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驾掌寺地区辉绿岩储层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刘宝鸿,张斌,郭强,谭宁川,韩锋,王建飞,陈星州[1](2020)在《辽河坳陷东部凹陷深层火山岩气藏的发现与勘探启示》文中研究表明火山岩油气藏是辽河坳陷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之一,目前已发现多个以粗面岩为代表的中浅层火山岩油藏,但在深层火山岩及天然气领域未获发现。为寻求规模资源发现开展了针对深层火山岩的攻关研究,通过岩心观察、单井分析、储层描述、烃源岩评价等研究,结合"两宽一高"地震资料与时频电磁技术,识别出多个火山岩体目标,成功部署了风险探井JT1井,并获得高产工业气流。研究表明,东部凹陷深层沙河街组三段烃源岩具有规模生气潜力,为天然气规模成藏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相比沉积岩,火山岩物性受埋深影响小,特别是玄武质角砾岩具备良好的储集条件;烃源岩层系中的火山岩被泥岩包裹,泥岩既是气源岩又是盖层,具有得天独厚的成藏条件。JT1井的成功,实现了东部凹陷天然气勘探的重大突破,对辽河坳陷乃至渤海湾深层火山岩勘探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张斌,顾国忠,单俊峰,王璞珺,郭强,徐琛琛,杨帆,陈星州[2](2019)在《辽河东部凹陷新生界火成岩岩性、岩相特征和储层控制因素》文中认为基于110口探井1 100m岩心、500余口探井总长107 000m火成岩井段资料,通过岩心观察、岩矿鉴定、物性测试和含油气性分析,研究了辽河坳陷东部凹陷新生界不同层系火成岩岩性、岩相发育特征和储层控制因素。结果显示:本区发育火山岩、侵入岩、沉火山碎屑岩3大类16种岩性,其中玄武岩类占91.0%;发育6相16种亚相,其中溢流相占63.0%;发育4类9种储集空间,次生孔隙和次生裂缝占主体。砾-粒间孔隙和裂缝发育的粗面岩类、玄武质火山碎屑(熔)岩和火山口—近火山口相带的侵出相、火山通道相和爆发相是最有利的储集岩性、岩相带。储层主要受岩性、岩相、断裂等多方面控制,岩性决定储集空间类型和储层微观特征,岩相控制储层宏观分布规律,断裂控制岩体分布范围、火山口位置和储层有效性。近油源、靠断裂的优势岩性、岩相带是火成岩油气勘探最有利目标。
雷凤亮[3](2017)在《辽河盆地东部凹陷黄金带—欧利坨区域油气地质条件综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黄金带-欧利坨区域位于辽宁省盘锦市,构造上属于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包括黄金带、于楼、热河台、欧利坨子四个开发区构成的背斜构造带,及二界沟、驾掌寺断裂两翼组成的正向和反向屋脊断块带。黄金带-欧利坨区域总的来说是一个具有多套含油气层系、多种储集岩类型的复式油气聚集区。本区仍有较多领域须进一步深化研究,尤其是沙三段因埋藏较深,构造条件复杂,整体勘探程度仍然较低,仍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但是由于工区内完钻年代较早,资料完整性及统一性较差,完钻井揭露沙三段地层较少,储层岩性复杂,非构造油气藏地震分辨率精度有限等原因,造成该块对砂体分布、构造特征、有利圈闭等认识困难。本文通过开展黄金带-欧利坨区域油气地质条件综合研究,以本区现有的地震、钻井、测井、录井、分析化验及试油试采等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为基础,以三维地震资料叠后连片拼接处理技术、非线性空变子波宽频带井约束波阻抗反演处理技术等先进实用的新技术、新方法为手段,以石油地质学、勘探地球物理学、沉积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开发地质及油藏工程等理论为指导,采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研究方法对本区的三维地震资料进行连片拼接处理及精细解释,充分发挥处理解释一体化优势,对该区的构造、沉积、储层、油气藏类型、油气成藏条件及油气聚集规律等进行深入、客观、系统的整体研究,预测油气层的分布,最终通过圈闭的综合石油地质评价,优选有利的勘探目标,提出有利钻探目标9个,提出井位9口。
孙昂,黄玉龙,李军,冯玉辉,王建飞,王璞珺[4](2016)在《辽河盆地东部凹陷渐新统辉绿岩:特征、识别与成藏规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41口钻井3 555 m辉绿岩井段测录井、岩心岩屑和560 km2三维地震资料,通过86件岩石薄片鉴定,建立地质属性-测井/地震响应关系,研究辽河盆地东部凹陷辉绿岩的岩性、岩相和测井识别特征,实现钻井约束-地震填图,探索辉绿岩的空间分布与成藏规律。辉绿岩具全晶质似斑状结构,斑晶为斜长石和单斜辉石,有效储集空间以次生溶蚀孔缝为主。辉绿岩可分为中心和边缘两类亚相,其中有利储层主要发育在边缘亚相。测井特征呈现高阻、低声波时差的平滑或微齿化曲线,地震反射特征为强振幅、中-低频、同相轴连续性较好。纵向上辉绿岩主要分布在沙河街组三段(沙三段)和沙河街组一段(沙一段),岩体存在顺层和穿层两种原始侵入产状,以及碟状与断块两种后期改造形式。辉绿岩的分布受主干走滑断裂(驾掌寺和驾东断裂)控制,有单侧和双侧两种侵入方式,侵入距离为1 3755 625 m(平均为2 572 m),岩体厚度为49165 m(平均为112 m)。通常辉绿岩体积越大,其上覆地层厚度越大。辉绿岩侵入时代为东营组晚期,是火山-热液作用的产物,流体-围岩相互作用形成的次生溶蚀孔隙是辉绿岩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顶面成藏"是辉绿岩的主要成藏规律。
