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小剂量氟尿嘧啶联合紫杉醇、奥沙利铂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观察

持续小剂量氟尿嘧啶联合紫杉醇、奥沙利铂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观察

一、持续低剂量氟尿嘧啶联合紫杉醇、奥沙利铂治疗晚期胃癌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陈韦佐[1](2021)在《中医健脾法对胃癌化疗不良反应及对相关实验指标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研究胃癌化疗不良反应的中医病因病机、治则治法、辨证论治等内容;在胃癌患者化疗中结合导师经验方运用中医益气健脾法治疗本的临床疗效观察。分析结果,探讨其作用机制,以确立中医药在结合胃癌化疗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本病的参考价值意义。本次研究以中医健脾法治疗胃癌化疗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健脾法的治则以补益正气、健脾和胃,祛邪扶正,培元固本。在肿瘤疾病的发展过程中,中医认为素体的正气不足、脾胃虚弱,加上恶性肿瘤为一类消耗性疾病,而造成脾胃虚损,素体亏虚是本病发病的重要因素,故以中医益气健脾治法为首要,从而以减轻胃癌化疗后的不良反应,降低化疗后的毒副作用,提高机体内在抗病及恢复能力,对于肿瘤疾病有其临床治疗的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胃癌化疗患者共120例,分别为治疗组60例,采用益气健脾中药方结合DC化疗联合治疗,对照组60例,单纯采用DC化疗药物、及止呕吐药物等治疗。分别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的临床症状、抗肿瘤药急性及亚急性毒性反应、免疫指标、血清学指标、肿瘤指标和生活质量评定量表等,对组间疗效差异进行对比。研究结果:1.基线比较:治疗组、对照组分别有60例。分析基础指标数据,治疗前两组差异不大(P>0.05),分析临床分期分布数据,采用x2检验,P>0.05,无统计学差异,中医单项症状体征较接近(P>0.05)。组间差异不大,满足试验要求。2.中医症状改善:治疗组所有的症状显着改善,统计分析(P<0.01)。说明化疗介入中药后,患者症状减轻,中药的介入能改善症状。而对照组患者仅仅在食少纳呆、食后腹胀和恶心呕吐这三组症状较治疗前变化显着(P<0.05),说明对照组化疗后虽然给予护肝、护胃、止吐等对症治疗,仅仅改善食少纳呆、食后腹胀和恶心呕吐这三组症状,其他诸如体倦乏力、大便异常、神疲懒言、腹痛绵绵和面色萎黄这五组症状改善不显。组间患者数据进行统计学比较,可见,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食少纳呆、食后腹胀和恶心呕吐这三组症状较对照组改善情况变化显着(P<0.01);提示,中晚期胃癌化疗患者对照组仅能改善食少纳呆、食后腹胀和恶心呕吐这三组症状,而治疗组介入中药后和对照组对比,不但能改善食少纳呆、食后腹胀和恶心呕吐这三组症状,而且还能改善体倦乏力、大便异常、神疲懒言、腹痛绵绵和面色萎黄这五组症状,优于对照组。3.证候总积分:统计分析患者证候积分,结果显示在治疗后,两组均有着显着改善的积分的统计结果,与治疗前差异显着(P<0.01)。进行两组之间的对比,相比于对照组,治疗组的改善情况更为明显,组间差异非常的显着(P<0.01)。4.毒副反应比较:本研究示化疗后Ⅲ、Ⅳ度的毒性反应在临床中不常见。治疗组在恶心呕吐等症状反应不显,和对照组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还具有改善腹泻症状的作用,其余几项指标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胃癌化疗后中药介入能有效缓解患者白细胞减少、恶心呕吐反应,并且有改善腹泻症状的趋势。5.免疫水平比较:治疗前,组间对比,免疫指标对比,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后,治疗组显着改善了免疫指标(P<0.01),而对照组差异并不显着(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CD3+、CD4+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CD8+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CD4+/CD8+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6.血清指标比较: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的IFN-γ显着升高(P<0.01),对照组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治疗组的TNF-α显着减低,对照组则升高,数据统计分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TNF-α具有统计意义(P<0.01);两组比较,益气健脾方降低TNF-α的同时升高IFN-γ(P<0.01)。7.肿瘤指标比较: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如下:治疗前,两组数据较为接近(P>0.05);治疗前后对比,治疗组所有肿瘤指标对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对照组只在CEA、CA125、CA199水平治疗前后对比有意义(P<0.05),可见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组间比较,治疗组CEA和CA724远远优于对照组(P<0.05)。8.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数据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1)。9.疗效对比:治疗组有效率为8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8.33%有效率(P<0.05)。研究结论:在临床观察结果显示,胃癌化疗结合应用中医益气健脾法治疗,在改善免疫指标、血清学指标、肿瘤指标的同时,能缓解中医证候,改善减轻患者不良反应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减轻放疗、化疗的毒副反应,提高放疗、化疗完成率;促进肿瘤患者的术后康复等多方于未然,充分体现中医治未病思想,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周唯[2](2021)在《基于整合大数据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与食管癌上市后评价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胃癌和食管癌是我国发病率较高的消化系统肿瘤。目前其治疗方法以放化疗为主。复方苦参注射液是常用的抗肿瘤类中药注射液,具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散结止痛之功效,临床上多用于胃癌和食管癌等消化道肿瘤的治疗。本研究在整合大数据理念指导下,综合运用网状Meta分析、网络药理学、生物信息学、分子生物学等研究方法开展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和食管癌的临床评价与机制研究,希冀为科学评价其临床疗效和揭示其分子机制提供高质量证据。研究方法1网状Meta分析首先全面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复方苦参注射液等抗肿瘤类中药注射剂治疗胃癌、食管癌的随机对照实验文献并依据纳入排除标准遴选文献,进而应用WinBugs1.4和Stata13.0软件对临床总有效率、生活质量改善和不良反应改善等结局指标进行分析,并生成网状关系图、曲线下面积图和三维数据立方体图,从而解析复方苦参注射液与其他同类注射剂相比的治疗优势与特点。2整合生物信息学分析本论文综合运用了网络药理学、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芯片Meta分析、分子对接、经典生物信息学的方法整合分析了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食管癌的作用机制。在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的作用机制研究中,首先对GEO和TCGA数据库中的miRNA表达数据进行差异分析并且对其进行靶基因预测,之后应用WGCNA对TCGA中的RNA测序数据和临床信息进行关键模块筛选,根据复方苦参注射液成分靶点和以上胃癌关键信息进行复方苦参注射液干预胃癌的ceRNA网络构建。同时,本研究运用芯片Meta分析对比了关键基因在胃癌组织和正常组织之间的表达差异。利用GO和KEGG富集分析以明确关键基因所涉及的生物调控途径;通过生存分析和免疫浸润分析进一步检测了关键基因对胃癌预后的意义。最后,采用分子对接验证关键基因和复方苦参注射液中相关成分的结合能力。在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食管癌的机制研究中,首先从GEO数据库中下载食管癌高通量测序芯片数据并进行整合差异分析;其次根据TCGA中的食管癌RNA测序数据进行关键模块构建筛选;最后根据DisgeNET数据进行食管癌疾病靶点的数据搜集。根据以上信息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从而分析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食管癌的作用机制。3分子生物学实验本研究首先采用MTT和CCK-8方法观察复方苦参注射液对胃癌细胞和食管癌细胞的增殖影响。之后分别应用RT-q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复方苦参注射液对胃癌细胞及食管癌细胞中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同时,本研究采用TMT方法系统研究了复方苦参注射液给药后胃癌细胞蛋白变化情况。研究结果1 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临床评价研究本部分研究共纳入随机对照试验文献68篇,涉及8种抗肿瘤类中药注射剂,相关胃癌患者5525名。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仅用FOLFOX相比,联合使用复方苦参注射液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改善免疫功能指标和生活质量以及减缓不良反应中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多指标三维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复方苦参注射液与同类注射液相比在临床疗效和缓解不良反应综合评价中亦有较好排序。