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北细毛羊肉用类型群培育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马龙,姜怀志,马志华,宋玉贵[1](2020)在《乾华肉用美利奴羊新品种的培育与应用》文中认为乾华肉用美利奴羊是以进口的南非肉用美利奴羊公羊为父本,以当地导入澳美基因的东北细毛羊为母本,采用级进杂交方法,经过13年系统选育而成的绵羊新品种。该品种具有典型的肉用绵羊品种体型外貌特征、产肉、产毛和繁殖性能,生产以19.0~21.5μm为主体羊毛细度的同质细毛羊。核心群种公羊、成年母羊、育成公羊、育成母羊剪毛后体重分别达到98.80±5.21 kg、70.71±2.10 kg、75.11±1.98 kg、59.36±2.22 kg,相应羊别的屠宰率、胴体净肉率分别达52.94%±1.84%、76.86%±1.54%,53.16%±1.19%、78.72%±1.31%,50.08%±1.73%、75.62%±1.36%,51.42%±1.74%、71.99%±1.33%;成年母羊繁殖率130%~150%,羔羊成活率95%以上;乾华肉用美利奴羊的综合生产性能及品质达到或超过是国内外同类绵羊品种,是优异的肉毛兼用型细毛羊新品种,利用该品种改良传统的细毛羊品种可以起到肉毛兼收的效果。
张延鑫[2](2020)在《天祝肉用美利奴新品种选育群生产性能测定》文中指出天祝县是甘肃省传统的细毛羊产区,为保护细毛羊资源,同时实现增肉目标,研究团队于2009年开始培育肉用细毛羊新品种—天祝肉用美利奴,其集合父本南非肉用美利奴早期生长速度快、肉用性能好,以及母本甘肃高山细毛羊高寒牧区适应性好的特点。本论文以天祝肉用美利奴新品种核心选育群为试验对象,首先对选育群一世代周岁母羊体重、体尺及部分胴体性状进行测定,其次测定放牧补饲、舍饲条件下一世代成年母羊羊毛品质,最后对选育群二世代公、母羔羊建立生长预测模型。补充和完善天祝肉用美利奴新品种选育群各项生产性能基本数据,可为选种选配提供参考,现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天祝肉用美利奴选育群一世代周岁母羊平均体重为50.15±6.74kg,体高、体斜长、胸围和管围分别为69.70±3.22cm、72.39±4.54cm、103.17±7.01cm和9.77±1.23cm。一世代周岁母羊体重与体尺指标的最优回归方程为Y=0.509X1+0.560X2+0.383X3-0.858X4-56.858。利用兽用B超仪测得一世代周岁母羊背膘厚度、眼肌厚度和眼肌面积为8.16±2.03mm、2.43±0.43cm和20.25±4.65cm2。建立各胴体性状随体重变化的趋势方程,其决定系数分别为背膘厚度与体重(R2=0.144)、眼肌厚度与体重(R2=0.127)、眼肌面积与体重(R2=0.458)。2.测定不同饲养条件下天祝肉用美利奴新品种选育群成年母羊体侧毛品质。放牧补饲羊群体侧毛长度为9.05±0.93cm,舍饲羊群为8.24±1.32cm;放牧补饲羊群剪毛后体重为50.62±7.91kg,舍饲羊群剪毛后体重为66.03±12.41kg;根据国标NY-1-2004《细毛羊鉴定》标准,三个放牧补饲扩繁场细羊毛品质性状采用3分制主观鉴定,平均鉴定分数在2分以上。放牧补饲条件下测定母羊体侧毛平均纤维直径为20.21±1.96μm,舍饲条件下测定母羊体侧毛平均纤维直径18.98±2.12μm。羊毛净毛率测定依据国家标准烘箱法测定含脂毛洗净率试验方法(GB/T 6978-2007)进行,三个放牧场净毛率分别为47.14±5.13%、48.08±5.84%、43.63±5.62%,舍饲场净毛率为49.37±7.17%。3.天祝肉用美利奴新品种选育群二世代公、母羔羊初生重分别为4.34±0.70k g、3.97±0.96kg,断奶重分别为公羔21.82±4.33kg、母羔21.88±3.75kg,六月龄重分别为50.96±5.43kg、44.34±6.19kg。二世代公、母羔断奶前平均日增重分别为260.37±62.80g/d、246.14±50.06g/d,断奶日龄至六月龄平均日增重分别为253.74±34.83g/d、186.59±44.49g/d。建立羔羊早期生长模型,Gompertz模型所预测生长参数更符合实际生产情况,相比较一世代羔羊,模型计算公、母羔羊拐点日龄提前至59.52d、47.83d,拐点体重增加至21.64kg、17.66kg。
柴浩晨[3](2019)在《利用JIVET技术培育多胎细毛羊效果评价》文中指出幼畜体外胚胎生产和移植技术(Juvenile in Vitro Embyro Transfer,JIVET)是一项快速繁殖技术,它结合了幼龄母畜超数排卵技术、卵母细胞体外成熟技术、体外受精技术、胚胎体外培养技术和胚胎移植技术等一系列繁殖技术。本研究利用JIVET技术缩短多胎细毛羊品种培育世代间隔,父本为FecB基因纯合BB型的多胎细毛羊布鲁拉美利奴羊,母本为我国第一个自主培育的细毛型细毛羊品种新吉细毛羊,经检测该品种为FecB基因野生++型。在培育过程中探究JIVET技术的影响因素并开展JIVET技术的效果评价研究,为进一步优化JIVET技术奠定基础,并进行JIVET技术应用于绵羊生产的效益评估。试验一JIVET技术对卵母细胞体外发育及胚胎移植的影响选取布鲁拉美利奴羊×新吉细毛羊杂交F1代羔羊(14只)、F1代经过JIVET技术生产的F2代羔羊(15只)、F2代经过JIVET技术生产的F3代羔羊(6只),统计超数排卵后收集的收集卵丘-卵母细胞复合物(COCs)数目、成熟数、受精数、囊胚数,以及胚胎移植后的妊娠数、产羔数、活羔数并记录。结果表明:(1)不同体重的供体羊获得的卵母细胞体外发育情况较好,1013 kg组的囊胚率(67.47%)高于1316kg组(45.56%);(2)F1、F2代羔羊中,平均每只羔羊第二次超数排卵获得的卵母细胞数量(34.75枚;29.67枚)均低于第一次超数排卵(54.50枚;88.50枚),F2代羔羊第二次超数排卵后的囊胚率(46.43%)高于第一次(42.47%);(3)具有Ⅰ级黄体的受体母羊胚胎移植的效果最好,受体母羊妊娠率(27.27%)及妊娠母羊产羔率(133.00%)最高;(4)常规手术移植法的妊娠率以及产羔率(29.55%,115.00%)均高于腹腔镜移植法(19.35%;100.00%);(5)随着移植1枚、2枚、3枚囊胚,受体羊妊娠率呈升高趋势(25.00%;23.64%;50.00%);(6)利用JIVET技术生产的羔羊性别可作为以后研究中的关注点。基因型为FecB(++)的羔羊的卵母细胞的体外发育能力要优于基因型为FecB(B+)的羔羊。试验二利用JIVET技术生产后代生产性能评价研究选取布鲁拉美利奴羊×新吉细毛羊杂交F1代羔羊(14只)、F1代经过JIVET技术生产的F2代羔羊(15只)、F2代经过JIVET技术生产的F3代羔羊(6只)及布鲁拉美利奴羊×新吉细毛羊杂交羔羊(36只),测定羔羊的初生、3月龄、6月龄、1岁体重及3月龄、6月龄、1岁体尺。结果表明:(1)JIVET技术生产的羔羊与鲁拉美利奴羊×新吉细毛羊杂交羔羊生长情况良好,体重、体高、尻高、体长、头长、额宽、管围、胸围、胸深、胸宽及腰角宽等指标均存在显着(P<0.05)或者极显着(P<0.01)差异;(2)初生至3月龄生长速度快,随后生长发育速度逐渐减缓。其中3月龄体重差异显着(P<0.05)。总体上超排供羊与正常生产羔羊的生长发育良好。利用JIVET技术进行羔羊生产对羔羊生长造成的影响较小。以上试验结果表明,利用JIVET技术,1013 kg组囊胚率高于1316 kg组;第二次超数排卵获得的卵母细胞数量低于第一次超数排卵;F2代羔羊第二次超数排卵后囊胚率高于第一次;具有Ⅰ级黄体的受体母羊妊娠率及产羔率最高;常规手术移植法的妊娠率以及产羔率均高于腹腔镜移植法;随着移植1枚、2枚、3枚囊胚,受体羊妊娠率呈升高趋势;利用JIVET技术生产的羔羊性别可作为以后研究中的关注点;基因型为FecB(++)的羔羊的卵母细胞的体外发育能力要优于基因型为FecB(B+)的羔羊;JIVET生产的羔羊与鲁拉美利奴羊×新吉细毛羊杂交羔羊生长情况良好;羔羊初生至3月龄生长速度快,随后生长发育速度逐渐减缓;总体上超排供羊与正常生产羔羊的生长发育良好。利用JIVET技术进行羔羊生产对羔羊生长造成的影响较小。