冯玉辉[5](2016)在《辽河盆地中基性火山岩:从储层刻画到成藏规律》文中指出本文基于钻井、物性测试、油气地球化学测试、测井及地震等资料,利用火山地质学、地震火山地层学、石油地质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从火山岩储层刻画到成藏规律进行综合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火山岩地质-地球物理识别,火山岩相地震刻画及分布规律,火山岩相储层物性及非均质性及火山岩成藏4部分。火山岩地质地球物理识别:依据钻井、测井及地震资料,对本区火山岩岩性、火山岩相、火山岩相-测井相、火山岩相-地震相发育特征及识别标志进行研究;火山岩相地震刻画及分布规律:依据火山地层界面,建立火山地层格架,在地层格架限定下,利用中基性火山岩钻井约束地震岩相刻画方法,对本区火山岩体进行火山岩相地震刻画,并总结火山岩体内部火山岩相空间展布规律;火山岩相储层物性及非均质性:在岩性成岩作用、储集空间、储层物性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各类岩相/亚相内的岩性组合规律研究,建立了不同岩相-亚相与储层物性-非均质性定性关系;火山岩成藏规律:“生、储、盖”条件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凹陷和区块两个尺度,对受走滑改造的多层系的中基性火山岩油气藏成藏要素进行分析,即“生、储、盖”时空配置关系、火山岩储层非均质性,地层产状及侧向封挡类型等,进而总结了东部凹陷火山岩油气藏成藏规律。1.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火山岩地质-地球物理识别通过岩心描述及薄片观察,对辽河盆地东部凹陷新生代主要发育的4类11亚类火山岩岩性以及5相14亚相火山岩的矿物、结构、构造进行了详细描述,并总结了各类岩性、岩相、亚相的地质识别标志。通过岩心标定常规测井曲线,总结岩相/亚相-测井相识别标志,共识别出火山通道和爆发相、溢流相、侵出相的测井相特征,其中复合熔岩流亚相、板状熔岩流亚相、玻质碎屑岩亚相可进一步识别到亚相。①爆发相整体以箱形或微齿化-近平直曲线的低RLLD、低-中CNL、低-中DEN、中DT为典型特征,其顶底接触关系多为突变接触;②复合熔岩流亚相整体以中-高振幅齿化的RLLD、CNL、 DEN、DT为典型特征;③板状熔岩流亚相整体以钟形中-高RLLD、低-中CNL、高DEN、低-中DT为典型特征,其顶部多为渐变接触,底部多为突变接触;④玻质碎屑岩亚相以箱形或微齿化-近平直曲线的低RLLD、高CNL、低-中DEN、中DT为典型特征,其顶底接触关系多为突变接触,厚度通常较厚;⑤侵出相整体以钟形中-高RLLD、低CNL、中DEN、低-中DT为典型特征,其顶部多为渐变接触,底部多为突变接触。以测井曲线为桥梁,利用钻井标定地震,识别出地震反射特征较为明显的5种火山岩相,其中,火山颈亚相、次火山岩亚相、玻质碎屑岩亚相和板状/复合熔岩流亚相可识别到亚相。①火山颈亚相:轮廓多呈团块状、管状(纵横比中等-高),内部多呈杂乱反射结构,并以中-弱振幅,中-弱频,连续性中-差等为特征;②次火山岩亚相:轮廓多呈板状、透镜状(纵横比低),内部多呈平行-亚平行反射结构,并以强振幅,中-高频,连续性好-中等为特征;③侵出相:轮廓多呈透镜状、丘状(纵横比中等),内部多呈波状、杂乱反射结构,并以中-低频,中-弱振幅,连续性中-差等为特征。④爆发相:轮廓多呈板状、席状、楔状(纵横比低),内部多呈平行-亚平行反射结构,并以中-强振幅,中-高频,连续性好等为特征;⑤玻质碎屑岩亚相:轮廓多呈充填状(纵横比低-中等),内部多呈杂乱、波状反射结构,并以中-弱振幅,中-低频,连续性中-差等为特征;⑥板状/复合熔岩流亚相:轮廓多呈席状(纵横比低),内部多呈平行-亚平行反射结构,并以强振幅,中-高频,连续性好等为特征。⑦火山沉积相:轮廓多呈席状(纵横比低),内部多呈平行-亚平行反射结构,并以中-强振幅,中-高频,连续性好-中等为特征。上述地震反射特征是火山堆积物的岩性组合及其叠置方式的综合响应。2.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火山岩相地震刻画及分布规律通过火山地层界面,将辽河盆地东部凹陷新生界火山地层划分为4旋回15期,底部旋回一和顶部旋回四为玄武岩,显示火山喷发以基性岩开始,又以基性岩结束;中部的旋回二和三均为玄武岩→粗面岩→玄武岩的岩性序列,构成本区火山地层的主体。火山岩受北东向主干断裂控制,最大厚度位于断裂带附近;总体来看东部凹陷中南段新生界火山岩分布范围呈现早期(期次1-2)全区分布,后期(期次3-15)由北向南的迁移特征,而火山岩厚度中心呈早期(期次1-7)由南北两端向中心迁移,后期(期次7-15)由中心向南迁移。东部凹陷中南段新生界火山岩分布范围呈现早期(期次1-2)全区分布,末期(期次15)分布局限,中期(期次3-14)表现为喷发中心由北向南依次迁移特征后期,而火山岩厚度中心呈早期(期次1-7)由南北两端向中心迁移,后期(期次7-15)由中心向南迁移。通过单井和连井的地质、测井、地震综合研究,识别中基性火山岩三级火山地层界面(期次→机构→岩相),揭示有利勘探相带。期次内划分火山机构-地震相单元,火山机构内划分火山岩相-地震相单元。以单井点为基础,通过连井地震剖面刻画火山机构-岩相分布模式,以期次为单元提取相干属性识别火山岩体(叠置火山机构),提取波形分类属性识别火山机构及火山岩相,建立点-线-面火山岩相-地震相单元关系。火山岩相地震识别方法和流程可概括为以下5步:①单井火山地层界面(期次、岩相)识别;②单井火山地层界面(期次、岩相)合成记录标定,建立井震联系;③地质连井剖面火山地层界面(期次、岩相)对比;④地震连井剖面三级火山地层界面(期次→机构→岩相)识别,并以此为基础,建立火山机构-岩相分布模式;⑤在单井、地震连井火山岩相解释标定下,以期次为单元提取相干属性识别火山岩体(叠置火山机构),提取波形属性识别火山机构及火山岩相,单井、连井、平面三者相互约束和印证,实现火山岩相平面展布刻画。基于红星-小龙湾火山岩体内火山岩相地震刻画结果,分析辽河盆地东部凹陷断陷期火山岩相空间展布规律,断陷期沙三段主要发育S3q1、S3q2、S3q3、S3q4、 S3q5火山岩,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规律:S3q1、S3q5主要受驾掌寺断裂控制,S3q2、S3q3、S3q4主要受驾掌寺和驾东断裂共同控制;S3q1、S3q5主要以裂隙式喷发为主,S3q3以中心式喷发为主,S3q4中心式和裂隙式喷发均有;S3q2发育最厚,厚度达上千米,S3q3、S3q4、S3q5厚度中等,S3q1厚度最小;S3q1、 S3q5相序主要为火山通道相→溢流相→火山沉积相,S3q2、S3q4相序主要为火山通道相(→爆发相)→溢流相→火山沉积相,S3q3相序主要为火山通道相(→爆发相)→侵出相(→溢流相)→火山沉积相。