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养犬产业化的若干措施

实施养犬产业化的若干措施

一、实施养犬产业化的几项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孙美玲[1](2014)在《珲春市延边黄牛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文中研究说明珲春市位于东北亚地区的几何中心,是国家级改革开放实验区,作为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窗口”城市,珲春市发展延边黄牛产业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条件。延边黄牛产业的稳定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延边黄牛的质量,提高延边黄牛国际和国内的产业竞争力,对促进珲春市乃至整个延边州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全面了解珲春市延边黄牛养殖现状,本次调查对珲春市10个乡镇具有代表性的散养户以及规模型养殖场进行实地走访,记录真实养殖情况,整理汇总来自基层养殖户的数据资料,分析珲春市延边黄牛养殖现状,提出存在问题及发展建议。调查数据显示,目前珲春市延边黄牛存栏量为21747头,能繁母牛的存栏量10337头,共有养殖户1832户。其中,散养户1758户,存栏量为13282头,占珲春市总存栏量的61.1%,能繁母牛比例为52.9%;50头以上养殖大户、规模养殖场为74户,存栏量达8465头,占珲春市总存栏量的38.9%,能繁母牛比例32.0%。可以看出,珲春市延边黄牛养殖仍以散养户为主,而且散养户饲养的母牛数量占较大比例,整体来看育肥牛及能繁母牛的养殖量相对较低。分析珲春市延边黄牛养殖的实际情况,发现珲春市延边黄牛产业发展中存在着传统饲养模式如何转变、养殖母牛与育肥牛效益分配落差等矛盾,良种母牛比例低且逐年减少,政府针对性扶持政策缺乏、发展资金投入不足、生产管理水平粗放、产业化经营程度低、肉牛市场网络产业链条尚未形成、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等主要问题。分析珲春市延边黄牛产业目前养殖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指出要从根本上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使延边黄牛产业向更快更好的方向发展,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建议:政府强化政策弊端,针对小规模养殖户加大扶持力度;加强金融支持,针对能繁母牛实施补贴;加强草原饲料开发利用;健全疫病防控体系;建立标识朔源系统;提高牛肉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完善延边黄牛保护和繁育复壮体系;鼓励适度规模的种养结合养殖模式、发展养牛专业合作社、建设高档肉牛生产基地;支持养牛龙头企业扩能升级、打造品牌。珲春市应打破现在分散经营的局势,在优势区域大力发展以小规模和散养户为基础,合作社、基地为依托,企业为龙头的肉牛产业化经营模式。养殖户通过合作社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市场竞争,形成肉牛产业链各个环节共同发展的格局,真正做到企业和养殖户共同承担风险、利益合理分配,完善产业链各环节利益连接机制,确保母牛养殖、肉牛育肥、加工等环节稳定发展。通过扶持小型规模养殖场、肉牛合作社、协会、示范小区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提高肉牛养殖规模化、组织化程度。本次调查通过对珲春市各区域养殖场进行走访调查,以珲春市各城镇为样本,圈定了珲春市养牛的大概轮廓,并就当地养牛存在的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本调查基于反映近年来珲春市养牛行业的真实情况,即为珲春市养牛业的发展提供参考数据。

康文杰[2](2005)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持续转移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70~80年代,可持续发展观在全球兴起,后被普遍认同,迄今已发展成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协调和谐的理论体系。该理论体系与和谐社会观成为人类发展包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内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 要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持续转移,必须重新构建一种新的制度框架,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协调和谐关系和人类社会生产关系进行新的制度安排。这种新的制度框架的核心是将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进行新的管理,纳入市场运行机制之中。同时,把农民作为一个特殊的大众群体,即农民不仅是一个自然人,为了寻求较高的收入而进行职业和生活空间的转换,还是一个社会人,其生活、收入、子女教育等与社会的变化发展息息相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可持续转移,与城乡产业发展、生活环境变化、信息获取能力、国家支持政策、政府引导方向等经济、社会、生态因素有关。为了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持续转移,必须把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自然、经济、社会因素各自作为一个子系统,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核心,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和谐社会发展观理论,构建各子系统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间的协调和谐模式,以较低成本(经济成本、生态成本和社会成本)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时间上和空间地域上的适度转移和协调转移,同时实现城乡之间价值观念的交流与农民数量自然逐步地减少,并不断充实农村发展资金,以促进城镇、农村的自然、经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 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结合中国、福建以及福建林区的实际状况,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持续转移加以研究,主要内容有: 一、国内外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及其模式述评 国内外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有刘易斯理论、拉尼斯——费景汉理论、乔根森理论以及国内对刘易斯模型、托达罗模型的反思与修正等。本文评价了这些理论与不适合中国国情的相关理论或模式,并对发达国家(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程和特点加以探讨,得出一个结论:通过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或农工贸一体的综合产业的协调发展以及按照各国(地区)不同情况

