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谈中药煎法在临床上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美君[1](2021)在《裂愈膏治疗气滞血瘀型Ⅱ期肛裂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裂愈膏治疗气滞血瘀型Ⅱ期肛裂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研究方法:纳入2020年02月01日至2021年01月31日厦门市中医院肛肠门诊诊断为气滞血瘀型Ⅱ期肛裂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A组(裂愈汤组)、B组(六磨汤组)C组(裂愈膏组)各40例。A组予裂愈汤中药汤剂口服,B组予六磨汤中药汤剂口服,C组予裂愈膏方口服,1周为一疗程,连续口服2个疗程,观察各组药物的临床疗效。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20例患者,三组均无剔除脱落病例,共120例完成临床观察并纳入统计。治疗前对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便血积分、肛门疼痛评分、便秘程度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观察结果如下:1.三组通过2个疗程药物治疗后,A组总有效率为87.5%,B组总有效率为72.5%,C组总有效率为92.5%,三组的总体疗效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疗效优于A、B两组。2.便血症状积分分析:三组治疗第1周、第2周便血症状均较前改善(P<0.05),其中C组治疗第1周、第2周对便血症状的改善均优于A、B两组(P<0.05)。3.便时肛门疼痛评分情况:三组治疗第1周、第2周肛门疼痛程度较治疗前均有缓解(P<0.05),其中C组治疗第1周、第2周对肛门疼痛程度改善上优于A、B两组,A组优于B组(P<0.05)。4.便秘症状严重程度改善情况:三组治疗第1周、第2周便秘严重程度上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其中C组治疗第1周、第2周对便秘症状的改善均优于A、B两组(P<0.05);治疗第2周,A组便秘症状的改善优于B组(P<0.05)。5.满意度评分情况:三组治疗后满意度评分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A、B两组满意度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A、C两组,B、C两组满意度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裂愈膏可有效治疗气滞血瘀型Ⅱ期肛裂的临床症状,尤其对减轻患者便血症状、便时或便后肛门疼痛、改善便秘情况上有明显优势,疗效肯定。2.裂愈膏治疗气滞血瘀型Ⅱ期肛裂与裂愈汤、六磨汤治疗相比临床疗效确切,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毒副作用或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满意度高,值得临床使用。
李钰[2](2021)在《刘渡舟教授调肝法及方药运用的传承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刘渡舟教授是中医伤寒大家,将毕生精力投入到经方理论和临床运用的研究中。刘老临床治病擅长使用柴胡剂,在肝胆病的辨治上积累了丰富的学术经验。王庆国教授和张雪亮教授是同一时期拜读于刘老门下的弟子,二人传承了刘老调肝法学术思想的精髓,在多年临床实践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临证诊疗经验。基于文献研究方法和数据挖掘技术,系统地总结刘老和两位弟子调肝法的学术思想,挖掘临床调肝治肝的组方规律,探讨各自的调肝遣方用药特点。通过研究可以量化地分析调肝的组方用药规律,总结名老中医刘渡舟教授调肝的宝贵学术经验,为临床医师调肝治肝提供值得借鉴的思路与方法。通过对师徒之间的学术传承研究,和两位弟子之间的学术对比研究,可以发现中医学术理论和临床经验在师徒传承过程中的规律和痕迹。通过探索在相同的学术传承挖掘环境中弟子对于师承的发展和创新可以获得对中医学术传承方式和中医学子培养模式的反思与启发。研究方法在刘渡舟教授和两位弟子的调肝法学术思想研究中,主要是对于文献资料的研究。收集整理刘老和弟子关于调肝治肝的学术着作、文章、访谈,以及学生、其他弟子发表报道刘老及两位弟子调肝理论和临床经验的期刊文章,对其中能反应调肝法学术思想的内容进行整理、评价、研究。在对刘渡舟教授两位弟子的调肝方药组方规律研究中,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两位弟子在2018年1月——2021年1月时间段内的门诊病例,按照筛选标准提取调肝处方,形成数据库。使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纳入数据库中的调肝方进行用药规律和组方特点的发掘,提取基本方,分析用药频次。基于关联规则、熵聚类分析等方法,发现方剂的组方规律和高频数的药物组合,并发掘新方。将文献研究和数据挖掘获得的结果进行汇总整理,分别将刘老与两位弟子的调肝法进行对比,发现传承痕迹和师承发展变化;对两位弟子的组方用药规律数据进行横向比较,观察同一师承环境下学术传承的相同点与差异性,结合学术经历、工作环境等背景对结果进行讨论研究。研究成果刘渡舟教授对于调肝治肝论着颇丰,对于肝病的辨证分型,以气和血作为基本纲领,重视肝郁的病机,使用调肝方药时重视疏泄。刘老擅长使用经方柴胡剂,如大、小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等。在柴胡汤类方基础上创制了针对肝经湿热内盛的柴胡解毒汤和血瘀气滞的柴胡活络汤等诸多治肝新方,并依据病邪轻重和病机演变灵活创制了衍生方。王庆国教授十分重视肝藏血主疏泄的理论,善用经方调肝尤其是柴胡汤类方,临床将经方加减变化或合方应用都得心应手,总结出具有调理气机、软坚散结功效的调肝经验药对。张雪亮教授提出“少阳病机重于郁”的看法,重视对患者的情志调节,调肝擅长使用四逆散、柴胡疏肝散、化肝煎等方剂,不拘经方时方,灵活化裁。在王庆国教授调肝方药组方规律研究中,收录调肝处方201首,高频使用药物有柴胡、黄芩、白芍、炙甘草、法半夏;在方剂的组方规律分析中,出现频次较高的药对有“黄芩,柴胡”、“柴胡,白芍”、“柴胡,炙甘草”、“法半夏,柴胡”、“黄芩,炙甘草”,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最高的是“黄芩,桂枝→柴胡”,置信度为1;在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数据分析中,当设置药物组合之间的相关度为4、惩罚度为2时,演化出含有两味药的药物组合202个,三味药的药物组合23个;在这些核心药物组合的基础上,进一步用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算法进行分析,提取到含有3-4味药物的核心组合7个;在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分析中,得到全新的独立处方8个。在张雪亮教授调肝方药组方规律研究中,收录调肝处方204首,高频使用药物有柴胡、陈皮、白芍、郁金、浙贝母;在方剂的组方规律分析中,出现频次较高的药对有“陈皮,白芍”、“陈皮,柴胡”、“白芍,柴胡”、“黄芩,柴胡”、“合欢皮,远志”,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最高的是“远志,茯神→合欢皮”,置信度为0.981;在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数据分析中,当设置药物之间的相关度为8、惩罚度为4时,演化出含有两味药的药物组合122个,三味药的药物组合49个,四味药的药物组合28个,五味药的药物组合1个以及六味药的药物组合1个;在核心组合提取的基础上,运用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算法提取组合得到3-4味药物的核心组合8个;在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分析中,得出8个新处方。对刘渡舟教授的两位弟子学术传承的对比研究表明,二人共同传承了刘老“气机论”学术思想,重视肝脏主疏泄的生理功能,以“气机郁滞”作为肝之为病的主要病机,调肝多以和解为法,善用经方尤其是柴胡汤类方;二人的调肝法学术经验中也有刘老“方证相对论”和“古今接轨论”的学术思想的传承痕迹。两位弟子在临诊时应用调肝法治疗疾病的种类不同,王庆国教授门诊的肝病患者占比较多,且患者群体偏于中老年;张雪亮教授门诊上使用调肝法则多是针对结节类疾病和胆囊息肉以及杂病,患者年龄分布比较分散。两位弟子的师承经历不尽相同,王庆国教授的跟师时间长达二十年,作为刘老的学术传承研究负责人,在学术思想传承上更加深入和全面;张雪亮教授的跟师时间相对较短,在后续工作过程中另有师承,但与刘老保持着较为密切的学术往来。基于师承时间的差异和工作环境带来的影响,王庆国教授在调肝方药的使用上更加重视对于经方尤其是柴胡剂的使用,在方药选择上更注重补益气血;张雪亮教授则经方与时方灵活遣用,所选用的药物则更偏重于疏泄。结论及意义“主疏泄”和“主藏血”是肝脏的重要生理功能,“肝气郁滞”是肝之为病的基本病机,肝郁日久容易化火、生湿、瘀血等。刘渡舟教授调治肝病辨证分型以气血为纲,重视肝郁的病机,使用调肝方药重视疏泄。刘老临床调肝治肝承伤寒之学,上溯岐黄,下逮诸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调肝学术思想。王庆国教授和张雪亮教授在传承刘老调肝学术思想上有相似之处,亦有各自独具特色的创新与发挥。相同的学术传承环境可以影响中医弟子的中医辨证思维和临床诊疗理法方药的运用,后天的自学经历、工作环境、临诊经验积累都会对中医师的诊疗思维和学术思想产生影响。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不仅对师徒之间的纵向学术传承进行了比较,也对同一时期相同传承环境下的同门弟子进行了横向比较。通过师承的差异得到启发,不仅要重视中医传承工作中学院教育的关键作用,也要认识到继续教育、工作平台和自身经验积累对于中医学子成长的重要性。
