生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伊木萨克可通过调控FXR/FMO3/TMAO脂代谢通路对ED发挥治疗作用。
二、不同应激方式对大鼠血清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影响的差异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应激方式对大鼠血清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影响的差异性(论文提纲范文)
(1)高住高练低训和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经皮微循环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1 问题的提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思路 |
1.3 研究假设 |
1.4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高原低氧训练研究现状 |
2.1.1 高原低氧训练——提高有氧能力 |
2.1.2 高原训练和低氧训练的异同与争议 |
2.1.3 高原低氧训练的分类 |
2.1.4 高原低氧训练提高运动能力的生物学机制 |
2.2 高原低氧训练效果的影响因素 |
2.2.1 影响高原低氧训练效果的客观因素 |
2.2.2 影响高原低氧训练效果的主观因素 |
2.3 高原低氧训练的未来研究方向 |
2.3.1 高原低氧训练效果的评估 |
2.3.2 高原低氧训练的个体差异化 |
2.3.3 高原低氧训练后最佳比赛时间的探索 |
2.4 微循环基础 |
2.4.1 微循环的定义 |
2.4.2 微循环的功能 |
2.4.3 微循环的调节 |
2.4.4 人体主要的微循环 |
2.5 经皮微循环 |
2.5.1 经皮微循环的主要生理功能 |
2.5.2 运动对心血管疾病和慢性病患者微循环功能的改善 |
2.5.3 运动员和普通健康人经皮微循环功能 |
2.5.4 激光多普勒技术在微循环研究中的应用 |
2.6 高原低氧训练与微循环 |
2.6.1 高原低氧训练对微血管功能的影响 |
2.6.2 高原低氧训练对微血管生成的影响 |
2.6.3 红细胞与NO |
2.7 耐力训练与微循环 |
2.7.1 耐力训练对微循环功能的影响 |
2.7.2 耐力训练对微血管生成的影响 |
2.7.3 NO和运动疲劳的关系 |
2.8 NO在微循环调节中的作用 |
2.8.1 NO和NOS的舒血管作用 |
2.8.2 eNOS的舒血管机制 |
2.8.3 微循环中的NO信号通路 |
2.9 总结与展望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训练安排 |
3.3 指标测试与方法 |
3.3.1 经皮微循环功能测试 |
3.3.2 VO_(2peak)测试 |
3.3.3 P4测试 |
3.3.4 测功仪6/5km测试 |
3.3.5 血液指标测试 |
3.4 数理统计 |
4 研究结果 |
4.1 高住高练低训对赛艇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影响 |
4.2 高住高练低训对赛艇运动员经皮微循环功能的影响 |
4.3 高住高练低训对赛艇运动员微血管功能和生成的影响 |
4.4 高住高练低训对赛艇运动员炎症和自由基指标的影响 |
4.5 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影响 |
4.6 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经皮微循环功能的影响 |
4.7 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经皮微循环功能和有氧能力影响的相关关系 |
4.8 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微血管功能和生成的影响 |
4.9 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炎症和自由基指标的影响 |
5 分析讨论 |
5.1 高住高练低训对赛艇运动员经皮微循环功能影响 |
5.2 高住高练低训对赛艇运动员NO、VEGF、炎症和自由基等的影响 |
5.3 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经皮微循环功能的影响 |
5.4 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NO、VEGF、炎症和自由基等的影响 |
5.5 高住高练低训和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经皮微循环功能影响的比较 |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建议 |
7 研究创新与局限 |
7.1 研究创新 |