孙丽敏[4](2017)在《乾华肉用美利奴羊与小尾寒羊肉用性能及肌肉组织mRNA-miRNA表达谱整合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乾华肉用美利奴羊(暂定名)是吉林省正在培育的肉毛兼用型绵羊新品种,其不仅具有突出的产肉性能,而且还具有生产同质细羊毛的特性,而小尾寒羊是吉林省乃至我国北方地区广泛使用的肉羊生产母本品种。因此,揭示培育中的肉用绵羊品种与广泛使用的地方绵羊品种在产肉性能方面的差异,尤其是产肉机制上的差异,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因此,本文旨在研究绵羊培育新品种乾华肉用美利奴羊(暂定名)和地方品种小尾寒羊肉用性能差异,在此基础上,鉴定绵羊肌肉组织mRNA和microRNA(miRNA)的表达谱,研究肉用性能具有显着差异的乾华肉用美利奴羊和小尾寒羊背最长肌组织mRNA和miRNA的表达谱差异,并对二者进行整合分析,探讨mRNA和miRNA调控绵羊肌肉生长发育的调控机制。首先,对乾华肉用美利奴羊和小尾寒羊进行屠宰性能,肉质性状,肌肉营养成分和肌肉组织学特性研究。然后,构建两个绵羊品种背最长肌组织mRNA文库和miRNA文库,利用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相结合技术,对mRNA和miRNA在肌肉组织中表达模式进行鉴定,分析两品种绵羊肌肉组织mRNA和mi RNA的表达谱差异。在此之后,对mRNA和miRNA进行整合分析,构建miRNA-mRNA作用网络。最后,利用qRT-PCR方法对高通量测序结果进行了验证,利用双荧光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对筛选出的与肌肉生长发育相关的miRNA对其靶基因的靶向调控作用进行了验证。通过上述系统研究获得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乾华肉用美利奴羊产肉性能与肉质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乾华肉用美利奴羊在屠宰性能方面能包括活体重、胴体重、屠宰率、净肉率眼肌面积,肉质性状方面包括嫩度、失水率、煮熟率、pH值,肌肉营养成分方面包括蛋白质、脂肪、水分、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肌肉组织学特性方面包括肌纤维直径,均优于小尾寒羊,两个绵羊品种产肉性能具有显着差异。2.成功构建两个绵羊品种肌肉组织mRNA文库,利用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结合方法鉴定绵羊肌肉组织mRNA表达谱,共鉴定出960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405个上调基因和555个下调基因。GO功能注释和KEGG通路分析表明,差异表达基因显着富集于252个生物过程和53条代谢通路,成功构建GO-Tree和Pathway-network,从中筛选出与绵羊肌肉生长发育相关的差异基因,如MRFs,GXP1和STAC基因等,相关通路如代谢通路,三羧酸循环,糖酵解/糖异生通路等。3.构建了与绵羊肌肉生长发育密切相关的Gene-act-network和co-expression-network。4.利用qRT-PCR方法,验证了9个差异表达基因在乾华肉用美利奴羊和小尾寒羊肌肉组织中的表达量,将定量结果与测序结果进行比对,二者表达趋势具有高度一致性结果证实了mRNA测序结果的准确性。5.成功构建两个绵羊品种肌肉组织miRNA文库,利用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结合方法鉴定绵羊肌肉组织miRNA表达谱,共鉴定出153个绵羊已知miRNA,其中152个miRNA在两个绵羊品种肌肉组织中共表达,1个miRNA仅在小尾寒羊中表达;共鉴定出8067个novel miRNA。两文库表达谱差异表达分析结果,共鉴定出4个绵羊已知miRNA,146个novel miRNA。6.结合mRNA文库数据,分析预测筛选鉴定出4个绵羊已知miRNA的候选靶基因26个,146个novel miRNA候选靶基因8067个。GO功能注释和KEGG通路分析表明,4个绵羊已知差异miRNA的26个候选靶基因显着富集于86个生物过程,其中包括肌肉器官形态发生,成肌细胞迁移,细胞增殖和脂肪组织发育;显着富集于9条代谢通路,包括碳水化合物代谢类通路,核苷酸代谢类通路和氨基酸代谢类通路。7.利用茎环qRT-PCR方法,验证了8个差异表达miRNA在乾华肉用美利奴羊和小尾寒羊肌肉组织中的表达量,将定量结果与测序结果进行比对,二者表达趋势具有高度一致性,结果证实了miRNA测序数据的准确性。8.成功构建绵羊肌肉组织miRNA-mRNA调控网络,基于GO和KEGG分析,从中筛选出oar-miR-655-3p与靶基因ACSM3,oar-miR-381-5p与靶基因ABAT作为后续研究对象。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技术,筛选获得的oar-mi R-655-3p和oar-miR-381-5p进行靶基因鉴定的研究,结果提示oar-miR-655-3p可以特异靶向结合ACSM3基因,oar-miR-381-5p可以特异靶向结合ABAT基因,说明ACSM3基因是oar-mi R-655-3p的靶基因,ABAT基因是oar-miR-381-5p的靶基因。
