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HBsAg和HBcAg在肝组织中表达与肝炎活动指数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汪士豪[1](2021)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型与肝组织内HBsAg、HBcAg表达及临床相关指标关系的研究》文中指出1.目的通过分析CHB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外周血肝脏生化指标、HBV-DNA、肝脏炎症活动度分级、纤维化分期以及肝组织中HBsAg、HBcAg检出率之间关系,探索中医证型与肝脏病理及各项理化指标之间的关系,为CHB患者的中医辨证以及治疗提供依据。2.方法选择2010年7月至2019年9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住院的94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纳入的941例CHB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别为肝郁脾虚证、湿热内结证、瘀血阻络证、脾肾阳虚证和肝肾阴虚证,所有患者均行肝组织穿刺活检病理检查,肝组织HBsAg、HBcAg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来检测,分析中医证型与临床指标、肝脏病理以及肝组织HBsAg、HBcAg的表达的关系。3.结果本次研究纳入941例CHB患者。(1)分析CHB患者中医证型与外周血ALT、AST、TBiL及HBV-DNA病毒载量水平的关系: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五种证型之间ALT、AST、TBiL及HBV-DNA病毒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ALT水平以湿热内结证患者最高(133.65±97.45),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AST水平以湿热内结证患者最高(68.88±50.02),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内结证血清TBiL水平最高(21.94±14.94),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内结证血清HBV-DNA病毒载量水平最高(7.17±0.88),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肝组织病理炎症活动度分级与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肝脏炎症活动度与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rs=0.660,P<0.001),说明肝组织纤维化程度随着肝脏炎症程度的加重而呈现出加重的趋势。(3)中医证型与肝脏病理的关系:肝郁脾虚证与湿热内结证病例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较轻,分布以G1~G2、S0~S2为主,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瘀血阻络证炎症坏死程度及纤维化程度最重,分布以G3~G4、S3~S4为主,与其他证型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4)HBV标志物在肝组织中检出率与中医证型关系:肝组织中的HBsAg检出率为89.9%,不同证型的HBsAg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组织中的HBcAg检出率为39.9%,不同证型的肝组织中HBcAg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湿热内结证检出率最高(54.7%),肝郁脾虚证检出率最低(34.6%),两种证型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HBV标志物在肝组织中检出率与肝脏病理关系:分析肝组织中HBcAg检出率与炎症活动度分级之间的关系,经卡方检验发现(χ2=7.631,P=0.006<0.05),说明HBcAg检出率与不同炎症活动度分级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G3-G4阳性表达率更高;肝组织中HBsAg、HBcAg检出率与CHB纤维化分期均无相关性(P>0.05)。4.结论CHB患者中医证型与外周血生化指标(ALT、AST、TBiL)和HBV-DNA水平、肝组织中HBcAg检出率、炎症活动度、纤维化程度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在中医辨证时将患者相关西医检测指标与患者免疫功能状态相结合对于提高辨证的准确性有一定的帮助,并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袁伦志[2](2019)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建立新型人类肝脏和免疫系统双嵌合小鼠模型用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诱发肝硬化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严重的疾病负担。HBV感染具有严格的宿主种属特异性和肝细胞嗜性,其感染人肝细胞后能够持续复制,诱发宿主免疫耐受状态、逐步形成慢性化、直接或间接诱导一系列病理生理学变化并造成重症肝炎、肝衰竭、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癌等终末期肝脏疾病。目前,虽然预防性疫苗的普及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控制HBV新发感染率,但是已批准上市的临床药物仍然无法彻底清除病毒,实现功能性治愈。由于HBV的天然宿主人类和猩猩等大型灵长类动物用于研究收到严格的伦理限制,因此发展能够最大限度模拟HBV感染和发病的动物模型成为进一步认识HBV感染发病机制,以及研发和评价新一代抗HBV药物所面临的一项挑战。数十年来,研究人员建立了转基因小鼠、尾静脉高压注射小鼠、旱獭、北京鸭和树鼩等替代模型,然而它们都不能完全模拟HBV在人类中感染发病的自然史,因此,建立人源化小鼠动物模型,特别是人肝和人免疫系统双嵌合的人源化小鼠动物模型,用于支持HBV感染发病相关研究具有相当的重要性。然而,目前已有的人源化小鼠动物模型一直存在原代人细胞来源匮乏和体外难以扩增、个体差异大、多种细胞移植不匹配、伦理问题、造模周期长、实验窗口期短和难以模拟HBV感染相关的终末期肝脏疾病等限制。因此,建立一种方便易用的、能够支持HBV感染发病研究的新型人源化小鼠动物模型对于进一步推进HBV相关基础研究和治疗策略的发展十分必要。本论文中,我们利用临床分离的健康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hBMSCs)在免疫缺陷小鼠体内同时重建了同源的人源肝脏和免疫系统,并将此种双嵌合人源化小鼠用于乙肝病毒感染及相关病理生理学研究。我们对乙肝病毒的生物学特征、流行病学、感染自然史、相关肝脏疾病、天然宿主动物、感染细胞和动物模型等方面进行综述研究,基于前期研究和对最新研究成果的考察,我们发现hBMSCs具有重建人类肝脏和免疫系统的巨大的潜力,并选择其作为我们构建新型双嵌合人源化小鼠模型的细胞材料。我们使用hBMSCs移植暴发性肝衰竭免疫缺陷FRGS小鼠,发现其能够在小鼠体内迅速转分化为具有活性的人肝细胞和多种人免疫细胞,同时证明暴发性肝衰竭的肝脏微环境是驱动hBMSCs在免疫缺陷FRGS小鼠体内大量快速转分化为人源肝细胞和免疫细胞的重要驱动因素。我们在hBMSCs移植的免疫缺陷FRGS小鼠(hBMSC-FRGS)体内建立了HBV慢性感染,实现A,B,C,D四种常见HBV基因型病毒感染超过50周。我们连续监测了 HBV感染后hBMSC-FRGS小鼠血清和肝内病毒DNA及蛋白水平,证明被HBV感染的小鼠血清内含有具备感染活力的HBV病毒颗粒。我们初步研究了HBV感染后hBMSC-FRGS小鼠体内的免疫病理生理学变化,在感染进行和持续和过程中同步分析了小鼠肝内人源免疫细胞、人源细胞因子、肝脏炎症进展和HBV特异性人源抗体水平等指标,证明HBV感染后hBMSC-FRGS小鼠出现持续的肝脏炎症和免疫耐受状态。我们在HBV感染后hBMSC-FRGS小鼠体内观察到一系列的指示肝硬化发生发展的典型性指标,包括:肝硬化血清学指标持续增高、小鼠肝脏组织中肝硬化相关人源基因表达持续上调、小鼠肝脏组织中胶原纤维堆积持续增加、纤维结节生成、肝小叶结构被破环、肝板塌陷、肝脏外表粗糙体积固缩等。综上所述,我们建立了肝脏和免疫系统双重人源化的hBMSC-FRGS小鼠模型,将其用于HBV感染和相关免疫病理生理学研究,并通过长期观察发现HBV感染后小鼠产生肝脏炎症并且逐步发展为典型的肝硬化。
