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素注射液的安全性评价

葛根素注射液的安全性评价

一、普乐林注射液的安全性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刘磊刚[1](2014)在《中药注射剂配伍应用问题浅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中药注射剂配伍应用中须注意的问题。方法:按照中药注射剂在配伍过程中的变化所干涉的文献和临床实践,探讨在临床配伍中的中药注射剂产生的问题以及影响因素。结果:中药注射剂在具体的配伍过程中,其存在的问题主要与产生浑浊及沉淀、增加微粒数量、降低含量等有关。结论:若采取不恰当的方法进行合并药物配伍,就会导致药物发生异常反应,从而降低疗效,严重时还会加深毒性。

李丹[2](2014)在《葛根素注射液含量测定、体内代谢及其对CYP2E1活性的影响》文中认为本论文共由四章组成。第一章对3种葛根素注射液中的葛根素含量进行测定。第二章采用HPLC方法对葛根素在大鼠体内的吸收代谢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第三章用探针药物法对葛根素在体外对大鼠肝微粒体CYP2E1酶活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第四章对国内市场葛根素注射液现状进行综述分析。第一章HPLC法测定葛根素注射液中葛根素的含量采用Merk, Purospher STAR RP-C18色谱柱(250×4.6nm,5μm),以甲醇-1%冰乙酸水溶液(25:75)为流动相,流速为1.0mL·min-1,柱温为29℃,检测波长为250nm,进样量为10μL。对照品葛根素在0.192~1.152μg呈良好曲线关系,线性回归方程Y=468374X+3105.25,r=0.9998,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61%,RSD1.4%。结果表明,3种注射液中的葛根素均可在选定的条件下得到较好的分离,线性关系良好。该方法简单快速、合理可行,可为葛根素注射液的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第二章葛根素在大鼠体内吸收代谢的研究在不同时间点进行大鼠尾静脉取血,采用高效液相方法测定血清中葛根素的血药浓度,应用PK Solver2.0药动学统计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建立一种HPLC方法测定葛根素的血药浓度,并研究大鼠尾静脉注射葛根素溶液后240min内的吸收代谢情况。结果表明葛根素在大鼠体内药动学过程符合二室模型。葛根素的分布和消除均较快,说明其具有毒性小、代谢快、不易蓄积的优点。第三章葛根素对大鼠肝细胞CYP2E1活性影响的研究采用差速离心法制备大鼠肝微粒体,经过适合的孵育条件孵育后,用HPLC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结果20min、30min、60min空白组和实验组均未发现4-硝基儿茶酚。可见葛根素对大鼠肝细胞CYP2E1未呈诱导作用,也无抑制作用。第四章国内市场葛根素注射液现状分析本文从葛根素注射液和葛根素其他制剂的批准文号、分布区域和生产企业类型等方面,较为系统的综述了目前葛根素注射液的现状。

韩慧[3](2011)在《葛根素对小鼠血清中激素含量和乳腺组织中受体表达量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本试验为阐明葛根素对给药后小鼠血清中孕酮(P)、雌二醇(E2)含量及乳腺组织中孕酮受体(PR)、雌二醇受体(E2R)基因表达量动态变化的影响,将240只21日龄小鼠分为对照组、葛根素低剂量、葛根素中剂量和葛根素高剂量组四组,每组60只,适应性饲养一周后分别进行给药,隔一天给药一次。对照组给予0.2mL的蒸馏水、低剂量组给予0.2mL的0.5mg/mL葛根素溶液、中剂量组给予0.2mL的1.0mg/mL葛根素溶液、高剂量组给予0.2mL的1.5mg/mL葛根素溶液,分别在第40、46、52、58、64、70日龄时每组取10只小鼠眼静脉采血后处死取乳腺,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和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对给药后小鼠血清中孕酮(P)、雌二醇(E2)含量和乳腺组织中孕酮受体(PR)、雌二醇受体(E2R)表达量进行检测。结果显示:1、低、中、高剂量葛根素对不同日龄小鼠血清中孕酮激素含量均无显着影响。2、低剂量葛根素在小鼠70日龄时能显着提高雌二醇含量;中剂量葛根素在52日龄开始显着提高小鼠血清中雌二醇的含量;64日龄时有所下降,70日龄时再次显着的提高;高剂量葛根素对各日龄小鼠雌二醇含量无显着的影响,反而70日龄时反馈抑制雌二醇分泌的趋势。3、低、中、高剂量葛根素对孕酮受体表达量从52日龄开始有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的趋势。4、低剂量葛根素在58日龄时开始对小鼠雌二醇受体表达量有显着的促进作用;中、高剂量葛根素从52日龄雌二醇受体表达量有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的趋势。

王洪宝[4](2010)在《葛根素注射液溶血毒性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中医药的发源地,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中药注射剂是中药制剂的新剂型,相对其他中药剂型,它不仅保留了中药的特性,而且兼具有西药药效快、使用方便、生物利用率高、剂量更为准确、疗效确切等特点。从而得到快速发展。根据WHO(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对于药物不良反应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几年来,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一般为520%,住院病人约有1041.5%发生药物不良反应。药物作为防治疾病、调节人体生理机能的特殊物质,虽然在上市前已做过非临床安全性评价、临床试验,但由于非临床前研究的局限性和上市前临床研究的局限性,一些发生频率低于1%的不良反应和一些需要较长时间应用才能发生及迟发性的不良反应未能发现,加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现存在滞后现象特点,因此对药物上市后再评价更显其重要性和必要性。葛根素系从豆科植物野葛或甘葛藤根中提出的一种黄酮苷,是葛根素注射剂主要成分。作为血管扩张药,有扩张冠状动脉和脑血管、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微循环和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由于葛根素与其他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相比具有疗效好、价格低的优势。因而,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在全国样本医院心脑血管疾病用药销售额排序前10位的药品中,葛根素排列第三,2003年总销售量已达20亿元人民币以上。但是,随着葛根素的广泛应用,有关其不良反应的报道逐渐增多,而急性血管内溶血是葛根素注射剂最严重的不良反应。因此,葛根素注射液致血管内溶血成为其使用的巨大障碍,尽管在2003年1月至2006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中心对其急性血管内溶血进行多次通报和SFDA多次发布葛根素管理和使用措施通知,但其血管内溶血机制仍不十分清楚。鉴于葛根素注射液致急性血管内溶血的严重性,本课题根据《中药注射液安全性再评价基本技术要求》和葛根素注射液临床不良反应特征,选择急性毒性试验和例外溶血试验进行安全性再评价,进而在此基础上,通过体外试验的红细胞毒理学深入探讨了葛根素致红细胞溶血反应发生的机制。开展葛根素注射液毒性机制研究,不仅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和学术价值,而且为葛根素进一步结构改造,降低毒性及不良反应提供依据,有助于减少葛根素临床使用中的风险,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急性毒性试验采用Bliss法测定LD50及其它相关参数。300-600mg·kg-1之间分为5个剂量组,单次尾静脉注射,15 mg·mL-1给药容积。结果:死亡动物,表现为俯卧、低伏、运动失调、震颤、强直性抽搐、惊跳反射、痉挛等症状,最终死亡,死亡时间均在注射后即刻至3 min内;未死亡动物,上述症状逐渐减弱,约20 min后基本恢复正常。所有试验小鼠大体解剖未见明显异常,未发现特异性靶器官。经计算雄性、雌性小鼠LD50分别为:415.2(374.4460.4)、439.2 (371.6519.1)mg·kg-1;溶媒丙二醇组,试验小鼠全部存活;减小给药容积至10 mg·mL-1,中毒症状及死亡未明显改变,雄性、雌性LD50为: 466.8(417.6521.9) mg·kg-1、450.4(409.7-495.1) mg·kg-1;分别使用0.9% NaCl注射液和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葛根素浓度于0.440 mg·mL-1之间,pH值均小于4.0。结果提示:葛根素注射液急性毒性时动物死亡原因与过敏反应、溶血反应、动物性别、给药容积和临床使用溶剂无关,溶剂丙二醇对葛根素注射液急性毒性无影响,给药速度和溶液pH对葛根素注射液急性毒性有影响。体外溶血试验依据《中药、天然药物局部刺激性和溶血性试验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考察不同浓度葛根素注射液和丙二醇对不同红细胞溶血率和凝集性。用0.9% NaCl注射液将葛根素注射液稀释为浓度0.5、1、2、4、8和16 mg·mL-1,与新鲜的2%红细胞悬液混匀后置于37℃温育6 h后,OD490测吸光度值,计算红细胞溶血率和观察凝聚反应。结果葛根素对比格犬、人及家兔红细胞体外溶血的半数溶血浓度分别为:2.79、3.96和5.47 mg·mL-1;引起三种红细胞最大溶血率时葛根素浓度分别为:65.36、81.89和135.06 mg·mL-1;三种红细胞毒-效反应关系的斜率分别为:1.45、1.96和0.49。大剂量葛根素可使三种红细胞产生假凝集现象,而丙二醇则无此现象。结果显示:一定剂量的葛根素注射液使三种红细胞均产生明显溶血,溶血率与葛根素剂量呈正相关;值得注意的是:人红细胞剂量-效应反应曲线的斜率最大,说明一旦达到能够引起溶血的浓度,会很快达到最大溶血率,提示:在一些疾病状态下,以及输液速度快等情况时,易发生急性血管内严重溶血;溶剂丙二醇在使用浓度下,对葛根素注射液溶血性无影响;鉴于葛根素引起的不同种属红细胞溶血均具有剂量-效应关系,及不引起红细胞凝集,提示:葛根素所引起的急性溶血为药源性非免疫性溶血。从生理、生化角度出发,考察溶血源葛根素对红细胞渗透脆性、红细胞膜氧化性、红细胞形态、ATP能量代谢等的影响。结果发现:高剂量葛根素,红细胞开始溶血及完全溶血时NaCl浓度差大于0.08%,而丙二醇高剂量组空白对照组的红细胞开始溶血及完全溶血时NaCl浓度与组无差异,大剂量葛根素可使红细胞膜渗透脆性增强;葛根素注射液及丙二醇随剂量与红细胞膜荧光偏振度和微粘度呈负相关,流动性正相关,而葛根素注射液组与丙二醇组比较,红细胞膜荧光偏振度和微粘度小;低剂量葛根素注射液组,大鼠红细胞SOD、GSH-Px活性升高,高剂量葛根素组,大鼠红细胞SOD、GSH-Px活性降低。而丙二醇组,随剂量增加,SOD、GSH-Px活性增加。低剂量时,葛根素注射液和丙二醇组均使MDA升高,随二者剂量增加,MDA含量均减少;丙二醇组SA含量低于相应葛根素注射液组,且二者SA含量均低于空白对照组;葛根素注射液组红细胞膜表面Na+-K+-ATPase的活性升高;高剂量组红细胞膜表面Ca2+-Mg2+-ATPase活性降低,低剂量组Ca2+-Mg2+-ATPase活性降低升高;随剂量增加,不规则形状红细胞数量增加,并且聚集,粘连逐渐增加。而丙二醇(10%)组红细胞形态未发现明显异常;高浓度葛根素注射液与红细胞作用后,同样可使骨架蛋白表达的减少及部分蛋白条带的表达异常增加。综合上述研究结果,我们认为:溶剂丙二醇、给药容积和动物性别对葛根素注射液急性毒性无影响;而溶液pH值和给药速度可能对葛根素注射液急性毒性产生影响;葛根素注射液在体外能够引起药源性非免疫性溶血;溶剂丙二醇对葛根素注射液溶血无影响;机体在病理状态或快速给药时,可能容易诱发急性血管内溶血等不良反应的产生;葛根素可与红细胞膜蛋白或膜相互作用,改变膜结构和状态,增加红细胞膜在低渗溶液中的渗透脆性,增加膜流动性,通过抑制SOD、GSH-Px、Ca2+-Mg2+-ATPase活性和干扰SA、MDA代谢,引起膜蛋白尤其是骨架蛋白的缺失或降解,等多个途径导致溶血发生。

