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爆炸源装药理论与实验分析

地震勘探爆炸源装药理论与实验分析

一、地震勘探中的炸药震源药量理论与实验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伟,李彪,陈凯滨,张婧瑶,胡峰,杨智超,肖玮,杨平[1](2021)在《延迟激发技术在四川盆地砂泥岩及石灰岩地区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延迟激发技术能够提高激发主频、拓展激发频率宽度,可提高有效下传激发能量、降低地面振动强度,是解决激发能量和拓展主频这个矛盾体的有效技术,在一定入射角范围内,还可以有效控制非球形震源引起的地震波传播方向性问题。但由于实现工艺等原因,在四川盆地未得到推广应用。针对四川盆地东部高陡构造石灰岩和砂泥岩激发地区,采用较精确的延时时间、充分考虑爆炸半径和准确的间隔距离并还原真实的地层物理属性,对延迟激发技术的适应性进行充分论证和严格的实验质量控制,获得了真实的试验数据和可靠的研究结论。实验结果表明:(1)类比单级整体激发单炮,同药量的延迟激发单炮具有下传能量强、主频高、频带宽、次生干扰弱、地面横向震动弱等优势,提高了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其中泥岩区能量提高14.3%,主频提高7%,频宽在高频端拓展5%;石灰岩区能量提高35.8%,主频提高5%,频宽拓展3%。(2)延迟激发瞬间对地面的地震强度明显低于常规单体激发,避免了因震动引起的民事纠纷,且炮井位置靠近障碍物更近,提高了炮井位置的正点率,炮井分布更均匀化,过障碍观测系统属性更均匀,采集到的地震资料更有利于开展地震属性分析。

邱若华[2](2020)在《地表出露海相碳酸盐岩动态力学特性及应力波衰减规律研究 ——以川东北黑池梁地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探明南方海相碳酸盐岩的分布范围及储量,需要进行大量现场勘察工作。地震勘探是石油勘探中一种最常见和最重要的方法,在对海相碳酸盐岩地区进行地震勘探时,从钻孔装药、炸药震源爆炸到地震波采集分析,都存在着冲击、爆炸、地震等动态荷载对海相碳酸盐岩的作用,充分掌握海相碳酸盐岩的动态力学性质,是研究其冲击破岩、爆破机制、应力波传播规律以及地震效应的重要资料,岩石动力学特性是认识岩石动载破坏机理和岩石介质中应力波传播规律的关键。本文以川东北黑池梁地区地表出露海相碳酸盐岩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实验室试验、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等方法和手段,借助于先进的测试技术与分析手段,结合现代应力波理论和岩石动力学理论,对高应变率作用下海相碳酸盐岩的动态力学特性及应力波衰减规律进行了研究。本文进行的主要研究为:(1)海相碳酸盐岩物理力学性质及参数的试验研究。利用实验室设备对海相碳酸盐岩进行了物理力学性质及参数的试验,得到海相碳酸盐岩单轴压缩应力-应变曲线,获得海相碳酸盐岩的纵波波速、弹性模量、泊松比、单轴抗压强度等参数。(2)海相碳酸盐岩在动态冲击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研究。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HPB)试验系统,进行了不同应变率下海相碳酸盐岩的单轴动态冲击压缩试验,研究了峰值应力随应变率的变化规律,以及应力波频谱曲线随应变率的变化规律。(3)海相碳酸盐岩的动态破碎耗能特征研究。在实验的基础上,对海相碳酸盐岩单轴冲击压缩试验的试件碎块进行粒度分析,通过研究海相碳酸盐岩试件的动态冲击破碎特征及其破碎耗能特征,得到海相碳酸盐岩动态破碎的能量耗散同试件破碎块度、应变率和动态抗压强度之间的关系。(4)海相碳酸盐岩在动态荷载下应力波传播的数值模拟研究。对海相碳酸盐岩的SHPB试验、一维撞杆试验和一维岩石杆爆炸试验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冲击荷载作用下海相碳酸盐岩试件的受力过程和应力波传播规律,包括应力波随传播距离衰减的变化规律,以及应力波传播过程中频谱变化规律。(5)海相碳酸盐岩地层中,地震勘探炸药震源参数的数值模拟研究。对海相碳酸盐岩地层中进行的地震勘探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得到各震源参数包括起爆方式、不耦合介质、药包结构、炸药埋深、药量等对海相碳酸盐岩中爆炸应力波的产生及其能量和频率等衰减的影响规律。通过对比分析海相碳酸盐岩出露区震源激发井深和药量的现场试验数据,发现存在一个最佳激发井深和药量,使得地震激发下传能量较强,地震信噪比较高。研究成果可为海相碳酸盐岩地区地震勘探的钻井和爆破工作提供重要参考。该论文有图108幅,表33个,参考文献185篇。