应盛,胡爱荣,蒋素文,金珊珊,颜华东,胡耀仁[3](2017)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994例肝组织HBsAg和HBcAg表达强度的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肝组织HBsAg和HBcAg的表达强度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994例接受肝脏穿刺活检术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的慢性HBV感染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及HBV DNA水平分为HBeAg(+)/HBV DNA(+)组、HBeAg(-)/HBV DNA(+)组及HBeAg(-)/HBV DNA(-)组;根据肝组织HBsAg和HBcAg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根据丙氨酸转氨酶(ALT)的水平分为<2×正常值上限(ULN)组、2~<5×ULN组及≥5×ULN组。研究肝组织炎症活动度(A)、纤维化分期(F)及肝组织HBsAg和HBcAg的表达强度,分析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肝组织HBsAg和HBcAg表达强度的相关因素。结果 994例慢性HBV感染者中,肝组织HBsAg染色阳性941例(94.67%),肝组织HBcAg染色阳性553例(55.63%);≥A2者403例(40.85%),≥F2者371例(36.09%)。HBeAg(-)/HBV DNA(+)组的A和F最严重,其次为HBeAg(-)/HBV DNA(-)组,HBeAg(+)/HBV DNA(+)组最低;虽然三组间肝组织HBsAg染色强度的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99,r=-0.760,P<0.05),但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三组间肝组织HBcAg染色强度的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2.995,r=-0.645,P<0.01),以HBeAg(+)/HBV DNA(+)组最高、HBeAg(-)/HBV DNA(-)组最低。肝组织HBsAg染色阳性组HBeAg阳性的构成及HBV DNA平均水平均高于阴性组,年龄低于阴性组;肝组织HBcAg染色阳性组HBeAg阳性的构成、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血小板(PLT)及HBV DNA平均水平均高于阴性组,年龄及FIB-4低于阴性组;影响肝组织HBsAg染色的因素为HBV DNA水平;影响肝组织HBcAg染色的因素为HBeAg阳性及HBV DNA水平。肝组织HBsAg不同染色强度间A和F的总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943和2.630,P值均>0.05);肝组织HBcAg不同染色强度间A的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F的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52,P<0.01),以阴性组的F最严重。ALT不同水平组肝组织HBsA染色强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组织HBcAg染色强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349,P<0.01),ALT<2×ULN组均低于其他组。结论慢性HBV感染者中绝大数肝组织HBsAg染色阳性,超过半数肝组织HBcAg染色阳性;肝组织HBsAg的表达强度与A和F无相关性,与HBV DNA水平正相关;肝组织HBcAg的表达强度与A无相关性,与F负相关,与HBeAg阳性、HBV DNA及ALT水平正相关。
吴家箴,黄仁刚,杨兴祥,刘翔,江南,林健梅[4](2017)在《31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eAg、肝组织内HBsAg和HBcAg表达强度与临床的关系》文中指出目的分析血清HBeAg阴性和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组织内的HBsAg、HBcAg表达强度与临床的关系。方法 317例CHB患者肝穿刺标本分成血清HBeAg阴性组和HBeAg阳性组两组,分析两组肝组织内HBsAg、HBcAg的表达强度及其与年龄、性别、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HBV DNA载量、肝脏炎症活动度分级和纤维化分期的关系。结果 HBeAg阴性组患者的年龄、ALT、肝脏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大于HBeAg阳性组患者;但血清HBV DNA载量低于HBeAg阳性组患者(均P<0.05)。肝组织内HBsAg表达强度与年龄、ALT、肝脏炎症程度和纤维化程度均无相关性(P>0.05)。血清HBeAg转阴后,肝组织内HBcAg表达强度降低(t=12 349.0,P=0.00);HBcAg与血清HBV DNA载量出现正相关关系(r=0.251,P=0.007);与肝脏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负向相关性消失(P>0.05)。结论血清HBeAg转阴后HBV其他抗原成分仍能与肝组织维持足够活跃的免疫状态。血清HBeAg转阴后,肝组织内HBcAg表达强度降低,与血清HBV DNA载量出现正相关关系,与肝脏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负向相关性关系弱化。
赵月[5](2014)在《人源HBV人工感染沙鼠和C57BL/6小鼠的病理学研究》文中认为乙型肝炎(HB)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以肝脏损伤为主要特征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之一。由于HBV具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因而缺乏理想的细胞模型或动物模型,从而阻碍了HBV的研究。本研究采用人源HBV对沙鼠和C57BL/6小鼠进行感染试验,目的在于探讨人源HBV能否引起小鼠感染,并探讨小鼠作为研究HBV传播和致病机制的动物模型的可能性。本研究选取沙鼠和C57BL/6小鼠用作人源HBV阳性血清的人工感染试验动物,采用ELISA、PCR、Real-time PCR、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等方法对人源HBV感染后沙鼠和C57BL/6小鼠的血清、粪便和肝脏等组织进行HBV相关病原和抗体的检测,来探讨HBV在沙鼠和C57BL/6小鼠体内的感染情况,并通过沙鼠和C57BL/6小鼠体内细胞凋亡和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的定位和表达,初步揭示HBV感染致肝细胞损伤的机制。研究结果如下:1、人源HBV感染沙鼠后1d,在肝脏和肾脏组织中可检测到HBV DNA;感染后2d和4w,只在肝脏中检测到HBV DNA。感染C57BL/6小鼠后1d,肝脏中可检测到HBV DNA。在血清、粪便、脑组织和唾液腺中,未能检测到HBV DNA。血清ELISA检测结果表明,在感染后1w内,HBsAg和HBeAg在小鼠血清中呈一过性出现;感染后1w,在沙鼠和C57BL/6小鼠的血清中均可检测到HBsAb和HBcAb,而且HBsAb能够在整个试验过程中持续性在血清中被检测到。肝脏组织中HBV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表明沙鼠和C57小鼠感染人源HBV后肝脏中可检测到抗原阳性信号,且强度随感染时间的延长而增强。Western blot检测发现在感染后7d沙鼠肝脏中HBV抗原PreS1蛋白有明显的表达。2、沙鼠和C57BL/6小鼠感染人源HBV后均出现明显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呈现典型的病毒性肝炎的病理学变化。主要表现为肝窦扩张、淤血,肝细胞胞浆疏松、颗粒变性,汇管区淋巴细胞浸润和胆管增生等,病变程度随感染时间的延长而显严重。电镜观察发现,试验组小鼠肝细胞结构松散,内质网扩张,线粒体出现严重肿胀、空化。肾小管.上皮细胞胞质疏松,线粒体肿胀、嵴消失,内质网囊泡化,可见髓鞘样小体,胞浆内可见病毒包涵体,胞核内可见病毒样粒子。3、肝脏组织中增殖与修复相关蛋白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表明HBV感染后,沙鼠和C57BL/6小鼠肝脏组织中PCNA和HSP70蛋白在体内表达出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攻毒后蛋白表达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HBV感染后机体出现了相应的抗损伤机制来减少损害。4、细胞凋亡相关分子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表明感染后沙鼠和C57BL/6小鼠体内Bax、Bcl-2、 Caspase-3和Fas/FasL的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HBV感染后细胞凋亡的线粒体途径被激活,细胞凋亡在HBV感染导致肝细胞损伤的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5、内质网应激(ERS)相关分子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表明感染后沙鼠和C57BL/6小鼠肝脏组织中GRP78、CHOP、JNK及Caspase-12的表达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Western blot结果也证实感染后肝脏ERS相关分子的表达量较对照组均有所升高。ERS相关蛋白表达量的升高表明HBV感染后启动了内质网应激反应,促进了肝细胞的凋亡。6、对沙鼠肝脏线粒体DNA不同区域基因序列扩增,观察、分析比较了人源HBV感染8w后,沙鼠肝脏线粒体DNA水平的变化,发现人源HBV感染后在沙鼠肝脏线粒体DNA的D-loop、 CytB和CytC三个区域均出现了一个碱基位点的改变,这些改变可能与线粒体结构或功能的变化相关。上述研究结果表明,人源HBV感染可引起沙鼠和C57BL/6小鼠肝脏组织发生明显的病理损伤和炎症反应,采用PCR、血清ELISA和肝脏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在感染鼠体内检到HBV DNA及其相关抗原的存在,HBV可在小鼠体内进行短期的复制表达,表明沙鼠和C57BL/6小鼠具有作为HBV感染动物模型的潜质。通过对HBV感染后沙鼠和C57BL/6小鼠肝脏的细胞损伤、细胞凋亡和内质网应激等相关因子表达量的变化初步观察研究发现,HBV感染后可通过激活线粒体途径和内质网应激途径促进肝细胞的凋亡,这可能是HBV感染引起肝细胞损伤的重要机制。