7.2 研究局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2)中药筋脉通对糖尿病大鼠的髓鞘保护作用及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中药筋脉通对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的髓鞘保护作用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中药筋脉通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1 中药筋脉通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理论基础与现代药理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2 基于肠道菌群调节作用的糖尿病中医药干丽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3)芥子气(1LD50)诱导大鼠急性肺损伤氧化应激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芥子气致肺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个人简介 |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
(4)Gal-3在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Gal-3 在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中的表达及作用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实验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方法 |
1.5 技术路线图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Gal-3 促进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炎症反应的可能机制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实验方法 |
1.3 技术路线图 |
1.4 质量控制 |
1.5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Gal-3 通过ROS/TXNIP/NLRP3 通路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炎症反应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实验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方法 |
1.5 技术路线图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5)有氧运动对CUMS抑郁小鼠炎性因子的影响及改善内源性H2S信号通路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相关概念 |
2 课题研究意义 |
2.1 项目研究的理论意义 |
2.2 项目研究的实际意义 |
实验一 CUMS抑郁小鼠造模及有氧运动干预效果的实验研究 |
1 材料 |
1.1 主要仪器设备 |
1.2 主要实验试剂 |
1.3 实验动物及处理 |
2 实验设计与方法 |
2.1 实验设计与实验流程 |
2.2 实验动物造模方法 |
2.3 有氧运动方案 |
2.4 神经行为学评定 |
2.5 小鼠样本处理与收集 |
2.6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与Nissl染色检测 |
2.7 总RNA提取过程及总RNA浓度/纯度检测 |
2.8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小鼠BDNF、5-HT血清及海马组织含量 |
2.9 qRT-PCR检测方法 |
2.10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
2.11 统计学处理 |
3 研究结果 |
3.1 体重检测与日常观察结果分析 |
3.2 神经行为学评定结果分析 |
3.3 海马神经元形态结构及锥体细胞数目(Nissl染色) |
3.4 运动干预CUMS抑郁小鼠海马组织BDNF蛋白表达的影响 |
3.5 运动拮抗CUMS抑郁小鼠海马与血清ELISA检测结果 |
3.6 运动拮抗CUMS抑郁小鼠海马组织m RNA表达的影响 |
3.7 运动干预CUMS抑郁小鼠海马组织Western blot检测结果 |
4 讨论 |
4.1 抑郁动物模型及其评价 |
4.2 持续规律的运动干预CUMS抑郁小鼠效果评价 |
5 小结 |
实验二 有氧运动拮抗CUMS抑郁小鼠炎症效果的实验研究 |
1 材料 |
1.1 主要仪器设备(同实验一 1.1) |
1.2 主要实验试剂(同实验一 1.2) |
1.3 实验动物及处理(同实验一 1.3) |
2 实验研究方法 |
2.1 实验动物造模方法(同实验一 2.2) |
2.2 有氧运动方案(同实验一 2.3) |
2.3 小鼠样本处理与收集(同实验一 2.5) |
2.4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与 Nissl 染色检测(同实验一 2.6) |
