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东地区构造变形特征及分区

塔东地区构造变形特征及分区

一、塔东地区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分区(论文文献综述)

李凤丽[1](2021)在《瓦斯生运聚散的构造动力学过程及数值模拟研究 ——以阳泉矿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构造演化为主线,在区域地质背景、野外构造观测、煤田地质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构造岩的显微变形特征及包裹体分析,研究了阳泉矿区构造变形和演化特征及其对煤层沉积、埋藏和变形的控制作用,分析了构造变形期的应力-应变环境。结合不同类型煤体结构分布、构造煤孔裂隙结构和甲烷吸附特性的系统表征,应用CBMHS V1.0软件模拟了阳泉矿区瓦斯生运聚散的动力学过程,深刻揭示了矿区瓦斯演化的构造控制机理。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阳泉矿区褶皱构造较为发育,以NNE-NE向褶皱为主,控制着矿区的整体构造形态;近EW向、NW向褶皱发育相对较少,对矿区构造形态的影响相对较小。根据构造类型及其组合形式、变形程度的差异,将矿区分为西部大型褶皱发育区、东北部弱褶皱变形区、中部叠加褶皱发育区、中东部弱褶皱变形区、中南部断褶区和南部复杂叠加褶皱区等6个构造变形区,揭示了阳泉矿区主体构造格局形成于燕山中期上地壳中低温条件下的脆性-脆韧性变形环境。(2)在区域构造演化的控制下,研究区聚煤基底较为平坦,基本处于海陆交互相的沉积环境,沉积了石炭-二叠纪煤系。聚煤作用结束后,阳泉矿区先后经历了印支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三期构造运动,分别形成近EW向、NNE-NE向和NW向褶皱和断裂构造,不仅改造了煤层的原始赋存状态,还控制着煤体变形和构造煤的分布。3煤和15煤构造变形相对较弱,以脆性变形为主,I、II、III类煤体结构均有发育,以II类煤体结构为主,II类和III类煤体结构多沿褶皱轴部展布,集中分布在褶皱轴部、褶皱叠加区以及断裂和褶皱叠加区等构造复杂区。(3)煤的构造变形影响其孔-裂隙结构及瓦斯吸附能力。随着煤体变形程度的增加,显微裂隙结构复杂性增强,空间分布非均质性减小;孔体积和孔比表面积增大(尤其是大孔和介孔),孔隙形态渐趋复杂,大孔之间的连通性减小。煤的微孔和介孔具有多重分形特征,且随着煤体变形的增强,孔径分布趋于连续和均匀、连通性增强。甲烷等温吸附实验、吸附特征曲线以及表面自由能分析表明,随着煤体变形程度的增加,煤的甲烷吸附能力逐渐增加。煤体变形主要是通过影响煤的孔隙结构进而影响煤的甲烷吸附行为,在煤体变形过程中,孔隙(尤其是1-10 nm孔径段孔隙)逐渐增多,孔体积和孔比表面积增大,孔径分布趋于连续和均匀,是强变形构造煤瓦斯吸附能力增强的主要原因。(4)通过数值模拟将研究区瓦斯生运聚散动力学过程划分为6个阶段,即阶段I(晚石炭世-早二叠世)、阶段II(中二叠世-晚三叠世)、阶段III(早中侏罗世)、阶段IV(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阶段V(晚白垩世)和阶段VI(新生代)。阶段I为浅埋藏生物成因气阶段,煤层生成少量的生物成因气;阶段II为煤层快速沉降阶段,煤层开始第一次生烃,生气量较少,聚散作用微弱,含气量较低;阶段III为煤层埋深波动阶段,煤层生气量极少,但气体散失作用依然存在,煤层含气量和储层压力下降;阶段IV为煤层第二次生烃阶段,在高异常古地热场作用下,煤层大量生气,并伴随着强烈的扩散散失、盖层突破散失和渗流散失作用,是研究区瓦斯演化的关键阶段;阶段V和阶段VI煤化作用完全停止,为瓦斯散失阶段。(5)构造是瓦斯生运聚散演化过程的主控因素。区域构造背景下,煤层的沉积、埋藏、抬升、构造热事件以及矿井构造的发育共同控制着煤的受热-成熟-生烃-聚集-散失的动力学过程。聚煤期构造通过控制研究区聚煤基底及沉积环境控制煤层的煤质特征、煤厚及展布,进而影响煤层瓦斯的生成和散失。印支期构造作用主要通过控制煤层的沉降,进一步控制煤层瓦斯的生成和散失;燕山期,瓦斯生运聚散演化最为活跃,构造热事件是影响本期煤层瓦斯生成和散失的主控因素,同时,构造应力场的转变及矿区构造形态也是影响煤层瓦斯聚散行为的重要因素;喜马拉雅期,瓦斯演化以散失作用为主,矿区构造形态以及矿井构造的展布继续控制着煤层瓦斯的聚散过程。(6)构造应力作用下构造煤的发育和分布也显着影响着瓦斯的运移、聚集和散失。一方面,弱变形构造煤的渗透性强于强变形构造煤,研究区弱变形和强变形构造煤分布区在燕山期分别表现出较强和较弱的瓦斯渗流散失作用;另一方面,强变形构造煤吸附空间和吸附势明显高于原生结构煤,表现出更强的瓦斯吸附能力,研究区强变形构造煤的发育对区内3煤和15煤瓦斯的聚集及高瓦斯含量区的分布具有重要控制作用。该论文有图98幅,表20个,参考文献297篇