谢琴秀[6](2014)在《慢性HBV感染者肝脏组织学中重度肝纤维化的危险因素和预测因素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特别是谷丙转氨酶(ALT)轻度升高(ALT在2倍正常上限值以内)的慢性HBV感染者肝组织学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情况。探讨慢性HBV感染者肝组织学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包括与性别、年龄、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血清HBVDNA, ALT,谷草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白蛋白(ALB),球蛋白(GLO),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率(PT-INR),白细胞(WBC),血小板(PLT),肝组织HBsAg和HBcAg表达量,HBV cccDNA等。探讨ALT在2倍正常上限值(ULN)以内的慢性HBV感染者肝组织中重度肝纤维化的危险因素,以便及早行进一步诊治如肝组织学评估,达到早期诊断和治疗目的,阻断或延缓病情进展。探讨ALT<2×ULN的慢性HBV感染者肝组织无或轻度肝纤维化的预测因素,以减少肝穿刺活检术机会,减少感染者由此项检查而带来的风险、痛苦和经济负担。材料与方法研究对象486例未接受过任何抗乙肝病毒药物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者,于2010年8月至2014年1月为了解肝组织学病变情况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病科进行肝穿刺活体组织检查术。在肝活检术当天或1周内留取人口学资料、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包括年龄、性别、酒精摄入量、家族史、身高、体重、ALT, AST, GGT, PT-INR, ALB, GLO, PLT,血清HBsAg和HBV DNA, HBeAg等。所有患者HBsAg阳性至少6个月或肝脏病理证实为慢性肝炎。患者如有以下情况将被排除在实验之外,如合并丙型肝炎或丁型肝炎、Wilson’s病、自身免疫肝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大量饮酒(每天酒精摄入男性:30克,女性20克)或明确肝硬化及肝硬化失代偿期和肝癌依据,研究方案符合赫尔辛基宣言,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实验室方法所有患者经腹部B超肝脏定位后,采用1秒钟快速穿刺方法(穿刺枪和配套的16G穿刺针,美国Bard公司)获取肝组织,长度为1.2cm-2.2cm(至少包括9个汇管区),10%福尔马林液固定后,石蜡包埋、苏木精-伊红(HE)染色了解肝组织形态、VanGieson氏纤维染色了解纤维化程度,免疫组化了解肝组织中HBcAg和HBsAg表达情况。采用Scheuer’s评分系统对肝组织学进行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炎症分级分为G0-4级,纤维化分期分为S0-4期,中重度(或明显)肝组织纤维化定义纤维化分期S2-4,中重度(或明显)肝组织炎症坏死定义为肝组织炎症分级G2-4;无或轻度肝组织炎症定义为<G2,无或轻度肝纤维化定义为<S2。39例HBV感染者肝穿刺当天在肝穿刺同一部位用FibroScan测量肝硬度值。所有统计由SPSS16.0(美国)统计软件包完成,两个连续变量比较采用t/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s确切概率法,两个变量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s相关系数比较,独立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受试者工作曲线和曲线下面积用于寻找ALT<2×ULN者预测中重度肝纤维化和无或轻度肝纤维化的变量的截断点。统计学以双侧检验,p值小于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486例慢性HBV感染者,男性362例,占74.49%,其中HBeAg阳性248例,HBeAg阴性238例,ALT<2×ULN者占80.66%(392/486)。HBeAg阳性组在血清HBVDNA水平,血清HBsAg水平,PLT, AKP方面要高于HBeAg阴性组,而年龄低于HBeAg阴性组。HBeAg阳性组,中重度炎症坏死和纤维化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4.11%(35/248)和47.18%(117/248);HBeAg阴性组,中重度炎症坏死和纤维化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1.76%(28/238)和47.90%(114/238)。肝组织中HBsAg表达的阳性率在HBeAg阳性组和HBeAg阴性组中分别为95.56%和94.54%,而肝组织中HBcAg表达阳性率,HBeAg阳性组明显高于阴性组(为41.53%和10.5%;χ2=60.267,p<0.001)。许多临床指标与肝组织纤维化和炎症相关,在HBeAg阳性组,年龄、PT-INR、 AST、GGT与肝纤维化呈明显正相关,而血清HBV DNA、血清HBsAg、HBeAg、PLT、ALB、肝组织HBcAg与肝纤维化呈负相关,而且低PLT和HBeAg,高GGT是中重度肝纤维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T-INR, AST, GGT,肝组织HBcAg与炎症坏死呈明显的正相关,而PLT、HBeAg与炎症坏死呈负相关,而高GGT是中重度肝炎症坏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在HBeAg阴性组,PT-INR, AKP, GGT, AST与肝纤维化呈正相关,而ALB, PLT,WBC与肝纤维化呈明显负相关,而且低ALB和PLT,高GGT是中重度纤维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T-INR, GLO,肝组织HBcAg表达量与炎症坏死呈明显的正相关,而PLT与炎症坏死呈负相关,而高GLO和肝组织HBcAg表达量,低PLT是中重度肝炎症坏死的独立危险因素。肝组织HBV cccDNA与炎症坏死分级相关,与纤维化分期不相关。性别、HBeAg状态、肝组织HBsAg表达量与肝组织学改变无明显相关性。在ALT<2×ULN的人群,在HBeAg阳性组,年龄与纤维化呈正相关(r=0.188,p<0.001),其诊断中重度肝纤维化的最佳截断点为29.5岁,年龄30~40岁组与≤30岁比较,中重度肝纤维化比例明显增加(51.92%vs25.27%;χ2=10.334,p=0.001)。肝组织中重度纤维化和炎症坏死比例在ALT<1×ULN和1~2×ULN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而在ALT<20U/L人群无中重度炎症坏死发生。HBV DNA<51og拷贝/ml组中理度纤维化比例明显高于HBV DNA≥5log拷贝/mL组(x2=5.009,p=0.024),特别是年龄大于30岁同时HBV DNA水平<5log10拷贝/mL人群,中重度纤维化比例达80%。中重度纤维化比例在HBV DNA水平(log10拷贝/mL)<4,4-5,5-6,6-7,7-8和>8中分别为100%(6/6),58.82%(10/17),72.72%(24/33),45.45%(15/33),44.66%(46/103)和28.57%(16/56),在ALT<2×ULN人群中,HBV DNA水平与肝纤维化负相关(r=-0.304,p<0.001)。高水平的血清HBsAg和HBV DNA, HBeAg,血小板及白蛋白对无或轻度肝纤维化有较好的预测价值。血清HBsAg和HBV DNA水平均与肝纤维化明显负相关(分别为r=-0.428,p<0.001;r=-0.440,p<0.001),当血清HBsAg水平为12848.87IU/mL时,跃登指数最大,为0.485(AUC=0.755, p<0.001,95%可信区间(CI):0.682-0.827);当血清HBVDNA水平为6.651og10拷贝/mL时,跃登指数最大,为0.373(AUC=0.728, p<0.001;95%(21:0.656-0.801),当HBVDNA≥8.441og10拷贝/mL,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45.86%:当HBeAg水平为584S/C0时,跃登指数最大,为0.525(AUC=0.778, p<0.001,95%CI:0.710~0.847),当HBeAg≥1600S/CO,特异度达100%,但灵敏度只有4.6%。在HBeAg阴性组,肝组织中重度纤维化和炎症坏死随年龄增加或HBV DNA水平升高有增高趋势,但肝组织损伤与年龄或HBV DNA水平无明显相关性。HBVDNA<41og拷贝/mL和HBV DNA≥41og拷贝/mL组问中重度纤维化比例无明显差异(42.48%vs50.57%; X2=1.297, p=0.255)。FibroScan肝硬度值测量对中重度肝纤维化有很好的诊断价值,特别是在ALT<2×ULN的人群,当肝硬度值为7.85kPa时,跃登指数最大,为0.882(AUC=0.946, p<0.001,95%CI:0.862-1.031),阳性预测值为85.71%,阴性预测值为100%。结论慢性HBV感染所致肝组织损伤与临床多因素相关,中重度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比例在HBeAg阳性和阴性组无明显差异,但各自的相关因素有差异。在HBeAg阳性人群,PLT, GGT和HBeAg是中重度肝纤维化的独立危险因素;GGT是中重度肝组织炎症坏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在HBeAg阴性人群,PLT, GGT和ALB中重度肝纤维化的独立危险因素,而PLT, GLO和肝组织HBcAg表达量是肝组织炎症坏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在AL<2×ULN的HBeAg阳性人群,年龄大于30岁,特别是HBV DNA水平低的,即使ALT水平正常,我们推荐立即进行肝组织学评估。当慢性HBV感染者血清HBsAg≥175205IU/mL或血清HBV DNA≥8.44log10拷贝/mL或HBeAg高于1600S/C0时,可暂不予以肝组织学检查,只需密切随访。肝硬度值测量对中重度肝纤维化有较高诊断准确性,肝硬度值多次(2次以上)在11.35kPa可考虑抗病毒治疗。在HBeAg阴性人群或ALT<2×ULNHBeAg阳性人群,ALT与肝纤维化或炎症坏死不相关。目前ALT正常上限值需下调,对判断免疫耐受期HBV感染者,其正常上限建议调至20U/L。HBV DNA水平≥5og10拷贝/mL (HBeAg阳性)或≥4og10拷贝/mL (HBeAg阴性)作为ALT<2×ULN慢性HBV感染者进行抗病毒或肝组织学评估的始动点,这个截点值有待商榷。