池泽新[3](2003)在《中介组织主导型市场农业体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济体制的转变使我国农业走上了市场化的道路,农业国际化的不断推进又使我国农业在市场化道路上必须应对国际大农业的竞争。由于我国农业的市场化以及我国农业应对国际竞争是以小规模、分散化的农户为基础的,所以,广大农户能否顺利地进入市场,以及在此基础上能否克服单个农户的弱势地位,形成群体合力,具备整体竞争能力,是我国农业市场化成败与否的关键环节和我国农业能否应对国际竞争的战略之举。因此,深入研究,寻求解决将广大农户与市场联结起来并形成竞争合力以促进我国市场农业有序运行和更好地应对农业国际化的思路,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研究解决我国“小规模、分散化”农户经营条件下农业市场化的“具体制度安排”或运行体制为目标,首先阐述研究的基本前提和我国农业市场化及应对农业国际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矛盾,以此构筑本项研究的基本依据;紧接着对学术界已经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回顾与评论,以从中受到启发和发现进一步研究的必要。在此基础上,提出化解矛盾的新思路——中介组织主导型市场农业体制,并展开系统研究。首先,对这一体制进行理论界定,然后分别从规范与实证的角度展开论证;在此基础上,设计与阐述这一体制的基本架构;最后提出建立这一体制的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我国农业市场化及应对农业国际化过程中已经显现出农户家庭经营在直接生产领域具有效率与在流通领域缺乏效率的矛盾、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的需要与农业比较利益偏低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农业宏观管理模式的转变与农业产业运行体系建设滞后的矛盾、推进农业国际化与小规模农业竞争力不强的矛盾等“四大矛盾”。这些矛盾说明农户家庭经营对市场经济的适应性问题和农业的竞争力问题是我国农业市场化及应对农业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2)学术界对解决农户家庭经营对市场经济的适应性问题和农业的(国内、国际)竞争力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中介组织论”、“社会化服务体系论”、“土地规模经营论”、“农村组织创新论”、“农业产业化论”和“农业保护论”等主张。这些主张都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学术意义。但深入地看,仍有一些基本问题没有解决。其中,农业市场化在体制上有没有特殊性?我们研究农业市场化是否应该首先把市场经济体制在农业中有无特殊规定性作为一个重要问题进行研究?显然,现有的研究尚未触及。这说明现有的研究仍不够全面、不够深入。因此,通过研究,进一步寻求化解“四大矛盾”或解决前述主要问题的思路,是十分必要的。(3)必须从体制层面上来寻找化解矛盾或问题的新思路。这个思路就是解决市场农业的“具体制度安排”问题。从制度经济学的观点来看,任何经济活动都必须首先解决相应的经济组织形式问题。经济组织可以从“制度安排”和“行动集团”两种含义上进行理解。总的来看,经济组织有市场组织、等级组织和中介组织等三种基本形式。其中,中介组织是指兼有市场组织与企业组织或企业组织与政府组织性质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其特点是经济性和中间性。经济活动采取不同的经济组织形式意味着采取不同的<WP=8>“制度安排”或“行动集团”,其实质是采取不同的分工协调与完成交易的方式。分工的程度不同以及影响交易成本大小的不确定性、有限理性、机会主义行为倾向、资产专用性等因素的程度不同,要求采取不同的协调分工与完成交易的方式。经济体制的实质就是制度安排,所以可以从经济组织的角度对市场经济体制进行划分。根据经济组织的多样性,理论上可以将市场经济体制划分为市场组织主导型、企业(组织)主导型、政府(组织)主导型和中介组织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等四种类型。其中,中介组织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是指在分工不完全的情况下,与特定的交易要求相适应,由“市场+企业”、“企业+政府”等混合性质的组织对分工、交易进行协调与安排的一种经济运行体制或模式。根据这种划分,结合市场农业而言,理论上可以提出与界定中介组织主导型市场农业体制这种农业市场化的“具体制度安排”。其含义是:(1)从更为一般的意义上讲,这一体制是指主要由中介组织来组织、协调市场农业运行的体制。(2)从资源配置角度看,这一体制强调中介组织是市场农业条件下资源配置的主导力量。(3)从政府管理角度看,这一体制意味着政府对农业微观经济活动的调控要经过中介组织的传导或中转。(4)从各类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看,这一体制意味着中介组织在很大程度上对市场、企业与政府进行替代。(4)从制度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生产力经济学的角度所作的分析表明,中介组织主导型市场农业体制是市场农业,特别是我国“小规模、分散化”农户经营条件下农业市场化的有效制度安排。这一体制能有效地节省农户个别交易成本和社会交易成本;有利于形成与农业产业特点相适应的产业组织结构;能使家庭经营在直接生产领域所具有的效率优势充分发挥,且切合农业生产力的特点对农业组织经营形式的要求,从而有助于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5)国内外农业市场化的实践表明,代表不同阶段中介组织主导形式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