2.5 总 RNA 提取过程及总 RNA 浓度/纯度检测(同实验一 2.7) |
2.6 mRNA文库建立及高通量测序 |
2.7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小鼠血清及海马组织炎性细胞因子的含量(同实验一 2.8) |
2.8 qRT-PCR 检测方法(同实验一 2.9) |
2.9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同实验一 2.10) |
2.10 统计学处理 |
3 研究结果 |
3.1 运动拮抗CUMS抑郁小鼠海马与血清组织高通量测序 |
3.2 运动干预CUMS抑郁小鼠海马炎性因子蛋白表达的影响 |
3.3 运动拮抗CUMS抑郁小鼠海马与血清ELISA检测结果 |
3.4 运动拮抗CUMS抑郁小鼠海马组织mRNA表达的影响 |
3.5 运动干预CUMS抑郁小鼠海马组织Western blot检测结果 |
4 讨论 |
4.1 运动干预CUMS抑郁小鼠高通量测序结果分析 |
4.2 运动干预 CUMS 抑郁小鼠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 |
4.3 运动干预CUMS抑郁小鼠TLR4/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
5 小结 |
实验三 气体信号通道CBS/H_2S介导的运动拮抗CUMS抑郁小鼠TLR4信号分子的作用机制研究 |
1 材料 |
1.1 主要仪器设备(同实验一 1.1) |
1.2 主要实验试剂(同实验一 1.2) |
1.3 实验动物及处理(同实验一 1.3)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动物分组及造模(动物饲养与造模方法同实验一,2.2) |
2.2 持续重复的规律有氧运动方案(同实验一,2.3) |
2.3 小鼠日常观察及神经行为学评定方法(同实验一,2.4) |
2.4 小鼠样本处理与收集(同实验一,2.5) |
2.5 小鼠脑在体灌注及取脑方法(同实验一,2.6.1) |
2.6 小鼠脑海马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 染色) |
2.7 组织中H+_2S含量测定 |
2.8 免疫荧光检测海马5-HT、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oly ADP-ribose polymerase,PARP)和CD45~+含量 |
2.9 血液与海马组织总 RNA 提取及核算定量及纯度检测(同实验一2.7.1) |
2.10 mRNA 文库建立及高通量测序(同实验二 2.6) |
2.11 miRNA 测序文库建立及高通量测序 |
2.12 qRT-PCR 检测方法(同实验一,2.9) |
2.13 统计学处理 |
3 研究结果 |
3.1 实验小鼠日常情况观察 |
3.2 CUMS抑郁小鼠神经行为学评定的影响 |
3.3 小鼠海马神经细胞形态学改变 |
3.4 小鼠海马内5-HT、PARP和 CD45+的阳性率变化 |
3.5 小鼠血浆与海马组织中H_2S含量变化 |
3.6 小鼠血液和海马组织气体信号分子相关因子的差异基因表 |
3.7 小鼠血液与海马组织炎性相关因子的差异表达 |
3.8 小鼠血液与海马组织气体信号分子与炎性相关miRNAs差异表达分析 |
4 讨论 |
4.1 有氧运动与TLR4 抑制剂干预可改善慢性应激抑郁小鼠的抑郁行为 |
4.2 有氧运动与TLR4 抑制剂可改善抑郁小鼠海马神经细胞形态 |
4.3 CUMS抑郁对小鼠海马和血液内H_2S含量的影响及其机制 |
4.4 H_2S 介导了 TLR4 的抑郁炎症损伤 |
4.5 基于H_2S气体信号分子的有氧运动干预抑郁小鼠血液与海马组织miRNAs调控mRNA炎症反应的作用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创新与不足 |
第三部分 文献综述 |
1 抑郁症及其诊断与治疗 |
1.1 抑郁症研究假说 |
1.2 抑郁症的诊断 |
1.3 抑郁症的治疗 |
2 抑郁症的神经元损伤 |
2.1 抑郁症海马形态结构的病理改变 |
2.2 抑郁症患者的海马神经功能损伤 |
3 抑郁症及其研究进展 |
3.1 抑郁症炎症细胞因子学说的提出 |
3.2 应激诱导抑郁症免疫系统炎症发展 |
3.3 炎症细胞因子诱发抑郁症的可能机制 |
3.4 临床抑郁症患者中的细胞因子水平研究 |
4 运动抗抑郁研究 |
4.1 运动抗抑郁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 |
4.2 运动拮抗抑郁炎症反应 |
5 气体信号分子信号通路调控机制 |
5.1 H_2S气体信号分子的合成与代谢 |
5.2 H_2S的合成及生理功能 |
5.3 H_2S介导抑郁症的抗炎作用分析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6)基于先天禀赋的肾阳虚体质大鼠模型构建与能量代谢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章 孕期干预建立肾阳虚体质模型的理论研究 |
1 “肾阳虚”的理论内涵是肾阳虚体质模型建立的前提 |
1.1 “虚”“寒”是肾阳虚的关键内涵 |
1.2 肾阳虚是当前多种重大慢性疾病发病与传变的病理基础 |