2 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食管癌临床评价研究此部分研究共纳入随机对照试验文献52篇,涉及7种抗肿瘤类中药注射剂,相关食管癌患者3876名。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仅用化疗相比,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改善生活质量、减少恶心呕吐方面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化疗使用成为最优干预措施的概率最大。相关结局指标聚类分析显示,复方苦参注射液在多结局指标评价中亦有明显优势。3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作用机制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与生物信息学相结合的方法,预测得到复方苦参注射液可能参与调控的ceRNA网络以及复方苦参注射液直接干预胃癌的基因靶点。对胃癌基因表达谱芯片进行 Meta 分析后发现关键基因 AKR1B1,CTSK,MMP2,TLR4,ADRB2,PDE1C和PTGER3在胃癌组织中具有显着差异。生存分析亦显示AKR1B1,MMP2和PTGER3在影响胃癌患者生存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功能富集分析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可以通过激活诸如PI3K-Akt和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来抑制癌细胞增殖并调节免疫力,从而治疗胃癌。4 基于整合高通量数据分析的食管癌关键基因研究此部分旨在确定与食管癌的发病机制和预后相关的潜在关键基因。差异分析结果表明,与正常组织相比,癌症组织中共有134个上调和183个下调的差异表达基因并且据此构建蛋白互作网络。根据度值筛选出十个关键基因(AURKA,CDC20,BUB1,TOP2A,ASPM,DLGAP5,TPX2,CENPF,UBE2C和NEK2)。功能富集分析表明,多种细胞外相关条目和ECM-受体相互作用途径均与食管癌密切相关。5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食管癌作用机制研究首先应用WGCNA方法研究基因表达数据与食管癌患者临床特征之间的联系,进而结合芯片分析的差异基因、疾病数据库基因和复方苦参注射液成分对应的预测靶标进行网络药理分析。结果显示EGFR、ERBB2、CCND1和AURKA是与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食管癌相关的核心基因。此外,通过富集分析预测发现,复方苦参注射液还可以调控食管癌中的ERBB信号通路和PI3K-AKT信号通路等相关通路。6 基于蛋白组学分析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的分子作用机制本研究采取TMT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来进行复方苦参注射液干预胃癌细胞后的差异表达蛋白质分析。研究发现,共有差异蛋白794个,其中包括上调蛋白490个以及下调蛋白304个。此外,结果发现复方苦参注射液可以通过影响如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遏制胃癌进展。7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胃癌细胞和食管癌细胞的作用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可以抑制胃癌细胞和食管癌细胞的增殖。通过RT-qPCR和Western blot实验证实复方苦参注射液可以抑制胃癌细胞中AKR1B1和MMP2的过表达,还可以上调胃癌细胞中的PTGER3;此外,复方苦参注射液也可以下调食管癌细胞中的EGFR和AURKA的异常高表达。研究结论本论文在整合大数据理念指导下,综合运用临床大数据与生物信息大数据研究方法开展复方苦参注射液临床评价与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食管癌疗效确切且与同类注射液对比有优势或特色,其核心机制与调控胃癌、食管癌关键基因密切相关。同时,本研究还探索实践了以网状Meta分析、网络药理学、生物信息学、分子生物学实验为主链的中医药整合大数据研究模式,为中药上市后再评价特别是疗效与机制评价的有效联通提供了示范与路径。

杨鸣[3](2021)在《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循证评价及与化疗药相互作用的评价方法》文中提出研究背景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常见病、多发病,造成巨大疾病负担。尽管现有治疗手段取得了一定疗效,但仍不能解决所有临床问题。中药注射剂在恶性肿瘤治疗中应用广泛。随着公立医院改革的推进,一系列加强辅助用药管理和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动态调整的通知出台。由于药品说明书对临床定位不清,循证证据不足,中药注射剂的市场份额迅速下降,亟需精准的循证证据支撑中药注射剂在临床治疗或辅助治疗恶性肿瘤。在中西医并重的政策下,中西药联合应用是恶性肿瘤治疗领域最普遍的现状,中药注射剂常与化疗药联合应用以“增效减毒”。然而对于“增效减毒”的本质仍需要药物相互作用临床研究进一步深入探讨。目前药物相互作用研究较少,可能与欠缺方法学指导有关,亟待对相关方法学要点和框架进行探索研究。目的明确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定位,以艾迪注射液为例,为临床实践提供全面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证据。在掌握草药-药物相互作用临床研究方法基础上,初步建立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方法学框架和要点,为相关研究提供方法学参考。方法研究一: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临床研究的循证评价在深入了解辅助用药、医保目录调整等政策背景的基础上,检索国家药监局网站、药智网、米内网等数据库,梳理历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医保目录》,调研用于恶性肿瘤的中药注射剂品种;以2019年版国家《医保目录》中抗肿瘤/辅助治疗肿瘤的10种中药注射剂为研究对象,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Web of Science、PubMed和Embase数据库中以上各类中药注射剂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检索时间2020年12月。排除题目摘要明显不符合的研究后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以中国知网的检索题录为资料,通过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及呈现;归纳受试人群病种、分期、中医证候、联合用药、对照和结局,以证据图谱展示,明确治疗或辅助治疗作用。研究二:艾迪注射液治疗/辅助治疗恶性肿瘤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的证据综合系统检索截至2020年12月发表的中药艾迪注射液治疗或辅助治疗恶性肿瘤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研究人员两两一组独立筛选并提取资料,根据系统评价方法学质量评价工具AMSTAR2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优先报告条目:PRISMA声明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完整性。归纳纳入研究基本特征,对生存率和肿瘤缓解、生活质量、恶性积液、放化疗副作用、免疫功能等结局进行分类综合。研究三:草药(中药)-药物相互作用评价方法的初步研究本研究通过概括性评价,系统收集了近10年PubMed收录的草药-药物相互作用临床研究的评价方法,提炼其方法学要点,参考各国药物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指南和相关指导原则、国际临床试验质量与报告规范,结合当前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联合应用的临床实际现状,初步形成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方法框架和方法要点,提出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规范建议清单。结果研究一: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临床研究的循证评价共发现30种曾经或当前应用于恶性肿瘤治疗或辅助治疗的中药注射剂,其中2019版国家《医保目录》包含10个品种。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各类中药注射剂品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系统评价自2000年后发表数量显着增加,发表高峰在2014-2016年。各品种纳入研究的关键词中均包含“化疗”,VOSviewer关键词共现可视化图谱显示中药注射剂常与化疗联合应用,用于非小细胞肺癌、原发性肝癌、结直肠癌等病种,以及恶性积液、癌痛、癌性疲乏等肿瘤相关症状体征,文献报告具有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免疫功能和减轻放化疗副作用的效应。证据图谱共纳入366项RCT和48项系统评价,217项(59.3%)RCT的干预措施包含复方苦参、参芪扶正和艾迪注射液,118项(32.2%)RCT的研究疾病为肺癌(118,32.2%),其次是结直肠癌(39,10.7%)和胃癌(39,10.7%)。355 项(97.0%)RCT 和所有系统评价都评价的是中药注射剂的加载作用。结局证据图谱显示RCT使用较多的结局包括肿瘤近期疗效指标、生活质量、免疫功能和骨髓抑制。仅艾迪和华蟾素注射液分别有2项RCT在生存期相关的结局中报告了一致的获益。与医保规定相比,证据明显不足的有华蟾素注射液治疗吞咽困难、猪苓多糖注射液辅助治疗恶性肿瘤;与药品说明书相比,缺少相应证型临床证据的是参芪扶正注射液、康莱特注射液和注射用黄芪多糖。研究二:艾迪注射液治疗/辅助治疗恶性肿瘤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的证据综合本研究共纳入了 52项艾迪注射液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系统评价。结果表明,肺癌(20,38.5%)、肝癌(10,19.2%)和结直肠癌(7,13.5%)是研究最多的肿瘤类型。14项(26.9%)纳入的RCT受试者为中晚期肿瘤患者。