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豫薯12号甘薯的选育及栽培要点(论文文献综述)
庞正武[1](2019)在《广西甘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引种试验》文中提出甘薯(Ipomoea batatas(L.)Lam.)是旋花科蔓生草本植物,喜光,短日照,适宜温度为22~30℃。甘薯高产稳产和环境适应性强,可做食品、饲料、能源等,为我国主要作物之一,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甘薯是广西第三大粮食作物,是种植面积最大的薯类作物,但产量低、产值小,对产业现状和发展缺乏系统性研究。本研究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调研等方法,对广西甘薯产业现状进行分析,结合新品引种试验,为广西甘薯产业发展提供新思路和发展对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广西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目前广西甘薯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20万hm2,产量稳中有升,种植品种多样,主要以鲜食型品种为主,淀粉型品种为辅。桂北地区种植面积约占总种植面积28%,桂东南地区17%,桂南地区16%。东兴红姑娘、玉林大番薯等为较有影响的特色地方品种。甘薯加工多为粉丝和薯条(片),粉丝加工主要在桂北地区,薯干加工主要在桂东南和桂南地区。多为小型的加工企业或合作社,生产有季节性。广西甘薯的销售方式主要有地头收购、自产自销及网络销售,以自产自销为主,货商收购为辅,网络销售发展较快。广西组建了薯类创新团队,在甘薯育种取得了一定成果,育成有高淀粉品种、鲜食型品种、高花青素型品种等。构建了种质资源管理系统,实现了甘薯种质的信息化管理。开展了甘薯病虫害发生和防控、水肥一体化、富硒等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通过对广西甘薯产业现状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总结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优质种苗种薯供应不足,缺乏有效市场监管;栽培不规范,病虫害危害大;机械化程度低,规模化种植水平低;品种多,良种少,品牌缺;储藏技术水平低,损耗严重;成本高,销售难,效益低;加工产品单一,深加工产品少,附加值低;缺乏政策资金支持等。2.新品种引种试验针对广西甘薯优质种苗种薯供应不足的问题,引进济薯25和济薯26进行试验,结果分析发现与广西主推品种广薯87、桂粉3号相比,济薯25、26在生长、产量、经济及品质性状等方面优势明显。济薯26产量1119.54kg/667m2、大中薯率89.5%、商品率80.6%、可溶性糖含量19.1%、食味评分80.5,在参试品种中最高,比对照广薯87分别高146.7kg、6.1%、8%、7.4%、10.5分。济薯25干物率、淀粉含量最高,分别为34.6%、38.38%,比对照广薯87分别高9.3%、5.98%。济薯25适合作为专用型淀粉加工品种,济薯26适合作为鲜食型品种在广西推广种植。同时,可以作为亲本选育新品种。优质品种的引进推广能够弥补优质种苗供应问题,满足市场竞争需求,扩展销售渠道,符合品牌化发展要求。3.SWOT分析及发展对策通过SWOT分析,广西具有自然资源、区位、劳动力、技术和政策等优势,提出在政府支持下,应抓住市场需求空间大及专业技术团队初建的机遇,加强研发引进优质品种,规范种苗种薯管理;推广机械化和标准化栽培技术;加强病虫害防治技术,提高商品率;开发甘薯储藏新技术,降低损耗;加强甘薯深加工,提高附加值;设置专项资金,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品牌化策略等对策。