1.3 “肾在志为恐”导致恐伤肾的理论依据 |
1.4 肾阳虚证是肾阳虚体质进一步发展,可用于指导体质造模 |
2 基于先天禀赋采取老龄大鼠为亲本并采用孕期干预是构建肾阳虚体质模型的关键 |
2.1 父母体质状态是子代先天禀赋之源 |
2.2 孕期干预影响子代先天禀赋的研究源远流长 |
2.3 肾藏精不足是老龄群体的普遍体质状态 |
2.4 孕期干预以塑造子代表型是表观遗传学的重要运用 |
3 以线粒体为核心的下丘脑-棕色脂肪能量代谢调控机制是评估本模型的重要方面 |
3.1 富含线粒体并通过脂肪产能来调节机体能量代谢平衡是棕色脂肪的重要生理特点 |
3.2 PGC-1a/AMPK-a2/UCP-1 是棕色脂肪调控产热的重要机制 |
3.3 NPY/NPY1R和POMC/MC4R是下丘脑调控棕色脂肪产热的上游机制 |
3.4 线粒体自噬对维持线粒体自身健康状态至关重要:裂变与融合 |
4 定向挑选并不断固化肾阳虚表型的品种选育技术是本模型长期研究的理论依据 |
5 科学假说——“基于先天禀赋的孕期干预与肾阳虚性状定向选育能构建肾阳虚体质模型,并表现为产能代谢机制紊乱” |
第二章 子代肾阳虚体质大鼠模型构建 |
1 亲本阳虚体质大鼠筛选及评价 |
1.1 冷热板示差法亲本阳虚体质大鼠 |
1.2 对亲本阳虚体质大鼠作体貌性状评价 |
2 肾阳虚体质大鼠造模 |
2.1 恐伤肾(猫吓鼠)造模 |
2.2 低温(寒冷环境)造模 |
2.3 苦寒(盐制黄柏水灌胃法)造模 |
3 子代肾阳虚体质大鼠饲养及阳虚体质再筛选 |
4 实验结果 |
5 讨论 |
5.1 出生体重是衡量个体先天禀赋的重要指征 |
5.2 低出生体重与新生儿发育在病理上的联系是国内外临床研究的热点 |
5.3 子代肾阳虚体质大鼠呈现低出生体重可作为评价本模型的重要指标 |
5.4 子代肾阳虚体质大鼠在40℃温控板停留率呈上升趋势初步论证模型构建成功 |
第三章 孕期干预造模的母子两代能量代谢差异性研究 |
1 样本采集与脊间棕色脂肪指数测量 |
2 外周棕色脂肪线粒体能量代谢能力比较 |
2.1 Elisa法对外周棕色脂肪组织ATP含量检测实验 |
2.2 电镜扫描法对外周棕色脂肪组织线粒体微观结构状态的评价 |
2.3 WB法对外周棕色脂肪组织线粒体产能相关酶学系统的评价 |
3 下丘脑与棕色脂肪基因表达对线粒体产能调控机制研究 |
3.1 RT-PCR法对棕色脂肪调控产能代谢基因表达量的研究 |
3.2 RT-PCR法对下丘脑调控产能代谢基因表达量的研究 |
4 外周棕色脂肪线粒体自稳态调控能力比较 |
4.1 Elisa法对外周棕色脂肪组织i NOS含量检测实验 |
4.2 WB法对外周棕色脂肪组织线粒体自噬水平相关蛋白的检测 |
5 讨论 |
5.1 实验结果总结 |
5.2 实验结果讨论 |
第四章 孕期干预造模对子代雌雄鼠肾阳虚程度的差异性研究 |
1 样本采集与脊间棕色脂肪指数测量 |
2 外周棕色脂肪线粒体能量代谢能力比较 |
2.1 Elisa法对外周棕色脂肪组织ATP含量检测实验 |
2.2 电镜扫描法对外周棕色脂肪组织线粒体微观结构状态的评价 |
2.3 WB法对外周棕色脂肪组织线粒体产能相关酶学系统的评价 |
3 下丘脑与棕色脂肪基因表达对线粒体产能调控机制研究 |
3.1 RT-PCR法对棕色脂肪调控产能代谢基因表达量的研究 |
3.2 RT-PCR法对下丘脑调控产能代谢基因表达量的研究 |
4 外周棕色脂肪线粒体自稳态调控能力比较 |
4.1 Elisa法对外周棕色脂肪组织i NOS含量检测实验 |
4.2 WB法对外周棕色脂肪组织线粒体自噬水平相关蛋白的检测 |
5 讨论 |
5.1 实验结果总结 |
5.2 实验结果讨论 |
第五章 子代肾阳虚体质大鼠与正常大鼠能量代谢差异研究 |
1 样本采集与脊间棕色脂肪指数测量 |
2 外周棕色脂肪线粒体能量代谢比较 |
2.1 Elisa法对外周棕色脂肪组织ATP含量检测实验 |
2.2 电镜扫描法对外周棕色脂肪组织线粒体微观结构状态的评价 |
2.3 WB法对外周棕色脂肪组织线粒体产能相关酶学系统的评价 |
3 下丘脑与棕色脂肪基因表达对线粒体产能调控机制研究 |
3.1 RT-PCR法对棕色脂肪调控产能代谢基因表达量的研究 |
3.2 RT-PCR法对下丘脑调控产能代谢基因表达量的研究 |
4 外周棕色脂肪线粒体自稳态调控能力比较 |
4.1 Elisa法对外周棕色脂肪组织i NOS含量检测实验 |
4.2 WB法对外周棕色脂肪组织线粒体自噬水平相关蛋白的检测 |
5 讨论 |
5.1 实验结果总结 |
5.2 实验结果讨论 |
结语 |
创新点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肾阳虚现代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大鼠肾阳虚体质评价量表 |
附件二:能量代谢调控相关基因溶解曲线图和扩增曲线图: |
附件三: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7)基于miR-133a/Caveolin-1/e NOS通路对“黄连解毒汤上调SHR e NOS/NO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 |
1 现代医学对高血压的认识 |
1.1 发病机制 |
1.2 药物治疗 |
2 传统医学对高血压的认识 |
2.1 高血压的病因病机学说 |
2.2 高血压的中医药治疗 |
第二部分 动物实验研究 |
1.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实验用品 |