衣冉[5](2009)在《中药注射剂安全性评价体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药注射剂(TCMI)是我国特有的中药新剂型,目前已成为中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通过大量基础研究充分说明其安全性、有效性及必要性,并保证其质量的可控性。本文根据已有条件,分析现存问题,探讨了开展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的可行性。通过系统查阅注射剂安全性评价体系的相关文献,从药材来源、处方组成、制备工艺、质量标准、功能主治、机体差异及临床应用六个方面分析评价了中药注射剂安全性评价体系,突出了针对双黄连注射液的个药分析。本文还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结合国家制定的政策和措施,研究了中药注射剂安全性评价体系的建设。最后对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做出展望。

侯少贞[6](2009)在《葛根素注射液致溶血反应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葛根素(puerarin,4′,7—二羟基—8β—D葡萄糖基异黄酮)是习用中药葛根的主要有效成分,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视网膜动静脉阻塞、突发性耳聋等。随着临床用药的增多,葛根素注射液不良反应的报道日益增多。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发热、皮疹、肝肾损伤、头痛头晕、血管内溶血等,其中急性血管内溶血发病较为严重,甚至威胁到患者生命。目前,葛根素注射液致溶血不良反应的具体产生机制不明。针对此研究空白,本课题通过体外细胞试验和动物试验,主要从制剂因素、葛根素药源性溶血反应类型、葛根素对红细胞的作用特点等进行研究,探索葛根素注射液致溶血的发生机制,并研究膜稳定剂牛磺酸对葛根素溶血作用的干预,为探寻解决葛根素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应对措施提供实验依据。本课题在《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溶血检查项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偶发性溶血实验方法,通过提高供试品溶液浓度、延长反应时间,研究葛根素注射液酸碱性及其溶媒丙二醇的溶血作用,发现制剂的酸碱性及丙二醇无溶血作用、葛根素自身具有明显的溶血作用。确定葛根素的溶血作用后,基于临床上药源性溶血反应类型分为:氧化性溶血、免疫性溶血、非免疫性溶血三种,本研究继续考察葛根素注射液药源性溶血反应的类型。按照临床等效剂量,葛根素注射液以50mg/kg的剂量连续静脉给药后,豚鼠体内红细胞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均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表明葛根素注射液能够减少红细胞内自由基的氧化作用,对红细胞无氧化损伤的作用;SOD活性的降低可能与葛根素和SOD中的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有关;排除了葛根素注射液致溶血反应属于氧化性溶血的可能性。葛根素注射液连续多次静脉给药,未诱发豚鼠出现过敏反应;致敏前后豚鼠红细胞的溶血率相似,表明无免疫性溶血反应的出现;抗人球蛋白直接试验(Goombs实验)结果亦呈阴性,表明多次静脉给药豚鼠体内未产生葛根素抗体,葛根素注射液诱发的溶血反应主要非免疫因素引起。体外溶血实验显示葛根素均能直接致Beagle犬、豚鼠、人红细胞溶血,溶血率与葛根素浓度呈明显的量效关系;动物实验中葛根素多次静脉注射可直接引起红细胞呈棘状细胞;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葛根素注射液给药组动物血清间接胆红素及血红蛋白含量略有升高、红细胞总数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葛根素注射液致溶血反应可能与葛根素直接改变红细胞形态、降低红细胞稳定性有关,其溶血反应类型属于药源性非免疫性溶血。基于体外实验葛根素能直接引起红细胞溶血、静脉给药可引起红细胞形态异常,本研究进一步从生理生化反应角度考察葛根素对红细胞脆性、能量代谢、钙离子浓度等的改变,及从葛根素对膜流动性及膜蛋白的影响分析葛根素与膜的结合特点,并讨论这两方面结果与葛根素致溶血的关系。浓度范围0.1~1mmol/L葛根素溶液对红细胞渗透脆性无影响;浓度范围在0.1~2mmol/L的葛根素也未影响高温引起的红细胞脆性增大。钙离子通道阻断剂硝苯地平、维拉帕米均未能抑制葛根素的溶血作用;借助荧光探针Fluo 3/AM和流式细胞仪未检测到葛根素引起红细胞钙离子内流。葛根素对红细胞钠-钾-ATP活性无影响;葡萄糖、腺苷亦未能减轻葛根素的溶血作用。以上结果表明葛根素对正常红细胞脆性、细胞内外钙离浓度的平衡、能量代谢均无影响。因此排除葛根素通过引起细胞脆性增加、钙超载或ATP耗损而致红细胞溶血的可能性。值得注意的是,在生理盐水中(NS,pH 7.0),葛根素的溶血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加、反应时间的延长(≥6h)而增大;在等渗磷酸缓冲液中(PBS,pH 7.4),即使葛根素浓度不断增加、反应时间延长,仍未见葛根素有溶血作用。同时,葛根素的溶血作用可被阳离子两亲分子利多卡因所拮抗。基于任何溶血反应必然涉及红细胞膜的损伤,本课题继续考察葛根素在不同溶媒(NS及PBS)中对膜流动性的改变。在NS(pH 7.0)中,葛根素显着提高膜的流动性;当葛根素浓度>0.1mmol/L时,膜的流动性未随着葛根素浓度的增加而改变。膜流动性的增加表明葛根素嵌入膜磷脂双层中,可能通过增加膜磷脂分子之间的静电斥力、降低磷脂分子的有序性从而引起膜流动性的增大。在PBS(pH 7.4)中,低浓度的葛根素亦显着提高膜的流动性;但当葛根素浓度>1mmol/L时,膜的流动性随着葛根素浓度的增加反而出现降低,推测葛根素与膜磷脂分子之间主要通过氢键的形式结合,氢键作用增强膜的规整性从而抑制膜流动性。由于葛根素属于阴离子两亲分子,与膜磷脂双层的结合部位刚好与阳离子两亲分子利多卡因结合的部位相反,因此对红细胞形态的影响也相反。在本实验中,往含有葛根素的生理盐水溶液中加入利多卡因,可抑制葛根素对红细胞膜流动性的提高,同时亦拮抗葛根素的溶血作用,说明葛根素致溶血的作用与其跟膜的结合特点密切相关。总结在NS或PBS中、在含有利多卡因的生理盐水溶液中,红细胞膜流动性的改变与葛根素致溶血结果的关系,发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相同的反应体系中,膜流动性下降,红细胞未出现溶血;相反,膜流动性增大,红细胞破裂。由于在本实验中膜流动性的提高与膜表面电荷、磷脂分子的有序性改变有关,因此推测葛根素的溶血作用同其它阴离子两亲分子一样,与其改变红细胞脂膜表面电荷、结构有关,最终导致红细胞“渗漏”、破裂。并且这种“溶血方式”的特征呈时间依赖性,即反应时间越长,溶血程度越明显。除了影响红细胞脂膜,葛根素还改变膜蛋白的表达。体外细胞实验中葛根素明显降低膜蛋白尤其是骨架蛋白的表达;动物连续给药后红细胞骨架蛋白中血影蛋白(以β型为主)、锚蛋白、带3、带4.1的表达略有下降。体外实验表明高浓度的葛根素溶液对红细胞膜蛋白的影响较为明显;动物试验中,葛根素静脉注射对红细胞膜蛋白的影响不明显,这可能由于药物快速代谢不易在体内形成持续的高血药浓度有关。但是无论体外体内实验结果均表明一定浓度或剂量的葛根素会破坏红细胞膜的完整性、稳定性。葛根素与膜稳定剂牛磺酸配伍而成的复方葛根素注射液对红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与葛根素注射液相似,但未有溶血作用,静脉注射液亦未引起红细胞形态异常。提示牛磺酸能够稳定红细胞膜的完整性,降低葛根素对膜的破坏和抑制葛根素的溶血作用。总之,本实验从细胞和动物两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葛根素注射液致溶血发生机制的研究,确定了葛根素注射液药源性非免疫性溶血的反应类型,发现高浓度的葛根素改变红细胞膜的结构、规整性是葛根素致溶血的前提。葛根素对膜的作用特点与其它阴离子两亲分子一致,葛根素非特异性作用于红细胞,降低葛根素浓度(剂量)、添加膜稳定剂牛磺酸均可消除葛根素的溶血作用。该实验为临床消除或减少葛根素注射的不良反应的应对措施提供了实验依据。