肖雄[3](2021)在《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十七年间,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领导的针灸推广运动从开始实施到广泛普及的历史进程,勾勒针灸推广运动的社会图景;结合时代背景、政治动因、社会环境等进行历史分期研究,探讨不同历史时期针灸推广运动的阶段性特点;剖析针灸推广运动数次高潮起伏的原因及国家力量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并对运动中的典型事例进行个案研究;全面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相关卫生政策的制定和针灸(中医)工作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方法:在掌握丰富史料和文献材料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文化大革命”全面开始前在中国大陆地区开展的针灸推广运动全过程进行系统考察,力求再现“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基本历史面貌。同时,结合这一时期政治动因、政策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变迁,采用分析归纳法、比较研究法和数据统计法等,对“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数次高潮的发生原因、主要内容和阶段性特色进行研究;并运用个案研究法、历史考据法对针灸推广运动中产生的技术革新和典型临床运用进行分析考察。成果:将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置于宏大历史叙事角度下,分析领导组织力量、参与群体、学习内容、推广方式诸要素,全面考察了针灸推广运动的社会图景,客观再现了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基本史实。确定了针灸推广运动开始的时间与标志性事件;将推广运动分为四个历史时期:针灸推广运动初期(1951年2月《人民日报》发出号召至1954年中医政策调整之前)、中期(1954年中医政策调整后至1958年“大跃进”正式发动前)、高潮期(1958年“大跃进”正式发动至1962年底)和后期(1963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并分别客观分析、总结了各时期的阶段性特色和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对“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中出现并普及使用的电针、水针、耳针、梅花针四种典型新针法和针灸治疗疟疾、针灸治疗血吸虫病、针刺治疗阑尾炎、针刺治疗聋哑四项典型临床运用进行个案研究和历史考证。重新梳理了电针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与推广情况,水针发明过程、代表人物及推广情况,耳针被介绍至国内并被推广和经典化的过程,梅花针的发明、推广应用与更名争议等。从国家政策和卫生建设需要的角度分析研究针灸推广治疗疟疾和血吸虫病的史实;梳理了针刺治疗阑尾炎的历史进程;并对针刺治疗聋哑的发明情况、政治推动因素等进行了考察。同时,对针灸推广运动中出现的“针灸休克”治疗精神病、首例针刺麻醉的学术争议以及“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对“文化大革命”时期针灸工作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历史研究。从国家建设、政治领导、针灸特质等角度深度剖析了“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原因;总结归纳了针灸推广运动的政治特点和组织特点;考察了针灸推广运动对不同参与群体在思想意识、政治品格和医学认知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对当代针灸发展和国家卫生建设的影响;客观总结了“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结论:“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中医药参与卫生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典型事例,在不同历史条件和环境下呈现出阶段性特色和数次高潮起伏。其不仅是一项卫生工作,振兴并重塑了中国针灸学和当代针灸业;更被上升为国家行为和政治任务,产生了广泛、深远的社会影响。新中国卫生建设与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中共领导人对针灸的信任与重视和针灸疗法“多、快、好、省”的特质是这场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重要原因。坚持依靠党的领导和政治保障,采用培养骨干、层层推广的模式以及大力开展群众性运动是针灸推广运动的主要特点。通过针灸推广运动,针灸医师接受了社会主义政治规训和现代医学知识,改变了传统从业与受业方式;西医接受了政治身份的重新塑造,培养了无产阶级政治品格,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对待中医的态度;普通民众增强了对针灸的认知,基层、边远地区人民的卫生健康得以有更多医疗保障。针灸推广运动也影响了疗法自身的形塑,使针灸学走向科学化、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为当代针灸的传承发展和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参与构建了新中国中医药事业基本框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中国的卫生面貌,有助于强化政治宣传,巩固国家治理。其历史经验在于: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推广模式值得借鉴,推广中医疗法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医疗福祉,保障人民健康。其历史教训提示:医学技术推广工作应贴合实际需要,统筹规划,以科学为依归;同时应科学使用行政手段,注意过度行政干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研究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有助于深化考察中共领导下的中医工作和新中国卫生事业建设,可为当代针灸及医疗卫生技术的进一步普及、中医工作开展和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参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供参考。
叶霁霁[4](2021)在《两种不同积极情感表露方式在COPD合并焦虑抑郁患者中的对比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了解COPD合并焦虑抑郁患者的主观幸福感水平现状;观察积极情感表露对COPD合并焦虑抑郁患者焦虑抑郁、生活质量及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比较两种不同积极情感表露方式在COPD合并焦虑抑郁患者中应用的结果有无差异。研究方法:本研究属于随机对照试验。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在湖州市某医院及社区医院就诊的92例COPD合并焦虑抑郁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按照入组顺序随机分为书写表露积极情感组与个体面对面表露积极情感组各46例,干预过程中共脱落10例,最终有效样本82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与护理,病情稳定后书写表露组给予积极情感表露手册进行干预,个体面对面表露组给予面对面式积极情感表露干预,两者干预时间均为30min/次,首周内每天1次,后每周1次,前后共8周。干预前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调查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COPD生活质量测试量表、总体幸福感量表对两组研究对象的基线水平进行比较。前6周每周干预后收集患者对本周干预主题的接受度评分,并于干预8周后再次测评两组的焦虑抑郁、生活质量、主观幸福感及通过访谈收集其对参与本次干预的评价。比较干预前后组内、组间的差异。干预结束后双人核对资料录入,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资料整理与分析,应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配对t检验等统计学方法,所有统计学分析均为双侧检验,当P<0.05时表明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干预过程中书写表露组脱落4例,面对面表露组脱落6例,最终有效样本82例,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干预前书写表露组研究对象焦虑水平总分为(57.82±4.02)分,抑郁水平总分为(59.26±3.193)分,生活质量评分(21.45±4.778)分,总体主观幸福感评分为(61.92±8.90)分;面对面表露组研究对象焦虑水平总分为(57.92±3.735)分,抑郁水平总分为(59.80±3.99)分,生活质量评分(22.08±4.968)分,总体主观幸福感评分为(63.50±9.568)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干预前两组研究对象焦虑抑郁水平、生活质量及总体主观幸福感水平得分进行均衡性比较,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基线水平一致,具有可比性。3.组内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焦虑、抑郁及主观幸福感水平的组内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而生活质量的组内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4.干预8周后面对面表露组的焦虑评分明显低于书写表露组,两组间的SAS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面对面表露组GWB评分明显高于书写表露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间SDS评分、CAT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1.两种不同的积极情感表露方式都能缓解COPD合并焦虑抑郁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提高其主观幸福感,但是两者对生活质量的改变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2.面对面积极情感表露在改善焦虑水平,提高主观幸福感评分水平上优于书写表露积极情感,但两者在改善抑郁水平与生活质量上的干预效果相同。3.从成本效益上来看,书写表露积极情感更经济,简便易行,减免了护理人力成本的消耗,建议可以根据临床实际情况择优使用。