1.4 主要溶液及配制 |
2 动物实验研究方案 |
2.1 实验动物 |
2.2 实验药物 HLJDD |
2.3 实验分组及给药方法 |
2.4 标本采集及处理 |
2.4.1 血清样本采集 |
2.4.2 主动脉组织样品处理及采集 |
2.5 指标检测 |
2.5.1 各组大鼠尾动脉血压测定 |
2.5.2 硝酸还原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清 NO 含量 |
1、操作表 |
2.5.3 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清 ET-1、大鼠主动脉 e NOS 水平 |
2.5.3.1 检测前准备工作: |
2.5.3.2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各组大鼠血清ET-1 水平 |
2.5.4 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各组大鼠主动脉e NOS含量 |
2.5.5 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检测各组大鼠主动脉mir-133a表达水平 |
2.5.5.1 实验前准备 |
2.5.5.2 大鼠主动脉总RNA提取 |
2.5.5.3 RNA逆转录合成cDNA |
2.5.5.4 RT-PCR反应 |
2.5.6 Western blot 检测各组大鼠主动脉 Caveolin-1、p-e NOS 蛋白表达 |
2.5.6.1 大鼠主动脉组织总蛋白的提取 |
2.5.6.2 实验相关试剂的配制 |
2.5.6.3 SDS-PAGE电泳步骤; |
2.5.6.4 转膜 |
2.5.6.5 统计学分析 |
第三部分 细胞实验研究 |
1.1 黄连解毒汤含药血清的制备与鉴定 |
1.2 细胞培养和处理 |
1.3 指标检测 |
1.4 统计分析 |
第四部分 动物实验研究结果 |
第五部分 细胞实验研究结果 |
第四部分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清热解毒经典方剂在高血压病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8)WNT信号通路介导电针干预CCI大鼠模型及其与nNOS关系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索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电针肾俞穴对CCI大鼠模型行为学效应观察及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主要试剂与材料 |
1.4 动物模型制备 |
1.5 分组与治疗 |
2.取材 |
3.机械缩足痛阈值测定 |
4.Western Blot实验步骤 |
4.1 总蛋白的提取 |
4.2 蛋白浓度的测定 |
4.3 蛋白变性 |
4.4 SDS-PAGE胶的制备 |
4.5 电泳分离 |
4.6 电转移 |
4.7 封闭 |
4.8 一抗 |
4.9 显色曝光 |
5.ELISA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 |
5.1 试剂盒组成 |
5.2 试剂的准备 |
5.3 手工洗板 |
5.4 操作步骤 |
5.5 结果判断 |
6.统计方法 |
7.结果 |
7.1 机械痛阈在各组大鼠中的差异 |
7.2 Western blot各组大鼠脊髓中p65 的表达 |
7.3 ELISA结果 |
8.分析与讨论 |
8.1 坐骨神经痛动物模型的选择 |
8.2 对于本实验的动物行为学结果分析 |
8.3 炎症因子、p65与坐骨神经痛的关系 |
8.4 实验结果分析 |
第二部分 电针CCI大鼠模型脊髓WNT信号通路的影响及其与nNOS的关系 |
1.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主要试剂与材料 |
1.4 动物模型制备 |
1.5 分组与治疗 |
2.取材 |
3.机械缩足痛阈的测定 |
4.Wstern blot实验步骤 |
5.实时荧光定量PCR |
5.1 引物序列 |
5.2 实验步骤 |
6.统计学分析 |
7.结果 |
7.1 机械痛阈在各组大鼠中的差异 |
7.2 Western blot各组大鼠脊髓中nNOS的表达水平 |
7.3 各组脊髓中nNOS m RNA的表达 |
7.4 Western blot各组大鼠脊髓中β-连环蛋白、Wnt3a的表达水平 |
7.5 各组大鼠脊髓中β-连环蛋白、wnt3am RNA的表达 |
8.分析和讨论 |
8.1 WNT信号通路与坐骨神经痛 |
8.2 wnt信号通路与炎症因子的关系 |
8.3 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与坐骨神经痛的关系 |
8.4 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 |
8.5 nNOS与 WNT信号通路的关系 |
8.6 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与坐骨神经痛的关系 |
8.7 西医对坐骨神经痛的认识 |
8.8 中医对坐骨神经痛的认识 |
8.9 电针治疗坐骨神经痛的实验分析 |