刘磊[3](2019)在《南堡地区过渡带三维地震采集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南堡凹陷滩浅海过渡带油气资源丰富,面积广阔,勘探潜力巨大,但该区复杂地表条件和表层结构严重影响了地震波的激发与接收效果,原有地震资料难以满足地质构造精细解释的需要。因此,开展滩浅海地区复杂地表条件下的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采集方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南堡一号为研究目标,对海陆过渡带地区三维地震采集中的激发、接收、观测系统布设等技术进行研究。论文分析了滩海地区复杂自然环境对地震采集的影响。在对本区以往采集方法、单炮和剖面品质及地震地质条件进行了综合研究,分析影响滩海资料品质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根据研究区的地震地质条件特点,进行了针对性强的地表分类,进一步以地表分类为依据,开展了过渡带地区水陆不同地表条件的激发和接收技术研究,形成了过渡带水陆不同区域有效的激发和接收方法。在观测系统设计方面,以原有地震资料为基础建立了该区的地震地质模型,通过选取代表性的论证点,利用正演模拟、照明分析等技术进行参数论证,综合研究过渡带地区地震勘探水陆观测系统及其对接方式,确定了相应的观测系统参数。借鉴近几年来类似工区采集情况,针对技术难点采取合理的技术对策与措施,并结合参数论证结果,得到了能够高效、优质完成该区地质任务的三维地震勘探采集方法。在合理的设计和严格的野外施工保障下,南堡一号工区的三维采集取得了较好的勘探效果,从单炮资料和初叠加剖面分析,新资料的浅中深层的信噪比和分辨率较老资料都有很大的改善,目的层的反射信息也较为丰富。通过该区域的采集,不仅为后续室内精细处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对其它类似海陆过渡带地区地震采集具有指导意义。

张安博[4](2018)在《可控震源与炸药震源在宁夏红寺堡地区的适用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地球物理地震勘探中,地震信号的激发源分为炸药震源和非炸药震源两种。可控震源最早大量应用于我国新疆地区石油勘探中,然而在煤炭勘探中,可控震源的应用实例并不多,宁夏地区以往使用的激发震源全部为炸药震源,然而在宁夏中西部地区,例如红寺堡地区、中卫小红山地区等,由于浅层地震地质条件极其复杂,成孔困难,炸药震源无法在理想层位激发,采用炸药震源激发很难获得理想的激发效果。因此,在宁夏中西部地区非炸药震源作为激发源已经势在必行。本文主要借助宁夏红寺堡地区炸药震源和可控震源生产前的大量试验数据对比、原始资料参数对比、叠加剖面效果对比,深入探究了以下问题:炸药震源激发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可控震源激发具体参数包括振动台次、扫描频率、扫描长度、驱动电平等选取方法并最终确定可控震源野外采集参数,最后探讨了可控震源激发的应用前景。本文通过在试验区进行大量的炸药震源激发与可控震源激发的单炮对比试验与研究,通过对炸药震源激发原理的探究,认为在无潜水位、降速层厚度变化较大,表浅层赋存大量破碎、胶结较差的砾石层或鹅卵石层的施工区,由于钻机成孔难度非常大,造成炸药震源经常无法在理想层位激发,导致炸药震源单炮记录中面波、多次波等干扰波发育,后期资料处理效果不理想,是导致最终叠加剖面差的主要原因;通过对可控震源激发原理与参数设定原理的探究,参照可控震源激发台数、振动台次、扫描频率、扫描长度、驱动电平的参数选取依据,通过反复试验对比研究,确定了适用于试验区的可控震源激发参数,从成果看,该参数即保证激发效果、满足技术要求,又确保了施工效率;通过对可控震源与炸药震源单炮、段试验叠加剖面的对比研究,认为在该类型地区使用可控震源作为激发震源是可行的,并且激发效果好于炸药震源的激发效果;本文最后可控震源未来发展、应用方向进行了探讨,认为大吨位、低频可控震源在深部地震勘探和超高频可控震源在城市地质勘探中的应用前景广阔。