聂凡[7](2014)在《慢性HBV携带者肝细胞内HBcAg分布状态及补肾法的干预效应》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和目的众所周知,慢性HBV感染有四个阶段: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非活动复制期和再活动期。很多学者认为,慢性HBV感染四阶段与肝细胞内HBcAg分布状态密切相关,而肝细胞内HHBcAg分布又与病情轻重、病毒载量、治疗应答相关联,并影响着慢乙肝的进程和转归。目前在临床上,人们依赖病理学家的知识和经验来判断HBcAg的表达和分布,然而,由于病理切片自身的问题和主观经验的限制,常常出现主观偏倚。而且,肝细胞内HBcAg分布临床意义的研究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基本达成共识,但进一步深入探讨,存在学术分歧的地方仍然很多。分析其原因,一是如上评价方法的客观性尚有不足,二是研究者采用的评价方法并不统一,三是病例选择差异较大。此外,从中医理论看,肝细胞内HBcAg分布与前人的“伏邪”学说能否汇通和结合?中医补肾法为主是否有一定的疗效?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有4个目的:①从理论上探讨肝细胞内HBcAg分布状态引入中医伏气温病学说的可能性;②设计和验证一种较为客观的,定量的肝细胞内HBcAg分布的分层评价方法;③探讨肝细胞内HBcAg不同分布状态的临床意义(各病毒学、免疫学指标以及肝脏病理在HBcAg不同分布状态的表达情况);④探讨补肾法治疗对肝细胞内HBcAg不同分布状态及各病毒学、免疫学指标的影响。研究方法1.资料来源:来自导师领衔主持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证候规律及中医药治疗方案研究”[20]中429例患者的病例资料。2.切片成像与图像处理:从深圳市中医院获取免疫组化染色切片,在第三人民医院病理科进行切片拍照,判断HBcAg阳染情况,并进行图像编号、标示。应用Image-Pro-Plus图像处理软件,在HIS模式下,分别测出平均每个视野内的阳性细胞核个数、染色面积、平均光密度值,以及整个视野背景的平均光密度值。根据不同色度参数,可以得出阳性细胞浆HBcAg免疫组织化学阳性面积,亦可以分别计数HBcAg免疫组织化学阳性与阴性的细胞核。最后,分别获得]HBcAg胞浆阳性面积和胞核阳性个数的数据。3.肝细胞内HBcAg分层评价方法:通过胞浆、胞核阳染率的计算公式,统计所有病例胞浆、胞核阳染率,待统计完毕,根据胞浆、胞核阳染率数据分布特点,定量划分HBcAg表达的不同层级,并探讨HBcAg分布与一般情况及病理学、病毒学、免疫学指标的关系,从而判断其临床意义。4.血清学指标检测:血清HBV DNA定量检测采用PCR ELISA全自动内标法(Roche公司COB AS AmpliprepTaqMan48系统),分别在治疗开始及第24周、52周各检测1次;血清乙肝标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采用Abott Laboratories ARCHITECT i2000sr系统化学发光免疫法进行检测;血清Th1/Th2型细胞因子;IL-2、IL-4、IL-10、IFN-γ、TNF-α,采用ELISA方法检测。5.“补肾法”疗效观察:“补肾法”是以补肾为主兼以健脾和清透的治疗方案。补肾健脾方由仙灵脾30g、菟丝子10g、杜仲15g、怀牛膝15g、枸杞子15g、黄芪15g、白术15g、茯苓15g、猪苓10g、枳壳10g、印度叶下珠15g、丹参20g、三七5g、郁金15g组成。补肾清透方由印度叶下珠30g、菟丝子10g、仙灵脾30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柴胡10g、白芍10g、枳实10g、桃仁10g、甘草5g、虎杖15g。均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进行治疗组和对照组HBcAg分布情况及病毒学、免疫学、病理学指标的对照研究,以评价其疗效。研究结果1.肝细胞内HBcAg分布特点及其临床意义(1)429例患者HBcAg胞浆和胞核阳性分布:0-2.5%HBcAg胞浆阳性表达的患者病例数最多,随着胞浆阳性表达升高,病例数逐渐减少,高于40%的阳性表达以个例情况为主;0-2.5%胞核阳性表达的患者病例数最多,超过总体样本40%,2.5-5.0%阳性表达病例数明显降低。(2) HBcAg胞浆与胞核分层情况:HBcAg胞浆阳染显示,胞浆HBcAg阳染率<0.05%设为0级,基本代表胞浆HBcAg表达阴性;0.05%<胞浆阳染率<5%设为1级,5%<胞浆阳染率<10%设为2级,10%<胞浆阳染率<20%设为3级,胞浆HBcAg阳染率>20%以上者设为4级。HBcAg胞核阳染显示,胞核阳染率=0%设为0级,代表着细胞核HBcAg表达阴性;0%<胞核阳染率<2%设为1级,2%<胞核阳染率<10%设为2级,10%<胞核阳染率<20%设为3级,胞核阳染率>20%设为4级。(3)不同性别HBcAg分布表达:男性与女性无论在HBcAg胞浆还是胞核中表达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不同年龄段HBcAg分布表达:HBcAg胞核的表达主要集中于25-47岁,胞浆则集中在26-47岁。(5)血清HBsAg在HBcAg胞浆、胞核分布中表达:血清HBsAg滴度在0级HBcAg胞浆分布明显高于3级、4级(P值分别为<0.05,<0.01),1级、2级滴度表达皆高于4级(P值分别为<0.05,<0.05)。它在0级HBcAg胞核分布明显低于1、2、3、4级(P值分别为<0.05,<0.001,<0.001,<0.001),1级的表达明显低于2、3、4级(P值分别为<0.01,<0.05,<0.05)。(6)血清HBeAg在HBcAg胞浆、胞核分布中表达:血清HBeAg滴度在1级、3级HBcAg胞浆分布明显高于4级,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0.05)。它在0级]HBcAg胞核分布明显低于1、2、3、4级(P值分别为<0.001,<0.001,<0.001,<0.001),1级中表达低于3级(P<0.05)。(7)血清HBV DNA在HBcAg胞浆、胞核分布中表达:血清HBV DNA载量在HBcAg胞浆分布无统计学意义(P>0.05)。它在0级HBcAg胞核分布明显低于1、2、3、4级(P值分别为<0.01,<0.001,<0.001,<0.001),1级低于2、3、4级(P值分别为<0.05,<0.01,<0.01)。(8)IL-2在HBcAg胞浆、胞核分布中表达:IL-2在0级HBcAg胞浆分布明显高于1、2、3、4级(P值分别为<0.001,<0.001,<0.001,<0.001),1级高于2、4级(P值分别为<0.001,<0.01)。它在HBcAg胞核分布无统计学意义(P>0.05)。(9)IL-4在HBcAg胞浆、胞核分布中表达:IL-4在0级HBcAg胞浆分布明显低于1、2、3级(P值分别为<0.05,<0.01,<0.001),1、2级皆低于3级,高于4级,有统计学意义(1级P值分别为<0.001,<0.01;2级P值分别为<0.01,<0.01),3级中表达高于4级(P<0.001)。它在2级HBcAg胞核分布明显高于1、3级(P值分别为<0.05,<0.05)。(10)IL-10在HBcAg胞浆、胞核分布中表达:1L-10在0、1级HBcAg胞浆分布皆高于3、4级,(0级P值<0.001,<0.05;1级P值<0.001,<0.01)2级低于1级,高于3级(P值分别为<0.01,<0.01)。它在0级HBcAg胞核分布低于1、4级(P值分别为<0.01,<0.05)。(11)IFN-γ在HBcAg胞浆、胞核分布中表达:IFN-γ在0级HBcAg胞浆分布明显低于1、2、3、4级,(P值分别为<0.01,<0.01,<0.01,<0.001)2级低于4级(P<0.05)。它在HBcAg胞核分布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12) TNF-α在HBcAg胞浆、胞核分布中表达:细胞因子TNF-(α在0级HBcAg胞浆分布明显高于1、2、3、4级(P值分别为<0.05,<0.001,<0.01,<0.001),1级高于2、4级(P值分别为<0.001,<0.01),2级低于3级(P<0.05)。它在0级HBcAg胞浆分布低于2、3级(P值分别为<0.01,<0.01),1级也低于2、3级(P<0.05,<0.01)。(13)肝组织病理在HBcAg胞浆、胞核分布中表达:423例患者炎症活动度分级与胞浆HBcAg的分布率呈正相关,GO组患者HBcAg的分布率明显低于G1、G2和G3组(P<0.01,<0.001和<0.01),G2组明显高于G1、G3组(均P<0.05),但达到G2后有下降趋势,值得进一步验证。胞核HBcAg的分布率也以G2组明显高于其他各组(均P<0.05)。肝纤维化分期在HBcAg胞浆、胞核中的表达率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补肾法”治疗后HBcAg表达、病理学、病毒学、免疫学指标变化(1) HBcAg胞浆、胞核阳染率变化:胞核阳染面积百分比均数下降了1.0006,但P=0.539>0.05,没有统计学意义;而胞浆阳染率百分比均数上升了5.2241,P=0.002<0.01,治疗组治疗前后,以及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2)肝组织病理学表达:肝组织炎症分级、纤维化分期改善(P>0.05),无统计学意义。(3) HBsAg滴度的变化:80例患者HBsAg(?)性滴度下降了21632.511U/ml,且P<0.05,有统计学意义;与93例安慰剂对照组治疗后相比,中药治疗组治疗后HBsAg阳性滴度下降了20689.3867IU/ml,且P<0.05,有统计学意义。