3.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火山岩相与储层物性-非均质性定性关系通过岩心和薄片观察,对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火山岩成岩作用进行研究。依据成岩作用方式将早期成岩作用分为冷凝固结成岩作用和压实固结成岩作用两大类,其中冷凝固结成岩作用包括挥发分逸出作用、冷凝收缩作用、淬火作用、脱玻化作用、斑晶炸裂作用、准同生期热液沉淀作用及熔结作用等7类;压实固结成岩作用包括压实胶结作用1类,共8类成岩作用。在8类成岩作用中,挥发分逸出作用、冷凝收缩作用、淬火作用、脱玻化作用及斑晶炸裂作用对储层原生孔隙的形成有利;晚期成岩作用包括充填作用、溶解作用、构造作用、隐爆角砾岩化作用、胶结作用及机械压实压溶作用等6类,其中溶解作用、构造作用和隐爆角砾岩化作用对储层原生储集空间具有改善作用,而充填作用、胶结作用和机械压实压溶作用会使储层原生储集空间变差。通过岩心和薄片观察,对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火山岩储集空间类型进行研究。原生储集空间共识别出6类、10亚类,主要包括气孔(气孔、杏仁体内孔)、收缩孔(脱玻化孔、杏仁体收缩孔)、收缩缝(网状收缩缝、水平节理缝、柱状节理缝)、解理缝、碎裂缝以及格架孔(粒间孔);火山岩次生储集空间共识别出5类、11亚类,主要包括溶蚀孔(晶内溶蚀孔、晶间溶蚀孔、填隙物溶蚀孔)、溶蚀缝(解理溶蚀缝、收缩溶蚀缝、碎裂溶蚀缝、隐爆溶蚀缝、构造溶蚀缝)、构造缝、隐爆缝以及压溶缝。通过各类岩性成岩作用和储集空间分析,结合物性资料,对辽河盆地东部凹陷主要发育的10种岩性进行了储层物性研究,研究表明:气孔玄武岩、角砾化玄武岩、角砾化粗面岩、火山集块岩、火山角砾岩、沉火山角砾岩,凝灰质砂岩储层物性好;凝灰岩储层物性中等;致密玄武岩、致密粗面岩储层物性差。在岩性物性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岩相/亚相内岩性组合规律研究,分析了辽河盆地东部凹陷主要发育的5相13亚相与储层物性-非均质性定性关系,研究表明:通常由单一岩性组成的亚相-岩相纵向和横向非均质性弱,如火山颈亚相、火山碎屑流亚相、玻质碎屑岩亚相,物性整体好;由单一岩性层状分布组成的亚相-岩相纵向非均质性中等,横向非均质性弱,如空落亚相、热基浪亚相、再搬运火山碎屑沉积亚相、含外碎屑火山沉积亚相,物性中等;由多种物性差异较大岩性沿层状分布组成的亚相-岩相纵向非均质性强,横向非均质性弱,如板状熔岩流亚相、侵出相,物性整体中等;由多种物性差异较大的岩性在空间上交替分布组成的亚相-岩相纵向和横向非均质性强,如复合熔岩流亚相,物性整体差;隐爆角砾亚相非均质性受原岩控制。4.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火山岩油气成藏规律通过油源对比,确定了红星-小龙湾火山岩油气藏油气源于走滑断裂(驾掌寺断裂)西侧烃源岩。从凹陷尺度,以东部凹陷为研究对象,通过东部凹陷构造演化分析,研究“生、储、盖”时空配置关系,研究表明:东部凹陷断陷期(沙三段)形成的火山和沉积地层,断陷期后(东营期为主)受走滑改造,火山和沉积地层沿走滑断裂在东营时期平面上侧相匹配,形成了以侧生侧储成藏模式为主的火山岩油气藏。从区块尺度,以火山岩体为研究对象,通过火山岩体与烃源岩纵向匹配关系及火山岩储层纵向非均质性,研究油气纵向分布规律。在“生、储、盖”关系时空匹配前提下,火山岩体与烃源岩纵向匹配关系:生与储和盖直接匹配,配置关系最好,油源供给最好;生位于储和盖下部,配置关系较好,油源供给中等;生位于储和盖上部,配置关系最差,油源不供给。火山岩储层纵向非均质性:通过火山岩相序及纵向非均质性,总结火山岩储层与盖层分布模式,沙三段三个期次储层和盖层分布模式如下,S3q3储层自下而上依次为火山碎屑岩+外带+中带、中带+外带+再搬运火山碎屑沉积/含外碎屑火山沉积,盖层主要为中带;S3q4和S3q5储层白下而上依次为火山碎屑流+板状熔岩流底界面、板状熔岩流内流动单元顶底界面、板状熔岩流顶界面+复合熔岩流底界面、复合熔岩流顶界面+再搬运火山碎屑沉积/含外碎屑火山沉积,盖层自下而上依次为板状熔岩流内流动单元内部(流动单元顶底界面之间)、板状熔岩流内流动单元内部(流动单元顶底界面之间)、复合熔岩流内部(顶底界面之间)。从区块尺度,以火山岩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地层产状及火山岩储层横向非均质性,研究油气横向分布规律。生、储、盖关系时空匹配前提下,地层产状:地层产状主要分地层倾向和地层倾角两方面对油气藏进行控制,地层倾向控制作用体现在东倾产状地层整体阻碍油气运移,西倾产状地层整体有助于油气运移;地层倾角控制作用体现在东倾地层倾角越大油气运移距离越小,西倾地层倾角越大油气运移距离越大。另外,地层产状随着钻井距离烃源岩的距离变小对油气的控制作用逐渐变小,当距离小于1km左右时,地层产状作用则不影响油气成藏。火山岩储层横向非均质性:火山岩相横向非均质性越弱,油气横向运移距离越大,火山岩相非均质性越强,油气横向运移距离越小,以复合熔岩流为主的S3q4、 S3q5横向非均质性强于S3q3。从区块尺度,以火山岩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地层产状和侧向封挡类型,研究油气藏类型。红星-小龙湾火山岩体火山地层产状主要分为东倾地层、西倾地层和近水平地层,由于地层产状和火山岩相非均质性不同,因此其圈闭成因也不同,即侧向封挡类型也不同,从而形成构造油气藏、岩性油气藏以及构造-岩性油气藏3种油气藏类型,构造油气藏主要分布在地层产状以东倾为主的红星岩体,岩性油气藏主要分布在地层产状以近水平/低倾角西倾为主的红星岩体和小龙湾岩体过渡处,岩性-构造油气藏主要分布在地层产状以高倾角西倾为主的小龙湾岩体。