李驰[5](2018)在《槽波震源激发在综采工作面地质勘查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复杂的煤炭地质环境造成了煤矿开采的低效率和高生产成本,通过精细勘察探明未采区小断层、老空区等地质异常体是综采工作面得以正常推进的基本要求,槽波地震勘探技术因具有比较准确探测煤层厚度和地质异常结构的一种重要手段,被广泛应用于综采工作面开采前的地质勘查中,为综采工作面详细的开采计划提供了宝贵的物探资料。槽波地震勘探技术(ISS)的应用以炸药作为震源激发槽波过程的动力源,是影响地震采集的重要指标,药量和激发岩性的选取直接影响到激发效果的产生和其后信息源的采集。在用炸药爆炸激发槽波时,药量的选择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药量过大会造成干扰水平高、分辨有效波困难、巷道煤壁破坏严重甚至引发更严重的安全问题,药量过小会造成波形难以分辨处理,降低预测准确度。此外,炸药安放位置受到煤壁破碎带、不同煤质等影响。本文应用Abaqus有限元软件通过有限差分法对不同药量激发槽波进行正演模拟,得出了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炸药的最佳药量和最佳位置关系。并使用不同药量进行实际工区数值模拟,得出药量对槽波反演结果的影响程度。然后将以上结论应用于晋城煤业集团成庄矿5308工作面槽波探测工程,通过数据采集,利用槽波地震处理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得出反演结果。根据层析成像结果说明工区内存在六个异常区,与实际揭露结果基本吻合。上述研究成果对进一步研究槽波激发方式及槽波的正演方法有所帮助,减小槽波勘探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王伟,高星,张小艳,查欣洁,张英慧,李桂林[6](2018)在《复杂山区高分辨率地震采集分析与应用——以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震源药柱激发因素选择是影响地震资料品质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南方复杂山区高分辨率地震采集中合理选择激发岩性、井深、药量等激发因素尤为重要.本文根据复杂山区地震地质条件多样性、复杂性等特点,从理论上分析了地震激发机理、井深、药量、虚反射效应、岩性与药柱长度等对激发子波的影响,开展了基于适应近地表结构特征的动态井深设计、双微测井和综合表层结构调查(微测井和高密度电法联合)等,结合四川盆地及周缘等地区不同地震地质条件下进行了采集试验研究,获得了高品质单炮记录.

潘家智[7](2017)在《准东山前带高密度空间采样地震采集技术》文中认为准东山前带是地形、表层和深层地震地质条件复杂的区域,野外采集资料干扰发育,信噪比低,地下构造复杂,成像难度大。为了提高准东采集资料的信噪比和山前带复杂构造成像效果,基于研究区地震地质特点,进行了高密度空间采样理论研究、设计和实践。主要开展了以下四项工作。(1)进行了准东山前复杂地震波场的研究。基于准东山前带噪声特征,分析了噪声产生的原因,研究了采集密度对干扰和地下复杂地震波场的影响,认为高密度空间采样有利于识别干扰和复杂地下波场,做到空间采样的充分性,有利于后期的资料处理。(2)进行了高密度观测系统设计及优化技术研究。在原来常规基于几个点的参数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层面的高密度点观测系统参数论证技术,形成了基于成像效果评价的观测系统优选技术,最终形成了高密度观测系统设计及优化技术。(3)进行了高品质高效激发接收技术的研究。基于爆炸理论,对准东山前井炮激发技术进行了研究,形成了基于有利岩性和速度层的激发因素选择技术。进行可控震源激发参数的研究,形成了和高密度观测系统相匹配的高效激发参数。基于震检联合,形成了震检联合压噪技术。(4)基于实际资料对高密度观测系统进行了量化研究。主要对高密度观测系统条件下,覆盖次数与信噪比的关系、面元尺寸和成像效果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形成了关系曲线和公式,对其关系形成了新的认识。通过以上研究,形成了准东山前带高密度观测系统设计技术、激发和接收技术,对适合该区域的合适采集道密度有了量化的认识,采用高密度观测系统和激发接收技术能够有效地改善准东山前带复杂构造的成像,提高整体的信噪比。

王益民[8](2017)在《基于不同地表介质震源子波响应的炸药激发效果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陆地油气地震勘探中,炸药震源激发参数,包括激发介质、炸药爆速、药量、药柱直径、耦合介质和几何耦合,对地震记录中信号的振幅和频率特征有重要影响。目前,对激发参数的影响的认识主要来自实际试验,缺少对应的理论研究。本文基于爆炸力学和弹塑性力学,提出采用数值模拟与球状震源模型结合的方法,从理论上计算了炸药震源在岩土介质中产生的震源子波。本文提出的震源子波的计算过程为:首先是数值模拟炸药在岩土介质中的激发过程,分析介质中产生的塑性-弹性边界大小及压力曲线;然后,采用三角指数衰减函数(正弦函数和指数衰减函数的乘积)拟合该压力曲线,得到塑性-弹性边界压力函数;最后,基于球状震源模型,以介质弹性参数、PEB尺寸和压力函数为输入计算子波。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岩性的地表介质,计算了不同激发参数对应的子波,并研究了这些参数与子波振幅和频率的关系。研究表明,灰岩和砂岩中产生的子波主频较高而低频成分较少,可以采用高爆速炸药、大药量、大药径、水耦合增加低频成分;黄土中产生的子波主频较低而且频带宽度较小,可以采用低爆速炸药、小药量、大药径、胶泥耦合提高子波主频和频带宽度。理论计算结果与前人实际观测结果的对比表明,两者在激发岩性与子波形态、振幅和频率,炸药爆速与子波振幅,黄土中药量与子波频率、灰岩中耦合参数与子波振幅等方面基本相似。理论研究结果能解释和验证一些实践经验与采集数据,也可以为特定地表介质条件下炸药爆速、药量、药径、耦合等参数的选取提供参考。