李锦周[5](2021)在《土田七抗肿瘤部位毒理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伴随着世界经济水平的高速发展,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温饱问题,而是越来越多的开始关注身体、精神、环保等方面的问题和影响,这其中,身体疾病问题最引人注目。癌症已成为全球导致死亡的主要疾病,严重影响和危害着人类的身体和健康,虽然社会经济、科技手段和医疗技术近些年突飞猛进,各种不同类型治疗疾病的药物、诊断检测方法和治疗手段日新月异、层出不穷,但癌症所引发的死亡率并没有显着降低,且相关治疗及药物的副作用也备受关注。因此寻找毒性小甚至无毒副作用的药物成为现在的研究热点。姜科植物土田七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使用历史,在活血散瘀、消肿止痛、跌打损伤,风湿骨痛以及蛇虫咬伤等方面已得到很多应用,已有研究证明土田七具有良好的抗肿瘤作用。本实验拟采用分离、纯化和药理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土田七毒理的作用和效果。方法:1土田七总提取物和其分离纯化。研究比较土田七的各种提取方法,探讨不同的提取方法、因素对土田七真实提取率的影响。用大孔吸附树脂对土田七的总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可以得到不同的洗脱部位。经过细胞杀伤性实验以及荷瘤小鼠对土田七的各种洗脱部位进行抗肿瘤的活性实验评估。在利用硅胶柱层析法对活性最好的大孔树脂中选取活性最好的洗脱部位进行分离纯化。2土田七活性部位毒理性作用机制的研究2.1急性毒理实验利用不同给药浓度对SPF级BALB/c小鼠进行灌胃,通过与对照组对比,观察体重、毛发、精神等特征,记录死亡情况,脏器指数以及生化指标,并计算半数致死量。2.2亚急性毒理实验利用不同给药浓度对SPF级BALB/c小鼠灌胃,通过与对照组对比,观察体重、毛发、精神等特征,记录死亡情况,脏器指数以及生化指标。结果:1土田七总提取物和其分离纯化1.1通过实验对不同的提取方式得到提取结果,将结果进行比较,得出用70%乙醇加热回流的方法提取土田七的时候,其提取率是最高的。1.2经抗肿瘤活性实验表明,用70%乙醇洗脱部位的抗肿瘤效果是最好的,95%的乙醇洗脱部位次之。2土田七70%乙醇洗脱部位毒理性实验研究2.1急性毒理实验,通过观察小鼠体重、精神状态、死亡数量、脏器指数、生化指标等,证实土田七70%乙醇洗脱部位在126.9587 mg/kg浓度下会影响小鼠健康和生命安全,95%可信区间为92.4439~174.4401 mg/kg。2.2亚急性毒理实验,通过观察小鼠体重、精神状态、死亡数量、脏器指数、生化指标等证实土田七70%乙醇洗脱部位在20 mg/kg浓度下对身体脏器无损伤。结论:在土田七具有抗肿瘤作用机理的前提下,确定土田七剂量使用范围,证实其安全可靠性,明确其使用量为推广土田七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和安全指导。
秦子楠[6](2021)在《中药临床药嘱服务系统的初步构建与应用》文中指出目的:传承《伤寒论》、《备急千金要方》等古代典籍“中药药嘱”思想,结合目前指导临床药学服务发展的政策文件,依托信息化技术构建“中药临床药嘱服务系统”,创新应用“中药饮片药嘱单”,促进智慧药学发展。方法:(1)文献研究:①梳理截止至2021年,国家和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相关学术团体出台和发布的指导临床药学服务规范化发展的政策文件,明确我国临床药学服务和中医临床药学服务的工作内涵和规范化发展现状;②梳理“中药药嘱”思想的起源与发展过程,和《伤寒论》、《备急千金要方》等典籍中记载的中药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构建中药药嘱内容体系。(2)临床调查研究:面向北京地区三甲医院、三级医院、二甲医院、二级医院及社区医院的不同职称中药师,采用“问卷星”应用软件开展中药师对传统中药煎煮技术和汤剂服用方法认知情况的线上调查。收回104份有效问卷,采用SPSS 23.0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3)中药临床药嘱服务系统的构建研究:①构建中药饮片标准信息库: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版)《北京市中药饮片调剂规程》(2011年修订)《临床中药学》等文献,使用Microsoft Office软件录入636个《中国药典》收录的饮片品种和433个不同规格的北京中医医院院内使用饮片品种的基本信息和使用方法;②构建中药经方库:参考《伤寒论》《伤寒论讲义》,使用Microsoft Office软件录入113个经典方剂的基本信息和使用方法;③构建中药饮片用药控制规则库: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版)《北京市中药饮片调剂规程》(2011年修订)《临床中药学》等文献,使用Microsoft Office软件录入“十八反”、“十九畏”和特殊人群用药注意事项等中药饮片用药规则;④构建药嘱信息术语库:参考《中药调剂学》《北京市中药饮片调剂规程》(2011年修订)《临床中药学》等文献,使用Microsoft Office软件录入中药饮片煎煮方法、服用方法等用药知识;⑤基于SOA构架和B/S/S构架,利用Caché数据库及基于CSP的组件技术、M技术、工作流技术和安全保护技术等信息化技术构建审方中心、复核中心、药嘱中心、监测中心和流量中心;⑥采用IMedical数字化医院系统集成4个基本信息数据库和5个功能中心,构建中药临床药嘱服务系统。(4)中药饮片药嘱单的应用研究:面向北京中医医院门诊中药房患者,采用线下问卷调查的方式,开展针对中药饮片药嘱单的满意度调查。共发放150份调查问卷,收回142份有效问卷,采用SPSS 23.0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结果:(1)文献研究:①目前我国已有处方点评、处方调剂、处方审核及不良反应监测与上报工作的规范性指导文件,但面向临床的用药指导等工作尚待规范。②“中药药嘱”思想起源于《神农本草经》,发展于《伤寒论》,完善于《备急千金要方》,成熟于《本草纲目》,为现代中医临床药学开展中药药嘱服务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③参考《伤寒论》《备急千金要方》等典籍中记载的中药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构建了中药药嘱内容体系,内容包括煎煮技术、服药规范、用药告知和药物贮藏方法。(2)临床调查研究:线上调查共收回104份有效问卷,分析结果发现:①在中药煎煮技术的认知调查中,超过60%的中药师对中药煎煮器具、中药是否需要浸泡、中药浸泡时间判断方法、中药煎煮加水量判断方法、煎煮加水量和煎煮火候等问题有统一的认知,而对不同类型方剂的浸泡时间和煎煮时间尚未形成统一;②在汤剂服用规范的认知调查中,超过50%的中药师对服药温度的判断、服药时间的选择和成人、不同年龄儿童的服药剂量有统一认知。(3)中药临床药嘱服务系统的构建研究:①中药饮片标准信息库共收录2025条中药饮片基本信息,其中含药典品种信息1592条,共涉及636个(包括炮制品)药典收录饮片品种,北京中医医院院内使用饮片品种信息433条。数据内容包括:“饮片名称”“处方应付”“饮片别名”“饮片拉丁名”“基源”“用药部位”“四气”“五味”“归经”“毒性”“功效”“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特殊煎服方法”“禁忌症”“使用注意”“用药告知”“老人用药”“儿童用药”“是否为炮制品”“炮制方法”“是否为贵细药材”“饮食禁忌”“贮藏方法”和“执行标准”,共计25项内容;②中药经方库共收录113首《伤寒论》方剂的数据内容,内容包括“方剂名称”“处方组成”“所含药味”“主治病证”“煎煮方法”“服用方法”“使用注意”7项;③中药饮片用药控制规则库内容包括中药饮片的配伍禁忌规则“十八反”和“十九畏”,中药饮片的“最小用量”“最大用量”和“审核最大剂量”,以及特殊人群用药禁忌规则内容;④药嘱信息术语库内容包括中药饮片煎煮方法(煎煮次数、煎煮时间、煎煮加水量、煎煮温度和特殊煎煮方法)、中药汤剂服用方法(服药剂量、服药次数、服药温度、服药时间和特殊服药方法)、用药告知(药后护理、服药禁忌和健康指导)和药物贮藏方法4类。⑤信息化构建了中药饮片标准信息库、中药经方库、中药饮片用药控制规则库、药嘱信息术语库4个数据库和审方中心、复核中心、药嘱中心、监测中心、流量中心5个功能中心,形成了以“四库五中心”为主要构架的中药临床药嘱服务系统。(4)中药饮片药嘱单的应用研究:面向患者共发放150份调查问卷,收回142份有效问卷,结果显示,超过50%的被调查者认为中药饮片药嘱单具有指导内容丰富、指导语言通俗易懂、能切实有效地指导患者煎药和服药的优点;87.32%的被调查对象认为中药饮片药嘱单的使用对指导患者正确煎煮和服用中药有帮助,97.89%患者或其家属对本研究构建的中药饮片药嘱单持满意态度。结论:中医临床药学服务的规范化发展应立足于中医药传统实践经验,传承古人的宝贵经验,我国智慧医疗的发展为临床药学服务的信息化发展提供了便利。通过构建以“四库五中心”为构架的中药临床药嘱服务系统,促进了在线审方、复核发药、用药指导等工作的信息化发展和规范化服务,提高了医疗机构的中医临床药学服务能力。