(4) HBeAg滴度的变化:HBeAg日性表达水平下降了134.3548IU/ml, P<0.05,有统计学意义;与安慰剂对照组相比,中药治疗组治疗后HBeAg阳性表达水平比对照组低115.0866IU/ml,P<0.05,有统计学意义。(5) HBV DNA载量变化:HBV DNA指数下降了0.5638log, P<0.05,说明DNA有所下降,且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安慰剂对照组治疗后相比,中药治疗组治疗后HBVDNA指数下降了0.483log,且P<0.05,有统计学意义。(6)IL-2表达水平的变化:IL-2均数上升了22.5121pg/ml,P<0.05,有统计学意义;与安慰剂对照组治疗后相比,中药治疗组治疗后IL-2上升了21.3036pg/ml,且P<0.05,有统计学意义。(7)IL-4表达水平的变化:IL-4下降了42.5714pg/ml,P<0.001,有统计学意义,与安慰剂对照组治疗后相比,中药治疗组治疗后IL-4下降了42.0477pg/ml, P<0.01,有统计学意义。(8)IL-10表达水平的变化:IL-10下降了1.7844pg/ml,但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安慰剂对照组治疗后相比,中药治疗组治疗后IL-10下降了0.962pg/ml,无统计学意义。(9) TNF-α表达水平的变化:TNF-α下降了15.3377pg/ml,P<0.05,有统计学意义;与安慰剂对照组治疗后相比,中药治疗组治疗后TNF-α下降了13.3355pg/ml,P<0.05,有统计学意义。(10) IFN-γ表达水平的变化:IFN-γ上升了1.1039pg/ml,P>0.05,无统计学意义;与安慰剂对照组治疗后相比,中药治疗组治疗后IL-2上升了1.6257pg/ml, 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建立在肝细胞内HBcAg胞浆、胞核阳染分布数据基础上的量化分层评价,为探讨病毒学、免疫学、病理学指标与肝细胞内HBcAg不同分布状态的关系提供了一种较为客观的方法。2.随着肝细胞内HBcAg分级的递增(胞浆、胞核阳染率的增高),HBsAg、BeAg、 HBV DNA、IL-10、TNF-α以在HBcAg胞核中的表达为主,免疫细胞因子IL-2、IL-4、 IFN-y则以在HBcAg胞浆中的表达为主。3.“补肾法”可以通过上调IL-2,下调IL-4、IL-10、TNF-α的表达水平,调整机体免疫状态,降低了血清HBsAg、HBeAg的滴度和HBV-DNA的载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慢性HBV携带者的免疫耐受状态,阻止了病毒对肝细胞的继续侵蚀,包括HBVDNA载量的降低。4.根据肝细胞内HBcAg胞浆阳染率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呈正相关,胞核阳染率与HBV DNA载量呈正相关的定量分析,以及补肾法治疗后HBcAg胞浆阳染率上升的表现,符合伏邪“由里出表”的临床特点,说明肝细胞内HBcAg分布状态可以作为伏邪部位引入中医伏气温病理论。
阮萍[8](2013)在《树鼩慢性感染乙肝病毒过程中肝组织病理学观察及枯否细胞变化意义的探讨》文中认为目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全球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是引起急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的主要病原。建立一种简便、有效、稳定的HBV感染动物模型对于探索其感染机制、寻找有效的防治方法、研制抗HBV药物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证实,新生期接种HBV的树鼩能够长期感染HBV,并且HBV能够在树鼩体内稳定复制和长期存在。本研究拟在课题组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一方面继续观察慢性感染HBV的树鼩肝组织的病理组织学改变进展、分析和比较其与人类慢性感染HBV后的病理变化过程的异同,另一方面,为寻找树鼩HBV感染率的影响因素,本课题还对慢性感染HBV的树鼩肝组织的枯否细胞数量、功能及其可能的调节因子进行检测,以探索枯否细胞在树鼩感染HBV慢性化过程中的意义,为进一步优化树鼩模型提供线索。方法动物分为3组:A组,6只,为前期实验已确定慢性感染HBV(接种后1-6年)的树鼩;B组,3只,为前期实验疑似慢性感染HBV的树鼩(接种后3-4年);C组,4只,为未接种HBV的正常对照树鼩。全部动物定期抽血和进行肝活检手术,采集的血清和肝组织标本分别作以下两部分研究。第一部分,分析慢性感染HBV的树鼩肝组织病理学变化,主要内容有:1.检测HBV感染指标,包括应用ELISA/TRFIA方法定性/定量检测HBV血清免疫学标志(两对半)、应用FQ-PCR定量检测血清和肝组织的HBVDNA水平、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肝组织中的HBsAg和HBcAg阳性肝细胞。2.观察肝组织病变,包括对组织切片应用HE染色,结合网状纤维、Masson等特殊染色及透射电镜等方法,观察肝脏病理组织学及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评价病变级别;同时,通过Ki67、P53和Cyclin D1免疫组化染色,评价肝细胞增殖水平。第二部分,分析慢性感染HBV的树鼩肝内枯否细胞的功能和数量变化,并分析其可能的影响因子。主要内容有:1.检测树鼩肝组织中枯否细胞数量变化,即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从树鼩肝活检组织分离的肝非实质细胞中CD163+细胞的比例,以及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原位检测树鼩肝组织中的枯否细胞数量。2.检测树鼩肝组织中枯否细胞的功能,即对手术切取的树鼩肝组织进行枯否细胞的分离、鉴定和原代培养,然后检测枯否细胞的迁移功能、吞噬功能及合成促炎症介质TNF-a的功能。其中,迁移功能的检测为以原代培养的枯否细胞开展细胞迁移实验,以及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枯否细胞内的与迁移能力有关的细胞骨架成分微丝蛋白及微管蛋白的表达水平;吞噬功能的检测为应用溶酶体荧光探针检测原代培养的枯否细胞内溶酶体数量,以及用免疫组化方法原位检测肝组织中溶菌酶的表达情况;合成促炎症介质TNF-a功能的检测为应用VVestern blot及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分别检测肝组织TNF-a蛋白及原代培养的枯否细胞TNF-a mRNA表达水平。3.检测树鼩肝组织中可能影响枯否细胞功能的因子,即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原代培养的枯否细胞TLR-2及TLR-4等基因mRNA表达水平。结果第一部分,1.A组树鼩呈现HBV持续感染状态,6只动物于最后一次检测(接种HBV后1-6年)仍全部显示血清HBsAg和HBV DNA阳性、肝组织中有HBsAg阳性肝细胞;B组仅1只动物为血清HBsAg马阳性,其余指标阴性;C组全部动物的HBV感染标志均为阴性。2.A组各动物肝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慢性肝炎改变,表现为散在或弥漫分布的肝细胞水肿、脂肪变性、嗜酸性变,以及汇管区炎症——汇管区出现较明显的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伴随小胆管增生;其中1只感染时间最长的动物(A1,接种HBV后6年)还出现小叶内多处坏死灶融合甚至桥接坏死及纤维化、大细胞性不典型增生等组织学改变。A组树鼩的肝活检组织学评分均值为5.33±3.93,显着高于B组(1分,P=-0.018)和C组(0分,P=0.008);秩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组织学评分与动物HBV感染时长及其血清HBV DNA拷贝数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与感染时长的关系为r=0.808、P=0.000,与血清HBVDNA拷贝数的关系为r=0.494、P=0.014)。电镜下,A组动物的肝细胞超微结构变化表现为部分肝细胞肿大、表面微绒毛肿胀、溶酶体数量增多、胞质中糖原颗粒多少不均、线粒体肿胀变大、内质网扩张或形成不规则囊泡。免疫组化检测肝组织中的细胞增殖因子结果显示,A组动物的Ki67、P53和Cyclin D1表达水平均显着高于B组(分别为P=0.043、P=0.039和P=0.016)和C组(分别为P=0.050、P=0.021和P=0.007);秩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肝组织的Ki67、P53及Cyclin D1的表达水平与肝组织学评分、血清HBV DNA考贝数及肝组织HBV DNA拷贝数均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与组织学评分的关系,分别为r=0.829和P=0.000、r=0.815和P=0.001、r=0.913和P=0.000;与血清HBV DNA拷贝数的关系,分别为r=0.868和P=0.000、r=0.919和P=0.000、r=0.874和P=0.000;与肝组织HBV DNA拷贝数的关系,分别为r=0.744和P=0.004、r=0.846和P=0.000、r=0.876和P=0.000)。第二部分,树鼩肝组织分离枯否细胞的产量约为1.2±0.2x106个细胞/g肝脏,细胞活力为90%,纯度为85%。对原代培养的枯否细胞以及对肝组织中的枯否细胞原位检测结果显示:1.A组树鼩肝内枯否细胞数量增加——经流式细胞术测定,A、B、C三组CD163+细胞占肝非实质细胞的比例分别为89.80±0.36%、77.92±1.22%及77.97±1.13%,A组显着高于B组(P=0.034)和C组(P=0.021);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A、B、C三组肝组织内CD163阳性细胞计数分别为39.92±6.61、24.73±3.85和21.78±2.31个/高倍视野,A组显着高于B组(P=0.028)和C组(P=0.010);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枯否细胞的数量与动物感染HBV时长及血清HBV DNA拷贝数存在正相关关系(与感染时长的关系为r=0.737、P=0.000,与血清HBV DNA拷贝数的关系为r=0.497、P=0.013)。