张磊[2](2020)在《准噶尔地区石炭纪盆地地质结构、充填及成因机制》文中指出准噶尔盆地位于中亚造山带腹部,是研究中亚地区古生代增生造山活动的理想场所,同时也是油气资源勘探的重要领域,因此对其开展石炭系结构和原型盆地的研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论文综合利用大量盆缘露头、盆内深钻井、二维及三维地震剖面,刻画了石炭纪盆地的平面展布特征,并结合录井分析、岩心观察和地震相等方法揭示了石炭纪盆地的物质组成和沉积充填特征。通过地震剖面解释、典型石炭系断陷的几何学与运动学分析,揭示了两期“断-坳”结构特征及断层对石炭纪断陷盆地发育过程的控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亚地区大地构造背景,建立了准噶尔盆地及邻区石炭纪多岛洋格局的演化模型,揭示了洋盆俯冲回撤机制(roll-back)对盆地发育的控制作用。综合运用岩石学、年代学、古生物地层学、地震地层学,将石炭系自下而上划分为:滴水泉组(C1d)、松喀尔苏组(C1s)、双井子组(C1-2s)、巴塔玛依内山组(C2b)和石钱滩组(C2sq)。其中,滴水泉组为前裂陷期(pre-rift)层序,岩性主要为一套海陆交互相粗碎屑岩;松喀尔苏组为同裂陷期(syn-rift)层序,主要为一套水下喷发的火山岩夹火山碎屑岩;双井子组为后裂陷期(post-rift)层序,发育一套海陆过渡相沉积岩;巴塔玛依内山组为同裂陷期(syn-rift)层序,主要为一套陆上喷发的火山岩建造;石钱滩组为后裂陷期(post-rift)层序,发育一套湖相、浅海相沉积。石炭纪断陷呈现两期“断-坳”结构,其中,C1s和C1-2s分别为第1期断陷、坳陷层序,C2b和C2sq为第2期断陷、坳陷层序。断陷的发育多为侧向生长、连接的方式,并在其内部识别出多个不整合。石炭纪末断陷普遍发生反转,上石炭统被大量剥蚀,石炭系顶部形成区域性不整合。下石炭统共识别1 14个断陷,整体呈NW-SE向展布;上石炭统共识别58个断陷,整体呈NWW-SEE向展布,早、晚石炭世两期断陷的方位发生了约15°的逆时针旋转。根据断陷的分布特征,从北向南可依次划分出4排石炭纪沉积岩、火山岩分布带:①乌伦古-野马泉、②陆梁-五彩湾-大井、③莫索湾-白家海-北三台-吉木萨尔-古城、④沙湾-阜康-博格达分布带。其中第2和第3排带发育石炭纪地层最多,第1和第4排带发育相对较少。准噶尔地区石炭纪盆地的地质属性包括弧前、弧内、弧后断陷/坳陷盆地、裂陷盆地和前陆盆地等,其形成演化主要受额尔齐斯洋、卡拉麦里洋和北天山洋俯冲回撤作用控制(roll-back)。论文综合建立了准噶尔盆地及邻区石炭纪多岛-洋汇聚拼贴的演化模型。在阿尔泰弧、准东多岛弧、陆梁弧、准噶尔-吐哈地块顺时针旋转拼贴的过程中,由于岛弧地体相对俯冲洋盆的旋转速率更快、旋转角度更大,导致发育在岛弧上晚石炭世断陷的方位相对于早石炭世断陷发生了逆时针迁移。

马新海,王年梅,田小彬[3](2019)在《塔东地区震旦系白云岩成因及储层发育模式》文中研究表明塔东地区震旦系顶部发育一套稳定分布的白云岩,厚度在24~799 m。目前,对于这套白云岩的储层特征、成因机制和控制因素尚未形成统一认识,制约了塔东地区震旦系的勘探突破。文中利用钻井、岩心、薄片鉴定和地球化学等数据,分析了震旦系白云岩的储层特征、成因机制及有利储层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塔东地区震旦系白云岩为一套碳酸盐台地相-缓坡相沉积产物,依据岩石结构特征及成因机制可以划分为结晶白云岩、颗粒白云岩和微生物白云岩三大类岩石类型;白云岩成因主要为准同生期海水成岩模式和埋藏成岩模式,2种成因白云岩在纵向上可区分;震旦系白云岩储层发育受沉积相带、热液及构造作用3个因素控制,3种控制作用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白云岩化的机制。