孙丽敏,赵佳,展微,姜怀志[5](2014)在《中国绵羊肉用性能及其遗传参数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绵羊业是中国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产品羊肉以丰富的营养价值受到人们的青睐。因此,了解现今中国绵羊品种的产肉性能及肉质、遗传特性等,是了解绵羊种质特性和绵羊选育研究的基础。作者综述了中国绵羊产肉性能及其遗传研究概况,以期为优质绵羊育种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谭晓川[6](2014)在《四川省绵羊资源的初步发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通过对现有文献资料的整理以及对新发现的布拖黑绵羊和贾洛藏系绵羊新资源生产性能的测定,从而对四川绵羊资源做了进一步的整合处理。川西南山地区主要分布有山地型藏系绵羊和凉山半细毛羊,还有新发现的纯黑色的基因资源(暂名-布拖黑绵羊);西部高原区主要分布着高原型、山谷型藏绵羊以及最近发现的贾洛藏绵羊。在这两个区域内有关新发现的布拖黑绵羊和贾洛藏系绵羊的研究还是比较少。为了探明这两种新的绵羊资源的生产性能特性以充实四川绵羊资源库我们分别作了试验。为了探明布拖黑绵羊的屠宰性能及肉质特性,随机选用地方品种羊(暂名-布拖黑绵羊)以及凉山半细毛羊改良羊(凉山半细毛羊与本地绵羊杂交后得的白色个体)的周岁母羊各5只对它们的体尺、屠宰性能、肉质性状、氨基酸及矿物质成分以及挥发性成分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凉山半细毛羊改良羊胸围、屠宰前活重、胴体净肉重和GR值这四项指标显着或极显着高于布拖黑绵羊,其它指标差异不显着;脂肪酸主要由棕榈酸、棕榈烯酸、豆蔻酸、硬脂酸、油酸、亚麻酸、花生酸和亚油酸等构成,其中布拖黑绵羊肌肉中亚油酸含量显着性(P<0.05)的高于凉山半细毛羊改良羊,其它脂肪酸含量两种羊差异不显着(P>0.05);凉山半细毛羊改良羊肉中氨基酸和矿物质含量丰富,总量均高于布拖黑绵羊;改良羊肉中的组氨酸和赖氨酸含量达到了理想蛋白质氨基酸的比例,并且钙、磷含量显着地高于布拖黑绵羊(P<0.05),而布拖黑绵羊肉铜含量极显着地高于凉山半细毛羊改良羊(P<0.01)。为了探明贾洛藏系绵羊的生产性能及肉质特性,随机选用成年贾洛藏系绵羊和阿坝本地绵羊的成年母羊各5只对它们的体尺、屠宰性能、肉质性状、氨基酸及矿物质成分以及挥发性成分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贾洛藏系绵羊的胸深、屠宰率、净肉率这三项指标显着低于本地绵羊,而皮宽指标贾洛藏系绵羊显着高于本地绵羊,其他指标差异不显着(P>0.05);贾洛羊和本地羊的氨基酸组成中9种必须氨基酸占肉样的比列都是前者低于后者,且只有组氨酸占蛋白质的比例(贾洛2.44%、本地2.4%)要高于或等于理想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含量2.4%;贾洛藏系绵羊中矿物质元素中只有钙的含量显着地高于本地绵羊(P<0.05),其他元素两种羊差异不显着(P>0.05)。四川绵羊资源总体上体质结实,结构均匀适应当地生态环境,被毛颜色白色居多,只有新发现的贾洛藏系绵羊为白褐相间,布拖黑绵羊为黑色被毛。生长发育方面贾洛藏系绵羊的体尺指标在本地及培育品种中占比较大的优势。繁殖性能方面凉山半细毛羊及引入品种较好,外来引入品种湖羊的初情期和性成熟期最早。产肉性能方面贾洛藏绵羊在宰前体重、胴体重和屠宰率这三个指标表现优异,特别是本地品种中屠宰率最高的也是贾洛藏系绵羊。产毛性能中培育品种凉山半细毛羊的性能较好,其净毛率达到了67%,凉山半细毛羊的羊毛长度要低于边区莱斯特羊和林肯羊,但是高于罗姆尼羊、考力代羊、新疆细毛羊和茨盖羊。高原型西藏羊、湖羊和小尾寒羊有较高的皮用价值。在生理生化指标上,凉山半细毛羊、小尾寒羊以及贾洛藏系绵羊的体温和脉搏指数相差不大,但是凉山半细毛羊呼吸数明显高于其他两种羊;小尾寒羊血液中球蛋白含量要高于凉山半细毛羊;罗姆尼羊血液中红细胞数含量要高过凉山半细毛羊和小尾寒羊,白细胞数含量和血清总蛋白含量小尾寒羊是这三种羊中最高的。此次试验只是收集了布拖黑绵羊周岁母羊以及成年贾洛藏系绵羊母羊的部分生产性能及肉质特性数据,而后续对其按性别、年龄来划分收集其生产性能数据工作以及后面在基因、分子水平的研究会持续的进行着,同时对引进品种、凉山半细毛以及西藏羊在资源调查表中欠缺的部分也会持续的更新填补。四川绵羊资源调查描述表格的完善是后续四川绵羊资源库建立的基础,是为发掘、评估和利用四川绵羊资源做的重要的前期准备工作,因此课题组将继续为完善四川绵羊资源调查表做进一步研究。
陈华丽[7](2013)在《四川省绵羊资源的发掘与评估初探》文中提出本试验通过文献资料整理以及绵羊生产性能测定对四川省的绵羊资源状况初步做了整合。川西南山地区主要分布有山地型藏绵羊和凉山半细毛羊,还有在布拖新发现的纯黑色的基因资源(暂名-布拖黑绵羊);西部高原区主要分布有藏羊品种中的高原型、山谷型绵羊以及贾洛藏绵羊。凉山半细毛羊纯种繁殖和改良当地羊表现良好,贾洛藏绵羊改良欧拉羊、甘加羊等草地型藏绵羊效果较好。山谷型西藏羊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其中在凉山州布拖县分布的布拖黑绵羊研究甚少。本试验在凉山随机选取凉山半细毛羊改良羊(凉山半细毛羊和山谷型藏绵羊的杂交一代)和布拖黑绵羊的母羊各五只,并对这两种羊的生长发育、屠宰性能、羊肉品质、常规营养、矿物质、氨基酸、脂肪酸、挥发性风味物质等进行分析。实验结果发现:凉山半细毛羊改良羊的生长发育指标除管围之外均比布拖黑绵羊要高。屠宰性能和羊肉品质方面,除眼肌面积和肌纤维直径外凉山半细毛羊改良羊均大于布拖黑绵羊。凉山半细毛羊改良羊的初水份、粗脂肪和热解值稍高于布拖黑绵羊,其他常规营养则少于布拖黑绵羊。布拖黑绵羊的铁、锌、钠、镁含量低于凉山半细毛羊改良羊;其余含量布拖黑绵羊较高。两种资源氨基酸含量丰富,在非必需氨基酸中,除胱氨酸外,布拖黑绵羊含量稍高于凉山半细毛羊改良羊;必需氨基酸中,布拖黑绵羊精氨酸、色氨酸、缬氨酸的含量稍高于凉山半细毛羊改良羊,其他必需氨基酸成分则低于凉山半细毛羊改良羊。凉山半细毛羊改良羊各种必需氨基酸含量占蛋白质的比例总体高于布拖黑绵羊(精氨酸除外)。布拖黑绵羊及凉山半细毛羊改良羊的脂肪酸主要由豆蔻酸、棕榈酸、棕榈烯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花生酸和亚麻酸等构成。两种资源的主要挥发性成分为己醛、庚醛、1-辛烯-3-醇、2-戊基呋喃、2,3-辛二酮、辛醛、苯甲醛、壬醛等,不同羊只存在个体差异;布拖黑绵羊中检测到48种挥发性化合物,凉山半细毛羊改良羊中检测到56种挥发性化合物,两种绵羊挥发性成分中占主要地位的可能是对肉品风味贡献较大的醛类。四川省曾经引进的11个品种适应性总体较好。现有资料的整理中,各品种绵羊资源多数体质结实、结构匀称。生理生化指标有所差异,凉山半细毛羊呼吸数较高,罗姆尼羊的红细胞数含量相对最高,小尾寒羊血液中球蛋白含量、白细胞数和血清总蛋白含量相对较高;生长发育方面贾洛藏绵羊和凉山半细毛羊在本地羊中比较占优势,引入品种生长发育指标总体较好;繁殖性能方面凉山半细毛羊及引入品种较好;产肉性能方面贾洛藏绵羊、小尾寒羊和罗姆尼羊较好;培育品种凉山半细毛羊及引入品种苏联美利奴羊、高加索细毛羊、林肯羊、考力代羊的产毛性能较好,其中苏联美利奴羊剪毛量最高;高原型西藏羊、湖羊和小尾寒羊有较高的皮用价值。四川省绵羊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其中西藏羊、凉山半细毛羊、新疆细毛羊、湖羊和小尾寒羊多样性研究最多,加上一些没有搜集到的以及尚未研究的遗传多样性,四川绵羊资源有很大的发掘和评估价值。目前,四川省绵羊资源调查描述表格的设计已经完成,对已经存在的品种资源进行了试填,四川省绵羊资源监测系统建设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课题组将继续对四川省绵羊资源的发掘、评估与利用做进一步研究。