2.A组树鼩枯否细胞功能下降——经细胞迁移实验检测,A、B、C三组的迁移细胞数均数分别为6.50±0.93、16.13±0.70和16.25±0.87,A组显着低于B组(P=0.034)和C组(P=0.021);A组枯否细胞的微丝蛋白及微管蛋白的荧光强度、细胞溶酶体荧光强度、溶菌酶免疫组化阳性表达的细胞计均低于B组和C组(微丝蛋白,P=0.034和P=0.021;微管蛋白,P=0.034和P=0.021;溶酶体荧光,P=0.034和P=0.021;溶菌酶,P=0.020和P=0.011);A组枯否细胞TNF-a mRNA的表达水平低于B组和C组(P=0.034和P=0.021),肝组织的TNF-a蛋白质表达水平也支持上述结果。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溶菌酶阳性细胞计数与动物感染HBV时长及其血清HBV DNA拷贝数均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与感染时长的关系为r=-0.890、P=0.000;与血清HBVDNA拷贝数的关系为r=-0.601、P=0.002),而TNF-a mRNA表达量与动物肝组织的HBV DNA拷贝数也呈负相关关系(r=-0.622、P=0.041)。3.检测可能影响枯否细胞功能的因子的结果显示,A组TLR-2mRNA及TLR-4mRNA表达水平均低于B组(P=0.034及P=0.021)和C组(P=0.034及P=0.021)。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TLR-2mRNA及TLR-4mRNA表达水平均与动物的肝组织HBV DNA拷贝数呈负相关关系(分别为r=-0.622、P=0.041和r=-0.673、P=0.023);而该二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与枯否细胞的其它指标则均呈正相关关系,如与枯否细胞迁移数的关系(分别为r=0.809、P=0.003和r=0.845、P=0.001)、与溶酶体密度的关系(分别为r=0.745、P=0.008和r=0.609、P=0.047),以及与TNF-a mRNA表达水平的关系(分别为r=0.782、P=0.006和r=0.739、P=0.010)结论1..慢性感染HBV的树鼩在血清病毒学指标、组织病理学改变、超微结构特点及病程发展等方面与人类慢性感染HBV后的改变有诸多相似之处,此为其他同类动物模型所不具备的特点,是动物感染HBV研究领域的首次报道,提示树鼩感染HBV模型更适用于人类感染HBV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2.慢性感染HBV的树鼩肝组织损伤、肝细胞增殖指数分别与其感染HBV病程的长短、血清HBV DNA拷贝数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提示HBV在宿主体内的持续感染及复制可促进肝组织慢性病变的发展;对这些慢性感染HBV的树鼩继续进行观察,将有可能证明HBV是肝癌的独立诱发因素之一。3.慢性感染HBV的树鼩肝脏枯否细胞数量增加,但该细胞的迁移功能、吞噬功能及合成促炎症介质TNF-a等功能均下降,后者可能由该细胞表达TLR-2mRNA和TLR-4mRNA的水平下降所致;树鼩感染HBV的病程与其肝内枯否细胞的数量及功能变化显着相关。此系列结果提示,枯否细胞在宿主感染HBV的慢性化过程中可能起一定的调节作用。
刘爱平,叶军,耿爱文[9](2013)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细胞内HBsAg、HBcAg的表达与肝组织病理、血清HBV DNA定量关系》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细胞内HBsAg、HBcAg的表达与肝组织病理及血清HBV DNA定量、肝组织HBV DNA定量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88例CHB患者进行肝组织穿刺活检,采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肝细胞内HBsAg、HBcAg的表达,采用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光镜观察肝炎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同时测定其肝组织及血清中HBV DNA含量。结果在CHB患者肝组织内HBsAg和HBcAg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5.7%和77.1%。HBsAg表达方式主要为胞浆型(98.3%);HBcAg表达方式为浆膜型和胞核型,分别为62.1%和37.9%,浆膜型组炎症活动度分级和纤维化分型均高于胞核型组(P<0.05);浆膜型组血清和肝组织的HBV DNA含量均显着高于胞核型组,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14,P=0.042;χ2=11.250,P=0.010)。结论在CHB患者肝组织免疫损伤发生的免疫应答中,HBcAg的表达方式与病毒的复制有关,与肝组织炎症、纤维化损伤有直接关系。肝组织中HBcAg的表达结合HBV DNA载量作为抗病毒治疗指标更为可靠。
涂远航,荣梅生,马勇[10](2011)在《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乙型肝炎病毒抗原与CD8+CD28+ T细胞表达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乙型肝炎病毒(HBV)抗原与CD8+CD28+T细胞表达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核酸原位杂交法检测轻、中、重度乙型肝炎肝组织中HBV抗原及核酸的表达,同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组织CD28T细胞表达并比较。结果:重度、中度、轻度乙型肝炎中HBsAg(+)HBcAg(+)、HBsAg(+)HBcAg(-)、HBsAg(-)HBcAg(+)和HBsAg(-)HBcA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内CD8+CD28+T细胞水平较对照组低,中度和重度乙型肝炎患者CD8+CD28+T细胞和CD8+CD28-T细胞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CD8+CD28+T细胞随着炎症分级逐级升高,CD8+CD28-T细胞却随着炎症分级逐级减低(P<0.01)。HBsAg(+)HBcAg(+)中、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CD8+CD28+T淋巴细胞表达低于HBsAg(+)HBcAg(-)、HBsAg(-)HBcAg(+)和HBsAg(-)HBcAg(-)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表达(P<0.05~P<0.01)。HBV DNA、HBeAg在不同分级炎症活度中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组织HBV更能准确反映肝组织HBV DNA复制情况,是机体免疫状态的间接反映,可作为抗病毒治疗适应证选择及疗效预测因子。CD8+T淋巴细胞表面CD28分子的表达强度与HBV的清除密切相关,CD28高表达可促进肝细胞内HBV清除。
二、HBsAg和HBcAg在肝组织中表达与肝炎活动指数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HBsAg和HBcAg在肝组织中表达与肝炎活动指数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型与肝组织内HBsAg、HBcAg表达及临床相关指标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病例来源 |
2 病例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病理学诊断标准 |
2.3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2.4 纳入标准 |
2.5 排除标准 |
3 主要试剂与仪器 |
3.1 主要试剂 |
3.2 主要仪器 |
4 血液标本的采集及处理 |
5 肝组织标本的采集及处理 |
6 统计学分析 |
7 结果 |
7.1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7.2 CHB患者中医证型与生化指标及HBV-DNA水平的关系 |
7.3 肝组织病理结果分析 |
7.4 CHB患者中医证型与肝脏病理的关系 |
7.5 CHB患者中医证型与肝组织中HBsAg、HBcAg检出率之间的关系 |
7.6 CHB患者肝脏病理与肝组织中HBsAg、HBcAg检出率关系 |
第二部分 讨论 |
1 CHB患者中医证型与肝功能及HBV-DNA的关系 |
2 CHB患者肝脏病理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 |
3 CHB患者中医证型与肝组织中HBsAg、HBcAg检出率之间的关系 |
4 CHB患者肝脏病理与肝组织中HBsAg、HBcAg检出率之间的关系 |
第三部分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药防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发表论文 |
1.个人简介 |
2.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建立新型人类肝脏和免疫系统双嵌合小鼠模型用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诱发肝硬化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前言 |