冯子辉,李强,张亚金,王显东,张振伟[4](2019)在《古城低凸起奥陶系油气成藏条件与分布规律》文中认为油气成藏条件与分布规律一直是制约古城低凸起油气勘探的重要因素。根据岩心、薄片、分析化验、地球物理及测试压裂等资料,对古城低凸起奥陶系成藏条件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古城低凸起气源条件优越,具备形成规模气藏的资源潜力,构造定型时间早,后期调整微弱,油气保存条件好;奥陶系颗粒滩相灰岩经早期云化作用叠加裂缝和热液溶蚀改造,局部优化形成裂缝—洞型优质白云岩储层,是油气良好储集空间;多期活动的断裂形成大量裂缝,沟通了深部热液,改善了储层,还作为沟通深部油气源通道,控制油气藏的形成;古城低凸起发生了2期油气充注,第1期充注发生在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以成熟液态烃类为主,第2期充注主要发生在喜山期,以原油裂解气为主;鹰山组三段白云岩气藏为喜山期充注的裂缝—孔洞型岩性气藏,油气成藏分布主要受控于优质储层、构造活动、断裂、油气源和盖层条件。

徐睿鑫[5](2018)在《英吉苏地区构造模式及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文中研究表明英吉苏地区是塔东重要的油气聚集区之一。近年来,中石油(包括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华北油田分公司和大庆油田公司)在塔东地区已部署实施40口探井,取得了一些油气勘探的突破,但至今尚未提交探明油气储量。这一方面反映出塔东地区油气勘探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另一方面也说明塔东地区勘探程度较低,地震资料的消化吸收及相关技术需要进一步分析研究。本文从精细的构造解释入手,结合构造发育史,详细分析阐述研究区的构造模式。通过对研究区构造特征的分析,归纳总结了研究区的3类一级构造模式和8类二级构造模式。早期挤压模式:包括有叠冲、背冲和对冲3个构造样式;中期隆升剥蚀模式:包括有侵蚀潜山、高角度不整合构造样式;晚期压扭模式:包括有滑脱褶皱、断层传播褶皱和正花状构造样式。在此基础上,对油气藏类型及油气分布进行了分析。研究区内主要的生油气层段为寒武下奥陶系泥岩,同时具备与上覆地层沟通的通源断裂,具有油气聚集成藏的潜力;研究区储层发育,主要为志留系、泥盆系和侏罗系的砂岩,其中泥盆系和志留系的孔、渗条件中等,侏罗系孔、渗条件较好,但都是气藏的良好储层;研究区构造圈闭发育,且规模较大,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盖层条件一般,主要是志留系、泥盆系这两套主力层段泥岩不发育,缺乏区域性盖层,这是限制研究区油气成藏的不利因素之一;具有完整背斜形态的滑脱褶皱、断层传播褶皱等构造圈闭应是油气勘探的首选,主要是因为在缺乏区域性盖层的条件下,背斜在局部盖层发育的情况下就可以形成有利的构造圈闭,提供良好的油气聚集场所。最终,提出研究区内的龙口2号和维马2号构造圈闭是有利的油气勘探重点目标。

田蜜,赵永强,罗宇,马玉春,周雨双,张根法[6](2016)在《塔东北草湖地区差异构造变形特征与动力学过程探讨》文中指出草湖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东北部与库鲁克塔格隆起的结合部位,该区古生界—中生界地层保存比较齐全,较完整地记录了塔里木盆地东北缘的构造演化。基于最新二维地震资料构造解释,利用断层相关褶皱分析技术,对草湖地区构造变形样式、运动学特征进行了精细解析。研究表明,草湖地区断裂变形具有"上下分层、南北分段、东西分带"的特征,断裂活动总体上具有逆冲兼压扭性质,主要发育海西晚期、印支期、燕山中期3期构造变形,均具有断层相关褶皱的几何学特征。在构造变形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典型地震测线剖面,利用平衡剖面技术,恢复了草湖地区的构造演化历史,即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的构造运动,奠定了研究区及周缘的隆凹格局,主要形成了阿克库勒凸起、草湖凹陷、尉犁鼻凸;海西晚期,发育逆冲滑脱断层;印支期、燕山期继承性的压扭走滑下,最终形成该区的构造格局。

金建斌,郭瑞清,木合塔尔·扎日,王克卓,朱志新[7](2016)在《新疆库鲁克塔格西段青白口纪末期伸展构造》文中提出系统分析记录库鲁克塔格地块西段青白口系及古元古代基底顶部构造样式,认为其变形组合特征总体反映了NW向顺层拆离滑脱构造机制。青白口系顶部卷入变形流纹岩及南华系底部未变形流纹岩测年数据显示,本次滑脱构造变形时代限定在(841.0±1.4)Ma738.9±5.4Ma,表明构造变形可能对应Rodinia超大陆裂解事件,为此次构造事件塔里木东北缘地壳变形记录。