李耿[7](2009)在《克服溶血的复方葛根素注射制剂生物评价研究》文中认为葛根素(Puerarin)为中药葛根(Radix Puerariae)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为异黄酮类化合物,现代药理实验证明葛根素具有扩张冠脉血管、降低血压和心肌耗氧、抗心律失常和明显限制急性心肌梗塞等药理作用。由于其自身化学结构的特点,葛根素在水中的溶解度仅为0.46%,而且据有关葛根素口服在动物或人体的药动学研究表明,葛根素口服自胃肠道吸收较快,但吸收程度差,生物利用度低,口服给药一般要2-3周甚至2-3个月方能起效,从而影响口服给药临床的疗效发挥。因此,药学研究人员提取葛根素单体,制成葛根素注射制剂,临床用于辅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视网膜动、静脉阻塞、突发性耳聋及缺血性脑血管病、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糖尿病等。葛根素注射液有效成分清楚,疗效确切,质量稳定,在临床应用广泛,是中药西制的代表。葛根素注射液在临床应用广泛,但可导致严重不良反应,急性血管内溶血是葛根素严重不良反应的主要临床症状,具有发病急、进展快、病情危重的特点,严重时引起病人死亡。据统计,2003年1月1日至2005年6月30日间,有关葛根素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共1006例,其中,严重不良反应30例,死亡11例。严重不良反应以急性血管内溶血为主,共18例,死亡8例,占死亡病例的73%。溶血不良反应致死的病例占葛根素不良反应死亡病例的73%。目前,有研究报道葛根素注射剂引起的血管内溶血为Ⅱ型变态反应,但实验数据为临床个别病例的研究结果,无法说明葛根素口服给药不发生血管内溶血的事实,亦未能制订防止过敏反应的临床合理用药指南,引发了管理部门和医务工作者对其安全性的全面怀疑,临床医生慎用或不应用葛根素注射液,导致葛根素生产急剧萎缩,整个葛根素的种植、加工、提取、制剂产业链停滞。这一事件,也对中药注射液的安全性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深入探讨葛根素注射液溶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建立阐明葛根素注射液诱发急性血管内溶血的原因,探寻解决葛根素注射液溶血不良反应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参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溶血检查项下方法,以葛根素注射液为研究对象,进行24只Beagle犬的红细胞的体外偶发性溶血实验,结果发现:丙二醇浓度为3.3-16.7 mg/ml、葛根素浓度为0.33-1.67mg/ml、观察时间为3小时,未发现葛根素注射液溶血。提示临床前研究中现有的溶血评价实验方法,无法预测临床中的葛根素注射液偶发性溶血不良反应的实际情况,凸显了现有临床前溶血安全性评价方法的不足,因此有进一步进行深人研究、改良方法的必要。本文通过系统研究葛根素注射液溶血不良反应研究的相关文献,参考《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溶血检查法,通过提高药物浓度到丙二醇浓度为100mg/ml、葛根素浓度为10mg/ml,可提高溶血发生率,在24个动物个体的情况下可观测到丙二醇和葛根素注射液的溶血现象,并依此建立中药注射剂偶发性溶血评价方法,对葛根素注射液引致急性血管内溶血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探讨。实验结果显示:丙二醇浓度为100mg/ml时发现4例溶血,溶血发生率为16.6%,与生理盐水组存在显着性差异(0.05>P>0.01),但溶血率与丙二醇浓度不存在相关性(P>0.05);葛根素注射液组丙二醇浓度为100 mg/ml、葛根素浓度为10mg/ml时,出现了16例溶血,溶血发生率为66.7%,与生理盐水组存在极显着性差异(P<0.01),溶血率与葛根素浓度不存在极显着相关性(P<0.01),相关系数r=0.9523。对葛根素注射液和丙二醇液的偶发性溶血评价实验结果进行析因分析,结果显示:葛根素注射液组溶血发生概率,显着高于丙二醇组溶血发生概率(P<0.01)。提示:丙二醇作为辅料,虽有引起溶血的风险,但不是主要因素。引起溶血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是药物成分葛根素本身。其引起溶血的因素可能与与葛根素嵌入红细胞的双层磷脂膜,引起红细胞膜流动性和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有关。文献研究发现,牛磺酸具有增强红细胞膜流动性,维持细胞膜的稳定性,保护红细胞膜,防止溶血的作用。本实验通过中药注射液偶发性溶血评价方法,分别取注射蒸馏水、生理盐水和已上市葛根素注射液为对照,考察在相同的葛根素浓度下,加入不同浓度牛磺酸,观察24小时内红细胞的状态,评价牛磺酸抗葛根素溶血的效果。实验结果显示:与葛根素注射液高剂量组比较,复方葛根素注射液Ⅰ、Ⅱ、Ⅲ各组均未出现溶血,复方葛根素注射液Ⅰ、Ⅱ、Ⅲ各组溶血发生率均与葛根素注射液高剂量组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复方葛根素注射液Ⅰ、Ⅱ、Ⅲ各组溶血发生率均与生理盐水组无差异(P=1.00)。复方葛根素注射液Ⅰ、Ⅱ、Ⅲ各组与葛根素注射液高剂量组均含有10mg/ml葛根素;复方葛根素注射液Ⅰ、Ⅱ、Ⅲ各组分别含5mg/ml、10mg/ml、20mg/ml牛磺酸,葛根素注射液高剂量组含有100mg/ml丙二醇,而葛根素注射液高剂量组溶血率为79.2%,显着高于复方葛根素注射液Ⅰ、Ⅱ、Ⅲ各组。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牛磺酸与葛根素配伍应用,均可拮抗由葛根素诱发的溶血不良反应,并可使发生率降低至生理盐水水平。提示可应用中药方剂配伍理论,将中药单体成分葛根素与牛磺酸配伍应用,制成无溶血不良反应的复方葛根素注射液,以消除葛根素单独应用的不良反应。本文对复方葛根素制剂成型工艺中辅料选择、用量、pH值以及冻干工艺进行考察,确定注射用复方葛根素粉针的制备工艺为:取葛根素5g、牛磺酸25g,加适量注射用水,搅拌使溶解;加入注射用甘露醇,用碳酸钠调pH值至6-7之间,加注射用水至400ml,0.2μm微孔滤膜过,每支西林瓶装溶液2ml。置冷冻干燥箱内,预冻温度为-40℃,冷肼温度为-60℃,保温1h。然后抽真空,当真空度达到10Pa以下后,开始加温升华,并保证升华时样比产品的共晶点温度低5℃,应低于28℃,并在此状况下维持10小时,直到产品中的冻结冰升华完毕为止;主干燥完成后迅速升温,样品终点温度28℃,保温1h后出箱。上述工艺小试各批次产品的成品率均在90%以上,各批产品的外观和再分散性均符合规定。虽然牛磺酸可消除葛根素所引发的急性血管内溶血不良反应,大大提高了原葛根素注射液的安全性,但葛根素与牛磺酸配伍组成的新复方制剂属化学药品注册分类1,按照《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规定,应进行复方制剂中多种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相互影响研究。为了比较葛根素与牛磺酸配伍复方制剂与各组分单独应用时的动力学差异,对牛磺酸与葛根素配伍的合理性进行探讨,本文建立了血浆中葛根素、牛磺酸的HPLC测定法,进行复方葛根素注射制剂中两组分在犬体内的药动学相互影响实验。本实验采用6%高氯酸沉淀蛋白预处理方法,用甲醇—0.2%磷酸为流动相,在250nm处测定了血清中葛根素的浓度。在此色谱条件下,葛根素在1.01-60.8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该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准确度及精密度均满足低血药浓度葛根素测定的要求。本实验采用6%高氯酸沉淀蛋白,2,4—二硝基氟苯(DNFB)柱前衍生化预处理方法,用甲醇—pH5.5乙酸钠、乙酸缓冲液为流动相,在360nm处测定了血清中牛磺酸的浓度。进行24小时内Beagle犬血清中牛磺酸含量动态变化考察,发现不同Beagle犬个体血清中牛磺酸浓度差异较大,同一Beagle犬个体血清中牛磺酸浓度在24h内较稳定,因此,本实验以给药前空白血清中牛磺酸的浓度作为Beagle犬体内牛磺酸基粗?进行牛磺酸在Beagle犬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研究。在此色谱条件下,牛磺酸在18.4-368.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该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准确度及精密度均满足低血药浓度牛磺酸测定的要求。应用所建立方法,进行了6只Beagle犬单剂量静脉注射用复方葛根素粉针、葛根素注射液、牛磺酸注射液后的药物动力学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静脉注射葛根素注射液、牛磺酸注射液和注射用复方葛根素粉针后,葛根素和牛磺酸在犬体内的处置均符合二室模型。单剂量静脉注射葛根素注射液后,犬体内葛根素的t1/2α=3.25±1.76min,t1/2β=55.5±4.78min,AUC0-t=2364.93±158.45μg·min/ml;单剂量静脉注射葛根素牛磺酸注射液后,犬体内牛磺酸的t1/2α=11.31±4.15min,t1/2β=177.8±228.73min,AUC0-t=10361.69±1868.41μg·min/ml;单剂量静脉注射复方葛根素制剂后,犬体内葛根素的t1/2α=3.73±0.55min,t1/2β=56.0±2.70min,AUC0-t=2489.57±115.83μg·min/ml,犬体内牛磺酸的t1/2α=12.34±8.28min,t1/2β=201.0±166.46min,AUC0-t=11811.21±3771.71μg·min/ml。应用配对t检验法对单剂量静脉注射葛根素注射液和复方葛根素粉针中葛根素的t1/2α、t1/2β、V(c)、Cl(s)、AUC、AUC0-∞、AUC0-t、MRT0-∞、MRT0-t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复方葛根素中牛磺酸与葛根素配伍后牛磺酸的药物动力学过程与牛磺酸单独给药的药物动力学过程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应用配对t检验法对单剂量静脉注射葛根素注射液和复方葛根素粉针中牛磺酸的t1/2α、t1/2β、V(c)、Cl(s)、AUC、AUC0-∞、AUC0-t、MRT0-∞、MRT0-t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复方葛根素中葛根素与牛磺酸配伍后葛根素的药物动力学过程与葛根素单独给药的药物动力学过程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将葛根素和牛磺酸组成注射用复方制剂后,葛根素和牛磺酸的药物动力学特征未发生改变,两组分配伍应用无药物动力学的相互作用,为组方的合理性与安全性提供依据。通过对氯仿诱发小鼠心率失常的影响实验对牛磺酸、葛根素配伍前后药效相互影响进行探讨。发现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心得安、复方葛根素注射高剂量均能显着延缓小鼠出现心律失常(P<0.01);与心得安阳性对照药比较,复方葛根素注射液低、中、高剂量给药组小鼠出现心率失常的时间与心得安组接近,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复方葛根素注射液抗氯仿诱发的小鼠心率失常的效果与心得安相似;与复方葛根素注射液中剂量给药组比较,拆方成分葛根素、牛磺酸抗氯仿诱发的小鼠心率失常的效果弱于复方,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对垂体后叶素所致大鼠心肌缺血的影响实验对牛磺酸、葛根素配伍前后药效相互影响进行探讨。发现垂体后叶素所致的急性心肌缺血模型空白对照组的大鼠,用生物机能系统记录分析心电图,大都表现为S-T段抬高、心率减慢,T波高耸,个别T波低平或倒置,并大多数出现了严重的心搏失常(房早或室早所致的心搏间歇或二联律、三联律等,个别甚至出现室性心动过速)。给予一定剂量的复方葛根素注射液后,与模型空白对照组比较,能显着改善垂体后叶素所致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表现,如st段变化幅度减少,T波倒置、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的例数均减少,血清心肌酶CK、LDH-L、AST的释放亦明显减少。以上结果显示复方葛根素注射液具有一定抗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的作用。结果显示:牛磺酸消除葛根素溶血不良反应的同时,葛根素、牛磺酸两个成分配伍有一定的协同增效作用。为牛磺酸、葛根素配伍的合理性提供了药效学依据。本研究应用中药注射液偶发性溶血评价方法,发现牛磺酸可拮抗葛根素溶血不良反应。提示可通过有效成分组方来消除葛根素的溶血不良反应,将牛磺酸与葛根素配伍,制成无溶血不良反应的复方葛根素注射液。通过复方葛根素制剂成型工艺研究,解决葛根素和牛磺酸的相容性问题和产品的稳定性问题,制成注射用复方葛根素粉针。应用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学研究方法,对牛磺酸、葛根素配伍前后牛磺酸对葛根素药物动力学、药效的影响进行评价,发现葛根素与牛磺酸配伍不会影响各自的药物动力学过程,并且两个组方成分有一定的协同增效作用,提示二者可联合用药,为组方的合理性提供科学依据。