王乔[6](2016)在《火成岩裂缝地质—测井综合评价与地震预测 ——以辽河盆地东部凹陷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松辽盆地、准噶尔盆地、渤海湾盆地等一系列盆地相继在火成岩油气藏中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突破,表明火成岩油气藏勘探现已逐步走向成熟,并成为油气深层勘探研究中的热点。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火成岩油气勘探已经开展20余年,现已经成为辽河盆地重要的勘探开发领域,近几年已有数十口探井在火成岩段见到了良好的油气显示,形成了工业规模的火成岩油气产能。辽河盆地位于渤海湾盆地北部,郯庐断裂带上,受郯庐断裂长期活动影响,盆地内构造活动频繁,从而使盆地内发育的火成岩体普遍破碎,裂缝广泛发育。由于裂缝不仅可以作为良好的油气储集空间,同时还是重要的油气运移通道,因此,对裂缝的识别与预测成为研究区火成岩储层评价及井位部署的重要依据。此外,与其他盆地相比,辽河盆地火山地层序列由于受多期岩浆活动影响,具有层系多、分布广泛、与沉积岩频繁互层等特点。因此,受上覆火成岩层系的多层反射作用,研究区目的层地震资料主频与信噪比较低,传统裂缝预测方法难以满足精细勘探的需求。论文以储层裂缝研究为核心,地质与测井方法相结合,使用岩心与成像测井资料对研究区火成岩裂缝成因类型、裂缝发育程度、裂缝产状、裂缝有效性进行综合评价,通过测试结果(试油结论、含油产状、测井解释、全烃最大值)相关性分析确定储层含油气性,建立裂缝发育程度与储层含油气性的对应关系。用地震分频振幅技术预测火成岩裂缝,用岩心-成像测井裂缝发育程度与测试结果验证,并与传统地震属性裂缝预测结果比较,证实本文裂缝预测方法具有可行性。本文分频振幅裂缝预测结果已用于火成岩勘探井位部署,并取得良好的效果。1.火成岩裂缝地质-测井综合评价火成岩裂缝地质-测井量化表征与综合评价是裂缝研究中的基础工作,方法可分为直接描述和间接预测两种。直接描述的方法有岩心裂缝描述以及成像测井裂缝描述,描述内容包括裂缝成因类型、裂缝发育程度、裂缝产状、裂缝有效性;间接方法是通过试油结论、含油产状、测井解释、全烃最大值测试结果相关性分析确定储层含油气性,建立裂缝发育程度与储层含油气性的对应关系。(1)岩心裂缝描述对23口井225块火成岩岩心裂缝进行量化表征与综合评价,具体有裂缝成因类型、裂缝发育程度、裂缝产状、裂缝有效性。裂缝成因类型:以构造缝为主,辉绿岩中见少量收缩缝,粗面岩中见少量隐爆缝,分别占95.1%,3.1%和1.8%;裂缝发育程度:辉绿岩裂缝发育程度最好,玄武岩次之,粗面岩较差,裂缝面孔隙度分别为1.459%,1.446%,1.333%,同时,根据岩心裂缝量化描述结果,建立岩心裂缝发育程度评价标准,将每口井的岩心裂缝发育程度划分为发育、较发育、欠发育三个级别。裂缝产状:三种岩性均以高角度缝为主,斜交缝次之,水平缝发育最少,分别占总数的61.0%,32.4%,6.6%;裂缝有效性:粗面岩裂缝有效性相对较好,辉绿岩裂缝有效性次之,玄武岩裂缝有效性相对较差,无充填裂缝所占比例分别为70.8%,67.5%,62.8%。(2)成像测井裂缝描述根据FMI成像测井响应,对研究区6口井,8段火成岩,37米井段的裂缝发育程度、裂缝产状进行描述,并将描述结果与岩心裂缝发育程度对比。裂缝发育程度:成像测井裂缝线密度范围为0.801.60条/m,与岩心裂缝发育程度评价结果相吻合,并根据成像测井裂缝线密度,对无岩心井段的裂缝发育程度进行预测。裂缝产状:以垂直缝及高角度缝为主,与岩心裂缝产状相对吻合。(3)建立裂缝发育程度与储层含油气性对应关系通过对研究区39口井,70段井段试油结论(工业油/气层、低产油/气/水层/含油水层、干层)、测井解释(油/气层、差油/气/水层、干层)、全烃最大值、含油产状(油迹/油斑、荧光、无荧光)测试结果相关性分析,确定储层的含油气性,并与岩心-成像测井裂缝发育程度对比,建立裂缝发育程度与储层含油气性对应关系。裂缝发育/较发育的井段均有工业油/气层的显示,即储层含油气性相对较好;裂缝欠发育的井段,干层的可能性较大,储层的含油气性也相对较差,因此在储层评价及井位部署中,将裂缝发育/较发育带作为可能的有利勘探区。2.火成岩裂缝地震预测针对研究区目的层地震资料品质不佳,主频较低(1220Hz),信噪比较低的特点,本文提出使用分频振幅技术预测裂缝。分频是一种基于频谱分析的地震成像解释方法,它的基本原理是傅里叶变换。通过分频可将全频带地震数据从时间域转换到频率域,提取某一窄带宽的地震数据体,这一窄频带数据体即为分频数据体。对分频数据体在目的层提取振幅属性,即可得到分频振幅属性。由于裂缝带的存在通常会导致地震波频率降低,提取分频振幅属性可以很好地显示出单频(主频)地震数据体能量的变化。在岩性相对均一的前提下,主频能量的衰减认为是由裂缝引起的,即分频振幅值越低代表裂缝越发育。因此,相对全频带地震数据属性(曲率、相干、蚂蚁体等),分频振幅属性对地震轴的不连续性更敏感,可以识别全频带地震数据难以发现的小断裂,从而提高裂缝预测的分辨率。分频振幅属性是通过识别地震同相轴的不连续性展开的,而地震轴的不连续性受岩性、非均质性、裂缝等因素影响。因此,进行裂缝预测之前,需要对研究区三类火成岩进行岩性反演,以排除岩性对裂缝预测结果的影响。然后,使用分频振幅属性分岩性、分期次开展火成岩裂缝预测。将裂缝预测结果与岩心-成像测井裂缝发育程度对比完全吻合,与测试结果吻合率较高,进一步验证了分频振幅技术预测裂缝的可行性。最后,基于预测结果进行井位部署,部署井有2口(ho34井和x44井),其中x44井在目的层(沙三段y68-jia26第一套辉绿岩体)试油结论为工业油层,且目的层取心段裂缝发育程度也与预测结果相吻合;ho34井试油结论未出,但在目的层(沙三段S3q3粗面岩)测井解释为油层。3.火成岩裂缝发育带分布规律使用分频振幅属性对研究区火成岩分岩性、分期次进行裂缝预测,并从构造、岩性、岩相等角度总结火成岩裂缝发育带分布规律。(1)辉绿岩裂缝发育带分布规律红星-小龙湾地区发育两种形态辉绿岩侵入体,一种为碟状,一种为板状。沙一段3套辉绿岩体、沙三段ho22-ho28岩体及y52-jia28岩体均为板状侵入,板状形态的裂缝沿断裂带发育,远离断裂带裂缝发育程度递减,约2km以内最发育;沙三段y68-jia26两套辉绿岩体侵入形态为碟状,碟状侵入体的边缘、断裂带附近、一般深度中心裂缝较发育。同时,岩心裂缝以构造缝为主,说明该区辉绿岩裂缝主要是在岩体侵入地层后受后期改造作用而形成。(2)火山岩裂缝发育带分布规律S3q3粗面岩与S3q4玄武岩相似,以中心式喷发为主,火山岩喷发主体的岩性非均质性较强,分频振幅属性不仅反应了裂缝发育带,同时也反应了粗面岩较强的非均质性,非火山岩喷发主体区域主要反应的是裂缝发育带信息。S3q5玄武岩主要为裂隙式喷发,分布范围较广,由于顶部多与沉积地层接触,形成连续性较好的强地震反射界面,另外,由于该期次火山岩主要发育溢流相玄武岩,岩性成分相对均一,因此,分频振幅属性主要反应的是裂缝发育带信息。S3q3粗面岩、S3q4玄武岩、S3q5玄武岩裂缝发育带分布规律:靠近断裂带裂缝相对发育,远离断裂带裂缝相对不发育。