金建斌[8](2016)在《新疆库鲁克塔格西段古生代构造变形特征及构造演化》文中认为库鲁克塔格地块位于塔里木地块东北缘,处于塔里木克拉通与南天山造山带的结合部位,是研究古南天山洋地质构造演化过程的重要窗口。本次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附《兴地阿匍口地区五幅1:5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在库鲁克塔格地块西段进行了大量野外地质调查,重点针对其构造变形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合库鲁克塔格西段的区域地质背景以及前人研究资料对库鲁克塔格地块古生代构造变形的形成机制及地质意义进行了讨论,对其新元古代中晚期至古生代晚期的地质演化过程进行了探讨。主要得到了以下认识:(1)确定了库鲁克塔格西段辛格尔韧性剪切带为代表的古生代挤压构造变形。发现研究区中部的新元古代中晚期岩层中发育一条近东西向展布,右行剪切的韧性剪切带,为辛格尔断裂在研究区内的延伸部分,是在SN向主压应力及东西向剪应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般韧性剪切带,与研究区内广泛发育的大量同期SN向压扁构造变形相配套,显示区域SN向的挤压构造背景。锆石U-Pb年代学测试得到剪切带中右行剪切变形的辉长岩脉成岩年龄为415.93±0.91Ma,限定韧性变形的变形期时代在早泥盆纪之后,与区域与挤压构造体制有关的岩浆事件时代相应,代表本次构造事件的主变形期。(2)查明了新元古代中晚期-早古生代的两期伸展构造。早期主要发育于新元古代早中期岩层中,以青白口系底部与古元古代基底之间存在一条韧性拆离断层及与之配套的一系列指向NW-SE的伸展滑脱构造组合为构造标志,根据构造交切关系及同位素年龄测试结果,推断其变形时代在841.0738.9Ma期间。晚期以广泛发育密集平行发育的基性超基性岩墙群为标志,根据前人研究结果限定这些岩墙的形成时代为820Ma650Ma,延续了早期伸展构造体制。(3)提出自新元古代至古生代晚期至少发生过两次构造应力场的转变。第一次发生于738.9Ma650Ma之间,区域最大伸展方向由NW向转变为NE向,并伴有近EW向的左行剪切作用;第二次发生于650Ma458Ma,构造应力场从NE或NW向的最小主压应力方向转变为SN向最大主压应力方向,完成了伸展构造体制向挤压构造体制的转换。(4)厘定了库鲁克塔格西段的构造变形序列。自新元古代中晚期至古生代晚期划分为新元古代中晚期、新元古代晚期至早古生代、古生代早中期以及古生代晚期四个构造世代。(5)以板块构造理论为基本思想,以洋-陆转换过程为主线探讨了塔里木北缘的构造演化过程。总之,本文以库鲁克塔格西段古生代构造变形特征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研究及室内显微构造分析,厘定了新元古代以来至古生代晚期的构造变形序列,确定了库鲁克塔格西段由伸展构造体制向挤压构造体制的构造机制转换,通过同位素年代学并结合前人研究资料限定了各构造阶段的变形时限,推导出新元古代末期至古生代初期古南天山洋由扩张转为收缩的构造应力场变化特征。为探讨塔里木北缘地质构造演化及动力学特征提供了系统、详细的数据和资料。

何碧竹,焦存礼,许志琴,蔡志慧,刘士林,张建新,李海兵,张淼[9](2015)在《塔里木盆地显生宙古隆起的分布及迁移》文中指出塔里木盆地属于多期叠合盆地,存在多期不整合与古隆起构造,二者的形成及发育密切相关。利用钻井、地震、野外露头等综合资料,开展了盆地尺度的构造层、不整合结构构造、累积最小生长指数分析,进一步了解盆地内多个古隆起的分布、成因及隆升过程,特别是和田、塔中、塔北、巴楚、塔东古隆起及其内部的形成演化。发现盆地内不同时期古隆起构造变形和展布与盆地周缘造山带构造作用相响应。早古生代以来盆地内古隆起经历了6次大的迁移,每次迁移的动力来源于该时期盆地周缘的板块边缘或造山带的构造活动。根据隆起形成的主控因素,塔里木盆地古隆起主要可分为4种成因类型,包括断控隆起、继承性隆起、前陆盆地前缘隆起和构造古地理隆起等。古隆起隆升的差异还体现在隆起区内不同部位上,对油气成藏有重要意义。