吴海洲[7](2021)在《从肝经原络配穴法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原络配穴法与常规针刺的疗效比较,对比两种方法在治疗上的优缺点肯定原络配穴法在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独特疗效,进一步探究原络配穴法的深刻机理,证实原络配穴法在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独特优势。方法:将纳入的75例膝骨关节炎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肝的原络配穴治疗组37例和膝关节常规针刺组38例,1周治疗5天,共治疗2周。根据WOMAC评分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指标变化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总共统计病例72例,两组各36例,治疗组有效率达94.44%,痊愈率达41.67%;对照组有效率86.11%,痊愈率仅8%。根据WOMAC评分表显示,在疼痛、僵硬、膝关节活动度等方面两组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后相比,同组内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后在疼痛指标对比显示无显着性差异(P>0.05);活动度指标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肝的原络配穴法与膝关节周围针刺,二者在缓解膝关节疼痛,均有很好疗效;在恢复膝骨关节炎活动度方面,原络配穴法治疗上要比常规针刺更有效。
蔡清旭[8](2020)在《“通督调神法”电针结合四花穴麦粒灸治疗气郁化火型中风后抑郁》文中指出目的:中风后抑郁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又称为卒中后抑郁,是卒中后出现的以情绪不稳、兴趣减退、认知能力下降、睡眠紊乱为主要表现的情感障碍性疾病,属于继发性抑郁症,现全球发病率约为27.5%~62.5%,且老年人较青年人更容易出现卒中后抑郁症。目前对中风后抑郁的西医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但众多西医疗法均具有很大的风险和副作用,只能暂时缓解症状,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患者的痛苦。中医针灸治疗擅长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不同特性,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诊疗,并且疗法绿色,避免了西药代谢时带来的肝肾负担及对造血系统的破坏等副作用,同时也避免了口服药物的吸收损伤胃肠功能。随着对中风后抑郁的病因及发病率的认识愈加深刻,运用针灸等绿色疗法治疗本病已刻不容缓。本课题将探讨“通督调神法”电针结合四花穴放血治疗中风后抑郁的临床疗效,为中风后抑郁的治疗提供新的临床思路。方法:本研究共纳入90例中风后抑郁的患者,按照随机数法,将患者分成三组,治疗组30例予通督调神法电针结合四花穴麦粒灸治疗,对照组1的30例采用通督调神法电针治疗,对照组2的30例予四花穴麦粒灸治疗,三组患者每周治疗5次,10次为1个疗程,整个研究所有病例需完成2个疗程的治疗,治疗过程中观察并记录研究对象的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MESSS)、临床疗效指标(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通过统计学分析,比较三组治疗的临床疗效差别,并对“通督调神法”电针结合四花穴麦粒灸的疗效进行初步探讨。结果:1.患者基线资料分析根据本课题对纳入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的统计分析,纳入患者的平均年龄集中在60岁以后,脑梗死患者比例稍多于脑出血患者,而卒中后抑郁的出现多为发病后5个月左右。这一组临床数据提示对于卒中后患者在发病发生后进行针刺治疗、心理疏导、康复指导等有效的干预,对于卒中后抑郁的防治具有积极作用。从一般资料的统计中,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卒中分型上分布均衡,均具有可比性(P>0.05)。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观察指标,包括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MESSS)、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评分数据统计均具有可比性(P>0.05)。2.临床数据分析2.1患者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数据分析三组HAMD评分在各个时点均有波动,治疗后三组的HAMD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1之间HAMD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治疗后与随访时HAMD评分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1、对照组2治疗后与随访时HAMD评分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三组治疗方法均能改善卒中后患者抑郁状态,但治疗组疗效最好,且长期疗效更佳。2.2患者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MESSS)数据分析三组MESSS评分在各个时点均有波动,治疗后三组的HAMD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2与对照组1MESS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2之间MESSS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治疗组治疗后与随访时HAMD评分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1、对照组2治疗后与随访时HAMD评分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三组治疗方法均能改善卒中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但治疗组疗效最好,且长期疗效更佳。2.3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数据分析三组BI评分在各个时点均有波动,治疗后三组的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1之间BI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1和对照组2BI评分与随访时BI评分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三组治疗方法均能改善卒中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但治疗组疗效最好,三组长期疗效相当。3临床疗效分析研究结果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1总有效率73.33%;对照组2总有效率60%。结果比较三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数据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最佳。说明三种临床方案中,选用通督调神针法结合四花穴麦粒灸疗法总有效率最高,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纳入研究的三组患者年龄、性别和病程,治疗前的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MES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评分等一般基线情况具有可比性的前提下,通督调神法电针结合四花穴麦粒灸疗法和通督调神法电针疗法、四花穴麦粒灸疗法在治疗气郁化火型中风后抑郁时两种疗法在改善患者的神经缺损状态及抑郁状态上,效果都非常明显,让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通督调神法电针结合四花穴麦粒灸疗法和通督调神法电针疗法、四花穴麦粒灸疗法在治疗气郁化火型中风后抑郁时进行临床疗效对比,结果显示通督调神法电针结合四花穴麦粒灸疗法临床疗效更好,且长期疗效更稳定。。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通督调神法电针结合四花穴麦粒灸疗法在治疗气郁化火型中风后抑郁时,是一种疗效确切的方法,并且其操作简便,副反应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为针灸治疗中风后抑郁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模式。