陈海洲[2](2018)在《甘薯新品种金薯3号特性鉴定及其轻简化栽培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甘薯是福建省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粮食作物,对福建省的粮食安全起着重要保障作用。福建省甘薯生产用地多为丘陵山坡地,机械化程度较低,传统生产过程较繁琐,劳动量和劳动强度大,劳动力成本高,生产效率较低,急需研究应用轻简化栽培技术以提高生产效率。本研究以金薯3号为材料,鉴定了该品种的产量水平、品质性状、生长发育特性和抗病性,采用“3414”试验测定该品种的需肥特性。在此基础上,研究一次性施肥技术对甘薯产量和生长的影响,并分析不同材料覆盖栽培对甘薯产量的影响和对杂草的管理效果,以及不同栽插方式对甘薯产量和结薯的影响,最后集成适合于小型机械收获的优质甘薯新品种金薯3号轻简化栽培技术。主要结果如下:1、鉴定了金薯3号的产量水平和生长发育特性。金薯3号是鲜食与淀粉加工用品种,鲜薯平均产量为2333.7kg/亩,薯块干率达31.380%,薯干产量732.28kg/亩,淀粉含量为21.11%,淀粉产量488.59kg/亩,食味品质优,高抗蔓割病,耐贮藏。该品种较早熟,结薯浅,单株结薯数4~6个,薯块纺锤形、大小中等、短蔓,适合小型机械收获。2、应用“3414”试验测定了金薯3号的需肥特性。金薯3号最高产量的氮、磷、钾肥施用量分别为9.86kg/亩、4.46kg/亩、13.95kg/亩,比例为1:0.45:1.41时,氮、磷、钾肥平均增产效果氮>钾>磷。最佳经济效益的氮、磷、钾施用量为8.94kg/亩、3.77kg/亩、9.46kg/亩,比例为1:0.42:1.06,效益可达1113.86元/亩。3、研究了不同施肥方式对金薯3号的鲜薯产量和结薯数的影响。一次性施用控释肥可以提高金薯3号的鲜薯产量,比一次性施用复合肥增产32.81%,即每亩增收486.29kg鲜薯。4、覆盖栽培提高了金薯3号的鲜薯产量,不同覆盖材料的增产效果覆盖稻草>覆盖除草无纺布>对照(无覆盖)。覆盖稻草比覆盖除草无纺布和对照分别增产7.66%和19.45%,即每亩增收鲜薯119.32kg和 302.92kg。5、不同栽插方式对金薯3号的鲜薯产量和结薯数影响不同。不同栽插方式金薯3号鲜薯产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水平插、直插、斜插,水平插比直插和斜插分别增产2.24%和18.44%。不同栽插方式单株结薯数从多到少依次为水平插、斜插、直插,水平插比斜插和直插分别增产 19.28%和 28.23%。6、金薯3号利用轻简化栽培具有很多优点:(1)提高了鲜薯产量:金薯3号轻简化栽培鲜产为2109.20kg/亩,比常规栽培增产31.58%。(2)增加了大、中薯数量比率:金薯3号轻简化栽培大、中薯数量比率分别比常规栽培提高了 3.79%、2.43%,小薯数量比率降低6.22%。(3)提高了杂草防效:轻简化栽培模式利用覆盖栽培措施对杂草的株防效为18.28%,鲜重防效为63.44%。(4)降低了劳动力成本:金薯3号轻简化栽培共投入劳动力成本559元/亩,通过减少中耕追肥环节从而简化了劳动工序,收获环节减轻了劳动量,从而比常规栽培劳动力成本减少31.75%。(5)提高了经济效益:金薯3号轻简化栽培投入总成本1172.16元/亩,比常规栽培总投入增加2.74%,实现产值增收31.58%,净收益增加102.76%,即每亩增加收益474.90元。
王自力,刘忠玲,秦家范,李小艳,杨玉峰,周武需,马跃福,张正伟[3](2017)在《高淀粉型甘薯新品种洛薯11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文中指出淀粉型甘薯新品种洛薯11号系洛阳农林科学院、洛阳金谷王种业有限公司以来自国际马铃薯中心的CIP194037-1为母本,多父本放任授粉杂交选育而成。在河南省甘薯品种区域试验(对照品种为徐薯22)、生产试验(对照品种为徐薯18)以及国家北方薯区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对照品种均为徐薯22)中淀粉产量突出,平均淀粉产量、平均鲜薯产量分别为6 220.1、29 258.8 kg/hm2,与对照相比淀粉增产18.38%、鲜薯增产0.90%;平均淀粉率为21.26%,高出对照3.14个百分点;干基淀粉含量为64.43%,高出对照(徐薯22)3.77个百分点。该品种抗蔓割病,中抗根腐病、茎线虫病,感黑斑病,综合抗病性好,适应性广,分别于2012、2016年通过河南省、国家甘薯新品种鉴定,是较为理想的淀粉加工型甘薯新品种,适于春、夏薯种植。