王鹏宇[8](2012)在《青海细毛羊封闭与开放核心群育种规划效果评估》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根据青海细毛羊生产、育种的实际需要,应用系统分析法确定了青海细毛羊的育种目标性状,并采用差额法计算了各目标性状的边际效益。利用不同动物模型对青海细毛羊生长性状、产毛性状进行了遗传参数的估计。在此基础上,以基因流动法为核心,应用ZPLAN程序分析研究了封闭核心群育种规划与开放核心群育种规划的育种成效。得到了如下结论:1确定了青海细毛羊3类育种目标性状和7种选择性状。3类育种目标性状依次为:产毛性状、生长发育性状、繁殖性状;7种选择性状依次为:净毛量、羊毛长度、羊毛细度、断奶羔羊重、育成羊剪毛前体重、成年羊剪毛前体重、断奶羔羊数。2采用差额法计算的各选择性状的边际效益依次为:成年母羊净毛量52.176元、育成母羊净毛量21.854元、成年母羊羊毛细度-17.646元、育成母羊羊毛细度-7.391元、成年母羊羊毛长度4.117元、育成母羊羊毛长度1.725元、成年母羊体重1.401元、育成母羊体重0.761元、断奶羔羊体重6.742元、断奶羔羊数88.066元。产毛性状、繁殖性状、生长发育性状的相对重要性为:0.623:0.225:0.152,约为4:1.5:1。3不同动物模型比较表明,模型3(y=Xβ+Zaa+Zm m+e)较适合于初生重、断奶重;模型1(y=Xβ+Zaa+e)适合于周岁重、成年重;模型13(y=Xβ+Zaa+Zpp+Zs+e)适合于产毛量;模型12(y=Xβ+Zzz+Zm m+Zs s+e)较适合于羊毛细度、长度。估计的初生重遗传力为0.1995,断奶重遗传力为0.2552,周岁重遗传力为0.3438,成年重遗传力为0.2205,产毛量遗传力为0.1477,羊毛细度遗传力为0.2226,羊毛长度遗传力0.1182。4对封闭核心群育种体系下,羔羊留种比例优化后,当公羔留种比例为0.3,母羔留种比例为0.95时,可取得较好的育种效益。而群体结构各因素优化后,当育种核心群比例为0.04,生产群比例0.90,核心群种公羊使用年限为1年,核心群母羊使用年限为4年,育种群母羊使用年限4年,育种群公羊使用年限3年,生产群利用YSN的比例为0.2时,育种效益最好。5在封闭体系下对近交增量的研究表明,目前的育种技术条件下,适当扩大对公羊的留种量,适当延长其使用年限,可以使近交增量适当减少。6在开放核心群育种体系下,对羔羊留种比例与核心群开放程度优化表明,当公羔留种比例为0.4,母羔留种比例为0.9,封闭程度为0.8-0.85时,可以取得较好的育种效果。而群体结构优化表明,当育种核心群比例为0.08,生产群比例为0.85,育种核心群种公羊使用年限为1年,育种核心群母羊使用年限为3年,育种群母羊返回育种核心群使用年限为2年,育种群母羊使用年限为3年,育种群公羊使用年限为6年,育种核心群封闭程度为0.95,生产群利用YSN的比例为0.9时,育种成效最好。7开放核心群育种体系下,近交增量的研究结果与封闭育种体系下的近交增量的研究结果相似。8封闭核心群育种规划与开放核心群育种规划对比表明,在现行育种技术参数条件下,开放核心群育种体系的育种成效较好。而对羔羊留种比例以及群体结构优化表明,开放核心群育种体系的育种成效较好。近交增量研究表明,在合理控制公羊的留种量以及使用年限下,开放核心群育种规划,可以适当放缓近交增量的上升趋势。
张明新,王春昕,赵云辉,李青春,黄金平[9](2009)在《吉林省细毛羊产业技术需求调研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受肉毛比价严重失调影响,吉林省细毛羊产业资源正处于萎缩时期。尽管如此,由于吉林省养羊业是以细毛羊生产为基础的,细毛羊产业优势仍然存在,2007年细羊毛产量比例占全国12%。目前,大部分养羊户采取肉毛兼用生产模式,细毛羊繁育技术没有得到广泛应用。从产业发展出发,根据调研归纳整理,技术需求主要表现在细毛羊品种、繁育技术、质量管理、疫病防治、羊毛分级整理、圈舍设计与环境控制等方面。本文还归纳了细毛羊产业今后五年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
李根荣[10](2008)在《甘肃省红光园艺场现代肉羊新品种群选育方法和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在甘肃省红光园艺场(劳改农场)全面杂交改良的基础上,将现有4个成年繁殖母羊群和3个后备母羊群共计3641只杂一、二代母羊,通过表型鉴定,按级组群,进行归属。在此基础上2006~2007年组建核心群母羊782只,育种群母羊586只,扩繁群母羊316只。不同的羊群给予不同的饲养管理条件:一般育种群每年枯草期混合精料补饲量为36kg,青干草12kg;核心群每年补饲混合精料60~105kg,青干草50kg。核心群母羊则选用园艺场中比较好的公羊配种。结果表明:核心群母羊出生羔羊各项综合指标均好于一般育种群母羊出生的羔羊,其中核心群试验组3月龄公、母体重分别为23.95±1.65㎏、22.46±1.75㎏;6月龄公、母体重分别为37.34±2.78㎏、35.21±2.74㎏;周岁母羊体重为41.71±1.22㎏,分别比一般育种群试验组高1.57%、0.99%、2.81%、1.82%和4.28%,其中核心群试验组6月龄公羊最大体重为43.15㎏,母羊为39.87kg。2、在繁殖性能上,BHF1的产羔率为195.3%,DHF1为189.2%,BMF1为138.1%,DMF1为146.4%,BHF1和DHF1的产羔率分别比BMF1和DMF1提高57.2%和42.8%,充分体现了多胎小尾寒羊的影响。3、在甘肃省红光园艺场选择理想型公羊52只进行培育,一年中在夏、秋季节以放牧为主外,每只羊年平均补饲混合精料168kg粗饲料120kg,青贮料135kg,该培育群公羊出生重4.65±0.58kg、3月龄体重25.62±2.15kg、6月龄体重46.38±3.17kg、周岁体重达到61.62±9.37kg,其中周岁体重最大为84kg,为培育甘肃现代肉羊新品种选育群提供了横交备用种公羊,加快了该场育种工作进程。4、在甘肃省红光园艺场选择3只主配公羊579只女儿周岁成绩,通过对甘肃现代肉羊新品种群主要数量性状表型相关和遗传力的研究表明:纯种波德代公羊体重对子代体重的遗传率为h2=0.6324;无角陶赛特公羊体重对子代体重的遗传力为h2=0.5783,两品种公羊体重对子代体重均为高遗传力,F2、F3群体继承了父系品种优秀的肉用性状和遗传特性,为在育种区内大面积使用上述两个优良品种,生产大批肉用杂种羊,为推动优质肉羊开发,加快杂交育种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5、选择不同月龄新品种群个体,测试其体重、体尺相关系数,结果表明:BMF1和DMF1羔羊出生体重同3月龄体重呈强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173、0.5340;与6月龄体重的相关系数为0.6876、0.2937;DMF1、DHF2出生重与6月龄体重的相关系数为0.2937、0.2875。上述测试为杂种羔羊的早期选择提供了科学的依据。6、制定了甘肃现代肉羊新品种群最低生产性能指标:甘肃现代肉羊新品种群周岁公羊体重65kg,周岁母羊50kg;成年公羊体重90kg,成年母羊70kg;周岁公羊体高72cm,周岁母羊65cm,成年公羊体高80cm,成年母羊70cm;周岁公羊屠宰率50%,周岁母羊49%,成年公羊屠宰率55%,成年母羊53%;周岁母羊产羔率130%,成年母羊150%。