赵勇[10](2014)在《塔东地区寒武系白云岩储层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综合利用钻井岩芯、地震、测井及测试等资料对塔东地区寒武系白云岩储层基本特征、储层地球化学特征及储层成因机制与模式进行了研究。本次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通过薄片观察、电子探针分析,在塔东地区寒武系白云岩储层中发现了羽毛状自生伊利石沉淀,丰富了区内热液作用的矿物学标志。2.在岩芯薄片观察及阴极发光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碳、氧稳定同位素、微量及稀土元素、X衍射有序度分析,认为研究区寒武系白云岩储层经历了至少三期溶蚀作用:第I期热液溶蚀作用、有机酸溶蚀作用、第II期热液溶蚀作用;其中,第I期热液溶蚀作用发生于早成岩期,对应加里东中期;第II期热液溶蚀作用发生于中-晚成岩期,对应海西晚期。3.通过岩芯薄片观察及阴极发光特征分析,认为区内寒武系存在五期破裂作用:①加里东中期构造-热液破裂作用,对应第I期热液作用,主要表现为构造裂缝内鞍形白云石在阴极射线下近于不发光-发暗玫瑰色光,并且可被缝合线改造;②加里东晚期构造破裂作用,构造裂缝内方解石完全充填,阴极射线下不发光,切割缝合线;③海西早期构造破裂作用,构造裂缝内方解石完全充填,阴极射线下发暗桔黄色光,可被后期发亮桔黄色光方解石构造缝切割或被第II期热液石英交代;④海西晚期构造-热液破裂作用,对应第II期热液作用,缝内自生石英、亮桔红色光鞍形白云石、亮桔黄色光方解石充填;⑤印支期构造破裂作用,构造裂缝内方解石完全充填,阴极射线下发暗桔黄色光,切割上一期构造裂缝内发亮桔红色光鞍形白云石和发亮桔黄色光方解石。4.通过岩芯及铸体薄片观察、发现塔东地区寒武系白云岩储层的储渗空间有:晶间孔、晶间溶孔、溶蚀孔洞、沿缝溶蚀孔隙;结合测井及测试分析,认为研究区寒武系白云岩地层存在两种类型的储层,分别为溶蚀孔隙型储层和溶蚀孔洞型储层。在测井曲线上,溶蚀孔隙型储层表现为:GR介于11-41API,电阻率介于110-2000.m,AC介于45.5-49.3μs/ft,中子孔隙度介于0.56-0.82,DEN介于2.68-2.8g/cm3;溶蚀孔洞型储层表现为:GR介于10-20API,电阻率介于10-1000.m,AC介于49.9-53.5μs/ft,中子孔隙度介于0.8-2.9,DEN介于2.6-2.72g/cm3。发育分布上,两类储层都主要发育分布于上寒武统(累计厚度为513.52米占96.6%),其中,溶蚀孔洞型储层共发育43小层,累计厚度332.14米,占储层总厚度的62.48%;溶蚀孔隙型储层共发育35小层,累计厚度199.43米,占储层总厚度的37.52%;在纵向上,两类储层的发育均具有非均质性,同一纯白云岩段,有的能够成储层,有的则不能。5.通过实测孔隙度、渗透率数据、测井解释孔隙度、压汞数据分析,结合中石油碳酸盐岩储层分类标准,认为区内寒武系白云岩溶蚀孔洞型储层为Ⅳ-Ⅲ类储层,溶蚀孔隙型储层为Ⅳ类储层。两类储层的孔-渗相关性差,孔隙喉道小,连通性差,岩性致密,非均质性强。6.通过岩芯及薄片观察,发现研究区寒武系存在六种类型的白云石:①粉-微晶白云石;②粉-中晶它形脏白云石;③粉-中晶较自形白云石;④中-粗晶脏白云石;⑤中-粗晶较干净白云石;⑥鞍形白云石;结合各类型白云石的地球化学数据分析,认为区内寒武系白云石的成因机制包括:蒸发泵、渗透回流、浅埋藏、热液白云石化作用机制,并且同类白云石往往是多种成因机制叠加的产物。

二、塔东地区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分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塔东地区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分区(论文提纲范文)