韩旭[8](2008)在《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中医证型的关系及通心络胶囊干预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首次应用国内最先进的基因测序技术为基础,研究冠心病(CHD)的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分布,探究CHD发病遗传易感性的关系,为CHD临床及流行病学研究打下基础。2.探究ApoE基因多态性与CHD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为CHD临床辨证施治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3.观察ApoE基因多态性对通心络胶囊干预CHD中医证型和血脂治疗效应的影响,阐述通心络胶囊治疗CHD的作用机制。4.通过通心络胶囊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模型组小鼠血脂、心肌、冠状动脉斑块、主动脉斑块病理组织学变化及血清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内皮素(ET)、循环内皮细胞(CEC)、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等指标的干预变化,探究其与CHD ApoE基因多态性的相关度并试析其机理。方法:1.将2006年3月至2007年12月收集的11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不同证型CHD患者(全部来源于江苏省中医院心内科、老年科门诊及住院患者)设立为试验组,另设立123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均来自江苏省中医院体检中心)。通过采集血标本,Promega公司血液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进行模板DNA的提取,PCR扩增后进行基因测序。将测序结果用DNA sequencing analysis 5.1自动分析原始测序数据,获得测序电泳图和序列。将样品序列用DNA star seqman与标准序列进行比对,观察样本基因序列的多态性改变,将正常对照组ApoE基因表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同时将CHD组患者的中医证型及其ApoE基因表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相联系,并进行组间和组内比较分析。2.将临床收集的118例CHD患者随机设立为通心络胶囊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通过采集血标本,以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总胆固醇(TC)、三酸甘油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指标,同时记录并分析比较ApoE基因多态性和CHD的不同中医证型对中药通心络干预反应的差异及疗效。3.将40只ApoE(-/-)小鼠作为实验组,建立高脂血症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辛伐他汀组、通心络胶囊高、中、低剂量组5组,分别给予辛伐他汀及不同剂量的通心络胶囊进行干预,另选8只同系的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通过对TC、TG、HDL-C、LDL-C等指标变化,模型组小鼠心肌、冠状动脉斑块、主动脉斑块病理组织学变化及血清TXB2、6-Keto-PGF1α、ET、CEC、MMP1、MMP9和TIMP-1水平的观察、比较,分析通心络胶囊对ApoE(-/-)小鼠血脂的调节作用和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作用及机理。4.描述性统计分析,定性指标以频数表,百分率或构成比描述;定量指标以均数,标准差描述。两组对比分析,定性资料采用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Wilcoxon秩和检验,CMHx2检验;定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用t检验(组间进行方差齐性检验,以0.05作为检验水准,方差不齐时选用Satterthwaite方法进行校正的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用Wilcoxon秩和检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假设检验统一使用双侧检验,给出检验统计量及其对应的P值。以P≤0.05作为有统计学意义,以P≤0.01作为有高度统计学意义。以上统计分析均用SAS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1.118例CHD患者共检出E2/2、E3/3、E4/4三种纯合子和E2/3、E2/4、E3/4三种杂合子,且ApoE基因表型以E3/3纯合子占大多数,E2/2纯合子最低;CHD组携带的E2/4、E3/4、E4/4三种基因型频率较对照组有增加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04,P<0.05);而E3/3基因型其频率较对照组则有减少的趋势,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X2=6.8743,P<0.01)。123例对照组中,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则以ε3最高,占到74.39%。通过比较,CHD组ε3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X2=9.2898,P<0.05),而ε4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则明显高于对照组(X2=13.927,P<0.01),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2.118例入选的CHD患者,根据辨证分型标准,共分为以下6型:寒凝心脉证13例(占总例数的11.02%,以下同),痰浊闭阻证29例(24.58%),心血瘀阻证33例(27.96%),心肾阴虚证11例(9.32%),气阴两虚证27例(22.88%),阳气虚衰证5例(4.24%)。3.118例入选的CHD患者不同中医证型检出的基因表型比例不一,经统计学分析可以看出:5例E2/2基因表型中仅见2例寒凝心脉证,痰浊闭阻证、心肾阴虚证、阳气虚衰证各1例;16例E2/3基因表型中以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为主,占该基因表型的75.0%;56例E3/3基因表型中心肾阴虚证、阳气虚衰证最少,仅占该基因表型的14.28%,而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最多,占75.00%;E3/4基因表型中心血瘀阻证、气阴两虚证比例相对较高,占该基因表型的52.94%;E4/4基因表型中也以心血瘀阻证和气阴两虚证为多,分别占该基因型的50.00%和43.75%。参照国内外丈献常将意义相近的基因表型合并分析的情况,我们也将E2/2基因表型和E2/3基因表型合并,E2/4、E3/4基因表型和E4/4基因表型合并,再与E3/3基因表型一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E2/4+E3/4+E4/4型中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所占比例最高,为82.93%;其次是E3/3型中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所占比例为75.00%;最低是E2/2+E2/3型中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所占比例为61.90%。经统计学分析可以看出,E2/4+E3/4+E4/4型中:痰浊闭阻证、心血瘀阻证、气阴两虚证相互比较P>0.05,痰浊闭阻证、心血瘀阻证、气阴两虚证三种证型与寒凝心脉证、心肾阴虚组证、阳气虚衰证三种证型比较P<0.05,说明CHD的主要证型为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通过对CHD组不同中医证型ApoE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则发现:心血瘀阻证、气阴两虚证二种证型ε4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寒凝心脉证、痰浊闭阻证、心肾阴虚证、阳气虚衰证四种证型(p<0.05);ε3等位基因频率不同中医证型间则大致相等;ε2等位基因频率不同中医证型间心血瘀阻证较低,而寒凝心脉证、心肾阴虚证、阳气虚衰证较高。4.ApoE多态性对通心络胶囊干预CHD疗效的影响方面:治疗组改善中医证型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ε2、ε3、ε4各等位基因疗后气阴两虚证、痰浊闭阻证、心血瘀阻证均有明显改善(p<0.05),痰浊闭阻证的症状积分降低改善率最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各基因型间的气阴两虚证及心血瘀阻证改善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ε4型对于中药治疗改善痰浊闭阻证疗效最好,优于ε2、ε3型;对照组,各等位基因对于气阴两虚证、痰浊闭阻证、心血瘀阻证的症状积分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同基因型疗前后自身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组内各不同基因型比较,TC、LDL-C降低和HDL-C升高的改善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TG降低的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各基因型对于TC、LDL-C降低和HDL-C升高均有疗效,而对TG的疗效影响无差异。治疗组与对照组组间各相同基因型间疗前后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各相同基因型对于药物调脂反应相同。5.动物实验,首先造模成功,然后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研究:①通心络胶囊对ApoE(-/-)小鼠血脂的影响:模型组血清TC、TG和LDL-C均明显增高,HDL-C水平下降,与正常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心络胶囊中、高剂量组小鼠的血清TC,TG和LDL-C均明显低于模型组,与模型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通心络胶囊中、高剂量组小鼠的血清HDL-C水平高于模型组,与模型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低剂量组小鼠的血清TC、TG、LDL-C及HDL-C水平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通心络胶囊对ApoE(-/-)小鼠小鼠AS的影响:实验显示通心络胶囊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以高剂量组效果最好,其作用强于中剂量组、低剂量组。模型组所有小鼠冠状动脉病变主要位于心肌内的小分支,动脉主干及大分支未见明显病变,CHD评分4.0±1.76;辛伐他汀组冠状血管及肝脏病变较模型组减轻,CHD评分为2.3±1.16;通心络低剂量组CHD评分为3.8±2.35,中剂量组CHD评分为3.0±1.25,高剂量组评分为1.7±2.06。不同组AS比较可见,通心络低剂量组与模型组间在AS心肌细胞变性坏死,心肌间质炎症、水肿,冠状动脉心内分支管壁脂质变性程度及管周脂质沉积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辛伐他汀组和通心络中剂量组在这些方面与模型组却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心络高剂量组则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显示:通心络胶囊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以高剂量组效果最好,其作用强于中剂量组、低剂量组。通心络胶囊防治小鼠主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的减轻作用,但各剂量组间无统计学意义。③通心络胶囊干预ApoE(-/-)小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机理的研究:通心络胶囊干预ApoE(-/-)小鼠后,通心络高、中、低剂量组和辛伐他汀组与模型组相比,血清TXB2、6-Keto-PGF1α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模型组ApoE(-/-)小鼠血清TXB2、6-Keto-PGF1α含量高于正常组,与正常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小鼠血清ET含量高于正常组,与正常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通心络胶囊三个剂量组小鼠血清ET含量均低于模型组,与之相比,有高度统计学意义。通心络高剂量组在造模后第4、8、12周血中CEC均低于模型组,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通心络中剂量组在造模后第4周和12周时血中CEC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通心络胶囊可干预高血脂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通心络高剂量组小鼠血清MMP1和MMP9水平均低于模型组,而TIMF-1水平高于模型组,与模型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通心络中、低剂量组小鼠血清MMP9水平低于模型组,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通心络胶囊有抑制实验性脂质紊乱及动脉硬化小鼠血清MMP1和MMP9活性作用。结论:1.CHD的主要证型为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2.ε4基因是CHD的易感等位基因,是CHD发生的重要遗传易患因素,并可能与CHD患者心脏事件的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密切关注ε4等位基因携带者的血脂水平,进行积极针对性地干预,将有利于防止或延缓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3.ε3等位基因可视为CHD发生的保护基因。4.CHD的主要基本证型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与ApoE E3/4、E4/4基因表型及ε4等位基因密切相关。ApoE基因多态性、血脂水平与CHD之间存在因果关系,ApoE不同基因型可通过血脂代谢作用而影响CHD的发病。5.通心络胶囊干预CHD总疗效显着;ApoE多态性对通心络胶囊干预CHD不同中医证型的疗效均具有影响,但对气阴两虚证、痰浊闭阻证、心血瘀阻证具有明显疗效,尤以ε4等位基因的痰浊闭阻证疗效最为显着;对于TC、LDL-C降低和HDL-C升高均有显着疗效。6.通心络胶囊可干预ApoE(-/-)小鼠血脂水平,并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内皮功能和炎症因子的抑制有调节作用,从而有利于调节血脂、减轻冠状AS。7.在人群中进行ApoE基因多态性检测,对CHD的早期预防、监测和积极地针对性治疗均有较为重要的意义。8.临床上中医药辨证论治可以有效改善CHD患者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巴音吉日嘎拉[9](2008)在《葛根素对小白鼠乳房发育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葛根素(Puerarin )为豆科葛属植物葛根异黄酮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其化学名为4/,7-二羟基-8-β-D-葡萄糖醛基异黄酮,目前尚未见到有葛根素对乳腺发育影响的研究报道。本文旨在为葛根素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为寻找治疗产科疾病的药物提供新途径。其主要内容包括:(1)葛根素对小白鼠体重、乳腺发育及泌乳功能的影响采用组织学和药理学实验方法,探讨了不同剂量葛根素对雌性小白鼠体重增重、乳腺组织指数、泌乳量的影响,探讨了葛根素对正常小白鼠乳腺发育及泌乳的影响。结果显示:葛根素对小鼠乳腺导管数目即乳腺导管分支生长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P<0.01);葛根素对小鼠乳腺实质发育具有促进作用。葛根素对小鼠仔鼠的体重有一定的增加作用,但差异不显着(P>0.05);葛根素对小鼠泌乳量有提高趋势,但差异不显着(P>0.05)。(2)葛根素对血清激素含量的影响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了血清中各种激素含量,探讨了葛根素对正常小鼠血清中各种激素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葛根素对小白鼠血清中雌二醇、孕酮、催乳激素含量无显着的影响(P>0.05);而使血清中生长激素的含量极显着升高。(P<0.01)。提示,提高血清中生长激素含量是葛根素促乳腺发育的作用机理之一。(3)葛根素对卵巢摘除小鼠乳腺及其激素含量的影响采用组织学和放射免疫分析法,研究了葛根素对青春期卵巢摘除小鼠乳腺发育及血清激素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摘除幼龄小鼠卵巢后,小鼠卵巢分泌激素的靶器官——乳腺发育停止;与正常小白鼠相比,血清中的雌二醇和孕酮含量均降低(P<0.05),但生长激素含量升高(P<0.05);口服外源性激素(已烯雌酚和孕酮)后,乳腺得到重新发育。口服葛根素后乳腺发育不显着,但抑制了因卵巢摘除而引起的血清生长激素的升高。因此提示,葛根素对乳腺组织不产生雌激素样作用,但对血清生长激素具有调节作用。(4)葛根素对乳腺组织雌激素及孕酮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阐明了葛根素对小白鼠乳腺组织中雌二醇受体及孕酮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ER表达量显着的增加(p<0.05),PR表达量无显着性变化(p> 0.05)。提示,葛根素使乳腺组织中雌二醇受体基因表达量提高是其促乳腺发育的作用机理之一。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葛根素对青春期小鼠的体重有增重的趋势,尤其对卵巢摘除小白鼠体重有显着的增加作用。(2)葛根素具有促进小白鼠乳腺导管的发育的作用;而对卵巢摘除小白鼠乳腺却无显着影响。(3)葛根素对小白鼠生长激素含量有显着的提高作用,而且对卵巢摘除激素平衡失调引起的生长激素含量过高有调节作用。(4)葛根素能够显着提高小鼠乳腺组织中的雌二醇受体基因表达量。