二、东北细毛羊肉用类型群培育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东北细毛羊肉用类型群培育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乾华肉用美利奴羊新品种的培育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乾华肉用美利奴羊选育背景 |
2 乾华肉用美利奴羊的培育过程 |
2.1级进杂交阶段(2005~2010年年) |
2.2横交固定阶段(2010~2017年年) |
3 乾华肉用美利奴羊的选育效果 |
4 乾华肉用美利奴羊培育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
(2)天祝肉用美利奴新品种选育群生产性能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我国细毛羊产业 |
1.2 中国细毛羊发展现状 |
1.2.1 优质细毛羊产量不足 |
1.2.2 肉羊养殖活跃,细毛羊产业“滑坡” |
1.3 我国细毛羊育种进展 |
1.3.1 新吉细毛羊与苏博美利奴 |
1.3.2 敖汉细毛羊和鄂尔多斯细毛羊 |
1.3.3 甘肃高山细毛羊与高山美利奴 |
1.3.4 巴美肉羊、察哈尔肉羊和昭乌达肉羊 |
1.3.5 东北细毛羊与乾华肉用美利奴 |
1.4 生长性状测定技术 |
1.4.1 超声无损测定技术 |
1.4.2 超声测定应用进展 |
1.5 天祝美利奴培育意义 |
1.6 天祝肉用美利奴新品种培育方案与进展 |
1.7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天祝肉用美利奴一世代母羊生长性能测定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动物 |
2.1.2 试验仪器与器材 |
2.1.3 试验设计 |
2.1.4 统计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一世代周岁母羊体尺测定 |
2.2.2 一世代周岁母羊胴体性状测定 |
2.3 讨论 |
2.3.1 一世代选育群周岁母羊体尺指标分析 |
2.3.2 一世代周岁母羊体尺指标对体重的通径分析 |
2.3.3 一世代周岁母羊胴体性状 |
2.4 小结 |
第三章 天祝肉用美利奴一世代母羊毛品质测定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毛长测定和毛样采集 |
3.1.2 试验仪器和试剂 |
3.1.3 毛长与细度测定方法 |
3.1.4 污毛量及其它指标测定 |
3.1.5 羊毛洗净率测定 |
3.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毛用性能测定 |
3.2.2 羊毛细度测定 |
3.2.3 羊毛洗净率测定 |
3.3 讨论 |
3.3.1 毛用性能比较分析 |
3.3.2 羊毛细度分析 |
3.3.3 羊毛洗净率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天祝肉用美利奴二世代羔羊生长性能测定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动物 |
4.1.2 试验仪器 |
4.1.3 试验设计 |
4.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选育群羔羊的生长性状测定 |
4.2.2 二世代羔羊生长模型分析 |
4.3 讨论 |
4.3.1 选育群羔羊累积生长分析 |
4.3.2 选育群羔羊绝对生长分析 |
4.3.3 选育群羔羊生长模型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及研究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利用JIVET技术培育多胎细毛羊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绵羊品种 |
1.1.1 布鲁拉美利奴羊 |
1.1.2 新吉细毛羊 |
1.1.3 东北细毛羊 |
1.1.4 东北半细毛羊 |
1.2 幼畜体外胚胎生产和移植技术(Juvenile in Vitro Embyro Transfer,JIVET) |
1.2.1 JIVET概况 |
1.2.2 JIVET操作步骤 |
1.2.3 影响JIVET技术的因素 |
1.3 JIVET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JIVET技术对卵母细胞体外发育及胚胎移植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地点与动物 |
2.1.2 试验方法与步骤 |
2.1.3 样品采集与处理 |
2.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讨论 |
2.3.1 不同供体体重对卵母细胞体外发育的影响 |
2.3.2 不同超排次数对卵母细胞体外发育的影响 |
2.3.3 不同黄体等级对胚胎移植效果的影响 |
2.3.4 不同移植方法对胚胎移植的影响 |
2.3.5 移植囊胚数对胚胎移植的影响 |
2.3.6 羔羊性别、FecB类型及不同FecB类型对卵母细胞体外发育的影响 |
2.4 小结 |
第三章 利用JIVET技术生产后代生产性能评价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地点与动物 |
3.1.2 测定指标与方法 |
3.1.3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3 讨论 |
3.2.1 超排生产的羔羊与正常生产的羔羊对比 |
3.2.2 超排供体羔羊与非超排羔羊对比 |
3.4 小结 |
第四章 总结 |
4.1 结论 |
4.2 本研究创新点 |
4.3 进一步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乾华肉用美利奴羊与小尾寒羊肉用性能及肌肉组织mRNA-miRNA表达谱整合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章 中国绵羊肉用性能及其遗传参数研究进展 |
1.1 绵羊产肉性能研究概况 |
1.2 绵羊肌肉品质研究概况 |