唐明双,周全卢,刘莉莎,何素兰,黄迎东,王梅,杨洪康,李育明[4](2017)在《食用橘红肉甘薯新品种南薯010的选育与栽培技术》文中认为甘薯中的胡萝卜素对人体有较高的保健价值,以致全国各个育种单位都加强了这一系列甘薯品种的选育。南薯010系四川省南充市农业科学院从国际马铃薯中心引进"PC99-1"集团杂交种子中选育出的一个优质橘红肉甘薯新品种,含有丰富的类胡萝卜素。该品种在2007—2008年四川省甘薯品种区域试验中,平均鲜薯产量为33 525.0 kg/hm2,平均干物率20.98%,平均薯干产量6 945.0 kg/hm2;生产试验中,平均鲜薯产量为33 165.0 kg/hm2,平均薯干产量为7 705.5 kg/hm2;区域试验多点取样分析可知,鲜薯总糖含量7.29%,蛋白质含量0.56%,维生素C含量20.1 mg/100 g,类胡萝卜素含量9.3 m g/100 g。该品种于2010年3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鲜薯产量高,熟食味甜,富含类胡萝卜素,商品性好,抗黑斑病,耐贮藏,是一个适于食用及食品加工用的橘红肉甘薯品种,适宜在中等肥力以上的田块种植,应合理密植并早栽早收。
李艳英,韦本辉,甘秀芹,刘斌,申章佑,胡泊,宁秀呈,劳承英,周佳,周灵芝,吴延勇[5](2016)在《紫甘薯新品种桂经薯3号的选育及其栽培技术》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选育鲜食、能源兼用型紫甘薯新品种,为促进广西紫甘薯产业发展提供良种支持。【方法】20092011年,以广薯79为母本、越南紫薯紫美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进行系统选育,2012年进行品种比较试验,20132014年参加广西品种区域性试验和生产试验。【结果】选育出紫甘薯新品种桂经薯3号。2012年品比试验结果表明,桂经薯3号单株结薯数与对照桂引薯9号相当,单株薯重比对照高0.45 kg,鲜薯折合产量为26173.2 kg/ha,比对照增产20.5%。20132014年区域试验结果表明,桂经薯3号平均鲜薯产量、薯干产量和干物率分别为26041.5、9649.5 kg/ha和37.1%,分别比对照桂薯二号高1.1%、60.3%和58.5%,且食味表现较优;生产试验结果表明,3个试验点平均鲜薯产量24078.6kg/ha,比对照桂引薯9号增产8.5%。该品种属中熟品种,生育期120 d,植株长势中强,分枝能力中等,结薯较集中,单株结薯数为7个,大中薯率61.4%。2015年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结论】桂经薯3号薯形美观,薯干和淀粉含量高,干物率高且食味较优,可作为食用能源兼用型品种在广西各地推广种植。
后猛,张允刚,王欣,唐维,刘亚菊,唐忠厚,马代夫,李强[6](2014)在《食用型甘薯品质性状变化及其与农艺性状相关性》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探究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甘薯块根品质性状变化及其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关系,测定了3种食用型甘薯品种的结薯数,块根干率,茎、叶、柄、块根鲜质量,总胡萝卜素、淀粉、还原糖、可溶性糖和粗蛋白含量。结果显示,食用型甘薯的淀粉含量于栽插后5092 d出现"升高-下降-升高"的变化趋势,之后随块根膨大而小幅波动,总体上稍有增加;在栽后5092 d,块根中可溶性糖和还原糖含量的变化规律相似,均与淀粉含量的变化动态相反;淀粉含量与块根干率的变化动态总体上一致;粗蛋白含量的变化趋势与可溶性糖含量基本一致;而总胡萝卜素含量在不同食用型甘薯品种间差异较大,表现为苏薯8号>徐薯23>栗子香。食用型甘薯的淀粉含量与块根鲜质量和干质量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可溶性糖干质量日增长量与块根鲜质量日增长量极显着正相关。食用型甘薯块根中可溶性糖的积累与块根的膨大具有一致性。