陈杰[9](2016)在《复杂地区炸药震源激发方法研究》文中认为主要对炸药震源的爆炸特性及爆炸以后能量在其周围介质中的分布进行了研究,拟从理论上解决复杂地区地震勘探资料采集的难题。炸药震源是陆地地震勘探的主要激发源,是影响野外地震资料采集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在均匀水平层状介质中激发时,能量均匀的向四周辐射,但在实际野外勘探中,炮点通常位于倾斜或岩性在纵、横向分布不均匀的复杂地层中,震源激发产生的能量在到达目的层之前不规则地向四周辐射,而传向目的层的能量受到不同程度的衰减,从而使得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大幅度降低。为了改善复杂地区地震资料的品质,首先研究复杂地区单震源的激发效果,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分析激发井深、激发药量、激发岩性以及炸药与岩石的耦合关系对能量分布的影响,研究不同复杂介质中震源激发后的能量分布,优选出合理的激发参数,使能量在垂直方向上集中,保证更多的能量入射到深层地层;然后分析震源组合技术在复杂地区激发的优势,包括常规水平震源组合以及基于相控理论的震源组合技术,通过分析相控参数以及各种相控激发方式,优选出激发参数并根据目标体的方位选择合适的激发方法,目的是使激发能量定向传播,提高目标方向的照明度,改善局部资料的信噪比。

蓝阳[10](2016)在《基于近地表结构的地震激发与接收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地震数据的采集是野外地震勘探中的第一步,采集数据的好坏直接影响后续地震数据的处理,而采集主要包含地震波的激发与接收。在激发方面,多年来对炸药震源激发方法的理论研究相对较少,缺乏系统、深入的认识,不利于进一步优化激发参数的设计;而接收方面,常规野外组合在压制噪音的同时削弱了有效信号,使得地震信号频带变窄,因此单点高密度采集技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其中的室内组合技术是该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进一步提高地震数据的质量,对地震激发和接收方法开展系统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本文首先从表层近地表结构调查出发,论述了典型复杂近地表的特征及相关参数的获取方法。然后重点研究了炸药震源激发方法,包含药量、药型、岩性、装药结构和激发井深等参数对激发效果的影响及选取。利用爆炸动力学理论和数值计算,研究爆炸空腔、洞壁压力等相关物理参量并结合能量利用率,分析在扩腔过程中传入岩石和土介质内的能量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空腔震源模型,详细推导得到了包含炸药参数的地震子波解析解,并分析了炸药参数对地震子波的影响规律。在对装药结构的研究中,基于爆炸动力学理论,结合炸药在空气、水、泥土等介质中爆炸形成的冲击波的研究成果,以能量利用率为准则,分析不耦合装药条件下不同耦合介质对激发的影响,为闷井技术提供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围岩孔隙介质对激发效果的影响。最后,结合点震源激发的虚反射理论,分析井深对激发效果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采用长药柱震源、延迟震源激发时,虚反射对子波的影响,并通过正演模拟验证结论的正确性,为激发井深的设计提出合理建议。最后重点研究了组合检波技术,引入波束形成理论,在常规线性(算术平均加权)组合的基础上,研究了基于窗函数的加权组合,考虑到野外施工的成本和组合检波算法的实用性,将其应用于单点高密度采集技术中的室内数字组合中,并进一步对基于PCA的加权组合和基于MVDR的加权组合两种算法进行了理论研究。结合数值分析和正演模拟,对比分析了不同加权组合对信噪比和保真性的影响,为组合检波方法拓宽了研究思路。