1. 乙型肝炎病毒 |
1.1 HBV的起源与进化 |
1.2 HBV的病毒结构 |
1.3 HBV的基因组结构及其编码蛋白 |
1.4 HBV的感染机制和生命周期 |
2.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其造成的相关肝脏疾病 |
2.1 HBV感染的主要宿主 |
2.2 HBV的全球流行状况 |
2.3 HBV感染的自然历史过程 |
2.4 HBV感染慢性化诱发的相关肝脏疾病 |
2.5 HBV感染的诊断和治疗 |
3.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细胞模型 |
3.1 基于人肝癌细胞系的HBV稳定复制细胞系 |
3.2 基于原代人肝细胞和原代树鼩肝细胞的HBV感染细胞模型 |
3.3 基于人肝脏祖细胞系HepaRG的HBV感染细胞模型 |
3.4 基于受体过表达的人肝癌细胞系的HBV感染细胞模型 |
3.5 基于受体过表达的原代猪肝细胞和原代猴肝细胞的HBV感染细胞模型 |
3.6 基于人干细胞分化获得类肝细胞的HBV感染细胞模型 |
4.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动物模型 |
4.1 灵长类HBV感染模型 |
4.2 树鼩HBV感染模型 |
4.3 土拨鼠替代模型 |
4.4 北京鸭替代模型 |
4.5 HBV转基因小鼠 |
4.6 基于病毒基因组转染的HBV复制小鼠模型 |
4.7 人类肝脏单嵌合小鼠模型支持HBV感染及抗病毒研究 |
4.7.1 免疫缺陷小鼠和细胞移植 |
4.7.2 uPA缺陷的免疫缺陷小鼠模型 |
4.7.3 HSV-tk/NOG小鼠模型 |
4.7.4 Fa~(-/-)Rag2~(-/-)IL2rg~(-/-)(FRG)小鼠模型 |
4.7.5 FRGS小鼠模型 |
4.8 人类肝脏和免疫系统双嵌合小鼠模型支持HBV相关疾病研究 |
4.8.1 AFC8-hu HSC/Hep小鼠模型 |
4.8.2 人肝和人免疫系统双嵌合的FRGN和uPA-NOG小鼠 |
4.8.3 A2/NSG-hu HSC/Hep小鼠 |
4.8.4 HIS-Hep-FRGN小鼠 |
4.8.5 HIS-HUHEP-uPA/NRG小鼠 |
5.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
5.1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发现 |
5.2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纯化和体外培养 |
5.3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多向分化分化潜能和免疫调节功能 |
5.4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暴发性肝衰竭的分子机制 |
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思路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7. 研究中用到的主要仪器、耗材和试剂 |
7.1 主要仪器 |
7.2 常规耗材 |
7.3 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常规基础试剂 |
7.4 定性和定量检测试剂盒 |
7.5 实验用主要溶液及培养基配制 |
7.6 常规PCR引物 |
7.7 常规抗体和荧光素 |
7.8 实验动物和细胞 |
8. 常规分子生物学及细胞生物学实验方法 |
8.1 ELISA/CLEIA检测 |
8.2 Western Blot检测 |
8.3 细胞免疫荧光实验 |
8.4 免疫组化和病理学染色实验 |
8.5 常规流式细胞技术 |
8.6 常规哺乳动物细胞培养方法 |
9. hBMSC-FRGS小鼠模型构建和鉴定 |
9.1 hBMSCs分离、传代培养、冻存、复苏和鉴定 |
9.2 FHF-FRGS小鼠的构建及hBMSCs移植手术 |
9.3 肝脏灌流分离肝内实质细胞和非实质细胞 |
9.4 分离鉴定人源细胞及检测相关标志物 |
9.5 鉴定人源肝细胞和鼠源肝细胞是否发生融合 |
10. HBV感染相关病毒学和病理学检测 |
10.1 不同基因型HBV病毒生产与纯化 |
10.2 HBV蛋白与核酸检测方法 |
10.3 hBMSC-FRGS小鼠人源免疫反应分析 |
10.4 肝硬化诊断方法 |
11.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一部分 hBMSCs移植暴发性肝衰竭FRGS小鼠 |
12.1 hBMSCs表型鉴定 |
12.2 hBMSCs移植拯救FHF-FRGS小鼠免于死亡 |
12.3 hBMSC-FRGS小鼠实现人源肝细胞嵌合 |
12.4 hBMSC-FRGS小鼠实现多种人源免疫细胞嵌合 |
12.6 嵌合肝脏内的人源肝和鼠源肝细胞未发生融合 |
12.7 hBMSC-FRGS小鼠长期安全性评估 |
12.8 FHF肝脏微环境是hBMSCs转分化的关键驱动因素 |
12.9 第一部分小结 |
第二部分 hBMSC-FRGS小鼠支持慢性化HBV感染 |
13.1 hBMSC-FRGS小鼠支持多种基因型HBV感染 |
13.2 hBMSC-FRGS小鼠支持C基因型HBV感染慢性化 |
13.3 第二部分小结 |
第三部分 HBV感染hBMSC-FRGS小鼠免疫病理生理学研究 |
14.1 HBV感染后hBMSC-FRGS小鼠肝人源内免疫细胞变化 |
14.2 HBV感染后hBMSC-FRGS小鼠血清和肝内人源细胞因子变化 |
14.3 HBV感染后hBMSC-FRGS小鼠发生重症肝炎 |
14.4 HBV感染hBMSC-FRGS小鼠产生特异性针对HBV抗原的T细胞 |
14.5 HBV感染hBMSC-FRGS小鼠血清HBV特异性抗体水平变化 |
14.6 第三部分小结 |
第四部分 HBV感染hBMSC-FRGS小鼠诱发人源肝硬化 |
15.1 HBV感染后hBMSC-FRGS小鼠血清学肝硬化指标变化 |
15.2 HBV感染肝hBMSC-FRGS小鼠组织学肝硬化指标变化 |
15.3 肝硬化区域种属特异性鉴定 |
15.4 第四部分小结 |
第四章 讨论 |
16. HBV细胞模型和动物模型的发展历程 |
17. 基于间充质干细胞的人类肝脏再生和免疫系统重建 |
18. HBV感染慢性化和诱导肝脏疾病发生的关键机制 |
19. 新型HBV抗病毒治疗策略与关肝脏疾病的防治措施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4)31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eAg、肝组织内HBsAg和HBcAg表达强度与临床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肝组织病理检测 |
1.3 实验室检测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年龄、性别、ALT、血清HBV DNA载量、肝脏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在血清HBeAg阴性与阳性组之间的差异 |
2.2 肝组织内HBsAg和HBcAg表达强度在血清HBeAg阴性与阳性组之间的差异 |
2.3 肝组织内HBsAg和HBcAg表达强度与年龄相关关系分析 |
2.4 肝组织内HBsAg和HBcAg表达强度与性别的相关关系 |
2.5 肝组织内HBsAg和HBcAg表达强度与ALT相关关系分析 |
2.6 肝组织内HBsAg和HBcAg表达强度与血清HBV DNA载量相关关系分析 |
2.7 肝组织内HBsAg和HBcAg表达强度与肝脏炎症活动度分级的相关关系分析 |
2.8 肝组织内HBsAg和HBcAg表达强度与肝脏纤维化分期的相关关系分析 |
3 讨论 |
(5)人源HBV人工感染沙鼠和C57BL/6小鼠的病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乙型肝炎病毒与乙肝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
1.1 乙型肝炎概述 |
1.2 HBV的发现 |
1.3 HBV分类 |
1.4 HBV的形态特点 |
1.5 HBV的复制周期 |
1.6 HBV的发病机理 |
1.7 HBV的基因型和分布 |
1.8 HBV在动物中的流行 |
1.9 HBV受体研究进展 |
2 HBV感染模型和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
2.1 HBV感染的细胞模型 |
2.2 HBV感染的动物模型 |
3 HBV与细胞凋亡 |
4 HBV与内质网应激(ERS) |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人源HBV感染沙鼠和C57BL/6小鼠的病原学研究 |
试验一 人源HBV感染沙鼠和C57BL/6小鼠的PCR和血清学检测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人源HBV阳性血清DNA含量测定结果 |
3.2 沙鼠和C57BL/6小鼠血清、组织和粪便中HBV DNA的PCR检测 |
3.3 感染鼠肝脏中HBV DNA含量Real-time PCR测定结果 |
3.4 感染沙鼠和C57BL/6小鼠血清ELISA检测结果 |
4 讨论与小结 |
试验二 人源HBV感染沙鼠和C57BL/6小鼠后HBV相关抗原的检测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沙鼠和C57BL/6小鼠肝脏中HBV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
3.2 Western blot检测肝脏中HBV抗原 |
4 讨论与小结 |
试验三 人源HBV体外与沙鼠和C57BL/6小鼠血液共培养试验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3 结果 |
3.1 沙鼠和C57BL/6小鼠血液体外与HBV混合培养后DNA的PCR检测 |
3.2 PCR扩增序列比对 |
4 讨论和小结 |
第三章 人源HBV感染致沙鼠和C57BL/6小鼠肝脏损伤机制的研究 |