王彦彦[9](2020)在《岭南中医妇科治疗月经病学术源流及诊疗特色整理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综合运用文献研究、中医学术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通过网络文献检索系统、广州市各大图书馆、访谈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或后人、跟名老中医出诊学习等四种途径,对岭南中医名家治疗月经病学术思想、诊疗特色及临床经验等进行大规模的收集整理,发掘岭南地区月经病的发病特点和名家调治月经病的诊治规律,初步呈现岭南中医妇科医家治疗月经病的学术思想源流及特色经验集成,为临床继承应用岭南中医妇科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用参与性研究方法初步验证其中一位名医的经验方的临床疗效,为岭南中医妇科学术思想的临床疗效提供循证依据。为中医妇科后辈学习岭南中医妇科提供指引,为发挥岭南中医妇科优势,继承与发扬岭南中医妇科奠定一定的基础。方法:本研究工作主要通过广泛收集历代岭南中医妇科名家相关历史记载、发表论文、医案医着、名医弟子的跟师记录、心得、经验总结及其他途径关于名医的一些记录等,搜集其中各岭南名医关于月经病诊治的学术背景、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有效病案等,通过比较研究的科研方法,归纳整理出岭南名医对于月经病诊治的特色和规律,形成“岭南中医妇科治疗月经病”学术源流。同时对岭南中医妇科名家治疗月经病的诊疗特色进行整理研究,采用文献收集、名老中医自身总结、名家访谈、弟子访谈、跟诊学习等形式,采用传统及现代的多种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研究当代岭南妇科名医的学术思想、思辨特点、临床经验、方药特色、典型医案,总结其共性规律和特点,总结岭南中医妇科流派的学术思想。在基于上述岭南中医妇科名家治疗月经病的临证经验特色总结下,选择岭南妇科名家李丽芸的一个经验方药,采用参与性临床研究,从方药、治法入手,凝练形成代表性研究方案,评价临床疗效,为岭南中医妇科学术思想的临床疗效提供循证依据。结果:在岭南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岭南地区中医妇科流派的发展受岭南文化的历史沉淀影响深刻。岭南中医妇科形成因素包括地域、经济文化、体质因素等。岭南中医妇科流派的构成代表有罗氏妇科、蔡氏妇科两支妇科派系,还包括以妇科病为专科的岭南医家及兼治妇科病的名家。岭南中医妇科流派治疗月经病的学术特点:(1)传承发扬中医,创新中医理论,培养数代岭南名医;(2)百病生于气,重视调理气机;(3)因地制宜,注重湿热致病,顾护气阴;(4)四诊合参,重视望诊、脉诊;(5)心身同治,调畅情志,重视情志治病;(6)调理肾脾,先天与后天并重;(7)用药轻灵,善用南药花药;(8)结合岭南饮食文化,药食同源,重视药膳。本研究选择岭南妇科名家李丽芸教授经验方之补肾健脾法中药复方,治疗脾肾两虚型经期延长(黄体功能不全),运用随机对照方法,与地屈孕酮片作为对照,结果如下:两组患者治疗后经行时间延长的主证积分明显下降,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治疗疗效相当;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药组在改善患者的中医症状方面更为有效。经过三个月经周期的治疗两组HP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而两组间治疗后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的疗效相当。两组基础体温高温相持续时间经治疗后延长,而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在延长黄体期时间方面疗效相当。两组黄体中期血清孕酮值(BBT上升6-8天)经治疗后较前显着增加(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治疗均有可能提高黄体中期血清孕酮值而改善黄体功能。但因两组治疗前后黄体中期血清孕酮值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组间不具可比性,尚不能证明中药组对提高黄体中期血清孕酮水平的有效性。结论:岭南气候地理的独特性造成了岭南地区有别于我国其他地区的疾病特点及居民体质,如外邪常夹湿邪入侵人体,月经病患者也多气虚、阴虚及痰湿体质等;岭南地区还有采用当地中草药煲凉茶和煲汤的饮食文化习惯,因此药膳调经也成为岭南中医妇科的一大特色。岭南妇科流派传承特点:以代表性南海罗氏妇科为例,其调经特色在于:(1)崇尚景岳,调经首重阴阳;(2)脾肾为本,气血为用;(3)养阴保津,驱邪扶正,攻补有度;(4)治疗重视地域气候的差异;(5)善用南药,药性平和;(6)重视情志治病。罗元恺教授继承发扬,衷中参西,提出女性肾气—天癸—冲任—子宫轴的概念,这是岭南中医妇科理论上的重大突破。罗氏的传人欧阳惠卿、李丽芸、罗颂平、王小云等传承罗氏的学术思想,又各有发展创新。欧阳惠卿致力于补肾活血法在妇科领域常见病、难治病的应用研究,其科研成果硕果累累。李丽芸充实了补肾法,提出经典的补肾八法,丰富了补肾调周法的经验。罗颂平立足天人合一,提出月经周期与太阴月节律同步的创新观点。王小云经多年临床实践及科学研究,形成特色明显的中医“心身同治”学术思想,创新以情胜情的情志疗法。同时岭南妇科流派传承人为岭南中医妇科流派的研究开创流派工作室,培养人才,为岭南妇科流派作出贡献。潮汕蔡氏妇科其传承以家传为主,兴盛至今的除了其百年不衰的疗效。近现代名医蔡仰高、蔡纯臣刻苦努力传承良好的家风医德,崇仲景学说,重脾肾,博采众长,重视祖方、偏方,又有创新。至现代蔡妙珊教授继承先辈经验,又结合吸收院校中医教学,将蔡氏妇科发扬壮大。临床验证方面,李丽芸教授经验方之8号健脾补肾方对脾肾不足型经期延长(黄体功能不全)患者是有效的,其疗效与地屈孕酮片改善黄体功能不全型经期延长的疗效相当,而对改善患者脾肾不足型中医症状方面更优于地屈孕酮。此经验方具有临床可行性及可重复性。
成瑞雪[10](2020)在《论民族药医院制剂的调剂市场》文中研究表明民族药医院制剂是民族药成药的主体部分,是民族医医院临床用药的主要支撑,也是民族地区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保障,医院制剂及其调剂市场的存在满足了少数民族患者的用药需求。调剂市场的发展,对延长民族药产业价值链、对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市场建设、对建立全国统一的药品市场,均有重要意义。民族药医院制剂调剂市场,调剂了民族医医院之间制剂的余缺,保障了少数民族群众对民族药安全、充分、公平和有效的使用,有利于缓解少数民族患者的“看病难、看病贵”。本文运用系统抽象法,注重矛盾分析,结合田野调查材料全面考察医院制剂调剂市场的重要作用、市场结构、市场监管和市场发展趋势,为调剂市场建设提供理论支撑。民族药医院制剂是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市场主体涉及少数民族群众、民族医医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医院制剂调剂市场由调出方、调入方医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以及调剂价格等构成。拟调剂制剂具有商品化率低、可替代性弱、地域性强的特点。医院之间调剂制剂的程序、规则、范围都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规定,制剂价格也由物价管理部门制定,由此形成了发育程度不同的民族药医院制剂调剂市场。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调剂市场进行了严格控制,从医院制剂注册、再注册和备案到管理制剂进入市场的数量、品种,再通过实施制剂调剂使用办法,管控着制剂市场的运行。药监部门对调剂程序的严格管控,缩减了制剂调剂规模、导致制剂市场调入调出不平衡、制剂调剂价格无法反映制剂供求关系、延长了制剂在调剂市场流通的时间、减少了医院利润,导致各民族医院内部出现大量的协定方剂以满足患者临床所需、增加民族医特色疗法提高医院收入,医院制剂的调剂市场在监管下具有显着的地方性和封闭性。从调剂市场发展趋势来看,它最终会走向衰落,但还需要条件,这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按药监部门对调剂市场的过严控制,阻碍了市场发展,加剧了少数民族患者用药的矛盾,医院为保障患者用药与维持运营只能购入国准字成药和使用协定方剂。但根据少数民族患者收入水平,医保目录中所纳入的民族药品可报销的范围和比例来看,过快取缔调剂市场不可行,医院制剂“简、便、廉、效”的存在具有一定的经济意义。因此,应扩大制剂配制和调剂市场规模,定期将部分医院制剂申报为国准字成药,降低协定方剂申报为医院制剂的难度,在逐步发展中提高少数民族患者收入水平和民族药医保报销比例,为促进医院制剂调剂市场的最终消亡创造条件。
二、谈谈中药煎法在临床上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谈中药煎法在临床上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裂愈膏治疗气滞血瘀型Ⅱ期肛裂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理论研究 |
1 祖国医学对肛裂的认识 |
1.1 病名的提出及病因病机 |
1.2 中医治法 |
2 现代医学对肛裂的认识 |
2.1 定义及分期 |
2.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2.3 西医治法 |
3 膏方的来源与现代临床应用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选择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估算 |
2.2 随机分组 |
2.3 治疗方法 |
2.4 药物制备 |
3 观察指标 |
3.1 一般项目 |
3.2 疗效性观察 |
3.3 满意度观察 |
3.4 观测时点 |
3.5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
4 不良反应与安全性评价 |
5 伦理学要求 |
6 统计学处理 |
7 技术路线 |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 |
1.1 三组患者性别分布比较 |
1.2 三组患者年龄分布比较 |
1.3 三组患者病程分布比较 |
2 观察指标 |
2.1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
2.2 三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积分及满意度比较 |
2.3 三组患者总体疗效比较 |
3 安全性检验 |