二、地震勘探中的炸药震源药量理论与实验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震勘探中的炸药震源药量理论与实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延迟激发技术在四川盆地砂泥岩及石灰岩地区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延迟爆炸叠加激发技术
    1.1 常规井炮激发
    1.2 延迟激发技术原理
    1.3 多级延迟激发波叠加分析
    1.4 延迟激发设计约束因素
2 延迟激发技术的应用效果
    2.1 延迟激发技术实现工艺
    2.2 延迟激发资料品质分析
    2.3 延迟激发地面震动强度分析
3 结论

(2)地表出露海相碳酸盐岩动态力学特性及应力波衰减规律研究 ——以川东北黑池梁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Backgrounds and Significances)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Research Status at Home and Abroad)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Main Research Contents and Methodologies)
2 海相碳酸盐岩基本物理力学性能
    2.1 岩样采集与试件制备(Specimen Preparation)
    2.2 海相碳酸盐岩的基本物理性质(Fundamental Physical Property of Marine Carbonate Rocks)
    2.3 海相碳酸盐岩试件单轴压缩试验(Uniaxial Compression Test of Marine Carbonate Rocks)
    2.4 海相碳酸盐岩基本力学性能(Fundamental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arine Carbonate Rocks)
    2.5 本章小结(Chapter Summary)
3 海相碳酸盐岩动态力学特性试验与分析
    3.1 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试验技术原理(Principle of SHPB Testing Technique)
    3.2 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试验系统(SHPB Testing System)
    3.3 海相碳酸盐岩动态冲击试验(Dynamic Test of Marine Carbonate Rocks under Impact Load)
    3.4 冲击荷载作用下海相碳酸盐岩动态力学性能(Dynamic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arine Carbonate Rocks under Impact Load)
    3.5 本章小结(Chapter Summary)
4 海相碳酸盐岩动态破碎特征与能量耗散规律
    4.1 海相碳酸盐岩试件动态压缩破碎特征(Fairlure Characteristics of Marine Carbonate Rocks under Dynamic Compression)
    4.2 海相碳酸盐岩动态破碎耗能特征(Energy Dissip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Marine Carbonate Rocks under Dynamic Compression)
    4.3 海相碳酸盐岩试件破碎分形特征(Fractal Characteristics of Fragmented Marine Carbonate Rocks)
    4.4 本章小结(Chapter Summary)
5 海相碳酸盐岩中应力波衰减规律
    5.1 无限介质中的弹性应力波方程(Elastic Stress Wave Equation in Infinite Medium)
    5.2 一维长杆中的应力波(Stress Wave in a One-Dimensional Long Bar)
    5.3 一维杆中线弹性应力波方程有效性的讨论(Discussion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Linear Elastic Stress Wave in One-Dimensional Bars)
    5.4 一维杆中的弹塑性应力波(Elastic and Plastic Wave in One-Dimensional Bars)
    5.5 岩石中的应力波(Stress Wave in Rocks)
    5.6 数值模拟试验研究(Research on Numerical Simulation)
    5.7 SHPB 试验数值模拟(Numerical Simulation of SHPB Test)
    5.8 岩石杆中应力波衰减规律数值模拟研究(Numerical Simulation of Stress Wave Attenuation in Rock Bar)
    5.9 爆炸应力波在岩石杆中的衰减规律数值模拟研究(Numerical Simulation Study on Attenuation Law of Explosion Stress Wave in Rock Bar)
    5.10 本章小结(Chapter Summary)
6 工程问题的数值模拟研究
    6.1 理论分析(Theoretical Analysis)
    6.2 数值模拟技术及参数(Numerical Simulation Techniques and Parameters)
    6.3 起爆位置试验研究(Simulation Study on Detonation Position)
    6.4 不耦合介质试验研究(Simulation Study on Uncoupled Medium)
    6.5 最佳装药结构试验研究(Simulation Study on Optimum Charge Structure)
    6.6 径高比1:4集中药包结构试验研究(Simulation Study on Concentrated Charge Structure with 1:4 Diameter to Height Ratio)
    6.7 井径6cm装药结构试验研究(Simulation Study on Charge Structure in 6cm Well)
    6.8 工程实例(Engineering examples)
    6.9 本章小结(Chapter Summary)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Conclusions)
    7.2 展望(Prospects)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南堡地区过渡带三维地震采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过渡带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区地震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表类型
        2.1.3 水深及海况条件
    2.2 地震地质条件
        2.2.1 表层地震地质条件
        2.2.2 深层地震地质条件