除1项研究之外,其余纳入的系统评价均使用艾迪注射液作为放化疗的加载疗法应用,对比单纯标准治疗(放化疗),显示出对生存率、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的明显获益。此外,联合疗法还可以改善生活质量,减少放化疗带来的副作用。然而,仅2项(3.8%)系统评价采用AMSTAR2工具评价的结果为低质量证据,其余为极低质量证据,没有研究完整报告了全部27项条目,9项(17.3%)英文发表的系统评价研究报告了 25-26项。研究三:草药(中药)-药物相互作用评价方法的初步研究在概括性评价中纳入了近10年发表的20项草药-药物相互作用的前瞻性临床研究。纳入的研究分别为平行组随机对照试验(3,15%)、交叉试验(6,30%)、单臂试验(8,40%)等,涉及心血管疾病(7,35%)、传染性疾病(2,10%)和恶性肿瘤(2,10%)等。研究的草药包括多种草药来源(6,30%)和单一草药提取物(14,70%),联合应用药物为药物代谢酶底物、鸡尾酒药物或在临床实践中与草药干预同时使用的药物。许多研究选择药代动力学结局作为测量终点,而其他研究则使用药效学结局。研究中使用了不同的提高依从性的策略。其他方法学要点包括:草药质量控制(9,45%),受试者体格检查(16,80%),受试者服用的药物、饮食摄入以及饮酒和吸烟习惯限制(18,90%)等。目前未发现中药注射剂-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方法学研究,借鉴现有研究证据、指南和质量评价与报告规范,本研究创新地提出了 4点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前期研究工作基础建议,比较了不同研究设计应用于中药注射剂与化疗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优缺点,细化了研究人群特征和样本量计算方法,分别归纳了中药注射剂与指示药物、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联合应用的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方法,提供结局指标选择与测量的建议。最终初步形成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评价相关研究的质量评价建议和报告规范建议。结论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中药注射剂品种繁多,中药注射剂多与化疗联合应用,在肺癌、结直肠癌和胃癌等病种研究较多,对近期疗效指标、免疫功能和骨髓抑制有较一致的改善作用。《医保目录》中的各品种循证证据、说明书适应症和医保规定之间存在一定证据缺口。艾迪注射液可能对肺癌和肝癌生存期有获益,对大部分肿瘤生活质量和放化疗副作用有改善作用。但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均较低,限制了对艾迪注射液证据的解释和基于证据的应用。需要针对更有临床价值的原发性肝癌和肺癌进行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补充系统评价的原始研究证据。单臂前后对照研究和随机交叉试验是最常使用的草药-药物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方法,在未来的草药-药物相互作用研究中应增加对方法学细节的描述。本研究初步梳理完成了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方法学要点,提出了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报告建议清单和质量评价建议清单,为未来相关临床研究提供了方法学支持。

李群[4](2021)在《探索晚期胃癌和肠癌患者化疗与免疫治疗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文中提出第一部分:紫杉醇脂质体联合奥沙利铂和替吉奥或5-氟尿嘧啶三药双周方案一线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目的化疗是目前晚期胃癌的主要治疗手段。既往晚期胃癌一线三药联合化疗方案毒性反应重,有待探索更合理的剂量方案。含紫杉醇脂质体的三药方案在胃癌一线化疗的报道限于每三周重复方案,双周重复方案相比于三周方案具有降低毒副反应、提高化疗完成率的潜在优势,但其应用尚缺少研究证据支持。本研究旨在评价紫杉醇脂质体联合奥沙利铂和替吉奥或5-氟尿嘧啶(5-Fu)双周方案一线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接受紫杉醇脂质体联合奥沙利铂和替吉奥或5-Fu双周方案治疗的41例有可评估病灶的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给药方案:紫杉醇脂质体135~150mg/m2,静脉滴注3h,第1天;奥沙利铂80~95mg/m2,静脉滴注2h,第2天;或口服替吉奥胶囊每次40~60mg(根据体表面积来确定初始剂量),早、晚餐后口服各1次,连续服用10天,停药4天;或静脉给予亚叶酸钙+5-Fu:亚叶酸钙200mg/m2,静脉滴注,第1天;5-Fu 2000mg/m2,持续静脉泵注44h,14天为1个周期。分析该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41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其中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3例,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23例,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11 例,客观有效率(overall response rate,ORR)为63.4%,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为90.2%。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达到8.5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是18.8个月。常见不良反应为中性粒细胞减少(78.0%)、白细胞减少(75.6%)、恶心呕吐(56.1%)、贫血(48.8%)和肝功能不全(29.3%)。3~4级血液学毒性发生率由高到低分别为中性粒细胞减少(58.5%)、白细胞减少(24.4%)和血小板减少(4.9%)。3级非血液学毒性发生率由高到低分别为恶心呕吐(4.9%)、腹泻(2.4%)和肝功能不全(2.4%),未出现4级非血液学毒性。无化疗相关性死亡病例。结论紫杉醇脂质体联合奥沙利铂和替吉奥或5-Fu三药双周方案在晚期胃癌的一线治疗中疗效肯定,且耐受性好,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第二部分:PD-1抗体HX008联合伊立替康二线治疗晚期胃或胃食管结合部癌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目的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1,PD-1)抗体免疫治疗与化疗的联合在晚期胃或胃食管结合部(gastric or gastroesophagealjunction,G/GEJ)癌的二线治疗领域尚无前瞻性研究结果。本研究旨在探索PD-1抗体HX008联合伊立替康用于晚期G/GEJ癌二线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设计为一项多中心、开放标签、单臂的Ⅱ期临床试验。主要的入组标准为:经病理确诊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G/GEJ腺癌;既往以铂类或氟尿嘧啶类为基础的方案一线化疗失败或不能耐受。给药方案:HX008注射液200mg,静脉滴注,每3周给药一次;伊立替康160mg/m2,静脉滴注,每2周给药1次;治疗直到出现疾病进展或难以耐受的毒性。主要终点是根据RECIST 1.1版评估的ORR。结果从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本研究共入组了58例晚期G/GEJ癌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10.5个月(范围7.4~18.9)。16例患者达到了客观缓解,ORR为27.6%[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6.1%~39.1%];19例患者的最佳疗效为SD,疾病控制率为60.3%(95%CI 46.4%~73.0%)。肿瘤组织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阳性[阳性联合评分(combined positive score,CPS)≥1]和PD-L1阴性(CPS<1)患者的ORR分别为38.5%(5/13)和37.5%(3/8)。中位持续缓解时间(duration of response,DOR)为8.0个月(范围1.5~12.5),16例客观缓解的患者中有6例(37.5%)在数据截止时仍为持续缓解。中位PFS为4.2个月(95%CI 2.2~5.5)。中位OS未达到(95%CI 8.7~未达到)。最常见的3或4级治疗相关不良反应(treatment-related adverse events,TRAEs)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32.8%)、白细胞减少(31.0%)、贫血(17.2%)、食欲下降(8.6%)、呕吐(6.9%)、恶心(6.9%)和疲乏(5.2%)。没有发生与治疗有关的死亡。结论PD-1抗体HX008联合伊立替康用于晚期G/GEJ癌患者的二线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且安全性可控,值得Ⅲ期随机对照研究的进一步探索。第三部分:结直肠癌卵巢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目的卵巢转移是结直肠癌转移的少见形式,预后差。针对结直肠癌卵巢转移的最佳治疗模式尚未确定,且相关文献报道有限。本研究旨在探索结直肠癌卵巢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方式、预后以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10~2015年收治的122例结直肠癌卵巢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方式、预后以及预后影响因素。结果122例结直肠癌卵巢转移患者的中位OS为19.7个月,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2.1%、24.7%和9.9%。122例患者中,行卵巢切除99例(81.1%)。行卵巢切除患者的中位OS(21.9个月)高于未行卵巢切除的患者(10.3个月,p<0.001)。肿瘤完全性切除患者的中位OS(38.2个月)较姑息性减瘤手术患者(18.7个月)显着延长(p<0.001)。在初始接受全身化疗且可评估疗效的36例患者中,ORR为22.2%;其中26例患者同时存在可测量的卵巢转移灶和卵巢外转移灶,卵巢转移灶和卵巢外转移灶的ORR分别为11.5%和34.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生存延长相关的因素有单纯卵巢转移(p=0.005)、原发肿瘤切除(p<0.001)和卵巢转移灶切除(p<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患者总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有原发肿瘤切除(HR=0.348,p<0.001)和卵巢转移灶切除(HR=0.483,p=0.005)。结论卵巢转移灶对化疗相对不敏感,结直肠癌卵巢转移患者接受积极的手术治疗,包括原发肿瘤切除术和卵巢转移灶切除术,可能获得生存改善。