孙志升[10](2008)在《清热解毒益气活血法治疗2型糖尿病并脑梗塞的理论与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并脑梗塞的病机和治法,提出2型糖尿病并脑梗塞的主要病机为“气虚血瘀-瘀热生毒-毒损脑络”,其中“毒损脑络”为其病机关键,清热解毒、益气活血法可能成为改善糖尿病并脑梗塞疾病结局的有效疗法的假说;观察中药复方益消复瘫汤治疗2型糖尿病并脑梗塞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对2型糖尿病并脑梗塞进行干预治疗的生物学机制,为中医药防治2型糖尿病并脑梗塞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有效方药。方法:1.理论研究方法:采用文献学,逻辑分析方法对2型糖尿病并脑梗塞的病理机制进行理论探讨;2.临床研究方法:以30例2型糖尿病并脑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口服益消复瘫汤8周,按积分记录症状体征,检测疗效指标:包括中医证候疗效,神经功能缺损(NIHSS)水平,认知功能障碍(MMSE)水平,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生存质量评估(QLI),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敏感指数,血脂指标(TC、TG、HDL、LDL),血液流变指标(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纤维蛋白原),内皮功能(ET、NO),血清炎性指标(C反应蛋白)等。同时监测血、尿、大便常规、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并与30例补阳还五汤对照组作比较研究。结果:1.理论研究结果根据导师学术思想,认为2型糖尿病并脑梗塞是在2型糖尿病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脾气亏虚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机,气虚日久瘀血内阻于络脉,瘀久化热生毒,毒损脑络,出现糖尿病并脑梗塞。所以气虚血瘀是2型糖尿病并脑梗塞的基本病机,毒损脑络是其病机关键。本着标本同治的原则,以“络脉”和“毒邪”为重点,以清热解毒,益气活血为治法。临床应用强调清热解毒,活血通络;培补元气,调理气血;虫类走窜,搜邪剔络等方药的应用;尤其重视药物归经入脑、兼顾标本两病的药物作用和清热解毒药的层次性选择问题。2.临床研究结果经益消复瘫汤治疗8周后,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半身不遂、肢体麻木、口干、多饮、多尿、气短、乏力、自汗改善最为明显(P<0.01),口舌歪斜积分也有下降(P<0.05)。神经功能缺损水平,认知功能障碍水平,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各项检测指标明显改善(P<0.01),综合生活质量明显改善(P<0.01)。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及胰岛素敏感性明显改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胰岛素敏感指数升高(P<0.05);血液粘度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降低血脂水平,以TC最明显,治疗后血脂水平明显下降(P<0.01),LDL也有下降(P<0.05)。血管内皮功能得到明显改善,血浆ET水平明显降低(P<0.01),NO水平明显上调(P<0.01)。降低C反应蛋白水平,治疗前后有显着性差异(P<0.01)。统计表明,治疗组在改善中医证候、神经功能缺损、改善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功能、血流变、血脂、内皮功能、清除血清炎性标记物等各项指标方面均优于补阳还五汤对照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经益消复瘫汤治疗8周后,2型糖尿病并脑梗塞患者从临床症状到各项化验指标都有明显改善,具体表现在:减轻和改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功能、血液流变学状态及血脂水平;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减轻炎症反应。统计表明,治疗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补阳还五汤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益消复瘫汤具有确切的糖尿病及脑血管治疗保护作用。本研究证实,气虚血瘀、毒损脑络是2型糖尿病并脑梗塞的主要病机,清热解毒、益气活血通络是2型糖尿病并脑梗塞的重要治法。益消复瘫汤具有显着的临床疗效,是治疗2型糖尿病并脑梗塞的有效复方。