    2.3 地质任务及采集要求
        2.3.1 地质任务
        2.3.2 部署依据
        2.3.3 采集设计的主要目标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老资料分析与评价
    3.1 地震地质问题分析
    3.2 地震施工方法与装备
        3.2.1 观测系统问题
        3.2.2 采集装备问题分析
        3.2.3 检波点点位分析
    3.3 老资料分析
        3.3.1 单炮品质分析
        3.3.2 地震剖面分析
    3.4 主要存在问题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观测系统设计
    4.1 地球物理模型
        4.1.1 表层模型参数
        4.1.2 地球物理模型参数
        4.1.3 地震照明分析
    4.2 面元尺寸分析
        4.2.1 横向分辨率分析
        4.2.2 偏移空间假频分析
        4.2.3 高陡倾角地层反射分析
        4.2.4 模拟资料照明分析
    4.3 覆盖次数分析
        4.3.1 信噪比计算
        4.3.2 2D模型照明分析
        4.3.3 不同覆盖次数模拟剖面分析
    4.4 最大炮检距分析
        4.4.1 目的层埋深分析
        4.4.2 动校拉伸及速度拾取精度
        4.4.3 反射系数及排列长度分析
        4.4.4 直达波和折射波干扰分析
        4.4.5 多次波压制分析
        4.4.6 资料重处理最大偏移距分析
        4.4.7 2D模型照明分析
        4.4.8 地震剖面正演分析
    4.5 激发参数分析
        4.5.1 陆地区激发参数分析
        4.5.2 海水区激发参数分析
    4.6 接收参数分析
        4.6.1 陆地区接收参数分析
        4.6.2 海水区接收参数分析
    4.7 主要技术对策
        4.7.1 一体化海陆设计技术
        4.7.2 检波点二次定位技术
        4.7.3 气枪阵列设计技术
        4.7.4 双检接收技术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际应用与效果分析
    5.1 激发接收方案
        5.1.1 激发参数
        5.1.2 接收参数
        5.1.3 记录参数
    5.2 观测系统方案
    5.3 观测系统属性分析
        5.3.1 覆盖次数分析
        5.3.2 纵横比与炮检距分析
        5.3.3 PSTM叠加响应分析
        5.3.4 噪音压制对比分析
    5.4 特观设计方案
        5.4.1 陆地村庄特观设计
        5.4.2 过渡带养殖区特观设计
        5.4.3 海域人工岛特观设计
    5.5 采集效果分析
        5.5.1 覆盖次数分析
        5.5.2 采集单炮分析
        5.5.3 初叠剖面分析
        5.5.4 偏移剖面分析
        5.5.5 频谱对比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可控震源与炸药震源在宁夏红寺堡地区的适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论文的选题依据
    1.2 可控震源与炸药震源国内外研究应用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
第2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地形特征
    2.2 地层及构造特征
    2.3 褶皱构造
    2.4 煤系地层
第3章 炸药震源激发效果分析
    3.1 炸药震源简介
    3.2 研究区地震地质条件分析
    3.3 炸药震源激发效果分析
第4章 可控震源工作原理及参数选取
    4.0 可控震源的选择
    4.1 可控震源工作原理及常规野外采集方法
    4.2 可控震源参数原理
    4.3 可控震源参数选取依据
第5章 可控震源与炸药震源单炮及段试验叠加剖面对比
    5.1 地震记录褶积模型
    5.2 资料处理流程
    5.3 炸药震源与可控震源叠加剖面对比分析
第6章 可控震源未来发展应用探讨
    6.1 大吨位、低频可控震源的应用
    6.2 超高频可控震源在城市地质勘探中的应用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5)槽波震源激发在综采工作面地质勘查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槽波研究现状
        1.2.2 激发震源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拟解决的主要科学问题
第二章 槽波基本理论及激发方法
    2.1 槽波基本理论
        2.1.1 槽波的形成机理
        2.1.2 槽波的频散特性
    2.2 槽波分类
        2.2.1 Love型槽波
        2.2.2 Rayleigh型槽波
    2.3 爆炸理论及其在激发槽波中的应用
        2.3.1 爆炸理论
        2.3.2 激发槽波震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煤质、孔深、药量对震源影响研究
    3.1 震源模型设置
    3.2 不同煤质对震源效果的影响
    3.3 合理炮孔深度的确定
    3.4 合理炮孔装药量的确定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槽波在实体工程构造勘查中效果分析
    4.1 数值模拟软件选择
    4.2 模型参数设置
        4.2.1 模型尺寸
        4.2.2 材料属性设置
        4.2.3 有限元模型边界处理
        4.2.4 煤层阻尼的设置
        4.2.5 炸药震源的频谱及地震子波特点
        4.2.6 模型试算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3 模拟分析
        4.3.1 不同药量的震动分析
        4.3.2 使用不同震源数据进行反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槽波地震勘探工程应用分析
    5.1 槽波地震勘探方法
        5.1.1 槽波的震源
        5.1.2 槽波接收系统
        5.1.3 槽波探测方法
    5.2 工程背景
    5.3 槽波透射勘探方案
    5.4 槽波透视处理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复杂山区高分辨率地震采集分析与应用——以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震源激发与井深设计分析
    1.1 震源激发地震波原理
    1.2 激发岩性分析
    1.3 药量和药型分析
2 井深设计的理论分析
3 应用实例
    3.1 基于多因素的动态井深设计
    3.2 基于双井微测井成果的井深设计
    3.3 基于综合表层结构调查的井深设计
4 结论与认识