(1)瓦斯生运聚散的构造动力学过程及数值模拟研究 ——以阳泉矿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1.5 论文工作量
2 研究区构造特征及演化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区域构造变形特征及岩浆活动
    2.3 阳泉矿区构造变形特征
    2.4 显微变形特征及应力-应变环境
    2.5 小结
3 煤层发育的构造控制
    3.1 煤层发育特征
    3.2 煤层形成与赋存的构造控制
    3.3 煤变质的构造控制
    3.4 煤变形的构造控制
    3.5 小结
4 构造煤孔-裂隙结构特征及瓦斯吸附特性
    4.1 构造煤裂隙结构特征
    4.2 构造煤孔隙结构特征
    4.3 构造煤瓦斯吸附特性
    4.4 小结
5 瓦斯生运聚散演化模拟及其构造控制
    5.1 埋藏史
    5.2 热成熟史
    5.3 瓦斯演化过程模拟
    5.4 瓦斯生运聚散演化的构造控制
    5.5 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准噶尔地区石炭纪盆地地质结构、充填及成因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1.1.2 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大陆造山带理论研究进展
        1.2.2 中亚造山带研究进展
        1.2.3 弧相关盆地研究进展
        1.2.3.1 弧前盆地系统
        1.2.3.2 弧内盆地
        1.2.3.3 弧后盆地
        1.2.4 准噶尔盆地及周缘古生代构造演化研究现状
        1.2.5 准噶尔盆地石炭系研究现状
        1.2.5.1 准噶尔盆地石炭系地层研究进展
        1.2.5.2 准噶尔盆地石炭系地质结构研究进展
        1.2.5.3 准噶尔盆地石炭纪构造-沉积环境研究现状
        1.2.5.4 准噶尔盆地石炭系油气勘探现状
        1.2.6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科学问题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完成工作量
    1.6 创新性研究成果
2 准噶尔盆地区域构造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概况
        2.2.1 基底
        2.2.2 沉积盖层
    2.3 地球物理场与深部结构特征
        2.3.1 剩余重力异常特征
        2.3.2 剩余磁力异常特征
        2.3.3 深部地质结构
        2.3.3.1 大地电磁测深(MT)剖面特征
        2.3.3.2 天然地震转换波剖面特征
        2.3.3.3 地壳物质磁化率成像
        2.3.3.4 准噶尔盆地及邻区P波速度(VP)特征
    2.4 构造单元划分
    2.5 盆地演化简史
3 准噶尔地区石炭系地层系统
    3.1 石炭系地层划分与沿革
        3.1.1 滴水泉组沿革
        3.1.2 松喀尔苏组沿革
        3.1.3 双井子组沿革
        3.1.4 巴塔玛依内山组沿革
        3.1.5 石钱滩组沿革
    3.2 准噶尔地区石炭系岩石地层特征
        3.2.1 下石炭统
        3.2.2 上石炭统
    3.3 准噶尔地区石炭系古生物地层特征
        3.3.1 下石炭统生物化石组合特征
        3.3.2 上石炭统生物化石组合特征
    3.4 准噶尔盆地石炭系火山岩同位素年代学特征
        3.4.1 陆梁隆起
        3.4.2 中央坳陷
        3.4.3 东部隆起
    3.5 准噶尔盆地石炭系地震地层特征
        3.5.1 地震地质层位标定
        3.5.2 石炭系地震波组特征
    3.6 准噶尔地区石炭系地层综合划分
4 准噶尔地区构造-地层层序
    4.1 不整合面特征
        4.1.1 石炭系及其内部不整合
        4.1.2 二叠系及其上不整合
    4.2 盆地年代地层格架
    4.3 构造-地层层序
5 准噶尔地区石炭纪盆地分布特征
    5.1 准噶尔地区石炭系地层对比
    5.2 准噶尔盆地结构剖面特征
        5.2.1 南北向地震大剖面特征
        5.2.2 东西向地震大剖面特征
    5.3 准噶尔地区石炭系分布
        5.3.1 滴水泉组平面分布特征
        5.3.2 松喀尔苏组平面分布特征
        5.3.3 双井子组平面分布特征
        5.3.4 巴塔玛依内山组平面分布特征
        5.3.5 石钱滩组平面分布特征
6 准噶尔地区石炭纪盆地结构与充填特征
    6.1 乌伦古-野马泉沉积分布带
        6.1.1 克拉美丽露头
        6.1.2 索索泉地区
    6.2 陆梁-五彩湾-大井沉积分布带
        6.2.1 石西地区
        6.2.2 三南地区
        6.2.3 滴水泉地区
        6.2.4 石钱滩地区
        6.2.5 梧桐窝子地区
    6.3 莫索湾-白家海-北三台-吉木萨尔-古城沉积分布带
        6.3.1 莫索湾地区
        6.3.2 白家海地区
        6.3.3 北三台地区
        6.3.4 吉木萨尔地区
        6.3.5 古城地区
    6.4 沙湾-阜康-博格达沉积分布带
7 准噶尔地区石炭系断裂系统与断陷发育过程
    7.1 准噶尔地区断裂展布特征
        7.1.1 下石炭统断裂展布特征
        7.1.2 上石炭统断裂展布特征
    7.2 陆梁-五彩湾-大井沉积分布带典型断陷发育过程
        7.2.1 陆梁地区
        7.2.1.1 陆梁地区地震剖面解释
        7.2.1.2 陆梁地区石炭系断裂带特征
        7.2.1.3 陆梁地区石炭系平面分布特征
        7.2.1.4 三维几何学特征
        7.2.1.5 运动学特征
        7.2.1.6 陆梁地区石炭纪断陷演化过程
        7.2.2 大井地区
        7.2.2.1 大井地区石炭系连井对比特征
        7.2.2.2 大井地区不整合特征
        7.2.2.3 大井地区地震剖面解释
        7.2.2.4 大井地区石炭纪断陷演化过程
        7.2.2.5 大井地区石炭纪不同时期构造-沉积格局
    7.3 白家海-北三台-吉木萨尔沉积分布带典型断陷发育过程
        7.3.1 白家海地区
        7.3.1.1 白家海地区地震剖面解释
        7.3.1.2 白家海地区石炭纪断陷演化过程
        7.3.2 阜东斜坡-北三台-吉木萨尔地区
        7.3.2.1 石炭系连井对比特征
        7.3.2.2 地震剖面解释
        7.3.2.3 三维几何学特征
        7.3.2.4 运动学特征
        7.3.2.5 石炭纪断陷的演化过程
    7.4 断陷带内部断陷的生长过程
    7.5 断陷带之间的过渡关系
        7.5.1 平面上断陷带之间的过渡特征
        7.5.2 剖面上断陷带之间的过渡特征
    7.6 断陷反转强度分析
        7.6.1 反转构造定量分析方法
        7.6.2 准噶尔地区不同时期反转构造平面展布
8 准噶尔地区石炭纪盆地成因机制
    8.1 准噶尔地区石炭纪重点构造带的发育与演化
        8.1.1 东道海子弧前盆地
        8.1.2 陆梁弧内盆地
        8.1.3 乌伦古弧后盆地
        8.1.4 克拉美丽冲断带-将军庙前陆盆地
    8.2 准噶尔及邻区石炭纪盆地演化的时空格架
        8.2.1 早石炭世早期(C_1d)坳陷盆地发育阶段
        8.2.2 早石炭世中期(C_1s)断陷盆地发育阶段
        8.2.3 早-晚石炭世之交(C_(1-2)s)坳陷盆地发育阶段
        8.2.4 晚石炭世中期(C_2b)断陷盆地发育阶段
        8.2.5 晚石炭世晚期(C_2sq)坳陷盆地发育阶段
    8.3 准噶尔及邻区多岛洋演化模型
        8.3.1 哈萨克斯坦山弯构造形成过程
        8.3.2 环西伯利亚俯冲拼贴增生体顺时针旋转
        8.3.3 准噶尔及邻区主要洋盆闭合时限的讨论
        8.3.4 博格达裂谷形成过程
        8.3.5 准噶尔及邻区多岛洋演化模型
9 主要认识和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塔东地区震旦系白云岩成因及储层发育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概况
2 震旦系白云岩储层特征
    2.1 岩石类型
    2.2 储集空间及储层物性
3 震旦系白云岩储层成因
    3.1 准同生期海水成岩白云岩
    3.2 埋藏成岩白云岩
4 控制因素
    4.1 沉积相带
    4.2 热液作用
    4.3 构造作用
5 结论