试验一 人源HBV感染沙鼠和C57BL/6小鼠的病理学变化观察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HBV感染对肝脏脏器指数及血清AST、ALT的影响 |
3.2 HBV感染沙鼠的病理学变化观察 |
3.3 HBV感染C57BL/6小鼠的病理学变化观察 |
4 讨论与小结 |
试验二 HBV感染对沙鼠和C57BL/6小鼠肝脏组织PCNA及HSP70表达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3 结果 |
3.1 HBV感染沙鼠和C57BL/6小鼠肝脏组织中PCNA的表达情况 |
3.2 HBV感染沙鼠和C57BL/6小鼠肝脏组织中HSP70的表达情况 |
4 讨论与小结 |
试验三 HBV感染对沙鼠和C57BL/6小鼠肝脏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3 结果 |
3.1 HBV感染沙鼠和C57BL/6小鼠肝脏组织中Bax和Bcl-2的表达情况 |
3.2 HBV感染沙鼠和C57BL/6小鼠肝脏组织中Fas和FasL的表达情况 |
3.3 HBV感染沙鼠和C57BL/6小鼠肝脏组织中Caspase 3的表达情况 |
4 讨论与小结 |
试验四 HBV感染对沙鼠和C57BL/6小鼠肝脏组织ERS相关分子表达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3 结果 |
3.1 HBV感染沙鼠和C57BL/6小鼠肝脏中内质网应激相关分子的蛋白量变化 |
3.2 Western blot检测HBV感染后肝脏中内质网应激相关分子蛋白量变化 |
4 讨论与小结 |
试验五 人源HBV感染沙鼠线粒体DNA基因变化的观察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3 结果 |
3.1 沙鼠线粒体D-loop基因的扩增结果 |
3.2 沙鼠线粒体CytC基因的扩增结果 |
3.3 沙鼠线粒体CytB基因的扩增结果 |
4 讨论与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图版与说明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慢性HBV感染者肝脏组织学中重度肝纤维化的危险因素和预测因素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6.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7)慢性HBV携带者肝细胞内HBcAg分布状态及补肾法的干预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肝细胞内HBcAg分布研究在慢性HBV感染自然史中的价值与意义 |
1.1.1 慢性HBV感染的自然史与肝细胞内HBcAg分布的相关性 |
1.1.2 文献中较为一致以及冲突的观点 |
1.2 补肾法治疗慢性HBV携带者的研究及与HBcAg分布的相关性 |
1.2.1 慢性HBsAg携带者早期干预的必要性 |
1.2.2 伏邪理论是阐明慢性HBV携带的重要假说 |
1.2.3 补肾法治疗慢性HBV携带者的理论依据 |
1.2.4 补肾法治疗慢性HBV携带者的应用研究 |
第二章 慢性HBV携带者肝细胞内HBcAg分布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
2.1 资料与方法 |
2.1.1 资料来源 |
2.1.2 病例选择 |
2.1.3 肝组织穿刺 |
2.1.4 肝脏病理学检查 |
2.1.5 HBcAg免疫组化染色 |
2.1.6 肝细胞内HBcAg表达的评价 |
2.1.7 血清学指标检测 |
2.1.8 统计学处理 |
2.2 研究结果 |
2.2.1 一般情况 |
2.2.2 细胞内HBcAg分布与病毒学、免疫学指标的关系 |
2.2.3 肝细胞内HBcAg分布与肝组织病理的关系 |
2.3 讨论 |
2.3.1 一种新的肝细胞内HBcAg分布分层评价方法 |
2.3.2 肝细胞内HBcAg分布与病毒学指标的关系 |
2.3.3 肝细胞内HBcAg分布与免疫学指标的关系 |
2.3.4 肝细胞内HBcAg分布与病理学分级、分期的关系 |
第三章 中药治疗慢乙肝病毒携带者的疗效评估 |
3.1 资料与方法 |
3.1.1 资料来源 |
3.1.2 病例入选标准 |
3.1.3 治疗方法 |
3.1.4 疗效判定标准 |
3.1.5 观察指标 |
3.1.6 质量控制 |
3.1.7 法规和伦理学 |
3.1.8 统计学处理 |
3.2 研究结果 |
3.2.1 补肾法治疗前后肝细胞HBcAg分布的变化情况 |
3.2.2 补肾法治疗前后病毒学指标变化情况 |
3.2.3 补肾法治疗前后免疫学指标变化情况 |
3.2.4 补肾法治疗前后病理学指标变化情况 |
3.3 讨论 |
3.3.1 中医药干预慢性HBV携带者的价值 |
3.3.2 补肾法治疗慢性HBV感染的疗效评价 |
3.3.3 补肾法组方的探讨 |
3.3.4 课题有关问题和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肝细胞内HBcAg分布的检测评价及其临床意义(综述) |
附录2:导致慢性HBsAg携带者肝脏病理学改变的相关因素(综述) |
附录3:本课题相关数据表格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情况 |
致谢 |
(8)树鼩慢性感染乙肝病毒过程中肝组织病理学观察及枯否细胞变化意义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与讨论 |
1、第一部分结果 |
2、第一部分讨论 |
3、第二部分结果 |
4、第二部分讨论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固有免疫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细胞内HBsAg、HBcAg的表达与肝组织病理、血清HBV DNA定量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仪器与试剂 |
1.3 方法 |
1.3.1 肝组织病理诊断、分级和计分: |
1.3.2 肝组织病毒抗原的检测: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 果 |
2.1 肝细胞内HBsAg、HBcAg表达方式与肝组织病理改变的关系 |
2.2 肝细胞内HBsAg、HBcAg的表达方式与血 |
2.3 肝细胞内HBsAg、HBcAg的表达方式与肝 |
3 讨 论 |
(10)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乙型肝炎病毒抗原与CD8+CD28+ T细胞表达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试剂 |
1.3 标本采集 |
1.4 方法 |
1.4.1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1.4.2 HBV DNA原位杂交 |
1.5 结果判断标准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轻、中、重度CHB患者肝组织中HBsAg、HBcAg检测比较 |
2.2 轻、中、重度CHB患者肝组织中HBV抗原表达与HBV DNA、HBeAg检测比较 |
2.3 轻、中、重度CHB患者和对照组肝组织CD8+CD28+T淋巴细胞表达比较 |
2.4 不同表达的肝组织中HBV抗原轻、中、重度CHB患者CD8+CD28+T淋巴细胞表达比较 |
2.5 轻、中、重度CHB患者肝组织中HBV DNA、HBeAg与CD8+CD28+T淋巴细胞表达比较 |
3 讨论 |
四、HBsAg和HBcAg在肝组织中表达与肝炎活动指数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型与肝组织内HBsAg、HBcAg表达及临床相关指标关系的研究[D]. 汪士豪.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建立新型人类肝脏和免疫系统双嵌合小鼠模型用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诱发肝硬化初步研究[D]. 袁伦志. 厦门大学, 2019(08)
- [3]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994例肝组织HBsAg和HBcAg表达强度的临床意义[J]. 应盛,胡爱荣,蒋素文,金珊珊,颜华东,胡耀仁.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2017(04)
- [4]31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eAg、肝组织内HBsAg和HBcAg表达强度与临床的关系[J]. 吴家箴,黄仁刚,杨兴祥,刘翔,江南,林健梅. 重庆医学, 2017(04)
- [5]人源HBV人工感染沙鼠和C57BL/6小鼠的病理学研究[D]. 赵月. 中国农业大学, 2014(03)
- [6]慢性HBV感染者肝脏组织学中重度肝纤维化的危险因素和预测因素的临床研究[D]. 谢琴秀. 安徽医科大学, 2014(01)
- [7]慢性HBV携带者肝细胞内HBcAg分布状态及补肾法的干预效应[D]. 聂凡.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
- [8]树鼩慢性感染乙肝病毒过程中肝组织病理学观察及枯否细胞变化意义的探讨[D]. 阮萍. 广西医科大学, 2013(10)
- [9]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细胞内HBsAg、HBcAg的表达与肝组织病理、血清HBV DNA定量关系[J]. 刘爱平,叶军,耿爱文.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3(07)
- [10]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乙型肝炎病毒抗原与CD8+CD28+ T细胞表达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J]. 涂远航,荣梅生,马勇.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12)