王一同[5](2021)在《华蟾素注射液治疗结肠癌腹水的优效人群分析及对VM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恶性腹水是晚期结肠癌患者的常见并发症,是临床治疗的难点。西医目前主要采用腹腔穿刺置管引流、全身化疗或联合腹腔灌注化疗等方法,但恶性腹水患者多为肿瘤晚期,经过多程放、化疗治疗,体质较差,再次化疗的敏感性及耐受性降低,且恶性腹水多为血性,无法大量置管引流,使腹胀、喘憋等症状持续存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因此需探索更为温和、有效的治疗方法。中药腹腔灌注,可避免口服汤药引起的胃肠不适,副反应小,近年来广泛应用于恶性腹水的临床治疗。本团队致力于华蟾素注射液腔内灌注治疗研究多年,发现华蟾素注射液对恶性浆膜腔积液有一定的疗效,庄等研究发现,华蟾素注射液腔内灌注治疗恶性浆膜腔积液,有效率为66.42%;杨等研究发现,华蟾素注射液腔内灌注对于恶性胸水有效率为60.00%;袁等研究发现,华蟾素注射液对于消化系统肿瘤来源恶性腹水有效率为75.4%,疗效更好,但前期研究对于不同癌种患者分层后病例数较少,未进行具体分层讨论。恶性腹水的生成与血管新生密切相关。本团队前期基础研究发现华蟾素注射液能够降低恶性腹水中的红细胞数量,使腹水颜色变浅,推测华蟾素注射液可能通过抑制肿瘤血管新生干预恶性腹水的生成。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是近年来提出的全新肿瘤血管新生模式,可能与传统内皮细胞参与的肿瘤血管新生共同促进恶性腹水的生成。既往多数研究关注在华蟾素对内皮细胞参与的肿瘤血管新生的影响,鲜有研究探究华蟾素对VM形成的影响。研究目的临床部分:明确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对于结肠癌这一单一病种来源的恶性腹水的疗效及该治疗方法对应的优效人群特征,以期为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结肠癌恶性腹水提供更为个体化的临床指导。实验部分:由临床现象探索内在机制。以VM为新切入点,通过体内、体外实验观察华蟾素注射液对结肠癌HCT116细胞VM形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从而更为全面地从肿瘤血管新生角度阐述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抑制结肠癌恶性腹水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临床部分:采用单臂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肿瘤科行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的结肠癌恶性腹水的患者临床资料,从腹水量控制率、腹水质改善率、KPS评分改善情况及患者生存期方面进行疗效评价,同时评价安全性。进一步对比不同因素(如肿瘤原发病特点、转移情况、整体及局部中医辨证分型、合并全身治疗等)对疗效的影响,从中筛选优效病例,总结优效人群特征。实验部分:(1)采用结肠癌HCT116细胞腹腔+脾脏原位接种法建立BALB/C裸鼠结肠癌血性腹水模型;观察造模前后及华蟾素注射液干预前后裸鼠一般体征、体重、腹围、腹水量、腹水红细胞数量及腹腔转移瘤瘤重等。(2)采用CoCl2化学诱导建立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外缺氧模型;采用CCK-8实验、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检测缺氧微环境及华蟾素注射液对结肠癌HCT116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3)采用Matrigel基质胶细胞三维培养建立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外VM模型;通过PAS-CD31组织化学与免疫组化双染法显示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内VM的形成;显微镜下计数VM形成数目,观察缺氧微环境及华蟾素注射液对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内、体外VM形成的影响。(4)采用RT-qPCR、Western-blot实验检测缺氧微环境及华蟾素注射液对结肠癌 HCT116 细胞 VM 形成相关靶点 HIF-1α、VEGF、MMP2、MMP9、VE-cadherin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研究结果临床部分:(1)腹水量疗效评价:研究共纳入135例患者。灌注后腹围较灌注前显着减小(P<0.01);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25例,稳定56例,合计有效83例,无效52例,总有效率61.5%。(2)腹水质疗效评价:灌注后腹水红细胞数、腹水肿瘤标记物、腹水乳酸脱氢酶水平较灌注前显着下降(P<0.01);腹水红细胞较治疗前下降≥25%者94例,总有效率74.0%;腹水肿瘤标记物较灌注前下降≥25%者70例,总有效率55.1%,其中CEA、CA199、CA724水平下降显着,铁蛋白水平较灌注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水乳酸脱氢酶较治疗前下降≥25%者50例,总有效率39.4%。(3)KPS评分疗效评价:灌注后KPS评分较灌注前显着提高(P<0.01);较治疗前提高者41例,较治疗前稳定者82例,较治疗前减少者12例。(4)生存情况疗效评价:纳入患者截至末次随访,仍存活者2例,腹水生存期为1~31个月,平均腹水生存期5.66±4.59个月,中位腹水生存期4.00个月;腹水1年生存率为9.6%,2年生存率为3.7%,未见大于3年生存者。(5)安全性评价:出现不良反应者27例,占比20.0%,主要不良反应为腹痛(10例)、发热(11例)、恶心呕吐(3例)、腹泻(3例),多可耐受或对症治疗后可较快缓解,为1级轻度不良反应。未见由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肝、肾功能异常及心电图改变,未见腹腔感染、肠梗阻、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安全性良好。(6)短期疗效优效人群特征分析:对于男性、有饮酒史、左半结肠、灌注前血液NLR≤2.81、初诊即诊断恶性腹水、血性腹水、全身辨证含瘀毒证,全身辨证非肝肾阴虚证、局部辨证为湿热毒证及合并全身中医治疗患者的腹水量控制方面疗效更好,其中结肠癌位置、腹水性质、合并全身中医治疗是影响腹水量控制率的独立预后因素;对于有饮酒史、无肝转移、有腹腔淋巴结转移、无胆红素升高、血性腹水、局部辨证为湿热毒证及合并全身中医治疗患者的腹水颜色改善方面疗效更好,其中肝转移、胆红素升高、腹水性质、局部辨证为影响腹水颜色改善率的独立预后因素。(7)长期疗效优效人群特征分析:有家族史、左半结肠、无肝转移、无脑转移、转移部位≤2个、灌注前无血中乳酸脱氢酶升高、初诊即诊断恶性腹水、全身辨证非肝肾阴虚证、无不良反应及腹水量得到控制的患者腹水生存期更长,但与外部研究结果对比生存期未见明显延长。实验部分:(1)结肠癌HCT116细胞腹腔+脾脏原位接种可建立较为稳定的BALB/C裸鼠结肠癌血性腹水模型;Matrigel基质胶细胞三维培养可建立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外VM模型。(2)华蟾素注射液腹腔注射可抑制结肠癌血性腹水的生成、降低腹水中红细胞数目,抑制结肠癌腹腔转移瘤的生成。(3)缺氧微环境可促进结肠癌HCT116细胞迁移、侵袭,增强体外VM的形成能力。(4)华蟾素注射液可逆转缺氧对HCT116细胞造成的不良影响,抑制其增殖、迁移、侵袭及体内、体外VM的形成。(5)缺氧微环境可上调HCT116细胞HIF-1α、VEGF、MMP2、MMP9、VE-cadherin mRNA及蛋白的表达,华蟾素注射液干预后可抑制HIF-1α、VEGF、MMP2、VE-cadherinmRNA及蛋白表达,对MMP9 mRNA及蛋白未见显着影响。研究结论临床部分:(1)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可有效抑制结肠癌恶性腹水的产生,延缓病情进展,降低腹水中的红细胞数量,提高KPS评分,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安全性良好;(2)左半结肠癌、无肝转移、无胆红素升高、血性腹水、局部辨证为湿热毒证及合并全身中医治疗的患者是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的优效人群,通过人群特征初步筛选后用药可提高临床疗效。实验研究: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抑制结肠癌血性腹水的机制,可能与其逆转肿瘤缺氧微环境,下调HIF-1α、VEGF、MMP2、VE-cadherin mRNA及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结肠癌细胞体内、体外VM的形成,同时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迁移及腹腔侵袭有关。