潘祥华[7](2013)在《紫甘薯新品种福宁紫3号的选育》文中指出【目的】选育紫甘薯新品种,满足市场和生产者对优质高产紫甘薯新品种的需求。【方法】以福薯13号为母本进行集团杂交选育,分别于2009、20102011年参加品比试验和区域试验;2012年参加福建甘薯新品种生产试验和品种展示,并参加全国紫甘薯展示评比。【结果】育成优质高产紫甘薯新品种福宁紫3号,具有花青素高、较高产、稳产、优质、贮藏性好、抗蔓割病、适应性广等特点。品比试验中,鲜薯和薯干产量分别为28000.5和8959.5 kg/ha,分别比对照金山57减产22.20%和2.00%;20102011年区试,平均鲜薯产量31366.95、36395.70 kg/ha,比对照品种金山57减产12.02%、21.97%;2012年参加生产试验,莆田、惠安、宁化3个点平均鲜薯产量45567.0 kg/ha,比对照减产4.06%。20102011两年平均干物率、出粉率、食味和外观均高于对照,单株结薯数较多,单株薯块重较高,大中薯率较高。该品种于2013年4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结论】福宁紫3号适于各种类型土壤,早、晚薯均可种植,适宜在福建省大面积推广应用。
王自力,刘忠玲,秦家范,张正伟,王玲[8](2013)在《国鉴淀粉型优质甘薯新品种洛薯10号的选育》文中研究说明洛薯10号是洛阳市农林科学院、洛阳金谷王种业有限公司以豫薯10号为母本,洛89-4-6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淀粉型、优质、高产、多抗甘薯新品种,2011年3月通过国家甘薯品种鉴定委员会品种鉴定。该品种的突出特点是:(1)淀粉含量高。河南省区试、国家区试、国家生产试验汇总:该品种淀粉含量分别是22.7%、21.3%、20.9%,分别比对照徐薯18高3.5、3.5、4.3个百分点。(2)淀粉产量高。河南省区试、国家区试、国家生产试验汇总:该品种淀粉产量分别是5 806.5、5 772.0、6 057.0kg/hm2,分别比对照增产17.4%(P≤5%)、10.3%(P≤1%)、27.7%(P≤1%)。(3)综合抗病性好。该品种高抗蔓割病,中抗根腐病、茎线虫病、黑斑病。(4)优质。淀粉含量高;薯干品质好。此外,单株结薯少,薯块整齐,薯皮光滑,更有利于机械收获和淀粉加工过程的清洗。
甘学德[9](2010)在《49份甘薯种质资源在海南的试验评价》文中认为甘薯在世界主要粮食作物产量中排名第7位,在我国其产量仅次于水稻、小麦和玉米,居第4位。甘薯在国民经济中有重要的地位,是重要的粮食、饲料、能源、加工作物。紫肉甘薯薯块富含的花青素,具有预防肿瘤和癌症、防止心血管病等多种生理功能,在天然色素提取、鲜食保健、加工功能食品等方面应用前景广阔。红黄肉甘薯富含β—胡萝卜素,优于众多同类果蔬,可预防维生素A缺乏症,消除人体内的有害物质,抗衰老等防病保健奇效。但是,由于其价值发现较晚,资源较少,阻碍了紫肉和红黄肉甘薯的研究与开发利用。本文对紫肉和红黄肉甘薯的形态特征和产量等主要性状进行了鉴定;评价了不同种质薯块熟食品质,初步探讨了影响薯块熟食品质的相关性;测定了三个收获期薯块的营养成分,摸索了不同收获期的产量和薯块营养成分的变化;并对49份种质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明确其亲缘关系。结果表明:1、形态特征和产量等主要性状:紫肉甘薯和红黄肉甘薯的叶色、叶片大小、叶脉基色、叶柄色、柄基色、茎色、株型、结薯习性、薯形等特征特性,与普通甘薯的差别不明显。大部分种质以低产为主,紫肉甘薯尤为明显,有待进一步改良。紫肉甘薯具有叶形少有深缺刻类型,茎端茸毛较普遍,薯皮色紫,薯肉色只有紫和白,蔓长偏长,疮痂病抗性较强等特征,与红黄肉甘薯有很大的差异。顶叶向稳定叶演变的过程中,叶的颜色、叶的形状、叶的茸毛的变化趋势分别为:各种颜色→以绿为主,缺刻加深→缺刻→带齿→全缘,多→少→无,由于种质不同,变化程度也不一样。