二、普乐林注射液的安全性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普乐林注射液的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注射剂配伍应用问题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注射剂配伍应用中的问题
    1.1 在中药注射剂配伍后微粒数量出现增加现象
    1.2 药物主要成分含量降低
    1.3 沉淀和浑浊出现
2 原因分析
    2.1 不溶性微粒增加原因
    2.2 药物主要成分降低原因
    2.3 配伍后溶液颜色变化
    2.4 细菌内毒素变化
3 讨论

(2)葛根素注射液含量测定、体内代谢及其对CYP2E1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HPLC法测定葛根素注射液中葛根素的含量
    1.1 前言
    1.2 仪器与试剂
    1.3 方法与结果
        1.3.1 溶液的制备
        1.3.2 色谱条件和系统适应性实验
        1.3.3 线性关系考察
        1.3.4 精密度考察
        1.3.5 稳定性考察
        1.3.6 重现性考察
        1.3.7 加样回收率考察
        1.3.8 样品含量测定
    1.4 讨论
    参考文献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葛根素在大鼠体内吸收代谢的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方法
        2.2.1 药品和仪器
        2.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2.3 血清样品的制备
        2.2.4 对照品溶液制备方法
        2.2.5 色谱条件
        2.2.6 药代动力学参数的计算
    2.3 结果
        2.3.1 对照品和样品的高效液相色谱图
        2.3.2 药动学结果
    2.4 讨论
    参考文献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葛根素对大鼠肝细胞CYP2E1活性影响的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方法
        3.2.1 药品和仪器
        3.2.2 大鼠肝微粒体制备
        3.2.3 孵育
        3.2.4 色谱条件
        3.2.5 探针药物及代谢产物检测
    3.3 讨论
    参考文献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内市场葛根素注射液现状分析
    4.1 前言
    4.2 研究现状
        4.2.1 制剂品种
        4.2.2 分布区域
        4.2.3 葛根素的制剂批准文号与CNKI中收载文献的关系
    4.3 对国内葛根素注射液、葛根素葡萄糖注射液及葛根素氯化钠注射液的分析
        4.3.1 品种分析
        4.3.2 分布区域分析
        4.3.3 葛根素的制剂批准文号与CNKI中收载文献的关系的分析
    4.4 现存问题
        4.4.1 葛根素注射液的不良反应
        4.4.2 大容量注射剂和小容量注射剂的安全隐患
        4.4.3 其他方面
    参考文献
结论
论文创新点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葛根素对小鼠血清中激素含量和乳腺组织中受体表达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葛根素研究现状
        1.1.1 葛根素简介
        1.1.2 葛根素的的主要功能
    1.2 孕激素及其受体研究现状
        1.2.1 孕激素研究现状
        1.2.2 孕激素受体研究现状
    1.3 雌激素及其受体研究现状
        1.3.1 雌激素研究现状
        1.3.2 雌激素受体研究现状
    1.4 雌激素、孕激素及其受体与乳腺癌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2 试验一葛根素对不同日龄小鼠血清中激素含量的影响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3 试验二葛根素对不同日龄小鼠乳腺组织中激素受体表达量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
        3.2.1 总 RNA 的提取
        3.2.2 测序结果
        3.2.3 荧光定量 PCR 检测后各曲线状况
        3.2.4 荧光定量 PCR 产物鉴定
        3.2.5 数据处理
        3.2.6 受体表达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4 全文讨论与结论
    4.1 全文讨论
    4.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葛根素注射液溶血毒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葛根素注射液一般毒理学研究
    第一节 葛根素注射液急性毒性试验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节 葛根素注射液体外溶血性比较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章 葛根素注射液溶血毒性机制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个人简介
致谢

(5)中药注射剂安全性评价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中药注射剂的历史进程
第二章 药材来源评价体系的研究
    第一节 药材来源的评价
        1、中药材的产地
        2、中药材的其它因素
    第二节 药材来源评价体系的探讨
        1、药材基原的探讨
        2、中药材其它因素的探讨
第三章 处方组成评价体系的研究
    第一节 处方组成的评价
        1、药味数量
        2、成分品种
        3、组分测定及其它因素
    第二节 处方组成评价体系的探讨
        1、复方制剂
        2、品种标准
        3、论证处方
第四章 制备工艺评价体系的研究
    第一节 制备工艺的评价
        1、现有工艺
        2、辅料
        3、药品包装材料
        4、储存与养护
    第二节 制备工艺评价体系的探讨
        1、新型工艺
        2、辅料添加
        3、药品包装材料的选择
        4、贮藏养护措
        5、特例研究
第五章 质量标准评价体系的研究
    第一节 质量标准的评价
        1、中药注射剂的基础质量标准
        2、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标准
    第二节 质量标准评价体系的探讨
        1、中药注射剂的基础质量标准探讨
        2、中药注射剂质量标准的探讨
第六章 功能主治评价体系的研究
    第一节 功能主治的评价
        1、表述
        2、机理
        3、药理、毒理学资料
        4、药品说明书
    第二节 功能主治评价体系的探讨
        1、规范表述
        2、机理研究
        3、药理、毒理学等实验研究
        4、完善药品说明书
第七章 临床应用评价体系的研究
    第一节 临床应用的评价
        1、误用与滥用
        2、剂量与滴速
        3、溶媒与配伍
        4、不良反应
        5、不良事件
    第二节 临床应用评价体系的探讨
        1、遵循原理、辨证施药
        2、剂量、滴速的控制
        3、溶媒、配伍的选择
        4、临床监护与研究
        5、风险管理与不良事件处理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葛根素注射液致溶血反应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葛根素的药理研究进展及不良反应
    二、黄酮类化合物与双层磷脂膜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一、葛根素注射液致溶血反应的析因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二、葛根素注射液药源性溶血反应类型的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三、葛根素注射液致溶血发生机制的探索
        1 材料与仪器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四、葛根素与牛磺酸配伍后对红细胞作用特点的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讨论
发表论文
致谢