1.3 绵羊产肉性状与肉质性状的遗传参数 |
第2章 mRNA调控动物肌肉生长发育研究进展 |
2.1 动物骨骼肌的形成机制 |
2.2 调控肌肉生长发育相关mRNA研究进展 |
2.3 绵羊转录组学研究进展 |
第3章 MiroRNA调控动物肌肉生长发育研究进展 |
3.1 miRNA的生成调控机制及表达模式 |
3.2 调控肌肉生长发育相关miRNA研究进展 |
3.3 绵羊miRNA研究进展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1章 乾华肉用美利奴羊和小尾寒羊肉用性能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与分析 |
1.3 讨论 |
1.4 小结 |
第2章 乾华肉用美利奴羊和小尾寒羊背最长肌mRNA转录组鉴定与特征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3章 乾华肉用美利奴羊和小尾寒羊背最长肌mRNA-miRNA整合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4章 oar-miR6553p和oar-miR3815p靶基因验证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5)中国绵羊肉用性能及其遗传参数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绵羊产肉性能研究概况 |
2 绵羊肌肉品质研究概况 |
3 绵羊产肉性状与肉质性状的遗传参数 |
4 小结 |
(6)四川省绵羊资源的初步发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四川省绵羊资源现状 |
1.2 绵羊生产性能及肉质研究的概况 |
1.2.1 绵羊生产性能研究概况 |
1.2.2 绵羊肉质的研究概况 |
1.3 绵羊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
1.3.1 DNA分子水平的研究概况 |
1.3.2 分子标记的应用 |
1.4 绵羊的杂交改良研究概况 |
1.5 绵羊资源的研究发展趋势 |
1.5.1 绵羊品种资源的保护 |
1.5.2 绵羊资源的充分利用 |
1.6 本试验研究的目的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群体的选择 |
2.2 测定内容 |
2.2.1 绵羊体重、体尺指标的测定 |
2.2.2 绵羊屠宰性能测定 |
2.2.3 常规营养成分分析 |
2.2.4 绵羊矿物质成分测定 |
2.2.5 羊肉氨基酸成分测定 |
2.2.6 羊肉脂肪成分测定 |
2.2.7 羊肉挥发性成分测定 |
2.3 四川省绵羊资源研究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羊肉质比较结果分析 |
3.1.1 体尺指标分析 |
3.1.2 屠宰性能分析 |
3.1.3 常规营养成分分析 |
3.1.4 氨基酸含量分析 |
3.1.5 矿物质含量分析 |
3.1.6 脂肪酸含量分析 |
3.1.7 挥发性成分分析 |
3.2 四川省绵羊资源的研究结果分析 |
3.2.1 四川绵羊资源基本情况 |
3.2.2 四川绵羊资源生理生化指标 |
3.2.3 四川绵羊资源基本特征描述 |
3.2.4 四川绵羊资源生长发育指标 |
3.2.5 四川绵羊资源繁殖性能 |
3.2.6 四川绵羊资源生产性能 |
3.2.7 四川绵羊资源遗传指标分析 |
3.2.8 四川绵羊资源饲养管理状况 |
3.2.9 四川绵羊资源评估与保存信息 |
4. 讨论 |
4.1 布拖黑绵羊和贾洛藏系绵羊的肉质及生产性能 |
4.1.1 体尺指标 |
4.1.2 屠宰性能 |
4.1.3 常规营养成分 |
4.1.4 氨基酸和矿物质含量 |
4.1.5 脂肪酸及挥发性风味物质 |
4.2 四川省绵羊资源的研究 |
4.2.1 四川绵羊资源基本情况 |
4.2.2 四川绵羊资源生理生化指标 |
4.2.3 四川绵羊资源基本特征 |
4.2.4 四川绵羊资源生长发育指标 |
4.2.5 四川绵羊资源繁殖性能 |
4.2.6 四川绵羊资源生产性能 |
4.2.7 四川绵羊资源遗传指标 |
4.2.8 四川绵羊资源饲养管理状况 |
4.2.9 四川绵羊资源评估与保存信息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7)四川省绵羊资源的发掘与评估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四川省现有绵羊资源现状 |
1.1.1 四川省绵羊的生产概况 |
1.1.2 四川省的绵羊种质资源 |
1.2 绵羊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
1.2.1 DNA分子水平的研究概况 |
1.2.2 分子标记的应用 |
1.3 绵羊生产性能及肉质研究的概况 |
1.3.1 绵羊生产性能研究概况 |
1.3.2 绵羊肉质的研究概况 |
1.4 绵羊的杂交改良研究概况 |
1.5 绵羊资源的研究发展趋势 |
1.5.1 绵羊品种资源的保护 |
1.5.2 绵羊资源的充分利用 |
1.6 本试验研究的目的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群体及方法 |
2.1.2 试验试剂及仪器 |
2.1.3 绵羊资源材料与方法 |
2.2 布拖黑绵羊与凉山半细毛羊改良羊生长发育及肉质比较分析方法 |
2.2.1 绵羊生长发育指标 |
2.2.2 绵羊屠宰性能测定 |
2.2.3 羊肉品质分析比较 |
2.2.4 常规营养成分分析 |
2.2.5 绵羊矿物质成分测定 |
2.2.6 羊肉氨基酸成分测定 |
2.2.7 羊肉脂肪成分测定 |
2.2.8 羊肉挥发性成分测定 |
2.3 四川省绵羊资源研究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布拖黑绵羊与凉山半细毛羊改良羊生长发育和肉质比较试验结果分析 |
3.1.1 生长发育指标 |
3.1.2 屠宰性能和肉质分析 |
3.1.3 常规营养成分分析 |
3.1.4 氨基酸含量分析 |
3.1.5 矿物质含量分析 |
3.1.6 脂肪酸含量分析 |
3.1.7 挥发性成分分析 |
3.2 四川省绵羊资源的调查研究结果初步分析 |
3.2.1 四川绵羊资源基本情况 |
3.2.2 四川绵羊资源生理生化指标 |
3.2.3 四川绵羊资源基本特征描述 |
3.2.4 四川绵羊资源生长发育指标 |
3.2.5 四川绵羊资源繁殖性能 |
3.2.6 四川绵羊资源生产性能 |
3.2.7 四川绵羊资源遗传指标分析 |
3.2.8 四川绵羊资源饲养管理状况 |
3.2.9 四川绵羊资源评估与保存信息 |
4. 讨论 |
4.1 布拖黑绵羊与凉山半细毛羊改良羊生长发育及肉质比较 |
4.1.1 生长发育指标 |
4.1.2 屠宰性能和肉质 |
4.1.3 常规营养成分 |
4.1.4 氨基酸和矿物质含量 |
4.1.5 脂肪酸及挥发性风味物质 |
4.2 四川省绵羊资源的调查研究 |