向前,闫更壮[4](2000)在《实施养犬产业化的几项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实施养犬产业化的几项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施养犬产业化的几项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珲春市延边黄牛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延边黄牛发展概况
    1.2 延边黄牛品种资源保护与开发
第二章 调查背景及意义
第三章 调研概况
    3.1 目的
    3.2 范围及对象
    3.3 调查内容
    3.4 调查方式
    3.5 数据处理方法
第四章 调查结果与分析
    4.1 珲春市政府对养牛方面的惠民政策
    4.2 珲春市延边黄牛养殖现状与养殖区域分布
    4.3 珲春市整体养殖规模与养殖户类型分析
    4.4 饲养管理方式、生产水平调查
    4.5 珲春市延边黄牛养殖饲养管理常见问题分析
    4.6 珲春市延边黄牛免疫的基本情况
    4.7 2011-2013年珲春市肉牛市场价格统计
    4.8 养牛成本调查和养殖户收益分析
第五章 讨论
    5.1 珲春市延边黄牛产业优势分析
        5.1.1 品种优势
        5.1.2 养殖条件优势
        5.1.3 地理位置优势
        5.1.4 技术优势
        5.1.5 政策优势
        5.1.6 产业基础优势
        5.1.7 市场优势
    5.2 珲春市延边黄牛产业存在的问题
        5.2.1 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良种母牛比例低且逐年减少
        5.2.2 资金扶持不力,发展动力不足
        5.2.3 市场信息滞后,技术人员缺乏
        5.2.4 传统家庭散养模式制约产业发展
        5.2.5 外界客观因素影响
        5.2.6 防疫体系不健全
        5.2.7 产业化水平较低
        5.2.8 品牌意识淡薄
        5.2.9 龙头带动作用不强,尚未形成产业链条
    5.3 珲春市延边黄牛产业发展几点建议
        5.3.1 强化政策弊端
        5.3.2 加强金融支持
        5.3.3 加强草原饲料开发利用
        5.3.4 健全肉牛疫病防控体系,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5.3.5 建设完善延边黄牛保护和繁育复壮体系
        5.3.6 优化区域布局,积极鼓励规模养殖
        5.3.7 大力支持养牛龙头企业扩能升级、打造品牌
        5.3.8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强化服务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持续转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篇 总论
    1 前言
        1.1 选题意义
        1.2 本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采用数据说明
第二篇 国内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理论和实践模式
    2 国内外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的述评
        2.1 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研究
        2.2 国内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研究
    3 国内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
        3.1 发达国家(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历程和特点
        3.2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践模式
    4 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
        4.1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4.2 户籍制度
        4.3 劳动力本身的因素
        4.4 城镇化与工业化水平
        4.5 政府的政策保障制度
        4.6 小结
    5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障碍
        5.1 工农产品的“剪刀差”政策
        5.2 农村的“税费”制度
        5.3 户籍制度
        5.4 农村土地政策
        5.5 农村人口政策
        5.6 国家的财政倾向
        5.7 农村的教育体制
        5.8 社会保障体系
        5.9 农民年龄和能力障碍
        5.10 城市居民的偏见障碍
        5.11 贫困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难度较大
        5.12 转移的成本过高
        5.13 小结
第三篇 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持续转移的基本理论和模式
    6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基础:可持续发展理论
        6.1 可持续的农村人口增长理论与社会发展理论
        6.2 科学发展观
        6.3 和谐社会发展观
    7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若干概念
        7.1 农村劳动力概念的提出
        7.2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界定及其修正
        7.3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概念界定及其特征
    8 构建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持续转移战略模式
        8.1 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持续转移模式的基本内涵
        8.2 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持续转移模式的目标
        8.3 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持续转移模式的基本思路
        8.4 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持续转移模式的基本特点
    9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可持续发展
    10 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持续转移模型以及测算方法
        10.1 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持续转移模型
        10.2 农村劳动力剩余度(G)、转移度(T)、净剩余度(G_净)测算方法
第四篇 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持续转移的支持系统与政策导向
    11 福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就业特点
        11.1 福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历程
        11.2 福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
    12 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持续转移的桥梁: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建设
        12.1 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原则
        12.2 政府在劳动力市场建设中应扮演的角色
        12.3 具体措施
    13 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持续转移的支持平台:公平、公开、公正的制度
        13.1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3.2 对策措施
    14 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持续转移的投入保障:新型财政支农体制
        14.1 目前财政支农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4.2 财政支农体制实现优化的原则
        14.3 新型财政支农体制的构建
    15 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持续转移的基础:完善的农村教育体系
        15.1 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持续转移的影响
        15.2 农村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
        15.3 对策措施
    16 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持续转移的依托之一:发展乡镇企业
        16.1 提高乡镇企业的整体实效
        16.2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16.3 向乡镇工业园区集中
        16.4 提高乡镇企业技术水平
        16.5 注重发展生态效益型乡镇企业
        16.6 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16.7 发展农村小城镇与返乡创业相结合
    17 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持续转移的依托之二:加快城镇化进程
        17.1 完善城镇体系
        17.2 培育城镇特色产业
        17.3 引导小城镇与乡镇企业发展相结合
        17.4 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
        17.5 完善城镇用地制度
        17.6 推进综合配套改革
        17.7 坚持以人为本
    18 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持续转移的依托之三:发展第三产业
        18.1 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
        18.2 鼓励第三产业中非公有制的中小企业发展
        18.3 优化调整第三产业内部结构
        18.4 发展旅游业
        18.5 发展农村敬老服务业
        18.6 大力发展农业服务业
        18.7 推进社区服务产业化
第五篇 案例分析
    19 福建林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持续转移案例分析
        19.1 福建林区农村的总体情况
        19.2 福建主要林区市县主要特征及其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持续转移策略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接受)的学术论着