2、对鲜薯产量、食味评价、干物率、薯干产量、淀粉率、可溶性糖、粗蛋白、花青苷素、β-胡萝卜素进行测定,综合评价较优的种质有7份,其中只有B16(罗定连州3)为地方收集的种质。食用型有A16(湛薯03-40)、A25(广薯104)、B23(泉薯76);淀粉型有B12(桂粉1号)、B23(泉薯76);高花青型有A13(徐13-4)、A16(湛薯03-40)、A17(徐紫1号)、A25(广薯104);高胡萝卜素型有B16(罗定连州3);其中,湛薯03-40(紫肉)、广薯104(紫肉)、泉薯76(黄肉)有兼用价值,为主推种质。3、植后95天、115天、135天的三个收获期内,供试种质大部分都有:薯块产量、薯干产量、花苷青素产量、可溶性糖等总体变化呈曲折上升的趋势;鲜样粗蛋白含量随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4、用这17条ISSR引物对49份供试甘薯种质进行ISSR-PCR扩增。结果扩增出154条谱带,其中多态性谱带135条,占总条带的87.66%,每个引物检测出多态性谱带4-14条,平均7.94条。同一引物,不同种质之间的扩增条带数也不相同,这反应了各个种质之间的多态性。各种质间的相似系数分布0.58-0.93之间,在遗传相似系数0.70处可将49份种质划分为4个类群,红黄肉甘薯聚在一起,紫肉甘薯另外相聚。这表明这些材料之间有相似的遗传背景,部分种质间的遗传相似系数较高,但总体相互间又存在一定的差异。
王家才,杨爱梅[10](2008)在《甘薯新品种商薯19的选育与产业化模式》文中研究表明甘薯是一种高产高营养作物,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甘薯品种不断更新换代,甘薯用途也由传统的粮用为主调整为粮食、食品、工业、能源、饲料、医药等多用途综合利用。尤其是淀粉质甘薯的选育,在加工业、燃料乙醇、乳酸、医药等行业的开发应用,给甘薯产
二、豫薯12号甘薯的选育及栽培要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豫薯12号甘薯的选育及栽培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广西甘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引种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及符号说明 |
1 前言 |
1.1 甘薯概述 |
1.2 选题背景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内容和思路 |
1.5 研究方法和理论 |
2 国内外甘薯产业发展现状 |
2.1 国外甘薯发展现状及研究动态 |
2.2 国内甘薯发展现状及研究动态 |
3 广西甘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广西甘薯产业发展现状 |
3.2 广西甘薯研究动态 |
3.3 广西甘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4 新品种引种试验 |
4.1 引种栽培试验 |
4.2 农艺性状测定 |
4.3 产量经济性状测定 |
4.4 品质指标测定 |
4.5 结果与分析 |
4.6 新品种济薯25、济薯26优势分析 |
4.7 小结 |
5 广西甘薯产业发展SWOT分析 |
5.1 发展优势分析 |
5.2 发展劣势分析 |
5.3 发展机遇分析 |
5.4 发展挑战分析 |
5.5 SWOT矩阵 |
6 广西甘薯产业发展对策 |
6.1 加强研发引进和培育优质品种,规范种苗种薯管理 |
6.2 大力推广机械化和标准化栽培技术 |
6.3 加强病虫害防治技术,提高商品率 |
6.4 开发甘薯储藏新技术,降低损耗 |
6.5 加强甘薯深加工,提高附加值 |
6.6 设置专项资金,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品牌化策略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问题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2)甘薯新品种金薯3号特性鉴定及其轻简化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甘薯生产发展概况 |