潘立娟[6](2021)在《平补益胃方联合雷替曲塞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文通过临床实验,观察平补益胃方联合雷替曲塞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8年10月~2020年10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住院部收治的晚期胃癌患者38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9例。对照组予以雷替曲塞静脉化疗,辅以护胃、止吐等对症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增加口服平补益胃方汤剂。平补益胃方组成:太子参10g、鸡内金10g、黄芪15g、茯苓10g、生白术10g、熟地黄10g、墨旱莲10g、炒白芍10g、炒山药10g、炒当归10g、半夏10g、陈皮15g、砂仁10g、半枝莲10g、甘草10g。每日一剂,水煎2次,煎取药液共300ml,早晚饭后半小时分服。两组均以3周为一个治疗周期,连续治疗2个周期。在治疗第1天,第2次治疗后21天(即第42天)分别观察两组患者实体肿瘤近期疗效评价、功能状态评分(KPS评分)、胃肠疾病中医证候积分、白蛋白、CEA、CA125、CA724、CD4、CD8、CD4/CD8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统计分析两组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对照组2名患者失访、1名患者退出实验,余16名患者均按期完成治疗。实验组1名患者退出实验,余18名患者均按期完成治疗。在经过两个周期治疗后,(1)在实体肿瘤近期疗效评价方面,两组患者近期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KPS评分方面,治疗完成后,实验组患者的KP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胃肠疾病中医证候积分方面,治疗完成后,实验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营养状况方面:治疗完成后,实验组患者的白蛋白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肿瘤标志物方面:治疗完成后,实验组患者CEA、Ca125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CA72-4水平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免疫功能方面:治疗完成后,实验组患者CD4值高于对照组、CD8值低于对照组、CD4/CD8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骨髓抑制方面,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白细胞减少发生率和程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粒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的治疗前后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肝肾功能损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化道反应方面,实验组患者恶心呕吐的的发生率及程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腹泻的发生情况及严重程度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补益胃方联合雷替曲塞的治疗方案可以提高晚期胃癌患者的功能状态、改善中医证候、营养状况、提高免疫功能,降低肿瘤标志物CEA、Ca125的水平,降低化疗引起的毒副反应发生率及程度,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Gastric Cancer Association, China Anti-Cancer Association;[7](2020)在《胃癌诊治难点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全球胃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其年龄标准化的5年存活率为27.4%。过去十年间,由于诊疗技术的进步,我国胃癌年死亡率由3.8%降为2.3%[1]。我国胃癌病人在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病理学特征、肿瘤生物学特征、治疗方式以及药物选择等方面与全球其他区域存在差异。目前,

田康俊[8](2020)在《雷替曲塞治疗晚期胃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文中指出背景:胃癌作为世界范围内的一种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恶性肿瘤,手术治疗是胃癌治疗的首选治疗方案,也是目前唯一有望治愈胃癌的治疗手段,尤其是对于早期胃癌患者而言。然而,不少胃癌患者初诊时即为晚期,此时病变已达浆膜下层或是超出浆膜向外浸润至邻近脏器或有远处转移,单纯的手术治疗难以获得良好的预后,因此综合性的辅助化疗是胃癌治疗的重要手段,然而传统化疗药物相关的药物抵抗、毒副作用限制了其应用。因此,开发多样的药物治疗策略对于胃癌治疗十分必要。目的:综合分析评价雷替曲塞治疗晚期胃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医药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查找雷替曲塞对比其他化疗药物治疗晚期胃癌的随机临床对照试验。按纳入排除标准选择文献,提取数据,利用RevMan 5.3和STATA 16.0进行Meta分析。同时收集2013年01月至2020年01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科接受应用含雷替曲塞化疗方案二/三线治疗的晚期消化道肿瘤的病例资料,分析临床疗效及用药安全性。结果:最终共纳入13篇临床对照研究,共83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含雷替曲塞化疗组的客观缓解率明显高于其他化疗药物组(RR=1.43,95%CI:1.22-1.68,P<0.001)。关于不良反应,雷替曲塞组主要包括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肝功能受损、腹泻、恶心、呕吐、神经毒性、手足综合征,除神经毒性(RR=0.71,95%CI:0.53-0.95,P=0.02)与恶心呕吐(RR=0.66,95%CI:0.49-0.90,P=0.01)外,与其他化疗药物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在我院收集45例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的总有效率为44.4%,其中食管癌33.3%,胃癌33.3%,十二指肠癌66.7%,结直肠癌62.5%,肝癌0%,胆管癌0%,胰腺癌50%。不良反应主要包括:骨髓抑制31.1%,消化道症状24.4%,肝功能异常22.2%,心脏毒性8.8%,乏力13.3%等。结论:根据系统评价及临床病例分析的结果显示,雷替曲塞在晚期胃癌的治疗中临床疗效确切,与其他化疗方案相比具有相似或更好的疗效,且产生的不良反应均较轻,病人可以耐受,因此可以作为治疗晚期胃癌的一种新选择,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刘显菊[9](2020)在《mFLOT方案和mFOLFOX6方案治疗晚期或局部进展期胃癌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mFLOT方案(多西他赛+奥沙利铂+亚叶酸钙+5-Fu)相对于mFOLFOX6方案(奥沙利铂+亚叶酸钙+5-Fu)在晚期或局部进展期胃癌治疗方面的优势,指导临床用药;探索mFLOT方案治疗晚期或局部进展期胃癌的有效性和毒副作用,为胃癌的化疗提供新的方向和证据。方法:严格依据入组标准及排除标准收集在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诊断为晚期或局部进展期胃癌的患者(2017年9月至2020年5月)共80例,所有患者均通过病理学证实为胃癌。将80例入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接受mFLOT方案化疗:即多西他赛(TXT)50mg/m2,静脉滴注,2h,d1;奥沙利铂(L-OHP)85mg/m2静脉滴注,2h,d1;亚叶酸钙(LV)200mg/m2,静脉滴注,2h,d1;5-Fu 2400mg/m2微量泵持续静脉泵入;每21d为一周期。对照组接受mFOLFOX6方案化疗:即奥沙利铂85 mg/m2,静脉滴注2 h,d1,亚叶酸钙400mg/m2,静脉滴注2 h,d1,5-Fu 400mg/m2,静脉推注,d1,5-Fu 2400mg/m2,连续静脉滴注46 h,14 d为1个周期。在化疗期间可予以预防性止吐等对症支持治疗,根据治疗方案,在多西紫杉醇治疗前后口服地塞米松,以防止液体潴留和过敏反应。必要时予以升白细胞、升血小板等治疗。每例患者均至少完成2个周期的全身化疗,每完成2个周期化疗后进行疗效评价和不良反应评估,用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结果:1.近期疗效评价依据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进行,mFLOT方案的疾病控制率(DCR)为92.5%,高于mFOLFOX6方案(85%),但无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5。2.mFLOT组与mFOLFOX6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分别为10个月和6个月,两者存在显着差异(P=0.042),mFLOT方案在延长胃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方面更有优势,且中位PFS并不低于胃癌的其他化疗方案。3.将mFLOT组与mFOLFOX6组所有接受化疗的患者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手术(R0切除)率分别为60%和37.5%,两者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44),mFLOT方案可作为一种新的新辅助化疗方案用于局部晚期胃癌的术前治疗。4.mFLOT方案导致的III度和IV度血液学化疗毒副作用主要有中性粒细胞减少(45%)、白细胞减少(30.0%)、血小板减少(10%)及贫血(7.5%);中性粒细胞减少百分比与mFOLFOX6组相比明显增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而两组的非血液学毒性如腹泻、口腔黏膜炎、恶心呕吐及周围神经毒性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治疗晚期或局部进展期胃癌时,与mFOLFOX6方案相比,mFLOT方方案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可接受,延长了中位无进展生存期,显着提高了手术率,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这是治疗晚期或局部晚期胃癌患者的一种新的化疗方案,值得作为一线治疗方案进一步在临床推广使用。