张广[7](2016)在《辽河东部凹陷沙三中下段火成岩体识别及评价》文中提出辽河坳陷东部凹陷火成岩分布广泛,火成岩油气藏比较丰富,建成了以火成岩为单一储层的千万吨级油田—黄沙坨油田,探明储量近4000万吨,展示了辽河东部凹陷火成岩的勘探潜力巨大。“火成岩”油气藏由于储层物性相对较差,勘探难度大,曾经是油气勘探的禁区,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地质认识不断的更新与发展,火成岩油气藏逐渐被人们所发现;而且随着油气资源的逐渐减少,火成岩油气藏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也促进了对火成岩地质规律的认识。“火成岩”油气藏已成为辽河盆地的重要油气藏类型之一,但作为特殊类型储层,火成岩具有岩性变化快、分布不均、含油气性比较复杂等特点,近十年来,火成岩油气勘探一直未取得重大进展。火成岩分布范围及空间展布难以确定,本文通过井震结合开展地震反射特征分析,建立了东部凹陷火成岩岩相识别标志;综合应用波形聚类、相干、波阻抗反演、时间切片等技术,落实火山口位置,从而预测火成岩平面分布范围;创新提出了钻井旋回与地震层序相结合,按照“旋回-期次-岩相”理论,有效落实了不同期次下火成岩内幕有利储集相带及成藏规律分析,取得了很好的勘探效果。因此,有必要对该区火成岩分布特征及成藏特点进行研究、探讨火成岩油气成藏规律,对下一步火成岩勘探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庚琪[8](2016)在《红星—小龙湾地区沙三段火成岩特征及含油气性》文中研究指明以火成岩岩性、岩相研究为核心,运用大量岩心、岩屑以及测井、地震、分析化验等资料,将沙三段火成岩分为火山岩、侵入岩和沉火山碎屑岩3大类;将岩相划分为火山通道相、爆发相、溢流相、侵出相、火山沉积相和侵入相6种类型。根据岩性/岩相—含油气性关系的统计,砾/粒间孔、裂缝较发育的粗面岩、玄武质/粗面质角砾凝灰岩、沉火山角砾岩、凝灰质砂岩、辉绿岩多为有利储层,火山通道相火山颈亚相、爆发相火山碎屑流亚相、侵出相、火山沉积相以及侵入相边缘亚相多发育有利储层。提出距驾掌寺断裂约3 km范围内的有利储层为本区火成岩最有利勘探区。"近油源、靠断裂,寻找有利岩性岩相带"是本区油气勘探部署需遵循的基本原则。
陈星州,童亨茂,李冰,杨烁[9](2014)在《辽河东部凹陷火成岩储层识别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辽河东部凹陷火成岩油气藏具有地下地质条件复杂、岩性和岩相变化快、储层物性变化大及地震反射特征复杂等特点。对辽河东部凹陷火成岩储层构造特征系统研究后认为,火成岩主要受控于中部驾掌寺—界西走滑断裂系,并沿大断裂形成南北对称分布,主要发育多旋回喷出型火成岩和层状侵入型火成岩。针对这些特点,充分应用火成岩地震反射特征识别、波阻抗反演以及时间切片等技术发现和落实了红星喷出型和于楼侵入型等多个火成岩体,并采用火成岩旋回划分、波形聚类属性以及优势储层地震反演等技术对火成岩体相带和有利储层分布进行了划分和预测,形成了一套火成岩识别评价技术系列。该技术系列指导了辽河东部凹陷及外围陆家堡凹陷火成岩的勘探,并可为其他油区火成岩油气藏勘探提供借鉴。
毕二刚[10](2013)在《辽河坳陷东部凹陷中南段火成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随着油气勘探工作的进程,致使油气勘探必然向深层位领域的油气藏延伸。这时对勘探工区的断裂情况进行深入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国内外在“主干断裂”对构造、沉积、火山活动的控制作用、对盆地油气藏的影响以及与盆地构造样式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和成果,并指导了现代油气藏勘探研究工作。通过本文研究,理清工区内各层系尤其是沙三段火成岩的分布特征。研究区火成岩在平面上沿主干断裂分布、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并表现为后期受走滑作用错位的特征;纵向上具有多旋回的特点,并进行了火山喷发旋回的划分,总结了不同旋回的特征,结合地震相特征,对火山岩体进行了刻画。本文提到的火成岩以及火山岩均为岩浆岩的同义词:指地壳深部或上地幔中形成的高温熔融体,在侵入地下或喷出地表冷凝而形成的岩石。在大量文献调研和基础资料收集、整理的基础上,从扎实的基础研究入手,应用针对性的技术手段,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主要火山岩活动规律,对构造、沉积演化、岩浆活动等基本石油地质条件的影响;多方面探讨主要火山岩对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的控制,总结不同火山岩油气成藏模式,提出有利于油气成藏的构造样式。本文总结了沙三段、沙一段、东营组火山岩和侵入岩的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综合运用物性、油气显示和试油等资料,进行火成岩岩性、岩相类型的划分、识别与预测,系统分析火成岩油气成藏规律,为下一步的油气勘探指明方向。火成岩分析对东部凹陷火成岩油气藏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对该地区优质火成岩岩性岩相却缺乏足够的认识。本文对辽河坳陷中南段的火成岩的岩相和岩性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辽河坳陷优质火成岩油气藏主要存在于沙河街组三段。随后本文根据研究区实际状况结合国内外火成岩研究理论,结合实际情况,在本地区进一步对火成岩进行评价。