1.2 甘薯新品种选育研究进展 |
1.3 甘薯新品种特性研究进展 |
1.3.1 形态特征 |
1.3.2 结薯特性 |
1.3.3 产量形成特性 |
1.3.4 抗病性鉴定 |
1.4 甘薯轻简化栽培研究进展 |
1.4.1 轻简化栽培技术 |
1.4.2 甘薯施肥技术 |
1.4.3 甘薯栽插方式 |
1.4.4 甘薯覆盖模式 |
1.4.5 甘薯机械化应用 |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金薯3号特性鉴定 |
2.2.1 形态特征与产量水平 |
2.2.2 产量形成特性指标测定 |
2.2.3 抗病性鉴定 |
2.2.4 需肥特性鉴定 |
2.3 金薯3号轻简化栽培技术研究 |
2.3.1 种植安排 |
2.3.2 一次性施肥试验 |
2.3.3 覆盖栽培试验 |
2.3.4 栽插方式试验 |
2.3.5 轻简化栽培试验 |
2.3.6 指标测定 |
2.4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金薯3号特性鉴定 |
3.1.1 形态特征 |
3.1.2 结薯习性 |
3.1.3 产量水平 |
3.1.4 产量形成特性 |
3.1.5 抗病性 |
3.1.6 需肥特性 |
3.2 金薯3号轻简化栽培技术研究 |
3.2.1 一次性施肥对金薯3号的影响 |
3.2.2 覆盖栽培对金薯3号的影响 |
3.2.3 不同栽插方式对金薯3号的影响 |
3.2.4 轻简化栽培模式对金薯3号的影响 |
4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高淀粉型甘薯新品种洛薯11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 亲本的选配和选育经过 |
2 生产力鉴定 |
3 主要特征特性 |
3.1 形态特征 |
3.2 品质分析 |
3.3 抗病性鉴定 |
4 适宜推广区域及栽培技术要点 |
(4)食用橘红肉甘薯新品种南薯010的选育与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选育经过 |
2 主要特征特性 |
2.1 形态特征 |
2.2 抗逆性鉴定 |
2.3 品质鉴定 |
3 薯块产量表现 |
3.1 品种鉴定、比较试验 |
3.2 四川省甘薯品种区域试验 |
3.3 四川省甘薯品种生产试验 |
4 栽培技术 |
4.1 土壤深耕 |
4.2 起垄培肥 |
4.3 育苗 |
4.4 适时栽插 |
4.5 适时早收 |
5 小结 |
(5)紫甘薯新品种桂经薯3号的选育及其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选育目标和过程 |
1.1 亲本材料 |
1.2 选育目标及选育过程 |
1.2.1 选育目标 |
1.2.2 选育过程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产量性状表现 |
2.1.1 品比试验 |
2.1.2 区域试验 |
2.1.3 生产试验 |
2.2 品质性状表现 |
3 主要特征特性 |
4 栽培技术要点 |
4.1 育苗栽插 |
4.2 深耕整地 |
4.3 合理施肥 |
4.4 田间管理 |
4.5 病虫害防治 |
4.6 适时收获 |
5 讨论 |
6 结论 |
(6)食用型甘薯品质性状变化及其与农艺性状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
1. 1试验材料 |
1. 2试验方法 |
1. 3数据分析 |
2结果 |
2. 1甘薯不同生长阶段主要品质性状的变化规律 |
2. 2收获期不同甘薯品种品质性状差异 |
2. 3品质性状与产量性状的相关分析 |
3讨论 |
(7)紫甘薯新品种福宁紫3号的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亲本材料 |
1.2 选育方法与经过 |