周林[10](2020)在《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及一贯煎合六君子汤对气阴两虚型晚期胃腺癌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1.探讨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及一贯煎合六君子汤对气阴两虚型晚期胃腺癌的临床疗效。2.探讨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抗肿瘤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及一贯煎合六君子汤发挥的作用。研究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庐江县中医院肿瘤内科住院或门诊85例患者,且均符合纳入标准,依据进入本研究的先后顺序编码,奇数纳入治疗组,偶数则为对照组,至本研究截止时间,治疗组纳入43例,对照组纳入42例,依据脱落标准,有3例脱落(治疗组2例、对照组1例),最终治疗组、对照组各41例。治疗组与对照组均给予“阿帕替尼+替吉奥”方案抗肿瘤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一贯煎合六君子汤加减。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CEA、Ca125、Ca199)、肿瘤疗效评估、多种常见不良反应、中医证候积分、KPS评分的变化。研究结果1、CEA的变化:两组治疗前、治疗2程、治疗4程组间CEA比较,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治疗前与治疗4程后组内CE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CA125的变化:两组治疗前、治疗2程、治疗4程组间CA125比较,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治疗前与治疗4程后组内CA12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CA199的变化:两组治疗前、治疗2程、治疗4程组间CA199比较,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治疗前与治疗4程后组内CA19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近期肿瘤疗效评估:治疗组、对照组DCR分别是78.04%、68.29%,治疗组、对照组近期肿瘤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的DCR高于对照组;5、血液系统不良反应:两组白细胞、血小板比较、血红蛋白减少情况比较,经Wilcoxon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6、恶心、呕吐、腹泻不良反应:治疗组、对照组恶心、呕吐、腹泻的发生情况比较,经Wilcoxon检验,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7、食欲减退、乏力、口腔炎:两组食欲减退、乏力、口腔炎比较,经Wilcoxon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8、高血压:治疗组、对照组高血压的发生率分别是26.82%、48.78%,经Wilcoxon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蛋白尿:治疗组、对照组尿常规尿蛋白定性阳性的发生率分别是36.50%、46.34%,经Wilcoxon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转氨酶、肌酐:治疗组、对照组转氨酶、肌酐变化比较,经Wilcoxon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1、手足综合症:治疗组、对照组手足综合症的发生率分别是29.26%、36.58%,经Wilcoxon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KPS评分:两组KPS评分经Wilcoxon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气阴两虚证中医证候积分:治疗组气阴两虚证中医证候积分在治疗前、治疗4程组内的变化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治疗4程组内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4程组间中医证候积分水平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加“一贯煎合六君子汤”可提高气阴两虚型晚期胃腺癌疾病缓解率,发挥一定的抗肿瘤疗效。2.“一贯煎合六君子汤”可减轻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抗肿瘤治疗过程中的部分不良反应,晚期胃腺癌病人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同时为中医药预防和治疗血管靶向药物联合化疗所引起的相关副作用提供一定的依据。

二、持续低剂量氟尿嘧啶联合紫杉醇、奥沙利铂治疗晚期胃癌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持续低剂量氟尿嘧啶联合紫杉醇、奥沙利铂治疗晚期胃癌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健脾法对胃癌化疗不良反应及对相关实验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学对胃癌的认识
        1.1 中医病名
        1.2 病因病机
        1.3 中医治疗
        1.4 导师临床经验
    2 西医学对胃癌的认识
        2.1 流行情况
        2.2 发病机制
        2.3 西医化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选择标准
        1.1 西医诊断标准
        1.2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试验病例的终止
        1.6 病例的脱落与处理
        1.7 病例的剔除
    2 病例来源与分组
        2.1 病例来源
        2.2 抽样与分组
    3 治疗方法
        3.1 基线资料收集
        3.2 对照组
        3.3 治疗组
        3.4 不良反应处理
    4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定标准
        4.1 一般指标
        4.2 证候积分
        4.3 抗肿瘤药急性及亚急性毒性反应
        4.4 免疫指标
        4.5 血清学指标
        4.6 肿瘤指标
        4.7 生活质量评判标准采用生活质量评定量表
        4.8 疗效评价标准
        4.8.1 化疗不良反应疗效标准
        4.8.2 中医证候疗效判断标准
        4.9 安全性观察
    5 统计方法
    6 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6.1 一般情况
        6.2 两组患者基线比较
        6.2.1 患者年龄、病程基础指标比较
        6.2.2 两组患者手术例数比较
        6.2.3 治疗前两组患者临床分期分布
        6.2.4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比较
        6.3疗效指标比较
        6.3.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证候总积分比较
        6.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改善比较
        6.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毒副反应比较
        6.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免疫水平比较
        6.3.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指标比较
        6.3.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指标比较
        6.3.7 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6.3.8 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6.3.9 安全性分析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3.1. 立论依据
        3.1.1 脾胃虚弱
        3.1.2 病因病机
        3.1.3 临床表现
        3.1.4 辩证施治
        3.1.5 中药调节胃癌免疫机制
        3.1.6 健脾治法方药
    3.2 章永红教授导师经验方研究
        3.2.1 健脾益气方依据来源
        3.2.2 中药组方分析
        3.2.3 中药功效及药理分析
        3.2.4 胃癌中医证型分型
    3.3 研究结果分析
    3.4 临床疗效机理探讨
        3.4.1 中药抑制胃癌细胞增殖
        3.4.2 中药抑制胃癌扩散与转移
        3.4.3 中药调节免疫功能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附表2
    附表3
致谢
作者简介

(2)基于整合大数据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与食管癌上市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的研究进展
    综述二 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食管癌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与食管癌临床评价研究
    第一节 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临床评价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食管癌临床评价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与食管癌作用机制研究
    第一节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作用机制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基于整合高通量数据分析的食管癌关键基因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节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食管癌作用机制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章 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与食管癌相关作用机制实验研究