(7)准东山前带高密度空间采样地震采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课题研究现状
        1.3.1 国外相关产业和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1.3.2 国内相关产业和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1.3.3 存在的问题
    1.4 课题研究内容及主要工作
        1.4.1 准东山前带复杂地震波场调查研究
        1.4.2 高密度观测系统设计及优化技术研究。
        1.4.3 准东山前高空间采样条件下激发、接收技术研究。
        1.4.4 高密度观测系统后评估研究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准东山前复杂地震波场调查研究
    2.1 地震地质条件
        2.1.1 地表条件
        2.1.2 表层地震地质条件
        2.1.3 深层地震地质条件
    2.2 噪音类型及形成原因分析
        2.2.1 环境噪音
        2.2.2 线性干扰
        2.2.3 次生干扰
        2.2.4 复杂波场形成原因分析
    2.3 采样理论
        2.3.1 时间采样
        2.3.2 空间采样
    2.4 复杂干扰波场与采样密度的关系
        2.4.1 准东山前带复杂干扰波场对空间采样的需求
        2.4.2 准东山前带复杂构造对空间采样的需求
    2.5 小结
第3章 高密度观测系统设计及优化技术研究
    3.1 基于模型的三维观测系统参数论证技术
        3.1.1 常规三维观测系统参数论证
        3.1.2 基于模型的高密度反射点参数论证技术
    3.2 基于地质模型的成像效果模拟分析
        3.2.1 地震正演模拟方法分析研究
        3.2.2 观测系统参数正演模拟研究
    3.3 基于三复杂条件下成像效果的观测系统论证优选技术
        3.3.1 技术思路
        3.3.2 基于处理成像效果的观测系统论证优选技术
    3.4 实际资料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高空间采样条件下激发、接收技术研究
    4.1 井震联合激发技术
        4.1.1 高品质井炮激发技术
        4.1.2 实际井炮激发效果分析
        4.1.3 可控震源激发技术
    4.2 震检联合压噪技术
        4.2.1 震检组合压噪理论分析
        4.2.2 实际资料分析
    4.3 小结
第5章 高密度观测系统量化评估研究
    5.1 覆盖次数与信噪比的关系
        5.1.1 理论分析
        5.1.2 基于实际资料的量化分析
        5.1.3 分析结论
    5.2 面元尺寸与成像效果的关系
        5.2.1 理论分析
        5.2.2 基于实际资料的成像效果量化分析
        5.2.3 分析结论
    5.3 采样密度量化研究
    5.4 小结
第6章 效果及结论
    6.1 高密度三维采集资料效果
        6.1.1 采集剖面效果分析
        6.1.2 地质效果分析
        6.1.3 新老剖面对比
    6.2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基于不同地表介质震源子波响应的炸药激发效果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目的
    1.2 研究现状
        1.2.1 影响炸药激发效果的因素
        1.2.2 炸药震源子波的计算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本文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炸药激发理论与数值模拟
    2.1 炸药激发理论
    2.2 炸药激发数值模拟
        2.2.1 有限元法简介
        2.2.2 有限元算法
    2.3 数值模拟模型参数
        2.3.1 激发介质参数
        2.3.2 炸药参数
        2.3.3 填塞和耦合介质参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炸药激发弹性边界分析与子波计算
    3.1 弹性边界尺寸分析
    3.2 弹性边界压力曲线拟合
        3.2.1 激发介质参数
        3.2.2 炸药参数
        3.2.3 耦合激发参数
    3.3 子波计算
        3.3.1 计算过程
        3.3.2 影响因素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炸药激发参数影响因素分析
    4.1 炸药参数
    4.2 耦合参数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炸药激发参数影响计算结果与实际对比
    5.1 激发介质
    5.2 炸药参数
    5.3 耦合参数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复杂地区炸药震源激发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1.4 取得的结论和认识
第2章 炸药震源激发条件分析
    2.1 地震波的激发方式
        2.1.1 震源类型分析
        2.1.2 炸药震源
    2.2 炸药震源激发参数
        2.2.1 激发井深分析
        2.2.2 激发岩性分析
        2.2.3 激发药量分析
        2.2.4 炸药与岩石的耦合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模型的激发能量分布分析
    3.1 近地表复杂地区地质特征
    3.2 基于模型的能量分布分析
        3.2.1 激发岩性能量分布分析