(4)古城低凸起奥陶系油气成藏条件与分布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地质概况
2 成藏条件
    2.1 烃源岩
    2.2 储层
        2.2.1 岩性
        2.2.2 孔隙类型及物性
        2.2.3 储层分布
    2.3 断裂
    2.4 盖层
    2.5 古隆起
3 成藏过程
    3.1 天然气特征
    3.2 天然气成因及来源
    3.3 成藏期次
    3.4 充注过程
4 油气成藏及分布
    4.1 成藏模式
    4.2 分布规律
5 结 论

(5)英吉苏地区构造模式及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1.1 工区位置
    1.2 勘探概况
    1.3 构造特征
    1.4 地层划分
    1.5 沉积特征
第二章 英吉苏地区构造模式研究
    2.1 构造解释
        2.1.1 层位标定
        2.1.2 层位解释
        2.1.3 断裂解释
        2.1.4 断裂特征
    2.2 构造发育史
    2.3 构造模式
第三章 油气成藏特征分析
    3.1 石油地质条件
        3.1.1 烃源条件
        3.1.2 储集条件
        3.1.3 盖层条件
    3.2 油气成藏特征分析
        3.2.1 油气成藏的有利条件
        3.2.2 典型油气藏成藏特征分析
第四章 构造模式与油气聚集
    4.1 构造模式对油气运移的控制作用
    4.2 构造模式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
    4.3 构造模式对油气调整或破坏的控制作用
    4.4 构造模式与有利油气聚集区
第五章 油气有利目标评价及优选
    5.1 评价方法
    5.2 评价结果
    5.3 目标优选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6)塔东北草湖地区差异构造变形特征与动力学过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概况
2 草湖地区构造变形分析
    2.1 上下分层
    2.2 南北分段
    2.3 东西分带
3 草湖地区断裂活动期次
4 动力学过程与构造演化时序探讨
5 结论

(7)新疆库鲁克塔格西段青白口纪末期伸展构造(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2 滑脱构造几何学及运动学特征
    2.1 上盘变形特征
    2.2 下盘变形特征
3 时代讨论
4 形成机制初探及地质意义讨论
5 结论

(8)新疆库鲁克塔格西段古生代构造变形特征及构造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韧性剪切带研究现状
        1.2.2 伸展构造研究现状
        1.2.3 研究区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3.1 论文研究范围
        1.3.2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路线
    1.5 论文采用的测试方法和测试精度
    1.6 主要实物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概况
    2.3 区域岩浆作用和火山活动
        2.3.1 火山岩
        2.3.2 侵入岩
    2.4 区域变质岩概况
    2.5 区域大地构造背景
第3章 库鲁克塔格西段地区古生代构造变形特征
    3.1 面理特征
    3.2 线理特征
    3.3 褶皱变形特征
        3.3.1 青白口系北塞纳尔塔格组中的褶皱变形
        3.3.2 南华系贝义西组中的褶皱变形
        3.3.3 赛列克托克拉克向斜
    3.4 辛格尔韧性剪切带
        3.4.1 分布特征及物质组成
        3.4.2 几何学特征
        3.4.3 运动学特征
        3.4.4 应力场特征
        3.4.5 变形时代讨论
    3.5 动力学背景讨论
    3.6 小结及构造体制转换问题的提出
第4章 关于库鲁克塔格西段地区新元古代中晚期-早古生代构造体制转换问题的讨论
    4.1 早期伸展构造变形特征
        4.1.1 几何学结构
        4.1.2 变形特征
        4.1.3 运动学特征
        4.1.4 变形时代讨论
    4.2 晚期伸展构造变形特征
        4.2.1 几何学分布特征
        4.2.2 应力场特征
        4.2.3 应力场构造解析
    4.3 伸展变形的动力学背景讨论
    4.4 构造体制转换的机制及时代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构造变形序列
第6章 构造演化特征
    6.1 南华纪初期大陆裂解阶段
    6.2 南华纪-奥陶纪早期扩张成洋阶段
    6.3 奥陶纪-泥盆纪收敛俯冲阶段
    6.4 石炭纪碰撞造山阶段
第7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9)塔里木盆地显生宙古隆起的分布及迁移(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塔里木盆地构造层划分
2 塔里木盆地不同时期隆起的特征
3 塔里木盆地隆起的隆升过程
    3.1 累积最小生长指数
    3.2 塔里木盆地隆起的隆升变化
4 塔里木盆地古隆起的成因
    4.1 不同时期隆起形成的主控因素与变迁
    4.2 隆起形成动力学探讨