二、驾掌寺地区辉绿岩储层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驾掌寺地区辉绿岩储层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辽河坳陷东部凹陷深层火山岩气藏的发现与勘探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勘探历程 |
1.1 早期勘探探索阶段 |
1.2 以粗面岩为代表的火山岩勘探发现阶段 |
1.3 玄武岩勘探探索阶段 |
1.4 深层火山岩天然气勘探突破阶段 |
2 气藏地质特征 |
2.1 火山岩发育特征 |
2.2 烃源岩条件 |
2.3 火山岩储层特征 |
2.4 成藏特征 |
2.5 断层与储层和油气成藏的关系 |
3 深层火山岩气藏勘探的关键做法与技术 |
3.1 转变思路认识是前提,玄武岩优势储层发育机理新认识 |
3.2 物探技术进步是关键,“两宽一高”地震资料提高成像精度 |
3.3 时频电磁是辅助技术,进一步落实火山岩体 |
3.4 地质工程一体化是保障,助推火山岩勘探大发现 |
4 勘探意义与启示 |
4.1 东部凹陷深层具有较强的生气能力 |
4.2 广泛分布的火山角砾岩是天然气规模成藏的重要领域 |
4.3 主成盆期火山岩是深层天然气勘探的重要方向 |
5 结论 |
(2)辽河东部凹陷新生界火成岩岩性、岩相特征和储层控制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岩性、岩相特征 |
1.1 火成岩地层序列 |
1.2 岩性特征 |
1.3 岩相特征 |
1.4 岩性、岩相测井识别 |
1.4.1 岩性测井识别 |
1.4.2 岩相测井识别 |
2 火成岩储集空间特征 |
2.1 储集空间类型 |
2.2 原生储集空间 |
2.2.1 原生孔隙 |
2.2.2 原生裂缝 |
2.3 次生储集空间 |
2.3.1 次生孔隙 |
2.3.2 次生裂缝 |
2.4 不同岩性储集空间发育特征 |
3 储层控制因素分析 |
3.1 岩性和储层关系 |
3.1.1 岩性和物性特征 |
3.1.2 岩性储层评价 |
3.2 岩相和储层关系 |
3.2.1 岩相和物性特征 |
3.2.2 岩相储层评价 |
3.3 火山机构相带和储层关系 |
3.4 断裂和储层关系 |
3.5 有效储层与有利勘探方向 |
4 结论 |
(3)辽河盆地东部凹陷黄金带—欧利坨区域油气地质条件综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概况 |
一、地质概况 |
二、开发历程及部署潜力 |
第二章 岩性特征及地层对比 |
2.1 岩性特征 |
2.2 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三章 构造特征研究 |
3.1 地震资料精细解释 |
3.1.1 反射特征及层位标定 |
3.1.2 断裂识别 |
3.2 区域构造特征及分析 |
第四章 沉积相与储层特征 |
4.1 沉积相分析 |
4.2 储层特征分析 |
4.2.1 储层岩性特征 |
4.2.2 岩电关系 |
4.2.3 储层物性特征 |
第五章 储层反演及分布预测 |
5.1 测井约束地震反演 |
5.2 储层分布预测 |
5.3 聚类分析和烃类检测 |
第六章 油气成藏规律及目标预测 |
6.1 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
6.2 油气成藏模式 |
6.3 油气藏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 |
6.4 有利目标综合评价及井位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致谢 |
(4)辽河盆地东部凹陷渐新统辉绿岩:特征、识别与成藏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1 辉绿岩产状和岩石学特征 |
2 辉绿岩侵入体识别 |
2.1 测井识别 |
2.2 地震识别 |
3 讨论 |
3.1 辉绿岩分层系填图方法 |
3.2 辉绿岩侵入体与断裂及岩浆成分关系 |
3.3 辉绿岩侵入体与上覆地层厚度关系 |
3.4 辉绿岩侵入体“顶面成藏”效应 |
4 结论 |
(5)辽河盆地中基性火山岩:从储层刻画到成藏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基础、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2.1 火山地层序列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2.2 中基性火山岩相地质-地球物理识别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3 火山岩储层特征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4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火山岩成藏研究及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1.5 论文创新点 |
1.6 实物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地层特征 |
2.2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构造格局 |
第3章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火山岩地质-地球物理识别 |
3.1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火山岩岩性识别 |