(7)克服溶血的复方葛根素注射制剂生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文献研究
    1.葛根的研究进展
        1.1 葛根的化学成分研究
        1.2 葛根的现代药理研究进展
        1.2.1 抗心律失常作用。
        1.2.2 扩张冠状动脉、抗心肌缺血作用
        1.2.3 降压作用
        1.2.4 对心肌缺氧的保护作用
        1.2.5 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1.2.6 降血糖作用
        1.2.7 解热作用
        1.2.8 其它药理作用
        1.3 讨论
    2.葛根素药物动力学研究进展
        2.1 口服葛根素药物动力学的研究
        2.2 葛根素注射液药物动力学的研究
        2.3 葛根素在复方注射剂中药物动力学的研究
        2.4 葛根素滴眼液药物动力学的研究
        2.5 讨论
    3.葛根素注射液安全性研究进展
        3.1 葛根的现代毒理学研究
        3.2 临床葛根素注射液不良反应报道
        3.2.1 致药物热
        3.2.2 致溶血反应
        3.2.3 致过敏、药物性皮疹、休克
        3.2.4 致其他不良反应
        3.3 葛根素注射液不良反应研究进展
        3.4 讨论
    4.牛磺酸研究概述
        4.1 牛磺酸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4.1.1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4.1.2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4.1.3 解热作用
        4.1.4 细胞保护效应
        4.1.5 其他药理作用
        4.3 牛磺酸药物动力学研究进展
        4.4 讨论
    5.中药注射液药物不良反应研究进展
        5.1 药物不良反应的类型
        5.1.1 副作用
        5.1.2 毒性反应
        5.1.3 过敏反应
        5.1.4 特异质反应
        5.1.5 致畸作用
        5.2 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引起社会高度关注
        5.3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因素
        5.3.1 复杂成份引发不良反应
        5.3.2 中药注射剂的工艺、质量问题
        5.3.3 中药注射剂剂量与浓度
        5.3.4 病人因素
        5.4 黄酮类化合物对红细胞细胞膜的影响
        5.5 讨论
    6.小结
第二章:葛根素注射液溶血不良反应的评价方法研究
    1.实验材料
        1.1 受试药物
        1.2 实验动物
        1.3 试剂、仪器
    2.方法
        2.1 药典溶血检查
        2.2 偶发性溶血检查法
    3.实验结果
        3.1 葛根素注射液药典溶血检查实验结果
        3.2 葛根素注射液偶发性溶血检查实验结果
    4.讨论
        4.1 药典溶血检查法应用存在局限
        4.2 溶血观测时间的确定
        4.3 药物浓度的选择
        4.4 如何进行中药注射液偶发性溶血评价
        4.5 丙二醇、葛根素与葛根素注射液溶血相关性分析
        4.6 葛根素引致急性血管内溶血机制的探讨
    5.小结
        5.1 药典溶血检查法难以预测偶发性溶血
        5.2 中药注射液偶发性溶血评价方法的建立
        5.3 葛根素是葛根素注射液溶血的主要诱因
        5.4 关注中药单体成分的不良反应,提升药物研发的安全意识
第三章:牛磺酸对葛根素注射液溶血不良反应的影响
    1.实验材料
        1.1 受试药物
        1.2 实验动物
        1.3 试剂、仪器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4.1 溶血不良反应评价方法的重复
        4.2 牛磺酸可拮抗葛根素诱导的偶发性急性血管内溶血不良反应
    5.小结
        5.1 中药注射液偶发性溶血不良反应评价方法
        5.2 葛根素注射液急性血管内溶血不良反应解决方案
        5.3 中医理论的现代应用开发复方葛根素制剂
        5.4 复方葛根素制剂配伍的合理性、可行性研究
第四章:复方葛根素注射制剂的制备研究
    1.剂型选择
    2.处方筛选
        2.1 支架剂的选择
        2.2 支架剂用量的选择
        2.3 pH值对冻干工艺的影响
        2.4 制剂处方和制法
    3.冻干工艺参数考察
        3.1 共熔点的测定(电阻法)
        3.2 冷冻干燥条件筛选
        3.3 配伍稳定性实验
        3.4 制备工艺小试
    4.小结
第五章:牛磺酸与葛根素药物动力学行为相互影响研究
    1.血浆中葛根素测定方法的建立
        1.1 实验材料
        1.2 方法与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2.血浆中牛磺酸的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2.1.实验材料
        2.2.方法与结果
        2.3.讨论
        2.4 小结
    3.牛磺酸与葛根素药物动力学行为相互影响研究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 讨论
    4.小结
第六章:牛磺酸与葛根素药效相互影响研究
    1.对氯仿诱发小鼠心率失常的影响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受试药物
        1.2 实验方法和结果
        1.3 讨论
    2.对垂体后叶素所致大鼠心肌缺血的影响
        2.1.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试剂、试药: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3 讨论
    3.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8)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中医证型的关系及通心络胶囊干预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名词及缩写词 前言 第一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认识及辨证特点实质研究
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医病名认识
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医病因病机
    2.1 病因认识
    2.2 病机认识
    2.3 病机转化
    2.4 病势发展转归
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医辨证分型研究
    3.1 辩证分型标准
    3.2 临证分型
4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医辨证实质研究进展
    4.1 冠状动脉造影与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
    4.2 QT离散度和JT离散度与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
    4.3 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检查与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
    4.4 超声心动图心功能检查与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
    4.5 血脂与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
    4.6 白蛋白与冠心病中医辩证分型
    4.7 血液流变学与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
    4.8 血管活性物质及凝血/纤溶系统与冠心病中医辩证分型的关系
    4.9 血清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
    4.10 血清微量元素、自由基与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
    4.11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基本概念及载脂蛋白E基础和临床研究
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基本概念及发病机制
    1.1 基本概念
    1.2 流行病学
    1.3 危险因素
    1.4 发病机制
2 载脂蛋白E结构和功能
    2.1 ApoE的结构
    2.2 ApoE的功能
3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及频率分布
    3.1 ApoE基因多态性
    3.2 ApoE基因多态性的频率分布
4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对血脂代谢的影响
    4.1 ApoE与血脂水平
    4.2 ApoE基因多态性对脂代谢的影响
    4.3 ApoE基因多态性影响脂质代谢机理
5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相关性研究
    5.1 ApoE基因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
    5.2 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5.3 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发病风险关系研究
    5.4 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发生年龄
    5.5 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抑郁、认知障碍
    5.6 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病变严重程度
    5.7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2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2.1 观察指标
    2.2 检测方法
    2.3 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正常对照组与冠心病组ApoE基因表型分布比较
    3.2 正常对照组与冠心病组ApoE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比较
    3.3 冠心病组的中医辨证分型
    3.4 冠心病组不同中医证型的ApoE基因表型分布比较
    3.5 冠心病组不同中医证型的ApoE等位基因频率比较
4 讨论
    4.1 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相关性
    4.2 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中医证型的相关性
    4.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对通心络胶囊干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作用的影响
1 临床资料
    1.1 试验设计
    1.2 病例选择
    1.3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1.4 疗效评定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2.2 治疗组
    2.3 合并用药
3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3.1 一般记录项目
    3.2 观察记录项目
    3.3 检测方法
    3.4 统计分析方法
4 结果
    4.1 两组冠心病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比较
    4.2 两组冠心病患者ApoE基因表型分布比较
    4.3 两组冠心病患者ApoE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比较
    4.4 两组冠心病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型总积分疗效比较
    4.5 两组冠心病患者ApoE基因多态性治疗前后中医证型积分的比较
    4.6 两组冠心病患者不同ApoE基因型治疗前后调脂疗效比较
5 讨论
    5.1 ApoE基因多态性对血脂代谢的影响
    5.2 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中医证型相关性的研究
    5.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实验研究-通心络胶囊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的影响
实验一 通心络胶囊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血脂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分析方法
    4 实验结果
    5 小结
实验二 通心络胶囊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分析方法
    4 实验结果
    5 小结
实验三 通心络胶囊干预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机理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分析方法
    4 实验结果
    5 小结
讨论
    1 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特点
    2 通心络胶囊作用特点分析
    3 通心络胶囊干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机理分析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附录
1 载脂蛋白E不同基因型测序电泳图和序列图
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文献综述
    2.1 ApoE基因多态性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研究概况
    2.2 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客观化的研究进展
    2.3 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述要
    2.4 冠心病中药注射剂治疗现状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历