(10)塔东地区寒武系白云岩储层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白云岩及白云岩储层研究现状
    1.3 研究区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塔东地区寒武系研究现状
        1.3.2 存在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5 论文完成工作量
    1.6 主要成果及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区地层发育概况
    2.3 研究区寒武系沉积相
    2.4 研究区构造演化及断裂特征
        2.4.1 塔东地区构造演化特征
        2.4.2 塔东地区断裂发育特征
        2.4.3 塔东地区岩浆活动及岩浆岩分布
第3章 塔东地区寒武系白云岩储层基本特征
    3.1 储集岩石学特征
    3.2 储渗空间类型与储层类型
        3.2.1 储渗空间类型
        3.2.2 储层类型
    3.3 储层发育分布特征
        3.3.1 储层测井响应特征
        3.3.2 储层解剖与发育分布状况
    3.4 储集物性及孔隙结构特征
        3.4.1 孔隙度、渗透率特征
        3.4.2 储层孔-渗关系特征
        3.4.3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第4章 塔东地区寒武系白云岩储层成岩作用及地球化学特征
    4.1 成岩作用类型及成岩作用序列
        4.1.1 成岩作用类型
        4.1.2 成岩作用序列
    4.2 白云石矿物学特征与成因类型划分
    4.3 阴极发光特征
    4.4 碳、氧稳定同位素特征
    4.5 微量元素组成特征
    4.6 有序度特征
    4.7 稀土元素组成特征
    4.8 包裹体特征
        4.8.1 自生石英的包裹体特征
        4.8.2 方解石的包裹体特征
第5章 塔东地区寒武系白云岩储层成因机制与模式
    5.1 白云石化作用机制与模式
        5.1.1 蒸发泵白云石化机制与模式
        5.1.2 渗透回流白云石化机制与模式
        5.1.3 浅埋藏白云石化机制与模式
        5.1.4 热液白云石化机制与模式
    5.2 溶蚀作用机制与模式
        5.2.1 第 I 期热液溶蚀作用机制与模式
        5.2.2 有机酸溶蚀作用机制与模式
        5.2.3 第 II 期热液溶蚀作用机制与模式
    5.3 破裂作用及其对储层的改造
        5.3.1 破裂作用的期次
        5.3.2 构造破裂作用对储层的改造作用
    5.4 寒武系白云岩储层形成机制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四、塔东地区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分区(论文参考文献)

  • [1]瓦斯生运聚散的构造动力学过程及数值模拟研究 ——以阳泉矿区为例[D]. 李凤丽.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2]准噶尔地区石炭纪盆地地质结构、充填及成因机制[D]. 张磊.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4)
  • [3]塔东地区震旦系白云岩成因及储层发育模式[J]. 马新海,王年梅,田小彬. 断块油气田, 2019(05)
  • [4]古城低凸起奥陶系油气成藏条件与分布规律[J]. 冯子辉,李强,张亚金,王显东,张振伟.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19(05)
  • [5]英吉苏地区构造模式及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D]. 徐睿鑫. 东北石油大学, 2018(01)
  • [6]塔东北草湖地区差异构造变形特征与动力学过程探讨[J]. 田蜜,赵永强,罗宇,马玉春,周雨双,张根法. 石油实验地质, 2016(06)
  • [7]新疆库鲁克塔格西段青白口纪末期伸展构造[J]. 金建斌,郭瑞清,木合塔尔·扎日,王克卓,朱志新. 新疆地质, 2016(02)
  • [8]新疆库鲁克塔格西段古生代构造变形特征及构造演化[D]. 金建斌. 新疆大学, 2016(02)
  • [9]塔里木盆地显生宙古隆起的分布及迁移[J]. 何碧竹,焦存礼,许志琴,蔡志慧,刘士林,张建新,李海兵,张淼. 地学前缘, 2015(03)
  • [10]塔东地区寒武系白云岩储层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D]. 赵勇. 成都理工大学, 2014(04)

标签:;  ;  ;  ;  ;  

塔东地区构造变形特征及分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