    第一节 复方苦参注射液干预胃癌细胞实验研究
        1 仪器与器材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二节 基于蛋白组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作用机制研究
        1 仪器与器材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三节 复方苦参注射液干预食管癌细胞实验研究
        1 仪器与器材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循证评价及与化疗药相互作用的评价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药注射剂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1. 中药注射剂的历史和发展
        2. 监管加强,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3. 循证研究助力科学决策
        4. 具有较强科技竞争力的肿瘤用药中药注射剂品种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药-化药相互作用研究方法的国内外进展
        1. 前言
        2. 药物相互作用研究方法
        3. 中药-化药相互作用临床研究方法
        4. 有望应用于中药-化药相互作用临床研究的新方法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循证评价及与化疗药相互作用的评价方法
    研究一 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临床研究的循证评价
        1.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二 艾迪注射液治疗/辅助治疗恶性肿瘤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证据综合
        1.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三 草药(中药)-药物相互作用评价方法的初步研究
        研究3-1 草药-药物相互作用的临床评价方法:对前瞻性临床研究设计的概括性评价
        1.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研究3-2 中药注射剂与化疗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方法初探
        1.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探索晚期胃癌和肠癌患者化疗与免疫治疗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紫杉醇脂质体联合奥沙利铂和替吉奥或5-氟尿嘧啶三药双周方案一线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PD-1抗体HX008联合伊立替康二线治疗晚期胃或胃食管结合部癌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结直肠癌卵巢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方法
    结果
    讨论
文献综述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晚期胃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第一作者文章
个人简历

(5)华蟾素注射液治疗结肠癌腹水的优效人群分析及对VM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恶性腹水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1. 恶性腹水的西医研究进展
        1.1 恶性腹水的形成机制
        1.2 恶性腹水的西医诊断
        1.3 恶性腹水的西医治疗
        2. 恶性腹水的中医研究进展
        2.1 恶性腹水的中医病因病机
        2.2 恶性腹水的中医辨证
        2.3 恶性腹水的中医治疗
        3.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血管生成拟态(VM)在结肠癌中的研究进展
        1. 结肠癌VM的发现及生物学特性
        2. VM的形成机制
        2.1 肿瘤缺氧微环境与VM
        2.2 肿瘤干细胞与VM
        2.3 上皮间质转化与VM
        2.4 促血管生成相关因子与VM
        2.5 VM形成相关信号通路
        3. VM与结肠癌不良预后的相关性
        4. VM与结肠癌的治疗
        5.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华蟾素注射液干预肿瘤血管生成作用的研究进展
        1. 肿瘤血管生成的病理机制
        2. 华蟾素注射液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作用
        3. 华蟾素注射液干预肿瘤血管生成的机制
        3.1 VEGF/VEGFR通路抑制作用
        3.2 MMPs/TIMPs通路抑制作用
        3.3 肿瘤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凋亡作用
        3.4 其他潜在靶点
        4. 结语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结肠癌恶性腹水的疗效评价及优效人群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方法
        1.2 研究对象
        1.3 病例筛选方法
        1.4 治疗方法
        1.5 提取指标
        1.6 疗效评价
        1.7 安全性评价
        1.8 统计方法
        1.9 技术路线图
    2. 研究结果
        2.1 总体资料分析
        2.2 疗效评价
        2.3 安全性评价
        2.4 优效人群特征筛选
    3. 讨论
        3.1 结肠癌恶性腹水的治疗现状
        3.2 优效人群研究的必要性
        3.3 华蟾素注射液治疗结肠癌恶性腹水的潜在机制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基于血管生成拟态(VM)研究华蟾素注射液抑制结肠癌血性腹水的机制
    实验一: 华蟾素注射液抑制裸鼠结肠癌血性腹水生成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二: 华蟾素注射液体外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三: 华蟾素注射液体内、体外抑制结肠癌细胞VM形成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四: 华蟾素注射液抑制结肠癌VM形成的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1. 研究结论
    2. 研究创新性
    3. 不足与展望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6)平补益胃方联合雷替曲塞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现代医学研究基础
        1.1 胃癌的流行病学
        1.2 胃癌的病因学
        1.3 雷替曲塞治疗晚期胃癌现状
    2.中医对胃癌的认识
        2.1 胃癌的中医证候
        2.2 脾胃虚弱贯穿胃癌始终
        2.3 健脾和胃是晚期胃癌的治疗大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收集
        1.2 病例选择
    2.诊断标准
        2.1 胃癌西医诊断标准
        2.2 胃癌分期标准
    3.病例特点
        3.1 性别分布情况
        3.2 年龄分布情况
        3.3 病理类型分布情况
        3.4 临床分期情况
    4.研究方法
        4.1 临床研究方法(分组、观察节点)
        4.2 疗效指标观察
    5.统计学方法
    6.研究结果
        6.1 两组患者治疗后近期疗效评价比较
        6.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功能状态评分比较
        6.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肠疾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6.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营养状况比较
        6.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含量比较
        6.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比较
        6.7 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毒副反应比较
    7.分析与讨论
        7.1 平补益胃方立方依据
        7.2 平补益胃方组成
        7.3 方义分析
        7.4 现代药理研究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1 中医药治疗胃癌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2 以雷替曲塞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7)胃癌诊治难点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论文提纲范文)

难点1:胃癌的高风险人群筛查及其健康管理
难点2:遗传性胃癌诊断、预防和管理
难点3:胃癌病人是否需要常规检测并根除HP
难点4:EUS和18F标记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18F-FDG PET-CT)是否应该常规用于胃癌分期检查
难点5:胃腺癌或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denocarcinomas of the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AEG)病人常规检测的分子标记物及其价值