分析与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中西医治疗肛裂的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刘渡舟教授调肝法及方药运用的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中医药调肝法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刘渡舟教授调肝法学术思想研究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文献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广义调肝法 |
2.2 肝病证治专论 |
第三节 讨论 |
1 辨证分型以气血为纲 |
2 阐述病机以肝郁为要 |
3 遣方用药以疏泄为重 |
第二章 刘渡舟教授弟子调肝法学术思想研究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王庆国教授调肝法学术思想研究 |
1 重视“肝藏血主疏泄”的藏象理论 |
2 善用经方调肝 |
2.1 常用柴胡汤类方 |
2.2 妙用经方合方 |
3 调肝经验药对 |
第三节 张雪亮教授调肝法学术思想研究 |
1 提出“少阳病机重于郁” |
1.1 气郁阳气不通达 |
1.2 气郁化火 |
1.3 气郁湿滞 |
1.4 气郁痰凝 |
1.5 气郁血瘀 |
2 重视调节情志 |
3 调肝经验方药 |
第三章 刘渡舟教授弟子调肝方药的组方规律研究 |
第一节 概述 |
1 基本资料 |
1.1 数据处理软件介绍 |
1.2 处方来源 |
2 研究方法 |
2.1 提取数据源 |
2.2 药频分析 |
2.3 基于关联规则的数据分析 |
2.4 基于熵聚类的数据分析 |
第二节 王庆国教授调肝方药的组方规律研究 |
1 基本资料 |
1.1 处方来源 |
1.2 处方筛选 |
1.3 处方的录入与核对 |
2 研究结果 |
2.1 用药频次 |
2.2 基于关联规则的数据分析 |
2.3 基于熵聚类的数据分析 |
3 讨论 |
3.1 调肝方中的高频药物 |
3.2 调肝方中的高频药对和药物组合 |
3.3 新方分析 |
第三节 张雪亮教授调肝方药的组方规律研究 |
1 基本资料 |
1.1 处方来源 |
1.2 处方筛选 |
1.3 处方的录入与核对 |
2 研究结果 |
2.1 用药频次 |
2.2 基于关联规则的数据分析 |
2.3 熵聚类的数据分析 |
3 讨论 |
3.1 调肝方中的高频药物 |
3.2 调肝方中的高频药对和药物组合 |
3.3 新方分析 |
第四章 刘渡舟教授弟子学术传承的对比研究 |
第一节 调肝法学术传承的相似之处 |
1 “气机论”的传承 |
1.1调肝以和解为法 |
1.2 善用柴胡汤类方 |
1.3 常用的调肝药物 |
2 “方证相对论”的传承 |
3 “古今接轨论”的传承 |
第二节 调肝法学术传承的不同之处 |
1 调肝法针对的优势病种不同 |
2 师承经历和工作环境的影响 |
3 调肝方药的性味功效有差别 |
3.1 王庆国教授更重视补益 |
3.2 张雪亮教授更重视疏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缘起 |
(一) 选题依据 |
(二) 选题意义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一) 新中国“十七年” |
(二) 针灸与针灸推广 |
(三) 运动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 研究对象与内容 |
(二)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三) 研究方法 |
四、研究材料 |
(一) 材料来源 |
(二) 材料的甄选 |
五、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 |
(一) 当代针灸史研究现状 |
(二) 当代中医史研究现状 |
(三) 当代医疗社会史(医学发展与政治方向)研究现状 |
(四) 简要评议 |
第一章 楔子:近代针灸境遇的不同面向 |
第一节 针灸生存危机与业者自强举措 |
一、民国政府统治下针灸生存危机频现 |
二、针灸业者尝试“科学化”革新 |
第二节 中共领导下普及针灸的尝试 |
一、毛泽东重视发挥中医力量 |
二、中共领导下根据地及军队普及针灸的情况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曲折行进:针灸推广运动的初期 |
第一节 新中国“针灸推广”的提出 |
一、卫生部确立“团结中西医”方针 |
二、《人民日报》揭开针灸推广帷幕 |
第二节 针灸疗法实验所探索推广针灸 |
一、在北京先行培训针灸师资 |
二、在多地推广针灸培训模式 |
三、针灸疗法实验所推广针灸的成效 |
第三节 针灸推广在国内的初步实践 |
一、针灸教学开始普及 |
二、组织针灸医师开展临床工作 |
第四节 新针灸学:推广初期的核心内容 |
一、“新针灸学”的学术特点 |
二、“新针灸学”的推广情况 |
第五节 针灸推广初期的成效与困难 |
一、针灸推广初期取得的成绩 |
二、针灸推广初期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步入正轨:针灸推广运动的中期 |
第一节 中医政策调整,针灸推广迎来新阶段 |
第二节 推广针灸的四大主要途径 |
一、西医学习针灸 |
二、改进中医针灸教育 |
三、培训基层卫生人员掌握针灸技术 |
四、“中医带徒弟”助力培养针灸人才 |
第三节 典型事例:江苏省针灸推广与教学革新 |
一、分设中、西医班级培养针灸师资 |
二、开展短期针灸巡回教学,培养校外医务人员 |
三、承担委托教学任务,培养更多针灸人才 |
四、编写《针灸学》,为统编针灸教材确立范式 |
第四节 推广中期的主要成效:临床应用取得进展 |
一、应用范围扩大,治疗病种增加 |
二、推动献方工作,发掘民间针灸 |
第五节 推广中期潜在的问题与新的趋势 |
一、中、西医间的龃龉与“整风运动” |
二、“技术革命”催生针灸新方向,“跃进”苗头初现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跃进”与“革命”:针灸推广运动的高潮 |
第一节 “大跃进”历史背景下的针灸推广 |
一、“大跃进”正式发动,《健康报》呼吁进一步推广针灸 |
二、河北省开展“普及针灸”群众运动 |
三、保定会议组织中医药界“大跃进” |
第二节 “人人学会针灸” |
一、学习主体:干部带头,医务人员广泛参与 |
二、学习形式及主要内容 |
三、针灸出版物大量涌现 |
第三节 掀起针灸“技术革命” |
一、以“土”为主的医药卫生技术革命 |
二、积极开展针灸经络科学研究 |
三、新式针法与器具大量涌现 |
第四节 针灸“跃进”的高潮与后续 |
一、针灸“跃进”达到高潮 |
二、形势发生变化,针灸工作转入调整阶段 |
第五节 “大跃进”时期针灸推广的特点 |
一、强调党的领导,政治挂帅 |
二、提倡短期速成,大放“卫星” |
三、开展群众运动,影响广泛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面向农村:针灸推广运动的后期 |
第一节 “把医疗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 |
一、卫生工作新方向 |
二、毛泽东发布“六·二六”指示 |
第二节 农村成为针灸推广重点场域 |
一、鲁之俊重提针灸推广 |
二、山西省在农村推广针灸的经验 |
第三节 农村地区针灸推广的具体情况 |
一、针灸推广的培养对象与师资力量 |
二、针灸推广的主要传授形式 |
三、针灸推广的主要学习内容 |
四、在农村推广针灸的成效与影响 |
第四节 城镇针灸教育与科学研究趋于规范 |
一、针灸教育进一步普及与规范 |
二、针灸在科技领域的发展 |
三、针灸学术交流活跃,政府加强统一领导 |
第五节 针灸推广运动与“文化大革命”时期针灸工作 |
一、赤脚医生与针灸术在农村的继续传播 |
二、新针疗法的出现与普及 |
三、针刺麻醉热潮出现及后续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针灸推广运动中的创新针术 |
第一节 电针的发明与推广 |
第二节 水针的发明与推广 |
第三节 耳针在国内的推广与经典化 |
一、临床普及耳针运用 |
二、围绕耳针的技术革新 |
三、耳针的经典化过程 |
第四节 梅花针的发明与推广 |
一、孙惠卿与“刺激神经疗法” |
二、在各地的推广: 以上海市和江西省为例 |
三、推广中的争议——“梅花针”之名 |
第七章 针灸推广运动中的典型应用 |
第一节 针灸治疗疟疾 |
一、1956年前针灸治疟的使用情况 |
二、1956年后针灸治疟在各地推广 |
三、针灸治疟的后续发展 |
第二节 针灸治疗血吸虫病 |
一、严峻疫情要求中西医合作治疗 |
二、推广针灸用于血吸虫病防治 |
三、“血防大跃进”中针灸推广的高潮及后续 |
第三节 针灸治疗阑尾炎 |
一、针灸治疗阑尾炎的缘起与演进 |
二、推广中关于针刺治疗机理的研究与讨论 |
三、推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研究 |
第四节 针刺治疗聋哑 |
一、吴芝升等人初试针治聋哑 |
二、“大跃进”时期针治聋哑迎来高潮 |
三、推广针治聋哑高潮下的问题 |
第八章 分析与讨论 |
第一节 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原因 |
一、新中国卫生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 |
二、中共领导人对针灸的信任与重视 |
三、针灸疗法具备大范围推广的特质 |
第二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特点 |
一、依靠党的领导和政治保障 |
二、采用自上而下、培养骨干、层层推广的模式 |
三、广泛开展群众性运动 |
第三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影响 |
一、对参与群体的影响 |
二、对当代针灸学形塑的影响 |
三、对针灸普及和中医工作的影响 |
四、对卫生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影响 |
第四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
一、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推广模式值得借鉴 |