3.1.1 岩石化学方法岩性识别 |
3.1.2 手标本观察和薄片鉴定方法岩性识别 |
3.2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火山岩相识别 |
3.2.1 火山通道相 |
3.2.2 爆发相 |
3.2.3 溢流相 |
3.2.4 侵出相 |
3.2.5 火山沉积相 |
3.3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火山岩相-测井相识别 |
3.3.1 火山通道相和爆发相 |
3.3.2 溢流相 |
3.3.3 侵出相 |
3.3.4 火山沉积相 |
3.4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火山岩相-地震相识别 |
3.4.1 火山通道相 |
3.4.2 爆发相 |
3.4.3 溢流相 |
3.4.4 侵出相 |
3.4.5 火山沉积相 |
第4章 东部凹陷火山岩相地震刻画及分布规律—以红星-小龙湾为例 |
4.1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火山岩纵向序列研究 |
4.1.1 火山喷发旋回和期次划分识别原理方法 |
4.1.2 火山喷发旋回和期次划分过程与结果 |
4.1.3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火山地层平面分布特征及分布规律 |
4.2 中基性火山岩井约束地震火山岩相刻画方法 |
4.2.1 资料准备及研究步骤 |
4.2.2 单井火山地层界面识别及地震标定 |
4.2.3 连井剖面火山地层界面识别 |
4.2.4 “点-线”约束下期次内井-震火山岩相识别 |
4.3 红星-小龙湾火山岩体火山岩相空间展布定量表征 |
4.3.1 红星火山岩体火山岩相空间展布定量表征 |
4.3.2 小龙湾火山岩体火山岩相空间展布定量表征 |
第5章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火山岩相与储层物性-非均质性定性关系 |
5.1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火山岩成岩作用及储集空间类型 |
5.1.1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火山岩成岩作用 |
5.1.2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火山岩储集空间类型 |
5.2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火山岩岩性与储层物性及储集空间类型 |
5.2.1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火山岩物性评价标准 |
5.2.2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火山岩岩性储层物性及储集空间类型 |
5.3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火山岩相与储层物性-非均质性定性关系 |
5.3.1 火山通道相 |
5.3.2 爆发相 |
5.3.3 溢流相 |
5.3.4 侵出相 |
5.3.5 火山沉积相 |
第6章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火山岩油气成藏规律—以红星-小龙湾地区为例 |
6.1 红星-小龙湾火山岩油气藏烃源岩条件 |
6.1.1 红星-小龙湾火山岩油气藏油气来源 |
6.1.2 红星-小龙湾岩体西侧烃源岩特征与评价 |
6.2 红星-小龙湾火山岩油气藏储层与盖层分布模式 |
6.2.1 红星-小龙湾火山岩油气藏S_3q3储层与盖层分布模式 |
6.2.2 红星-小龙湾火山岩油气藏S_3q4储层与盖层分布模式 |
6.2.3 红星-小龙湾火山岩油气藏S_3q5储层与盖层分布模式 |
6.3 红星-小龙湾火山岩油气藏生、储、盖时空配置关系 |
6.3.1 红星-小龙湾火山岩油气藏生、储、盖时空配置关系(凹陷尺度) |
6.3.2 红星-小龙湾火山岩油气藏生、储、盖空间配置关系(区块尺度) |
6.4 红星-小龙湾火山岩油气藏油气侧向运移及油气藏类型 |
6.4.1 红星-小龙湾火山岩油气藏侧向运移-地层产状 |
6.4.2 红星-小龙湾火山岩油气藏侧向运移-火山岩相横向非均质性 |
6.4.3 红星-小龙湾火山岩油气藏类型 |
主要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火成岩裂缝地质—测井综合评价与地震预测 ——以辽河盆地东部凹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来源、目的及意义 |
1.1.1 选题来源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储层裂缝研究现状 |
1.2.2 地震裂缝预测方法研究现状 |
1.2.3 存在问题 |
1.3 研究思路、主要内容与实物工作量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实物工作量 |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研究区域背景与资料概况 |
2.1 地质概况 |
2.2 地质特征 |
2.2.1 地层、旋回及期次 |
2.2.2 断层及构造 |
2.2.3 岩性及岩相 |
2.2.4 储层特征 |
2.3 测井地震资料概况 |
第3章 火成岩裂缝地质-测井综合评价 |
3.1 岩心裂缝描述 |
3.1.1 裂缝成因类型 |
3.1.2 裂缝发育程度 |
3.1.3 裂缝产状 |
3.1.4 裂缝有效性 |
3.2 成像测井裂缝描述 |
3.3 建立裂缝发育程度与储层含油气性对应关系 |
第4章 利用地震分频振幅技术预测火成岩裂缝 |
4.1 火成岩反演原理 |
4.1.1 波阻抗反演原理 |
4.1.2 曲线重构反演原理 |
4.2 火成岩反演 |
4.2.1 火成岩反演 |