创新点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神经元型一氧化合酶(nNOS)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已发表及录用论文 |
在校期间参加学术会议及参与编写着作 |
(9)吸烟对雄性大鼠生殖毒性及子代学习记忆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吸烟对雄性大鼠的生殖毒性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材料 |
1.3 实验仪器和主要实验试剂 |
1.4 实验方法 |
1.5 实验步骤 |
1.6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吸烟对雄性大鼠生殖毒性的机制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材料 |
1.3 实验仪器 |
1.4 主要实验试剂 |
1.5 实验方法 |
1.6 实验步骤 |
1.7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吸烟对子代生长发育和学习记忆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材料 |
1.3 实验仪器和主要实验试剂 |
1.4 实验方法 |
1.5 实验步骤 |
1.6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部分 吸烟对子代学习记忆的影响机制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材料 |
1.3 实验仪器 |
1.4 主要实验试剂 |
1.5 实验方法 |
1.6 实验步骤 |
1.7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10)复合应激勃起功能障碍大鼠模型与药物干预的血清代谢组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研究内容与方法 |
1.资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1.3 实验方法 |
1.4 实验方法 |
1.5 取材 |
2.血清样本核磁共振检测 |
3.差异性代谢物TMAO的验证与FXR和 FMO3 的检测 |
4.统计学方法 |
5.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四、不同应激方式对大鼠血清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影响的差异性(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住高练低训和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经皮微循环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研究[D]. 孟志军. 上海体育学院, 2020
- [2]中药筋脉通对糖尿病大鼠的髓鞘保护作用及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D]. 谢骏.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3]芥子气(1LD50)诱导大鼠急性肺损伤氧化应激反应[D]. 胡晓璇. 宁夏医科大学, 2020(08)
- [4]Gal-3在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研究[D]. 任周梁.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7)
- [5]有氧运动对CUMS抑郁小鼠炎性因子的影响及改善内源性H2S信号通路调控机制研究[D]. 屈红林.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6]基于先天禀赋的肾阳虚体质大鼠模型构建与能量代谢调控机制研究[D]. 史年刚.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7]基于miR-133a/Caveolin-1/e NOS通路对“黄连解毒汤上调SHR e NOS/NO的机制研究”[D]. 蔡涛.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8]WNT信号通路介导电针干预CCI大鼠模型及其与nNOS关系的机制研究[D]. 郑明岳.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2)
- [9]吸烟对雄性大鼠生殖毒性及子代学习记忆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姚艳玲.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4)
- [10]复合应激勃起功能障碍大鼠模型与药物干预的血清代谢组学的研究[D]. 艾孜孜·热合曼.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