二、推广中医疗法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医疗福祉,保障人民健康 |
三、推广工作应贴合实际需要,统筹规划,以科学为依归 |
四、科学使用行政手段,注意过度干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
结语 |
一、本研究创新之处与主要成果 |
二、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后续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群众迫切要求推广针灸疗法》 |
附录2: 《有组织地研究与推广针灸疗法》 |
附录3: 《认真地学习和推行针灸疗法》 |
附录4: 《进一步学习推广针灸》 |
附录5: 《广东省卫生厅召开的农村中医教育工作会议纪要》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
致谢 |
附件 |
(4)两种不同积极情感表露方式在COPD合并焦虑抑郁患者中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2 文献回顾 |
2.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焦虑抑郁治疗的研究现状 |
2.1.1 药物治疗 |
2.1.2 非药物治疗 |
2.2 国内外情感表露的研究现状 |
2.2.1 书面情感表露的提出与应用 |
2.2.2 面对面情感表露的形式与应用 |
2.3 积极心理学相关概述 |
2.3.1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及主要内容 |
2.3.2 积极心理干预的应用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及分组 |
3.1.1 研究对象来源 |
3.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3.1.3 研究对象随机分组方法 |
3.2 样本量的计算 |
3.3 伦理原则 |
3.4 技术路线 |
3.5 干预内容及研究方法 |
3.5.1 呼吸内科常规护理 |
3.5.2 干预方案的构建 |
3.5.3 积极情感表露干预方案的实施 |
3.6 评估工具和观察指标 |
3.6.1 一般资料调查表 |
3.6.2 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 |
3.6.3 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 |
3.6.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生活质量测评(COPD Assessment Test,CAT) |
3.6.5 总体幸福感量表(General Well-being Schedule,GWB) |
3.6.6 患者对两种不同方式积极情感表露干预的评价 |
3.7 质量控制 |
3.8 统计学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研究对象的脱落情况 |
4.2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
4.3 两组各自干预前后的评分比较——组内比较 |
4.3.1 书写表露组 |
4.3.2 个体面对面表露组 |
4.4 两组结局指标之间的组间比较 |
4.4.1 干预前两组焦虑抑郁、生活质量及总体幸福感评分比较 |
4.4.2 干预后两组焦虑抑郁、生活质量及总体幸福感评分比较 |
4.5 两组患者对积极情感表露方案中各主题的接受度评分 |
4.6 两组干预所需材料及护理人力成本消耗对比 |
5 讨论 |
5.1 两种不同积极情感表露方式对COPD合并焦虑抑郁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 |
5.2 两种不同积极情感表露方式对COPD合并焦虑抑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
5.3 两种不同积极情感表露方式对COPD合并焦虑抑郁患者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
5.4 COPD合并焦虑抑郁患者对积极情感表露干预的评价 |
5.5 两组干预所需材料和护理人力成本消耗对比分析 |
6 小结 |
6.1 结论 |
6.2 研究的创新点 |
6.3 研究的不足 |
6.4 研究的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COPD 合并焦虑抑郁非药物干预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5)土田七抗肿瘤部位毒理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姜科植物以及土田七研究概况 |
1 几种姜科源药材的研究概况和抗肿瘤初步筛选 |
1.1 高良姜等药材的主要化学成分 |
1.2 高良姜等药材的主要药理作用 |
1.3 姜科植物抗肿瘤作用初步筛选 |
1.4 讨论 |
2 土田七的品种、质量、资源状况 |
2.1 土田七的品种来源 |
2.2 土田七的质量评价 |
2.3 土田七药材的资源状况 |
2.4 土田七的现代研究 |
2.5 土田七的临床应用 |
2.6 讨论 |
第二章 土田七提取物的制备及抗肿瘤作用初步筛选 |
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1.1 实验仪器 |
1.2 实验试剂 |
2 土田七的提取物制备 |
2.1 土田七提取方法的研究 |
2.2 不同浓度乙醇溶液对土田七提取率的影响 |
2.3 讨论 |
3 土田七提取物的大孔吸附树脂纯化 |
3.1 D101 大孔吸附树脂预处理 |
3.2 装柱、上样及洗脱 |
3.3 讨论 |
4 大孔树脂分离土田七的预实验和不同洗脱部位抗肿瘤效果的实验 |
4.1 D101 大孔树脂的预处理 |
4.2 不同浓度乙醇洗脱部位体外抑制肝癌细胞实验 |
4.3 不同浓度乙醇洗脱部位体内抑制肝癌细胞实验 |
第三章 土田七70%乙醇洗脱部位的毒理作用研究 |
1 实验仪器、试剂和动物 |
1.1 实验仪器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动物 |
2 土田七70%乙醇洗脱部位的急性毒理研究 |
2.1 土田七70%乙醇洗脱部位的急性毒理实验操作 |
2.2 土田七70%乙醇洗脱部位的急性毒理实验结果 |
2.3 结果 |
2.4 讨论 |
3 土田七70%乙醇洗脱部位的亚急性毒理研究 |
3.1 土田七70%乙醇洗脱部位的亚急性毒理实验操作 |
3.2 土田七70%乙醇洗脱部位的亚急性毒理实验结果 |
3.3 讨论 |
结语与创新 |
综述 关于姜科植物的研究进展及对土田七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主要参与课题 |
致谢 |
(6)中药临床药嘱服务系统的初步构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一 国内外临床药学服务发展现状研究 |
1 国际临床药学服务发展现状 |
2 医疗机构临床药学服务发展现状 |
3 医疗机构中医临床药学服务发展现状 |
4 小结 |
二 我国智慧医疗发展现状分析 |
1 国家指导政策分析 |
2 智慧医疗的发展现状分析 |
3 智慧医疗发展中现存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基于古籍梳理和当代政策分析的中药药嘱理论研究 |
第一节 中医药古籍中的中药药嘱信息梳理与分析 |
1 药嘱思想的源流追溯 |
2 中医药古籍中的中药药嘱信息梳理与分析 |
第二节 我国指导临床药学服务规范化发展的政策分析 |
1 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的临床药学服务规范化发展指导文件 |
2 其他临床药学服务规范化发展指导文件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基于中药煎煮和汤剂服用认知调查的“中药药嘱”问卷分析研究 |
第一节 北京地区医院中药师对中药煎煮技术的认知调查 |
1 基本信息 |
2 传统中药煎煮技术中“煎煮前技术”的认知调查 |
3 传统中药煎煮技术中“煎煮中技术”的认知调查 |
第二节 北京地区医院中药师对汤剂服用方法的认知调查 |
1 服药温度的认知调查 |
2 服药时间的认知调查 |
3 服药剂量的认知调查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药临床药嘱服务系统构建研究 |
第一节 数据化构建中药临床药嘱服务系统基本数据库 |
1 中药饮片标准信息库 |
2 中药经方库 |
3 中药饮片用药控制规则库 |
4 药嘱信息术语库 |
第二节 构建中药临床药嘱服务系统的信息化技术 |
1 系统构建方向 |
2 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
3 系统技术架构设计 |
4 系统构建技术 |
第三节 智能化构建中药临床药嘱服务系统功能中心 |
1 审方中心 |
2 药嘱中心 |
3 监测中心 |
4 流量中心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中药饮片药嘱单用户反馈的应用研究 |
第一节 中药饮片药嘱单用户满意度调查研究 |
1 被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 |
2 被调查对象获取中药煎煮与服用方法的途径调查 |
3 被调查对象对中药煎煮和服用相关知识的需求度调查 |
4 被调查对象煎煮和服用中药的习惯调查 |
5 中药饮片药嘱单的满意度调查 |
第二节 本章小结 |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7)从肝经原络配穴法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目前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法 |
2. 西医的治疗角度 |
3. 祖国传统医学对膝骨关节炎的治疗及认识 |
4. 从肝经原络配穴的合理性谈起 |
临床研究 |
1. 临床研究资料 |
2. 治疗方法 |
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