(3)中介组织主导型市场农业体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标与思路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本文的可能贡献与创新
2 “两大前提”与“四大矛盾”——研究中介组织主导型市场农业体制的基本依据
    2.1 基本前提
    2.2 现实背景
3 如何化解“四大矛盾”——关于学术界解决“四大矛盾”的主要观点的回顾与评论
    3.1 主要研究成果回顾
    3.2 对现有主要研究成果的简要评论
4 化解“四大矛盾”的新思路——中介组织主导型市场农业体制的提出与界定
    4.1 中介组织的界定
    4.2 市场经济体制的细化——一种新的角度及其基本结论
    4.3 中介组织主导型市场农业体制的界定
5 中介组织主导型市场农业体制的理论分析
    5.1 中介组织主导型市场农业体制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5.2 中介组织主导型市场农业体制的产业经济学分析
    5.3 中介组织主导型市场农业体制的生产力经济学分析
    5.4 小结
6 中介组织主导型市场农业体制的实践考察
    6.1 农业中介组织现实形态的总体考察
    6.2 基本考察:西方农业合作社
    6.3 典型分析:日本农协
    6.4 个案考察:国内代表性案例
7 中介组织主导型市场农业体制的基本架构
    7.1 农户:中介组织主导型市场农业体制的基础构件和微观经济活动(生产过程)的组织者与实施者
    7.2 中介组织:中介组织主导型市场农业体制的核心构件和市场农业微观运行的主导力量
    7.3 政府:中介组织主导型市场农业微观运行的调控者
8 关于建立中介组织主导型市场农业体制的建议
    8.1 高度重视我国“小规模、分散化”农户经营条件下市场农业发展的制度需求,明确实行中介组织主导型市场农业体制
    8.2 采取切实措施,加快建立中介组织主导型市场农业体制
9 研究结论和遗留问题
    9.1 研究结论概要
    9.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几个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博士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就

(4)实施养犬产业化的几项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良种上突破
二、从产业化链条的整合上突破
三、从加工上突破
四、从流通上突破

四、实施养犬产业化的几项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珲春市延边黄牛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D]. 孙美玲. 延边大学, 2014(04)
  • [2]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持续转移研究[D]. 康文杰. 福建农林大学, 2005(07)
  • [3]中介组织主导型市场农业体制研究[D]. 池泽新. 山东农业大学, 2003(03)
  • [4]实施养犬产业化的几项措施[J]. 向前,闫更壮. 河南畜牧兽医, 2000(01)

标签:;  ;  ;  ;  ;  

实施养犬产业化的若干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