难点6:晚期胃癌二线或三线化疗的考量因素及其合理使用,以及临床实践与临床研究的差异
难点7:LAGC病人腹腔镜探查的适应证及注意事项
难点8:ESD术后切缘阳性的后续治疗原则
难点9:胃癌根治性切除术(含内镜切除)后随访及其时限
难点10:腹腔镜胃癌手术的适应证,以及除临床分期以外的其他考量因素
难点11:直接接受胃癌根治术后病人如何选择辅助化疗方案,Ⅰ期胃癌术后是否需要行辅助化疗
难点12:胃癌新辅助治疗的适应人群、治疗模式及临床疗效评价
难点13:对于新辅助治疗后肿瘤退缩或降期者,如何决定根治手术的切除范围及淋巴结清扫范围
难点14:胃癌新辅助治疗疗效欠佳但仍未见远处转移且可切除病人可否考虑手术,如何选择后续治疗
难点15:胃癌新辅助治疗获得临床完全缓解(cCR)/病理完全缓解(pCR)病人,如何选择后续治疗
难点16:进展期胃癌淋巴结清扫方式选择(平面清扫或立体清扫)
难点17:脾门淋巴结清扫手术指征和清扫策略
难点18:胃癌手术行D2/D2+淋巴结清扫中如何处理No.11p、No.12a、No.13、No.14v和No.16a2/b1淋巴结,No.14v淋巴结清扫的适应证,以及No.6a、No.6i、No.6v淋巴结细化的实际意义
难点19:符合PPG指征的胃癌,是否需要常规清扫No.6淋巴结,如远端切缘无法满足要求,应采用术中冰冻切片病理学检查还是改为远端胃大部切除术
难点20:胃癌根治术后淋巴结送检推荐数目及新辅助治疗对其影响
难点21:食管胃结合部癌不同分型或分期方式的可操作性
难点22:不同类型食管胃结合部癌的手术入路、淋巴结清扫范围及消化道重建方式选择
难点23:完全腹腔镜消化道重建方式选择
难点24:胃癌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定义及分级
难点25:胃癌伴有远处转移发生出血急症时的手术时机和方式
难点26:胃癌病人营养筛查、评估及干预原则
难点27:Ⅳ期胃癌进行转化治疗的人群选择,手术指征、切除范围及术后治疗
难点28:单纯腹腔灌洗液细胞学阳性(CY1)胃癌的治疗原则
难点29:胃癌伴腹膜转移者,行腹腔治疗还是全身化疗
难点30:胃癌术中和术后是否需要放疗,术前放化疗与术后放化疗的区别
难点31:残胃癌或胃癌术后局部区域复发(肿瘤床、吻合口、局部区域淋巴引流区)病人,是否推荐手术或局部放化疗
难点32:残胃癌与残胃再发癌生物学行为及淋巴结转移差异,临床T分期为cT2时如何进行淋巴结清扫
难点33:胃癌放疗技术选择及照射剂量、照射体积的界定,如何进行正常器官保护及呼吸运动管理,以及放疗对胃充盈状态的要求
难点34:存在化疗相对禁忌证的晚期胃癌病人,如何选择个体化药物及方案
难点35:晚期胃癌病人疾病控制后的维持治疗
难点36:对于HER2阳性不能切除的进展期或复发胃癌,一线应用曲妥珠单抗治疗进展后,二线治疗是否推荐继续给予曲妥珠单抗跨线治疗
难点37:胃癌免疫治疗优势人群特点和免疫治疗适应证
难点38:免疫治疗是否可提前至晚期胃癌的一线治疗,是否推荐免疫治疗联合化疗
编审人员名单:

(8)雷替曲塞治疗晚期胃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资料与方法
    1 系统评价文献资料的筛选标准
        1.1 研究类型
        1.2 入组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检索策略
    3 文献的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
    4 临床资料收集与治疗方法
        4.1 临床资料
        4.2 纳入标准
        4.3 排除标准
        4.4 治疗方法
        4.5 观察指标
    5 数据处理与分析
    6 发表偏倚
    7 统计分析
二 Meta分析
    1 文献检索结果
    2 纳入研究的临床特征及方法学质量评价
    3 Meta分析结果
        3.1 客观有效率
        3.2 远期疗效比较
        3.3 安全性评价
    4 发表偏倚
    5 敏感性分析
三 临床病例分析结果
    1 临床病例一般资料
    2 临床疗效评估
    3 不良反应评估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雷替曲塞治疗晚期消化系统肿瘤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mFLOT方案和mFOLFOX6方案治疗晚期或局部进展期胃癌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技术路线
    2.5 疗效评价
    2.6 统计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临床获益分析
        3.2.1 mFLOT组和mFOLFOX6 组临床疗效比较
        3.2.2 mFLOT组和mFOLFOX6 组手术率比较
        3.2.3 mFLOT组和mFOLFOX6 组化疗毒副作用比较
        3.2.4 mFLOT组和mFOLFOX6 组化疗患者的生存比较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综述 mFLOT方案和mFOLFOX6方案治疗晚期或局部进展期胃癌的临床观察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及一贯煎合六君子汤对气阴两虚型晚期胃腺癌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退出标准
        1.6 病例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1.1 两组性别比较
        2.1.2 两组年龄比较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3.1 肿瘤标志物
        2.3.2 肿瘤疗效评价
        2.3.3 不良反应
        2.3.4 KPS评分
        2.3.5 中医证候积分
        2.4 主要实验室处理
        2.5 疗效判定标准
        2.5.1 KPS评分标准
        2.5.2 肿瘤疗效评价标准
        2.5.3 不良反应评价标准
        2.5.4 高血压评价标准
        2.5.5 手足综合症分级标准
        2.6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肿瘤标志物
        3.1.1 癌胚抗原(CEA)
        3.1.2 糖类抗原125(CA125)
        3.1.3 糖类抗原19-9(CA199)
        3.2 近期肿瘤疗效评估
        3.3 不良反应
        3.3.1 血液系统不良反应
        3.3.2 恶心、呕吐、腹泻
        3.3.3 食欲减退、乏力、口腔炎
        3.3.4 高血压
        3.3.5 尿常规PRO比较
        3.3.6 转氨酶、肌酐比较
        3.3.7 手足综合症比较
        3.4 KPS评分比较
        3.5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4 安全性分析
    5 小结
第二部分 讨论
    1 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抗肿瘤作用
        1.1 阿帕替尼抗肿瘤机制
        1.2 阿帕替尼逆转耐药机制
        1.3 阿帕替尼耐药机制
    2 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相关不良反应
        2.1 高血压
        2.2 蛋白尿
        2.2.1 抑制VEGF的信号通路
        2.2.2 足细胞蛋白表达下调
        2.2.3 继发性高血压
        2.3 高血压、蛋白尿的治疗方法
    3 一贯煎合六君子汤的配伍特点及单味药的药理研究
第三部分 结论
第四部分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晚期胃癌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表
个人简介
致谢

四、持续低剂量氟尿嘧啶联合紫杉醇、奥沙利铂治疗晚期胃癌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健脾法对胃癌化疗不良反应及对相关实验指标的影响[D]. 陈韦佐.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基于整合大数据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与食管癌上市后评价研究[D]. 周唯.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循证评价及与化疗药相互作用的评价方法[D]. 杨鸣.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探索晚期胃癌和肠癌患者化疗与免疫治疗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D]. 李群.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5]华蟾素注射液治疗结肠癌腹水的优效人群分析及对VM的作用机制研究[D]. 王一同.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平补益胃方联合雷替曲塞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观察[D]. 潘立娟.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胃癌诊治难点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J]. Gastric Cancer Association, China Anti-Cancer Association;.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0(08)
  • [8]雷替曲塞治疗晚期胃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D]. 田康俊. 苏州大学, 2020(02)
  • [9]mFLOT方案和mFOLFOX6方案治疗晚期或局部进展期胃癌的临床观察[D]. 刘显菊. 青海大学, 2020(02)
  • [10]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及一贯煎合六君子汤对气阴两虚型晚期胃腺癌的临床研究[D]. 周林.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持续小剂量氟尿嘧啶联合紫杉醇、奥沙利铂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