4. 统计与结果 |
讨论 |
结语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个人简介 |
(8)“通督调神法”电针结合四花穴麦粒灸治疗气郁化火型中风后抑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1.1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1.2 中医学对PSD的研究 |
1.2.1 中医学有关PSD的病名沿革 |
1.2.2 中医学对PSD的病因病机认识 |
1.2.3 中医学治疗中风后抑郁的认识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研究方法 |
2.2 诊断标准 |
2.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2 中医诊断标准 |
2.2.3 排除标准 |
2.2.4 脱落与剔除标准 |
2.2.5 观察中止标准 |
2.3 随机分组方法 |
2.4 治疗方法 |
2.4.1 治疗方案 |
2.4.2 疗程 |
2.4.3 观察方法 |
2.4.4 观察指标 |
2.4.5 疗效评定标准 |
2.4.6 不良事件 |
2.4.7 统计学分析 |
2.5 研究结果 |
2.6 可能出现的技术问题及解决办法 |
2.6.1 患者依从性 |
2.6.2 针刺深浅不一、手法操作各异等,引起试验误差偏倚 |
2.6.3 意外情况处理 |
2.7 伦理原则 |
第三章 讨论 |
3.1 研究结果分析 |
3.1.1 患者基线资料分析 |
3.1.2 临床数据分析 |
3.1.3 临床疗效分析 |
3.2 通督调神针法 |
3.2.1 督脉 |
3.2.2 通督调神针法 |
3.2.3 通督调神针法治疗中风后抑郁依据 |
3.2.4 通督调神针法的临床应用 |
3.3 结语 |
3.3.1 四花穴的相关研究 |
3.3.2 麦粒灸疗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 |
(9)岭南中医妇科治疗月经病学术源流及诊疗特色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岭南中医妇科流派源流 |
第一节 岭南中医妇科流派形成的背景 |
一、岭南中医妇科的形成因素 |
二、岭南中医妇科的源流 |
第二节 岭南中医妇科流派治疗月经病的学术特点 |
一、传承发扬中医,创新中医理论 |
二、百病生于气,重视调理气机 |
三、因地制宜,注重湿热致病,顾护气阴 |
四、四诊合参,重视望诊、脉诊 |
五、心身同治,调畅情志,重视情志治病 |
六、调理肾脾,先天与后天并重 |
七、用药轻灵,善用南药花药 |
八、结合岭南饮食文化,药食同源,重视药膳 |
第三节 岭南中医妇科与国内其他妇科流派治疗月经病特色比较 |
第二章 岭南中医妇科名家治疗月经病的学术经验 |
第一节 研究纳入标准 |
一、岭南中医妇科名家研究的纳入标准 |
二、流派研究的纳入标准 |
三、排除标准 |
四、纳入结果 |
第二节 清代岭南中医妇科名家 |
一、何梦瑶 |
二、刘渊 |
三、何守愚 |
四、潘名熊 |
第三节 民国时期中医妇科名家 |
一、吕楚白 |
二、吕安卿 |
三、谢泽霖 |
四、郭梅峰 |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后岭南妇科医家 |
一、罗氏妇科 |
二、蔡氏妇科名家 |
三、其他妇科名家 |
第三章 名家及传承人的访谈 |
第一节 访谈法研究概述 |
一、访谈方式 |
二、访谈的研究步骤 |
第二节 访谈名家 |
一、访谈中医名家李丽芸教授 |
二、访谈中医名家王小云教授 |
三、访谈中医名家蔡妙珊教授 |
第三节 访谈中医名家传承人 |
一、采访题目 |
二、采访时间地点 |
三、采访目的 |
四、访谈概要 |
第四节 岭南中医妇科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传承主线 |
一、罗氏妇科的主要学术传承思想 |
二、蔡氏妇科学术思想传承 |
三、本研究的创新性 |
第四章 李丽芸教授经验方治疗黄体功能不全致经期延长的临床疗效观察 |
第一节 研究方案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实验方案 |
四、观察指标 |
五、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一、一般临床资料观察 |
二、疗效标准及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10)论民族药医院制剂的调剂市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政府控制的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市场 |
二、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市场研究的新领域 |
三、系统抽象法在民族药医院制剂调剂市场中的运用 |
第一章 民族药医院制剂市场调剂的重要性 |
第一节 民族药医院制剂及其地位 |
一、民族药成药的主体部分是医院制剂 |
二、民族药医院制剂的调剂品种 |
三、民族药医院制剂在民族医医院临床用药中的主体地位 |
第二节 民族药医院制剂是民族地区医疗保障体系的支撑 |
一、医院制剂在民族地区医疗保障体系中占重要地位 |
二、医院制剂在各民族地区医疗保障中发挥的作用 |
三、医院制剂在民族地区医疗保障中的用药范围 |
第三节 医院制剂的市场调剂是民族医医院临床用药的保障 |
一、民族医医院的结构及其分布 |
二、民族医医院调剂使用制剂的原因 |
三、民族医医院临床用药调剂制剂所占比重 |
第四节 医院制剂的市场调剂是少数民族患者用药的重要保障 |
一、少数民族患者大多愿意接受民族医治疗 |
二、民族地区常发病、多发病民族药有独特疗效 |
三、少数民族患者使用民族药医院制剂药费低 |
第五节 医院制剂调剂有利于民族医医院的发展 |
一、能增加制剂调出医院的收入 |
二、有利于提高民族药医院制剂的生产质量和水平 |
三、制剂调剂有利于民族医医院特色的形成 |
第二章 民族药医院制剂调剂市场的结构 |
第一节 医院制剂调剂市场的调出方和调入方 |
一、调出方(卖方) |
二、调入方(买方) |
三、调入方和调出方买卖制剂的特点 |
第二节 调入方与调出方的调剂协议与批准 |
一、买卖双方协议的达成 |
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批准 |
三、制剂调剂是一个有严格监管的市场 |
第三节 医院制剂调剂市场的价格 |
一、制剂的调剂价格由物价部门制定执行 |
二、医院制剂调剂价格的评价 |
三、民族药品市场内部价格变化对调剂市场产生的影响 |
第四节 民族药医院制剂的调剂市场 |
一、调剂市场主要涉及藏、蒙、维吾尔族药医院制剂 |
二、五藏区藏药医院制剂的调剂市场 |
三、八蒙区蒙药医院制剂的调剂市场 |
四、维傣彝苗药医院制剂的调剂市场 |
第三章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民族药医院制剂调剂市场的控制 |
第一节 民族药医院制剂的注册与再注册 |
一、对民族药医院制剂注册的要求 |
二、有效期与再注册 |
三、高昂的注册与再注册成本阻碍民族药医院制剂发展 |
四、注册困难限制了市场调剂制剂的品种与结构 |
第二节 对民族药医院制剂调剂市场的控制 |
一、对每一笔民族药医院制剂调剂的批准 |
二、调剂市场监管阻碍市场正常运行 |
三、大量院内协定方剂产生和民族医特色疗法产生 |
四、制剂调剂市场行政控制地方性和封闭性突出 |
第三节 从注册制到备案制的转变缩小了制剂调剂市场规模 |
一、备案制的出台及其主要内容 |
二、备案制必将导致调剂市场规模缩减 |
第四章 民族药医院制剂调剂市场发展的趋势 |
第一节 民族药医院制剂调剂市场消亡的条件 |
一、中药医院制剂所走过的道路 |
二、民族药国药品种数量必须增加 |
三、医疗保险和少数民族收入水平提高 |
第二节 现阶段必须扩大民族药医院制剂配制和调剂市场 |
一、民族药国药品种数量有限 |
二、市场是民族医医院之间调剂制剂余缺的唯一途径 |
三、扩大制剂配制和调剂市场满足少数民族患者用药需求 |
第三节 为民族药医院制剂调剂市场的消亡创造条件 |
一、定期将部分民族药医院制剂申报为国准字成药 |
二、降低医院协定方剂申报为医院制剂的难度 |
三、逐步增加民族医医院临床用药中的国药比重 |
四、提高民族药医保报销比例和少数民族收入水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谈谈中药煎法在临床上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裂愈膏治疗气滞血瘀型Ⅱ期肛裂的临床疗效观察[D]. 陈美君.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刘渡舟教授调肝法及方药运用的传承研究[D]. 李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D]. 肖雄.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4]两种不同积极情感表露方式在COPD合并焦虑抑郁患者中的对比研究[D]. 叶霁霁. 湖州师范学院, 2021(12)
- [5]土田七抗肿瘤部位毒理作用研究[D]. 李锦周.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6]中药临床药嘱服务系统的初步构建与应用[D]. 秦子楠.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7]从肝经原络配穴法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D]. 吴海洲.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通督调神法”电针结合四花穴麦粒灸治疗气郁化火型中风后抑郁[D]. 蔡清旭.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9]岭南中医妇科治疗月经病学术源流及诊疗特色整理研究[D]. 王彦彦.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10]论民族药医院制剂的调剂市场[D]. 成瑞雪.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