(9)葛根素对小白鼠乳房发育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乳腺形态结构与乳腺发育的调控
        1.1.1 乳腺形态结构
        1.1.2 乳腺的发育及调控
        1.1.2.1 雌激素与乳腺发育
        1.1.2.2 孕激素与乳腺发育
        1.1.2.3 生长激素与乳腺发育
        1.1.2.4 催乳素(PRL)与乳腺发育
        1.1.2.5 其他激素与乳腺发育
        1.1.2.6 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与乳腺发育
    1.2 植物雌激素研究概况
        1.2.1 植物雌激素的促乳腺作用
    1.3 葛根素的研究概况
        1.3.1 葛根素的来源与化学结构
        1.3.2 葛根素的药理学研究概况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2 试验研究
    2.1 葛根素对小白鼠体重、乳腺发育及泌乳功能的影响
        2.1.1 葛根素小白鼠对体重、乳腺发育的影响
        2.1.1.1 试验材料
        2.1.1.2 数据分析
        2.1.2 方法
        2.1.2.1 试分组情况
        2.1.2.2 给药方法
        2.1.2.3 小白鼠体重检测
        2.1.2.4 小白鼠乳腺发育指标的检测
        2.1.3 结果
        2.1.3.1 葛根素对小鼠体重(增重值)及乳腺重量(重量比值)的影响
        2.1.3.2 葛根素对乳腺组织结构的影响
        2.1.3.3 葛根素对小鼠乳腺实质、乳腺域及其百分比的影响
        2.1.3.4 葛根素对小鼠乳腺导管数量的影响
        2.1.3.5 葛根素对小鼠泌乳量的影响
        2.1.3.6 葛根素对仔鼠体重的影响
        2.1.4 讨论
        2.1.4.1 关于葛根素对小鼠体重增重的影响
        2.1.4.2 关于葛根素对小鼠乳腺发育的影响
        2.1.4.2.1 对乳腺组织重量及其与体重百分比的影响
        2.1.4.2.2 对乳腺实质、乳腺域及其百分比的影响
        2.1.4.2.3 对乳腺导管发育的影响
        2.1.4.3 葛根素对泌乳量及仔鼠体重增长的影响
        2.1.5 小结
    2.2 葛根素对血清激素含量的影响
        2.2.1 材料与方法
        2.2.1.1 试验材料
        2.2.1.2 数据分析
        2.2.2 方法
        2.2.2.1 试分组情况
        2.2.2.2 给药方法
        2.2.3 小鼠血清中孕酮(P)含量的检测
        2.2.3.1 小鼠血清中雌二醇(E_2)含量的检测
        2.2.3.2 小鼠血清中生长激素(GH)含量的检测
        2.2.3.3 小鼠血清中催乳素(PRL)含量的检测
        2.2.4 结果
        2.2.4.1 葛根素对小鼠血清中孕酮(P)含量的影响
        2.2.4.2 葛根素对小鼠血清雌二醇(E2)含量的影响
        2.2.4.3 葛根素对小鼠血清中生长激素(GH)含量的影响
        2.2.4.4 葛根素对小鼠血清中催乳素(PRL)含量的影响
        2.2.5 讨论
        2.2.5.1 葛根素对小鼠血清孕酮(P)含量的影响
        2.2.5.2 葛根素对小鼠血清雌二醇(E2)含量的影响
        2.2.5.3 葛根素对小鼠血清生长激素(GH)含量的影响
        2.2.5.4 葛根素对小鼠血清催乳素(PRL)含量的影响
        2.2.6 小结
    2.3 葛根素对摘除卵巢小鼠乳腺及其激素含量的影响
        2.3.1 实验材料
        2.3.1.1 实验动物
        2.3.1.2 药品与试剂
        2.3.1.3 主要仪器设备
        2.3.1.4 数据分析
        2.3.2 实验方法
        2.3.2.1 双侧卵巢摘除小鼠模型的建立
        2.3.2.2 动物分组及给药
        2.3.3 检测卵巢摘除小鼠体重及乳腺发育指标的测定
        2.3.3.1 小鼠血清中雌二醇(E2)含量的测定
        2.3.3.2 小鼠血清中孕酮(P)含量的测定
        2.3.3.3 小鼠血清中生长激素(GH)含量的测定
        2.3.3.4 小鼠血清中催乳素(PRL)含量的测定
        2.3.4 结果
        2.3.4.1 葛根素对卵巢摘除小鼠体重的影响
        2.3.4.2 葛根素对摘除卵巢小鼠乳腺重量及乳腺系数的影响
        2.3.4.3 葛根素对摘除卵巢小鼠乳腺实质、乳腺域、乳腺实质/乳腺域的影响
        2.3.4.4 葛根素对摘除卵巢小鼠血清 E_2含量的影响
        2.3.4.5 葛根素对摘除卵巢小鼠血清中孕酮(P)含量的影响
        2.3.4.6 葛根素对摘除卵巢小鼠血清中生长激素(GH)含量的影响
        2.3.4.7 葛根素对摘除卵巢小鼠血清中催乳素(PRL)含量的影响
        2.3.5 讨论
        2.3.5.1 葛根素对摘除卵巢小鼠体重及乳腺发育的影响
        2.3.5.2 葛根素对摘除卵巢小鼠血清雌二醇(E2)含量的影响
        2.3.5.3 葛根素对摘除卵巢小鼠血清中孕酮(P)含量的影响
        2.3.5.4 葛根素对摘除卵巢小鼠血清中生长激素(GH)含量的影响
        2.3.5.5 葛根素对摘除卵巢小鼠血清中催乳素(PRL)含量的影响
        2.3.5 小结
    2.4 葛根素对乳腺组织雌激素及孕酮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
        2.4.1 实验材料
        2.4.1.1 实验动物
        2.4.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2.4.1.3 数据分析
        2.4.2 方法
        2.4.2.1 实验分组情况及给药方法
        2.4.2.2 PCR 引物的设计及合成
        2.4.2.3 小鼠乳腺组织总 RNA 的提取
        2.4.2.4 荧光定量 RT-PCR 方法检测小鼠孕酮和雌激素受体的基因表达
        2.4.3 结果
        2.4.3.1 荧光定量 RT-PCR 方法检测在小鼠乳腺组织中目的受体基因的表达
        2.4.3.1.1 荧光定量 RT-PCR 检测目的受体基因表达的电泳结果
        2.4.3.1.2 目的受体基因的荧光定量 RT-PCR 产物测序结果
        2.4.3.1.3 荧光定量 RT-PCR 检测目的受体基因表达相关曲线状况的评价
        2.4.3.1.4 目的受体和β-Actin 基因表达荧光定量 RT-PCR 熔解曲线状况
        2.4.3.1.5 目的受体和β-Actin 基因表达荧光定量 RT-PCR 扩增效率曲线状况
        2.4.3.1.6 目的受体基因的荧光定量 RT-PCR 产物 Ct 值
        2.4.4 讨论
        2.4.5 小结
3 全文讨论
    3.1 葛根素对体重及乳腺发育的影响
    3.2 葛根素对血清激素含量的影响
        3.2.1 葛根素对小鼠血清雌二醇(E2)含量的影响
        3.2.2 葛根素对小鼠血清孕酮(P)含量的影响
        3.2.3 葛根素对小鼠血清生长激素(CH)含量的影响
        3.2.4 葛根素对小鼠血催乳素(PRL)含量的影响
    3.3 葛根素对乳腺组织中激素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
4. 全文结论
本论文主要创新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清热解毒益气活血法治疗2型糖尿病并脑梗塞的理论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理论研究
    一、“气虚血瘀”是糖尿病并脑梗塞的发病基础
        (一) 脾气虚是糖尿病主要病机
        (二) 脾与脑
        (三) 脾气亏虚是中风致病的基础
        (四) 瘀血是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主要病因
        (五) 结论气虚血瘀是2 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发病基础
    二、“毒损脑络”是2 型糖尿病并脑梗塞的病机关键
        (一) 毒的概述
        (二) 络脉
        (三) 脑络与脑神
        (四) 毒损脑络的病理演变及生物学基础
    三、清热解毒益气活血为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基本治法
        (一) 益气健脾为治本之法
        (二) 活血化瘀为重要治法
        (三) 清热解毒为治法关键
        (四) 应用清热解毒法的相关依据
    四、几点说明
        (一) 对毒的认识说明
        (二) 对清热解毒的说明
        (三) 辨证论治为主导
        (四) 药物的归经问题
临床研究
    一、病例诊断标准
        (一) 西医诊断标准
        (二) 中医诊断标准
    二、试验病例标准
        (一) 病例纳入标准
        (二) 病例排除标准
        (三) 病例剔除标准
        (四) 病例脱落标准
    三、临床资料
        (一) 病例来源及分组
        (二) 一般情况资料
    四、观察及治疗方法
        (一) 治疗方法
        (二) 观察指标及观察时点
    五、疗效判定
        (一) 中医临床证候疗效判定
        (二) 神经功能缺损疗效判定
        (三) 认知功能疗效判定
        (四) 日常生活能力疗效判定
        (五) 生活质量评定
        (六) 实验室疗效指标
        (七) 综合疗效判定标准
        (八) 安全性评价标准
    六、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
    一、中医证候改善情况
    二、中医证候总积分改善情况
    三、中医单项证候积分变化
    四、神经系统功能改善情况
        (一) 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
        (二) 认知障碍改善情况
        (三) 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
    五、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六、治疗前后两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水平、胰岛素敏感指数情况
    七、血液流变学改善情况
    八、血脂改善情况
    九、血浆内皮功能指标改善情况
    十、血清炎性标志物清除情况
    十一、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十二、安全性指标分析结果
临床疗效分析
    一、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二、改善症状体征
    三、改善神经系统功能
    四、改善生活质量
    五、调整血糖水平
    六、改善胰岛功能
    七、改善血流变状况
    八、调整血脂水平
    九、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十、清除血清炎性标志物
    十一、临床综合疗效分析
讨论
    一、炎症与2 型糖尿病
    二、炎症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
    三、炎症反应与动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性
    四、中医治则确立及方药组成和分析
        (一) 中药功效溯源
        (二) 中药现代药理研究
    五、益消复瘫汤作用机制分析
        (一) 保护血管内皮功能
        (二) 抑制炎症反应
        (三) 改善胰岛素抵抗
        (四) 调整血糖水平
        (五) 改善血流变学状态,降低血脂水平
    六、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四、普乐林注射液的安全性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注射剂配伍应用问题浅析[J]. 刘磊刚. 河南中医, 2014(07)
  • [2]葛根素注射液含量测定、体内代谢及其对CYP2E1活性的影响[D]. 李丹. 河南大学, 2014(03)
  • [3]葛根素对小鼠血清中激素含量和乳腺组织中受体表达量的影响研究[D]. 韩慧.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1(11)
  • [4]葛根素注射液溶血毒性机制研究[D]. 王洪宝.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0(04)
  • [5]中药注射剂安全性评价体系的研究[D]. 衣冉. 山东大学, 2009(S1)
  • [6]葛根素注射液致溶血反应的机制研究[D]. 侯少贞.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10)
  • [7]克服溶血的复方葛根素注射制剂生物评价研究[D]. 李耿.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10)
  • [8]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中医证型的关系及通心络胶囊干预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 韩旭.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8(12)
  • [9]葛根素对小白鼠乳房发育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D]. 巴音吉日嘎拉.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8(11)
  • [10]清热解毒益气活血法治疗2型糖尿病并脑梗塞的理论与临床研究[D]. 孙志升.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8(10)

标签:;  ;  ;  ;  ;  

葛根素注射液的安全性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