        3.2.2 高阻抗界面能量分布分析
        3.2.3 倾斜地层能量分布分析
        3.2.4 纵向不稳定地层能量分布分析
    3.3 震源组合激发在倾斜地层中的能量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相控震源激发方式分析
    4.1 相控震源
    4.2 相控震源定向原理
    4.3 相控震源参数分析
        4.3.1 组合震源个数分析
        4.3.2 主瓣、旁瓣及栅瓣分析
        4.3.3 主波束宽度
    4.4 基于相控理论的炸药震源组合方法
        4.4.1 常规炸药组合震源
        4.4.2 延迟激发震源
        4.4.3 细长药柱震源
        4.4.4 炸药震源不同组合激发方式的相控效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例分析
    5.1 Marmousi-Ⅱ速度模型
    5.2 沙漠地区实际资料分析
第6章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基于近地表结构的地震激发与接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近地表结构分析及参数获取
    2.1 复杂近地表结构分析
        2.1.1 沙漠
        2.1.2 山地
        2.1.3 黄土塬
    2.2 近地表参数的获取
        2.2.1 速度参数的获取
        2.2.2 品质因子反演
        2.2.3 其它参数的获取
    2.3 小结
第三章 基于近地表介质特性的地震激发理论研究
    3.1 炸药参数与地震子波的关联性研究
        3.1.1 炸药爆炸扩腔机理研究
        3.1.2 经典空腔震源模型的改进
        3.1.3 影响地震子波的因素分析
        3.1.4 小结
    3.2 炸药激发耦合关系对激发效果的影响研究
        3.2.1 炮孔不耦合装药对激发效果的影响
        3.2.2 介质阻抗对激发效果的影响
        3.2.3 小结
    3.3 激发井深对激发效果的影响研究
        3.3.1 虚反射界面对地震激发效果的影响
        3.3.2 不同震源对最优激发井深的影响
        3.3.3 正演模拟分析
        3.3.4 小结
    3.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波束形成理论的组合检波方法研究
    4.1 基于波束形成理论的组合检波机理
    4.2 基于窗函数的加权组合
        4.2.1 不同权重矢量的幅频特性分析
        4.2.2 不同权重矢量的抗噪性分析
        4.2.3 正演模拟
    4.3 组合检波技术在单点高密度采集技术中的应用
    4.4 基于PCA的加权组合
        4.4.1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子波一致性分析
        4.4.2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加权
        4.4.3 数值分析
    4.5 鲁棒自适应MVDR波束形成算法
        4.5.1 MVDR波束形成器
        4.5.2 基于线性组合的对角载入鲁棒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
        4.5.3 数值分析
    4.6 不同加权组合的对比分析
        4.6.1 信噪比对比
        4.6.2 幅频特性对比
    4.7 小结
第五章 研究总结
    5.1 完成的主要工作
    5.2 研究成果和主要认识
        5.2.1 研究成果
        5.2.2 主要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地震勘探中的炸药震源药量理论与实验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延迟激发技术在四川盆地砂泥岩及石灰岩地区的应用[J]. 刘伟,李彪,陈凯滨,张婧瑶,胡峰,杨智超,肖玮,杨平.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1(04)
  • [2]地表出露海相碳酸盐岩动态力学特性及应力波衰减规律研究 ——以川东北黑池梁地区为例[D]. 邱若华.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3]南堡地区过渡带三维地震采集技术研究[D]. 刘磊.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4]可控震源与炸药震源在宁夏红寺堡地区的适用性研究[D]. 张安博.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3)
  • [5]槽波震源激发在综采工作面地质勘查中的应用研究[D]. 李驰. 太原理工大学, 2018(10)
  • [6]复杂山区高分辨率地震采集分析与应用——以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为例[J]. 王伟,高星,张小艳,查欣洁,张英慧,李桂林. 地球物理学报, 2018(03)
  • [7]准东山前带高密度空间采样地震采集技术[D]. 潘家智.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8]基于不同地表介质震源子波响应的炸药激发效果影响因素研究[D]. 王益民. 浙江大学, 2017(12)
  • [9]复杂地区炸药震源激发方法研究[D]. 陈杰. 西南石油大学, 2016(03)
  • [10]基于近地表结构的地震激发与接收方法研究[D]. 蓝阳.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6(07)

标签:;  ;  ;  ;  ;  

地震勘探爆炸源装药理论与实验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