1.3 鉴定项目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产量表现 |
2.1.1 品比产量表现 |
2.1.2 省区试产量表现 |
2.1.3 生产试验产量表现 |
2.1.4 品种展示产量表现 |
2.2 丰产性及稳定性分析 |
2.3 品种特征特性 |
2.4 品质性状表现 |
2.5 抗逆性 |
2.6 高产栽培技术 |
3 讨论 |
4 结论 |
(8)国鉴淀粉型优质甘薯新品种洛薯10号的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1 育种目标的确定及技术路线 |
2 选育过程 |
3 产量表现 |
3.1 河南省甘薯新品种 (系) 联合鉴定试验 |
3.2 河南省甘薯新品种区域试验 |
3.3 国家北方薯区甘薯新品种区域试验 |
3.4 国家北方薯区甘薯新品种生产试验 |
4 特征特性 |
5 品质分析 |
6 抗病性鉴定 |
7 适宜推广区域和栽培技术要点 |
8 技术改进与体会 |
(9)49份甘薯种质资源在海南的试验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前言 |
1.1 甘薯简介 |
1.1.1 甘薯概念 |
1.1.2 甘薯的分类 |
1.2 甘薯的营养成分和保健功能 |
1.2.1 甘薯块根营养成分 |
1.2.2 甘薯茎叶营养成分 |
1.2.3 普通甘薯块根保健功能 |
1.2.4 红黄肉甘薯块根保健功能 |
1.2.5 紫肉甘薯块根保健功能 |
1.2.6 菜用甘薯茎叶保健功能 |
1.3 甘薯生产和育种概况 |
1.3.1 甘薯生产概况 |
1.3.2 甘薯育种概况 |
1.3.2.1 高淀粉工业用型育种 |
1.3.2.2 高胡萝卜素型育种 |
1.3.2.3 紫心甘薯育种 |
1.3.2.4 食用型甘薯育种 |
1.4 甘薯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 |
1.4.1 甘薯的起源 |
1.4.2 甘薯是重要的国民经济资源 |
1.4.2.1 甘薯是重要的粮食资源 |
1.4.2.2 甘薯是重要的饲料资源 |
1.4.2.3 甘薯是重要的能源作物 |
1.1.2.4 甘薯是重要的加工资源 |
1.4.2.5 甘薯有观赏开发价值 |
1.4.3 甘薯种质资源的搜集与保存 |
1.4.4 甘薯种质资源的鉴定与评价 |
1.4.4.1 甘薯的主要形态特征 |
1.4.4.2 甘薯的主要性状 |
1.4.5 甘薯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利用 |
1.4.6 分子标记在甘薯种质资源和育种中的应用 |
1.4.6.1 分子标记种类 |
1.4.6.2 多种标记在甘薯中的应用 |
1.5 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和目标 |
1.5.1 海南甘薯种质资源研究的意义 |
1.5.2 主要研究内容和目标 |
1.5.3 技术路线 |
2 材料和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实验仪器设备 |
2.1.1.1 薯块品质分析所用的主要试验仪器 |
2.1.1.2 遗传多样性分析所用的主要试验仪器 |
2.1.2 种质材料 |
2.1.3 试验地条件 |
2.2 试验方法 |
2.2.1 田间试验设计 |
2.2.2 评价与鉴定方法 |
2.2.2.1 大田形态特征调查指标 |
2.2.2.2 大田农艺性状调查指标 |
2.2.2.3 大田调查方法 |
2.2.3 室内评价方法与分析方法 |
2.2.3.1 熟食品质评价 |
2.2.3.2 室内薯块品质分析方法 |
2.2.4 供试种质达优质的参考标准 |
2.2.5 遗传多样性分析方法 |
2.2.5.1 样品采集 |
2.2.5.2 试剂准备 |
2.2.5.3 甘薯DNA的提取 |
2.2.5.4 甘薯DNA的电泳检测和紫外光谱分析检测 |
2.2.5.5 ISSR引物 |
2.2.5.6 ISSR扩增体系的建立 |
2.2.5.7 ISSR扩增条件和扩增产物的检测 |