4.2.2 粗面岩、玄武岩反演 |
4.3 分频振幅技术原理 |
4.4 分频振幅技术与其他常规属性对比 |
4.5 辉绿岩裂缝预测 |
4.6 裂缝预测结果与地质和测试结果对比 |
4.6.1 与裂缝描述结果对比 |
4.6.2 与试油结论对比 |
4.6.3 与测井解释对比 |
4.6.4 与含油产状、全烃最大值对比 |
第5章 火成岩裂缝发育带分布规律 |
5.1 辉绿岩裂缝发育带分布规律 |
5.2 粗面岩裂缝发育带分布规律 |
5.3 玄武岩裂缝发育带分布规律 |
主要结论与认识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活动 |
致谢 |
(7)辽河东部凹陷沙三中下段火成岩体识别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火成岩特征识别及分布范围 |
1.1 研究区概况 |
1.2 火成岩特征识别 |
1.2.1 地震信息识别 |
1.2.2 非地震勘探技术 |
1.3 火成岩分布规律 |
第二章 火成岩岩相识别方法研究 |
2.1 火山口识别 |
2.2 火成岩精细刻画 |
2.2.1 火成岩喷发模式 |
2.2.2 火成岩旋回、期次划分 |
2.2.3 喷出火成岩的精细刻画 |
2.3 火成岩岩相预测 |
第三章 火成岩有利储层预测 |
3.1 火成岩储集层特征 |
3.1.1 岩石学特征 |
3.1.2 储集空间类型 |
3.2 火成岩储层控因及分布特点 |
3.2.1 裂缝性储层 |
3.2.2 孔隙性储层 |
第四章 侵入岩评价研究 |
4.1 侵入岩岩相分析 |
4.2 侵入岩储集层特征分析 |
4.3 侵入岩识别及刻画 |
4.3.1 于楼侵入岩体 |
4.3.2 黄95侵入岩体 |
4.4 侵入岩成藏条件分析 |
第五章 火成岩油气成藏规律分析及综合评价 |
5.1 火成岩含油气预测 |
5.2 火成岩油气成藏规律分析 |
5.3 目标优选及效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致谢 |
(8)红星—小龙湾地区沙三段火成岩特征及含油气性(论文提纲范文)
1火成岩岩性特征 |
1. 1 火成岩岩石类型 |
1. 2 火成岩分布特征 |
2火成岩岩相特征 |
2. 1 火成岩岩相类型 |
2. 2 火成岩地震相特征 |
3储层含油气性分析 |
3. 1 火成岩岩性与含油气性关系 |
3. 2 火成岩岩相与含油气性关系 |
4勘探部署原则 |
5结论及建议 |
(9)辽河东部凹陷火成岩储层识别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火成岩地震反射特征 |
2火成岩体识别与评价 |
2.1喷出型火成岩 |
2.1.1火成岩旋回划分 |
2.1.2火成岩岩相分布特征 |
2.1.3火成岩有利储层研究 |
2.2侵入型火成岩 |
2.2.1侵入岩识别刻画 |
2.2.2侵入岩有利储层预测 |
3结论与认识 |
(10)辽河坳陷东部凹陷中南段火成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前言 |
0.1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0.3 研究内容 |
0.4 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 |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
1.1 区域构造背景 |
1.2 勘探历程 |
1.3 火成岩总体认识 |
第二章 东部凹陷火成岩岩体识别与特征 |
2.1 荣西火成岩体 |
2.2 大平房火成岩体 |
2.3 红星—驾掌寺火成岩体 |
2.4 大湾火成岩体 |
第三章 东部凹陷火成岩类型及特征 |
3.1 火成岩主要岩性及其特征 |
3.2 火成岩主要岩相及其特点 |
3.3 火成岩测井识别 |
第四章 东部凹陷火成岩特征 |
4.1 火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
4.2 火成岩时空展布特征 |
4.3 火成岩物性特征 |
4.4 火成岩成藏特点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详细摘要 |
四、驾掌寺地区辉绿岩储层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辽河坳陷东部凹陷深层火山岩气藏的发现与勘探启示[J]. 刘宝鸿,张斌,郭强,谭宁川,韩锋,王建飞,陈星州. 中国石油勘探, 2020(03)
- [2]辽河东部凹陷新生界火成岩岩性、岩相特征和储层控制因素[J]. 张斌,顾国忠,单俊峰,王璞珺,郭强,徐琛琛,杨帆,陈星州.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9(02)
- [3]辽河盆地东部凹陷黄金带—欧利坨区域油气地质条件综合研究[D]. 雷凤亮. 东北石油大学, 2017(02)
- [4]辽河盆地东部凹陷渐新统辉绿岩:特征、识别与成藏规律[J]. 孙昂,黄玉龙,李军,冯玉辉,王建飞,王璞珺.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6(03)
- [5]辽河盆地中基性火山岩:从储层刻画到成藏规律[D]. 冯玉辉. 吉林大学, 2016(09)
- [6]火成岩裂缝地质—测井综合评价与地震预测 ——以辽河盆地东部凹陷为例[D]. 王乔. 吉林大学, 2016(08)
- [7]辽河东部凹陷沙三中下段火成岩体识别及评价[D]. 张广. 东北石油大学, 2016(02)
- [8]红星—小龙湾地区沙三段火成岩特征及含油气性[J]. 庚琪.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6(01)
- [9]辽河东部凹陷火成岩储层识别技术研究[J]. 陈星州,童亨茂,李冰,杨烁. 岩性油气藏, 2014(05)
- [10]辽河坳陷东部凹陷中南段火成岩研究[D]. 毕二刚. 东北石油大学, 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