4.2.1 四川绵羊资源基本情况 |
4.2.2 四川绵羊资源生理生化指标 |
4.2.3 四川绵羊资源基本特征 |
4.2.4 四川绵羊资源生长发育指标 |
4.2.5 四川绵羊资源繁殖性能 |
4.2.6 四川绵羊资源生产性能 |
4.2.7 四川绵羊资源遗传指标 |
4.2.8 四川绵羊资源饲养管理状况 |
4.2.9 四川绵羊资源评估与保存信息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8)青海细毛羊封闭与开放核心群育种规划效果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细毛羊业生产概况 |
1.1.1 我国细毛羊的生产概况 |
1.1.2 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绵羊生产情况的比较 |
1.1.3 我国部分细毛羊生产水平的比较 |
1.1.4 我国羊毛市场概况 |
1.2 影响细毛羊生产的因素 |
1.2.1 影响细毛羊生产的非遗传因素 |
1.2.2 品种因素对细毛羊生产的影响 |
1.3 遗传评价与分子生物技术 |
1.3.1 遗传评价 |
1.3.2 分子生物技术 |
1.4 育种规划的概况 |
1.4.1 家畜育种规划的任务概况 |
1.4.2 育种目标的确定 |
1.4.3 不同技术在育种规划上的应用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
1.6 总体技术路线 |
2 青海细毛羊育种目标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育种目标性状与选择性状的确定 |
2.2.1 产毛性状 |
2.2.2 生长发育性状 |
2.2.3 繁殖性状 |
2.3 育种、生产、市场体系及相关参数的计算 |
2.3.1 育种技术参数 |
2.3.2 营养学参数 |
2.3.3 生产与市场经济学参数 |
2.4 边际效益的计算 |
2.4.1 各目标性状边际效益的计算 |
2.5 结果与分析 |
2.6 讨论 |
2.7 小结 |
3 不同模型对青海细毛羊遗传参数的估计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研究对象 |
3.2.2 统计分析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影响青海细毛羊生长性状的非遗传因素 |
3.3.2 影响青海细毛羊产毛性状的非遗传因素 |
3.3.3 不同动物模型对青海细毛羊生长性状方差组分的估计 |
3.3.4 不同动物模型对青海细毛羊产毛性状方差组分的估计 |
3.3.5 不同动物模型的比较 |
3.4 讨论 |
3.4.1 非遗传因素对青海细毛羊各性状的影响 |
3.4.2 不同模型的比较 |
3.4.3 不同模型对青海细毛羊遗传参数的估计 |
3.5 小结 |
4 青海细毛羊封闭核心群育种规划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经济学参数 |
4.2.2 遗传参数 |
4.2.3 生物学和育种技术参数 |
4.2.4 群体结构参数 |
4.2.5 育种成本与投资参数 |
4.2.6 估计育种值的信息来源 |
4.2.7 育种规划的基本计算方法 |
4.2.8 育种规划计算程序 |
4.2.9 优化水平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现行育种技术条件下封闭核心群育种规划的效果 |
4.3.2 封闭核心群羔羊留种比例的优化 |
4.3.3 封闭核心群群体结构的优化 |
4.4 讨论 |
4.4.1 现行育种技术条件下封闭核心群育种效果 |
4.4.2 封闭核心群羔羊留种比例的优化 |
4.4.3 封闭核心群群体结构的优化 |
4.4.4 封闭核心群育种规划方案对近交增量的影响 |
4.5 小结 |
5 青海细毛羊开放核心群育种规划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经济学参数 |
5.2.2 遗传参数 |
5.2.3 生物学和育种技术参数 |
5.2.4 群体结构参数 |
5.2.5 育种成本与投资参数 |
5.2.6 估计育种值的信息来源 |
5.2.7 育种规划的基本计算方法 |
5.2.8 育种规划计算程序 |
5.2.9 优化水平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现行育种技术条件下开放核心群育种规划的效果 |
5.3.2 开放核心群羔羊留种比例的优化 |
5.3.3 开放核心群群体结构的优化 |
5.4 讨论 |
5.4.1 现行育种技术条件下开放核心群育种效果 |
5.4.2 开放核心群羔羊留种比例的优化 |
5.4.3 开放核心群群体结构的优化 |
5.4.4 开放核心群育种规划方案对近交增量的影响 |
5.5 小结 |
6 青海细毛羊封闭与开放核心群育种效果的比较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现行育种技术参数条件下封闭与开放核心群育种效果对比 |
6.3.2 封闭与开放核心群羔羊留种比例结果对比 |
6.3.3 封闭与开放核心群群体结构优化结果对比 |
6.3.4 封闭与开放核心群近交增量对比 |
6.4 讨论 |
6.4.1 封闭与开放核心群育种体系育种成效对比 |
6.4.2 封闭与开放核心群育种体系近交增量对比 |
6.4.3 育种规划分析方法 |
6.5 小结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9)吉林省细毛羊产业技术需求调研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调研区域细毛羊产业发展现状 |
1.1 细毛羊产业资源 |
1.2 细毛羊品种资源 |
1.3 细羊毛产量 |
2 调研区域细毛羊产业技术需求现状 |
2.1 细毛羊品种技术需求 |
2.1.1 细毛型、超细型细毛羊品种 |
2.1.2 适应性好的细毛羊品种 |
2.1.3 毛肉兼用细毛羊品种 |
2.2 细毛羊育种技术需求 |
2.2.1 常规育种技术需求 |
2.2.2 低成本胚胎移植育种技术 |
2.2.3 DNA标识与QTL技术 |
2.2.4 转基因技术 |
2.2.5 细毛羊个体鉴定和质量评估技术 |
2.2.6 杂交改良育种技术需求 |
2.2.7 细羊毛质量检测技术需求 |
2.3 细毛羊饲养管理技术需求 |
2.4 疫病控制技术需求 |
2.5 圈舍规划设计技术需求 |
2.6 羊场环境控制技术需求 |
2.7 羊粪尿处理技术需求 |
2.8 羊毛产后分级整理技术需求 |
2.8.1 净毛率低 |
2.8.2 含异性纤维 |
2.8.3 剪毛场地污染 |
2.8.4 标记毛依然存在 |
3 未来五年细毛羊产业发展亟需解决的核心问题 |
3.1 科技支撑方面 |
3.1.1 细毛羊资源普查 |
3.1.2 品种选育 |
3.1.3 饲养综合配套技术 |
3.1.4 羊毛管理技术 |
3.2 认识方面 |
3.3 产业政策方面 |