2.3 数据分析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特征性状分析 |
3.1.1 形态特征和农艺性状的观测结果 |
3.1.2 甘薯特征性状的变化特点 |
3.1.3 紫肉甘薯和红黄心甘薯的形态比较 |
3.1.4 农艺数量性状 |
3.1.5 形态特征和相关农艺性状小结 |
3.1.6 甘薯主要特征性状的相关分析 |
3.1.7 形态标记聚类分析 |
3.1.8 薯块产量分析 |
3.2 薯块品质分析 |
3.2.1 甘薯薯块熟食品质评价 |
3.2.1.1 薯块熟食品质评价结果分析 |
3.2.1.2 熟食品质与食味指标间的相关性 |
3.2.2 薯块营养品质分析 |
3.2.2.1 干物率和薯干产量 |
3.2.2.2 粗淀粉和淀粉产量 |
3.2.2.3 可溶性糖 |
3.2.2.4 粗蛋白 |
3.2.2.5 花青苷素 |
3.2.2.6 β-胡萝卜素 |
2.2.2.7 优良种质小结及薯块营养变化趋势 |
3.2.2.8 各营养品质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
3.3 遗传多样性分析 |
3.3.1 甘薯基因组DNA的提取与检测 |
3.3.2 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 |
3.3.2.1 退火温度的确定 |
3.3.2.2 模板浓度对PCR扩增的影响 |
3.3.2.3 引物浓度对ISSR扩增的影响 |
3.3.2.4 Taq PCR Master Mix对ISSR扩增的影响 |
3.3.2.5 循环次数对ISSR扩增的影响 |
3.3.3 ISSR扩增结果及分析 |
3.3.3.1 ISSR标记的多态性 |
3.3.3.2 遗传相似系数 |
3.3.3.3 聚类分析 |
3.3.3.4 主成分分析 |
4 讨论 |
4.1 形态性状的特点及变化 |
4.2 关于食性品质评价 |
4.3 采收的天气对营养成分及其变化规律的影响 |
4.4 形态相关、食味相关、营养成分相关 |
4.5 具有优良性状的种质资源与育种 |
4.6 形态聚类的局限性 |
4.7 利用ISSR分子标记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的可行性 |
4.8 遗传多样性分析对育种的指导意义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豫薯12号甘薯的选育及栽培要点(论文参考文献)
- [1]广西甘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引种试验[D]. 庞正武. 广西大学, 2019(01)
- [2]甘薯新品种金薯3号特性鉴定及其轻简化栽培技术研究[D]. 陈海洲. 福建农林大学, 2018(01)
- [3]高淀粉型甘薯新品种洛薯11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J]. 王自力,刘忠玲,秦家范,李小艳,杨玉峰,周武需,马跃福,张正伟. 河南农业科学, 2017(03)
- [4]食用橘红肉甘薯新品种南薯010的选育与栽培技术[J]. 唐明双,周全卢,刘莉莎,何素兰,黄迎东,王梅,杨洪康,李育明. 山西农业科学, 2017(02)
- [5]紫甘薯新品种桂经薯3号的选育及其栽培技术[J]. 李艳英,韦本辉,甘秀芹,刘斌,申章佑,胡泊,宁秀呈,劳承英,周佳,周灵芝,吴延勇. 南方农业学报, 2016(08)
- [6]食用型甘薯品质性状变化及其与农艺性状相关性[J]. 后猛,张允刚,王欣,唐维,刘亚菊,唐忠厚,马代夫,李强. 江苏农业学报, 2014(01)
- [7]紫甘薯新品种福宁紫3号的选育[J]. 潘祥华. 南方农业学报, 2013(09)
- [8]国鉴淀粉型优质甘薯新品种洛薯10号的选育[J]. 王自力,刘忠玲,秦家范,张正伟,王玲. 河南农业科学, 2013(03)
- [9]49份甘薯种质资源在海南的试验评价[D]. 甘学德. 海南大学, 2010(02)
- [10]甘薯新品种商薯19的选育与产业化模式[J]. 王家才,杨爱梅. 中国种业, 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