3.3.1 制定细毛羊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以便于指 |
3.3.2 制定细毛羊产业发展扶持政策。 |
3.3.3 增加细毛羊改良投入。 |
4 对细毛羊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
4.1 加强宣传提高对细毛羊产业的认识 |
4.2 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细毛羊产业 |
4.3 细毛羊品种资源保护 |
(10)甘肃省红光园艺场现代肉羊新品种群选育方法和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世界养羊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
1.1.1 世界养羊业现状 |
1.1.2 世界绵羊业发展趋势 |
1.2 国外养羊业的发展趋势 |
1.2.1 绵羊饲养量、产毛量持续减少 |
1.2.2 肉羊出栏数、羊肉产量迅速增加 |
1.2.3 山羊业生产发展迅速,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 |
1.2.4 重视畜牧科学研究,生产方式集约化 |
1.3 国外绵羊的育种动态 |
1.3.1 英国绵羊育种 |
1.3.2 澳洲美利奴的育种 |
1.4 国内肉羊业发展概况 |
1.4.1 我国肉羊业发展现状 |
1.4.2 我国肉羊杂交育种概况 |
1.5 国内绵羊新品种育种的典型经验 |
1.5.1 中国美利奴羊的育种 |
1.5.2 南江黄羊山羊新品种的育种 |
1.6 羊选种选配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
1.6.1 羊选种的目的、意义 |
1.6.2 选种的依据 |
1.6.3 选种的方法 |
1.6.4 羊选配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
1.7 选育中应注意的问题 |
1.7.1 亲本群的选择 |
1.7.2 亲本种群的纯度 |
1.7.3 亲本群的选育 |
1.8 数量遗传学与动物育种 |
1.8.1 正确地估计动物群体的遗传参数和个体育种值 |
1.8.2 以混合模型方程组理论和方法为核心的育种值和遗传参数估计方法(BLUP、REML 等) |
1.8.3 通径分析、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聚类分析等 |
第二章 甘肃省红光园艺场现代肉羊新品种群选种选配方法及选育效果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基础群、核心群母羊的选择 |
1.1.1 基础群、核心群母羊的选择与组建 |
1.1.2 基础群公羊 |
1.2 选育方法 |
1.3 新品种群选育地区的生态、经济环境 |
1.4 参加新品种群培育的主要亲本特性 |
1.4.1 波德代羊(照片见附录Ⅰ) |
1.4.2 无角陶赛特羊(照片见附录Ⅰ) |
1.4.3 蒙古羊(照片见附录Ⅰ) |
1.4.4 小尾寒羊(照片见附录Ⅰ) |
2. 新品种群的选育 |
2.1 育种技术路线 |
2.2 新品种核心群的饲养管理 |
2.3 资料整理 |
2.4 选配组合的设计 |
2.5 统计分析 |
2.6 主要技术措施与研究工作 |
2.6.1 建立选育核心群 |
2.6.2 不同选配组合、不同世代主要生产性能的比较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基础群来源 |
3.2 育种群选育效果比较 |
3.2.1 育种群各选配组后代、不同阶段各个群体体重比较分析 |
3.2.2 育种群各选配组后代、不同阶段各个群体体高的比较分析 |
3.2.3 育种群各选配组后代、不同阶段各个群体体长的比较分析 |
3.2.4 育种群各选配组后代、不同阶段各个群体胸围的比较分析 |
3.2.5 育种群各选配组后代、不同阶段各个群体管围的比较分析 |
3.3 核心群选配组合比较结果 |
3.3.1 核心群各选配组后代、不同阶段各个群体体重比较分析 |
3.3.2 核心群各选配组后代、不同阶段各个群体体高的比较分析 |
3.3.3 核心群各选配组后代、不同阶段各个群体体长的比较分析 |
3.3.4 核心群各选配组后代、不同阶段各个群体胸围的比较分析 |
3.3.5 核心群各选配组不同世代、不同阶段各个群体管围的比较分析 |
4 选配组一代母羊繁殖性能的比较 |
5 核心群与一般育种群的比较 |
5.1 核心群与一般育种群的对比分析 |
5.2 核心群各阶段平均体重与育种群相比相对提高对比分析 |
6 分析与讨论 |
7 理想型公羊的培育 |
第三章 甘肃现代肉羊新品种群数量性状的表型相关和遗传力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分析方法 |
2 父本体重对其子代体重的遗传力 |
3 关于现代肉羊新品种群羊的适应性问题 |
4 分析与讨论 |
第四章 甘肃现代肉羊新品种群鉴定标准的制定 |
第五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甘肃现代肉羊新品种群选育亲代公母羊照片 |
附录Ⅱ甘肃省红光园艺场现代肉羊新品种选育群部分照片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四、东北细毛羊肉用类型群培育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乾华肉用美利奴羊新品种的培育与应用[J]. 马龙,姜怀志,马志华,宋玉贵. 现代畜牧兽医, 2020(04)
- [2]天祝肉用美利奴新品种选育群生产性能测定[D]. 张延鑫. 兰州大学, 2020(01)
- [3]利用JIVET技术培育多胎细毛羊效果评价[D]. 柴浩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8)
- [4]乾华肉用美利奴羊与小尾寒羊肉用性能及肌肉组织mRNA-miRNA表达谱整合分析研究[D]. 孙丽敏. 吉林农业大学, 2017(01)
- [5]中国绵羊肉用性能及其遗传参数研究进展[J]. 孙丽敏,赵佳,展微,姜怀志. 中国畜牧兽医, 2014(05)
- [6]四川省绵羊资源的初步发掘[D]. 谭晓川. 四川农业大学, 2014(07)
- [7]四川省绵羊资源的发掘与评估初探[D]. 陈华丽. 四川农业大学, 2013(03)
- [8]青海细毛羊封闭与开放核心群育种规划效果评估[D]. 王鹏宇.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2(06)
- [9]吉林省细毛羊产业技术需求调研报告[J]. 张明新,王春昕,赵云辉,李青春,黄金平. 吉林畜牧兽医, 2009(09)
- [10]甘肃省红光园艺场现代肉羊新品种群选育方法和技术的研究[D]. 李根荣. 甘肃农业大学, 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